语文中考、高考的作文题,多年来都是媒体关注的热点。我想,即使不去考虑语言本身的规范、对考生的负责、对人才选拔的意义等等因素,单这一条舆论的注目,就足够让命题者仔细斟酌了。
往年这方面一直好好的,可2024年,太恐怖了。
先来看看高考作文题吧,新高考二卷的题目是:
互联网、AI使“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说的是获得答案的速度,下文怎么就变成讨论问题的多少了呢?我很纳闷,如此明显的逻辑谬误,竟然会审核不出来。
我一朋友则指出了一个更容易被忽略的失误。
夫“我们的问题”者,应对应“他们”或“你们”的问题,则前文说的那些很快获得答案的问题,是谁的问题呢?
万众瞩目的高考尚且如此,影响力不是太大的中考那更是乱来了。
上海的中考题目如下。
首先,“滩”是别字,应该是“一摊水”。(感谢罗教授提供下图)
其次,第二句提出的“成长”概念,大家能理解是用了隐喻,但“未知事物”是怎么回事儿?它是“水”的本体吗?相似点是什么呢?
即使不考虑这种“硬伤”,一个题目里,既有关键词“成长”“未知事物”“适合自己”,还有三个“或”的信息要处理,还得来两个喻体“一滩水”和“取水”。如此多的因素要考虑,这是初三学子能应付得了的?
以下是山东青岛的。
检《汉语大词典》“挫折”条,意义就是“失败”。
则“无论是挫折还是失败”明显是意义重复了。
而且,“无论”这个连词,习惯上后面的宾语应该是意义互反或互补的,例如“无论男女”“无贵无贱”,不能是相近的。
此外,“续写”“挫折和失败”,出题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啊?觉得考生都100%“挫折”“失败”到终身吗?
以下是四川德阳的。
“更诱人”对应的前文,当然是“诱人”,“最壮观”对应的前文当然也得是“壮观”,不停地换对象,怎么能用表示比较的副词呢?
不过,这些问题,说大很大,但好歹在阅卷时,还是可以通过一些自作聪明的手段来弥补的。有些题目,虽然文从字顺,略无纰漏,但其实,它才是最可怕的。
以下是四川遂宁的题目。
语文课如果带着学生去训练凑这个题目的文章,那才是语文的大灾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