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二下语文期末考试试卷(2024二下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

2023-2024二下语文期末考试试卷(2024二下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8-01 22:31:07

湖南省张家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人们常常会高估自己呢?当看到高手举重若轻时,人们会心生羡慕,希望自己也能快速成为高手,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一点儿天赋或者运气,前期学得不错,有些人就认为自己对某些技能已经有手到擒来的本领,自视过高,却常常在实际操作中出问题,这种现象被称为“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似乎是专门为了“坑人”而诞生的,它不仅会让人高估自己的优势,还会让人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变得越来越盲目。比如,有些人自学几套拳法,就觉得自己是武林高手,找人挑战,没过几招就被对手打倒在地。可见,在没有扎实掌握一项技能时,就急着进行实战,表面上看提高了效率,但出错率也变高了,反而让成功之路更加艰难。不过,只要一个人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就会大幅度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也能认识到自己之前的不足。

心理学家认为,人天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简称尊重需要。当尊重需要无法被满足时,就会产生让人不舒服的自卑感。尊重需要得到满足,会让人心情舒畅,进而给人带来力量和信心,但是过度看重这种需要,反而会让自己变得脆弱。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尊心,过度关注并赞扬自己,结果发展成了“自恋者”。

自恋者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全世界都围着自己转。自恋,最早出现在一个人的婴儿期,因为婴儿对外面的世界没有太多认知,会处于一种“全世界围着自己转”的自恋状态中。随着婴儿长大,与外界接触逐渐增多,大部分人会变得不那么自恋。然而,有些人在成年后依旧过度自恋,幻想自己拥有巨大的成就,同时,内心深处还有非常脆弱的一面,十分需要他人的关注和赞美,也不会将心比心地关心他人,常常难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的自恋发展成为其性格中的一部分,那么这个人就患上了“自恋型人格障碍”。有时候,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会感染一部分内心不坚定的人,使他们成为他(她)的“忠实粉丝”。自恋者的粉丝通常是比较容易自卑的一群人,在自恋者的打压之下,他们觉得只有在自恋者身边才有价值,于是把自恋者当成偶像,追随左右。

自恋者除了口头上夸耀自己之外,还喜欢展示自己的财富,即炫富。这些炫富者是内心空虚且不成熟的人,而真正在财富和精神上都十分富足的人,通常在生活中表现得较为低调。从长远来看,炫富不仅会损害炫富者的社交形象,还会加剧社会上的仇富心理,如果炫富者本身没有通过炫富行为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也会十分失落,从而严重影响自身的情绪。

除了炫富,炫美——炫耀自己的外表,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自恋行为,如将体现个人魅力的照片发到网上,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其实,炫美并非人类独有,很多动物也会向异性展示鲜艳的羽毛、美丽的角、强壮的体魄。Selfie(自拍)这个英文单词诞生于2002年,但是却在10年之后才真正流行起来。自拍最大的好处就是给别人留下正面积极的印象。经过反复修图的自拍照,肯定是自己觉得最满意的,在社交平台展示之后,便会提高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朋友们的点赞会让你心情舒畅,你也不会吝啬给对方一个“大拇指”或“小心心”吧?如此你来我往,让彼此心情愉悦,一种重要的社交模式就形成了。因此,一些爱自拍的女性,并不是为了满足自恋,而是为了满足社交需求。

由于大众普遍倾向于关注外貌出众的女性,使得女性也更注重自己的外貌,这种情况与自恋无关。反之,在大众认知中,如果一位男性很喜欢发自拍照片,他极有可能具有自恋倾向。心理学家发现,那些花大量时间编辑照片并经常发布自拍照片的男性,往往相信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更有魅力;但他们仍然有潜在的不安全感,而且更容易表现出一些不良特征,如不会体谅别人的感受,不尊重别人,容易做出冲动行为。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描述了过度自大的危害。过度自大者对自己的形象认知是一种“理想化形象”,然而,这种“理想化”并不是真正的理想。真正的理想具有能动性,会激发人们去努力接近它,对人们的成长和发展不可或缺。“理想化形象”是个人成长道路上的拦路虎,它要么否定缺点,要么只是谴责缺点。“真正的理想使人谦虚,而‘理想化形象’则让人自大。理想化自我与现实自我脱离得越远,人就会变得越自大。”

不过,心理机制是自然演化的产物,是为了适应某些生存场景而保存下来的,达克效应也是如此。虽然它会让人高估自己的能力,但也不是毫无益处。“迷之自信”是对自己的过分赞赏,如果能将这种过度的自信调整到接近实际情况的程度,肯定自己的优点,同时承认自己的缺点,那么“迷之自信”就会变为真正的自信。自信,是人们做事之前必须具备的心理状态,如果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很难完成具有挑战的任务。另外,一定程度的“迷之自信”会让人忽视他人的嘲讽和贬低,在一次次失败之后,还能够爬起来,有勇气持续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最终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欣赏。

(摘编自朱广思《给人“迷之自信”的达克效应》)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羡慕别人做事举重若轻时,个体也希望自己能够有这种能力,虽然这是一种正常心理,但体现了个体的自卑性格。

B.在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们会产生自卑感,但作者也提醒人们不要因过度看重这种自卑而造成内心脆弱。

C.婴儿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有误时会产生自恋心理,但随着年龄的增加,接触更多的外部世界后这种心理就会弱化。

D.“迷之自信”是自然演化的产物,有利有弊,正确地看待和运用这种心理,可能会帮助我们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坑人”一词用幽默的语言来解释“达克效应”,即达克效应会让人高估自己,变得盲目。

B.“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内心既“强大”又“脆弱”,他们还会感染部分内心不坚定的自恋者成为其追随者。

C.文章在讨论炫富时,从炫富者有空虚且不成熟的内心和炫富造成的后果等方面来说明事理,行文脉络清晰。

D.文章解说自拍现象时,先写自拍的好处,然后写女性自拍和男性自拍的区别,并分析了男女自拍体现的心理特征。

3.下列对文中“理想化形象”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理想化形象”的内涵是可能将不具备的或者现在未体现出来的品质当成自己所拥有的品质。

B.“理想化形象”是一种无意识现象,即便表现已很明显,但他自己意识不到把自己理想化了。

C.“理想化形象”者如果能认清真实的自己,可能会对自己感到失望,因为真实的自己与理想化自我差距较大。

D.“理想化形象”虽然可能取代现实中的自豪和自信,但其也有能动性,能够刺激人们接近它。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愚昧山峰阶段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无法准确评估自己的不足,因而可能出现过度自信。

B.绝望之谷阶段可能是意识到自己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不足,因而进入一种自我怀疑和挫败的状态。

C.开悟之坡阶段是经历“绝望之谷”后对世界已有所领悟,但此阶段还不能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D.持续平衡高原阶段知识和技能已经达到高水平,自我认知会变得更加清晰,不再刻意强调自己的知识。

5.请概括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证“达克效应”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灿的烟花

张舟娜

永灿是骑着爷爷的三轮车来的。他有个大计划,暂时还不能让他们知道。也许一直要等他从安平镇车站坐上车到市里的长途客运中心,然后买上一张去杭州的车票,爷爷奶奶才会在他的枕头下发现他留的纸条。

不过,在此之前,永灿得先筹到买车票的钱才行。他在安平镇来来回回走了很多趟,想过很多种办法。最先被他否定的是去农贸市场卖地里的东西,因为爷爷每天早晚都要去地里巡视,那些大白萝卜一个坑一个数,少一个都不行,等换成了钱,钱也有数,好像少几毛,永灿就上不了学似的。他也想过去捡破烂。安平镇每个村子的村口都有一个专门丢垃圾的地方,砌成小房子的样子,总能从里面淘出点可以卖钱的东西,比如废旧的小电扇、塑料玩具、纸箱纸板,可是那地方实在太臭了,而且总遇到来找食的猫狗,它们呲着牙牙呼哧呼哧,把他当成敌人。

但前几天他想到了个绝妙的主意。吃过晚饭他看了一眼天,天气很好,没有风也没有雨,他朝着屋里的爷爷奶奶大声喊:“我骑三轮车去玩啦,今天镇上要放烟花。”

奶奶从窗户里伸出头来,嘱咐他:“靠边骑,慢一点,看完就早点回家,十点你爸爸妈妈就要打电话回来的。”

“好嘞,好嘞。”永灿骑着三轮车走了。

永灿两年前就会骑三轮车了,镇广场离他家五里地,走路半小时,骑三轮车十分钟就够。乡下路宽车少,永灿刚学会骑车的时候,爷爷奶奶跟着坐了几次。永灿心细稳重,骑车也让人放心,后来就经常打发他独自骑着去镇上买个东西、传个话什么的。

因为到得早,永灿占了个好位子。放烟花是七点,从六点半开始,人群慢慢往中间聚拢。他骑着三轮车紧贴着地上画着的警戒线,看着镇上的人把大大小小红黄色的烟花一个个摆在地上,心里就像揣着火炉一样热起来。

前几天他在废品收购站亲耳听到纸箱的收购价格是八毛钱一斤。烟花盒、烟花筒也算纸箱,厚实的纸箱啊,这炉火都要压不住从永灿的眼睛里冒出来了。

烟花一朵朵在天上炸开的时候,永灿满脑子都在想自己坐着长途大巴车到达杭州车站时的场景:等在出口处的妈妈如释重负地吁出一口气,一把扯过他,生气地拍打他的背,用掺普通话的方言骂他,最后又哭着把他的东西接过去,揽着他的肩膀走入黑压压的人群中。永灿抬着头,和周围所有人一样,五颜六色的焰火明明暗暗地照在他的脸上,所有人都在笑,但只有他的笑和这场热闹没关系。

热闹过后,人们各自散去。永灿来到广场中间,捡起一个四十八响的烟花筒,眯起一只眼睛朝着被燎黑的管洞张望。火药燃烧后的气味带着黄纸的香气窜进他的鼻尖,真好闻。永灿在满是烟花筒的广场上忙碌起来,十二响的虽然小,但是不占地方,随便塞个角落就好;四十八响的他得用两只手捧;九十六响的好像是最大的烟花筒了,放在车斗正中间吧。这个火箭筒厉害,刚才他看到镇上的人举着放,“嘣”一声,焰火蹿出去,跟打枪似的,还有后坐力,那个人一边放,一边夸张地嗷嗷叫,真有这么疼吗……

烟花筒在三轮车上摞了两层之后,再放就要从车斗里掉出来了,永灿才决定不捡了。他还不会估重,不知道车斗里大概有多少,总之一定很多吧,肯定够买车票了,如果还会多就给妈妈买个小礼物。他在大年夜的寒风里忙得浑身是汗,一停下来才感到有点冷,赶紧跨上车,吭哧吭哧骑回家去了。

把车停在院子的一处角落,永灿又摸出一块雨布盖好,才回屋里陪爷爷奶奶一起看春晚。十二点一到,外面此起彼伏响起的“嘣梆”声,把睡眼蒙眬的永灿惊醒了,电话应该不会打过来了,但永灿并没有太难过,心里想着马上就要见到他们了,明天换了钱,最晚后天就能去。

第二天大清早永灿又趁着爷爷奶奶忙年下的事,吭哧吭哧骑着三轮车去镇上了,走了好几家废品收购站,都没开门。好不容易敲开一家店面就在住家下面的,老板看了眼三轮车里的东西,头摇得像个拨浪鼓:“烟花爆竹的墩座都是纸浆,和纸箱不一样,你晓得啵,这东西里面都是黄泥、火药,杂质太多了,回收利用的成本很高,我们收了也卖不出去,不收不收。”

永灿一下子感到被抽了筋剥了皮,老板的话就是小针尖,圆鼓鼓的气球“噗”了几下就扁了。手脚发软地骑回家,奶奶正端着一碗青菜年糕汤到处找他,他才想起来大年初一早起的年糕都没吃,肚子里空空的,满腹的委屈让他“哇”一声哭出来。爷爷刚从地里回来,看到满车斗的烟花纸壳还以为永灿想放烟花了,从口袋里掏摸出一个硬币大小的烟花,说:“今天早上在路边捡的,我看引线还在……来,来,爷爷放给你看。”

很小的一支烟花,“啾”一声旋上半空,圆周的火花被转成更大的圆,像一顶彩色的小伞,越升越高。

有人踏进院子。“永灿,我们回来啦!想给你个惊喜,所以……”烟花在蹿到四五米的高度后,就灭了焰火,落在地上,几下滚到永灿的脚边,原来引线的位置变成了一个黑色的豁口,到处都是硫黄的气味。永灿又一次放声大哭起来。

(节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24年第4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永灿决定骑三轮车去镇上卖烟花筒是为了筹集去杭州的车票钱,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见到父母的愿望。

B.永灿看烟花时想象在杭州车站的情景,侧面体现出永灿母亲对他的严格要求和永灿到杭州给父母带来的不便。

C.本文通过叙写永灿在大年夜捡拾烟花筒的故事,突出了他感受到家乡人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庆祝的热闹氛围。

D.爷爷捡到的烟花只蹿到四五米高就灭了的细节描写,暗示了永灿买票去杭州希望的渺茫,甚至不能实现。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永灿的内心感受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更直接地了解他的情感,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和共鸣力。

B.文章写永灿骑三轮车到镇上时,交代了永灿骑车的细心稳重,为爷爷奶奶不为他骑车到镇上担心作了很好的解释。

C.文章结构紧凑,首尾呼应,以永灿的哭泣为开篇和结尾,表现了永灿作为留守儿童内心的脆弱,增强了文本的情感冲击力。

D.文章语言平实朴素,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但情感表达真切深刻,塑造的永灿的人物形象也鲜明生动。

8.请简要分析本文以春节为背景的作用。

9.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要有高超的叙事技巧、精彩纷呈的故事和蕴含丰富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从永灿的角度简要分析这篇小说蕴含的丰富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欲兴师,必先教战。三军之士,素习离合聚散之法,备谙进退之令,使之遇敌,视旌麾以应变,听金鼓而进退。如此则战无不胜。法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战国时,魏将吴起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每变皆习,乃授其兵。神而明之,是谓将事。”

(节选自《百战奇略·教战》)

材料二:

太宗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今诸将中,但能言避实击虚,及其临敌,则鲜识虚实者,盖不能致人而反为敌所致故也。如何?卿悉为诸将言其要。”靖曰:“先教之以奇正相变之术语之以虚实之形诸将多不知奇正且安识虚实?”

太宗曰:“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当以此法授诸将,使易晓尔。”靖曰:“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臣当以此教诸将。”

太宗曰:“画方以见步,点圆以见兵。步教足法,兵教手法,手足便利,思过半矣。”靖曰:“吴起云:‘绝而不离,却而不散。’此步法也。教士犹布棋于盘,若无画路,棋安用之?”

太宗曰:“《孙子》言三军可夺气之法:‘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如何?”靖曰:“吴起之气,能使人人自斗,则其锐莫当。所谓朝气锐者,非限时刻而言也,举一日始末为喻也。凡三鼓而敌不衰不竭,则安能必使之惰归哉?盖学者徒诵空文,而为敌所诱。苟悟夺之之理,则兵可任矣。”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0.材料二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先教之以奇正A相变之术B语之C以虚实之形D诸E将多不知F奇正G且安H识虚实?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平时,与《念奴娇·过洞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中的“素”意思不同。

B.出,超出,与《师说》“其出人也远矣”中的“出”意思相同。

C.要,要点、纲要,与《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中的“要”意思和用法相同。

D.却,使……退却,与《夜雨寄北》“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却”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认为将士多死于没有打仗本领,失败于缺乏灵活战术,用兵的法则是要训练部队,认真训练后才可以给部队配发兵器。

B.太宗认为孙武的兵法探讨了“虚实”的战术,但现在的将领完全不懂这一战术,因此无法应用而不能识破敌人的虚实。

C.太宗认为敌人看不出我方出的是奇兵还是正兵时他们就会处于不利的态势,将领应该懂得奇兵、正兵的使用方法,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D.李靖以棋盘为喻解说对士卒进行的步法训练,他认为教育士卒就像在棋盘上摆棋子,不画好线路,棋子就不知道向哪儿移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备谙进退之令,使之遇敌,视旌麾以应变,听金鼓而进退。

(2)盖学者徒诵空文,而为敌所诱。

14.唐太宗和李靖在兵法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①,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②。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①金河:这里泛指北方边地。虏:这里指回鹘。唐武宗会昌二年八月,回鹘南侵。诗人时任黄州刺史,闻此写下此诗。②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幽居之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河”交代了地点,“秋半”交代了时间,“虏弦开”写出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B.“孤影过”“数声来”从动态的角度来写,绘影写声,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

C.“莫厌”是用劝慰语气告诉南飞雁不要厌弃潇湘之地的地广人稀,可以暂时居住。

D.末句以潇湘此时有“菰米”“莓苔”照应题目的“早”,以此暗示南飞雁的归宿。

16.诗歌使用了哪三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劝诫太宗想到大兴土木和皇位高高在上时,就要想到百姓的安宁和加强自我修养。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

(3)王丽想找两句用时间飞逝来表达内心情怀的古诗文,同桌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比较合适。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短剧集为何深入人心?原因之一是对人物的深入刻画、对情绪的细致把握。集数短且浓缩,没有横生枝节的复杂剧情、曲折离奇的人物关系,而是聚焦核心故事讲好讲透,以生活化的笔触娓娓道来,不仅使主角有人物弧光,配角也①_________。

有人可能会问,短剧集火爆是不是因为“短”?也是也不是。事实上,观众诟病的并非剧集的“长”,而是不喜欢无意义的“注水”,使得情节②_________。短剧集之所以异军突起、别开生面,不仅是因为短小,更是因为精悍——叙事高密度、情节反套路。

有意思的是,短剧集自身也正在不断③_________,有一部分深耕类型化,不断把悬疑拍好拍活,形成“品牌效应”;与此同时,也有不同题材的尝试,逐渐超越“短剧集只能拍悬疑”的刻板印象,不断在各类现实主义题材上做出突破。可以说,短剧集带来了成就优秀内容和优秀作者的新赛道。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框的语句使用了问号,这在表达上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_________,就会因缺乏氧气导致根茎无法正常呼吸和吸收养分,最终死亡和腐烂。

①陆生植物根茎是否腐烂,关键问题是得到足够的氧气。②水中的氧和氮是很少的,满足不了一般植物的需要。③而在大量浇水以后,水里的氧气还要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吸收一部分。④当土壤里没有了氧气以后,土壤里的微生物会变得非常活跃,⑤能使土壤产生对植物有害的硫化氢等无机化合物,而且植物的根茎上也会萌生病原菌。⑥陆生植物的根茎最终死亡和腐烂是由于根茎失去活力和抵抗力的结果。

那么,水生植物为何不会腐烂呢?这是因为水生植物经过长期进化和适应,它们能够在水里正常呼吸、进行光合作用和抵御病原体。和陆生植物的根不同,B_________。这是因为水生植物的根部表皮是一层半透明的薄膜,当根部进行渗透作用时,这种两边浓度不同的半透性薄膜便产生一种渗透压,这样,水中的氧气就能C_________,供给根部呼吸。

另外,水生植物的茎部表皮与根一样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吸收水中的氧气,正是这种能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构造和功能使水生植物的茎不会腐烂。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把文中画框的语句改为以“水生植物的茎不会腐烂”为主语的长单句。要求:可以增删部分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隋朝王通的《中说·周公》有“自知者英,自胜者雄”,宋朝阮逸解释这句话时说“自知故能知人,自胜故能胜人”,意思是能客观认识自己才能正确评价别人,能战胜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才能胜过别人。

“自知和自胜”对于当代青年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但体现了个体的自卑性格”错,根据“当看到高手举重若轻时,人们会心生羡慕,希望自己也能快速成为高手,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可知这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没有体现自卑性格。

B.“提醒人们不要因过度看重这种自卑而造成内心脆弱“错,根据“但是过度看重这种需要,反而会让自己变得脆弱”,可知作者提醒的是不要过度看重尊重需要,而不是自卑。

C“婴儿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有误时会产生自恋心理“错,根据”自恋,最早出现在一个人的婴儿期,因为婴儿对外面的世界没有太多认知,会处于一种·全世界围着自己转”的自恋状态中”,可知 婴儿会处于一种“全世界围着自己转”的自恋状态中,不是婴儿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有误会产生自恋心理。

故选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内心既强大”又脆弱”“错,根据”同时,内心深处还有非常脆弱的一面………那么这个人就患上了自恋型人格障碍,可知“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内心“脆弱”,拥有巨大的成就是“幻想”,并不是内心“强大”。

故选B.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D.“但其也有能动性,能够刺激人们接近它”错,根据“这种理想化”并不是真正的理想。真正的理想具有能动性,会激发人们去努力接近它,对人们的成长和发展不可或缺,可知“理想化形象”并没有能动性,不会激发人们去努力接近它。

故选D。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

C.“此阶段还不能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错,根据图表信息,“开悟之坡”阶段是“绝望之谷”阶段之后,随着知识和经验积累的不断丰富,逐渐达到持续平衡高原“阶段,可知在“开悟之坡”阶段,个体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是在不断提升的。

故选C。

5.答案:①产生“达克效应”的根源;

②“达克效应”的典型表现和危害;

③如何有效转化“达克效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根据第一段“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一点儿天赋或者运气,前期学得不错……却常常在实际操作中出问题,这种现象被称为达克效应”等内容,可知:文章首先分析了产生“达克效应”的根源。

②根据第二段“它不仅会让人高估自己的优势,还会让人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变得越来越盲目”,第三段至第七段当尊重需要无法被满足时,就会产生让人不舒服的自卑感自恋者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全世界都围着自己转“自恋者除了口头上夸耀自己之外,还喜欢展示自己的财富,即炫富”除了炫富,炫美——炫耀自己的外表,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自恋行为“由于大众普遍倾向于关注外貌出众的女性,使得女性也更注重自己的外貌,这种情况与自恋无关”,第八段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描述了过度自大的危害等内容,可知文章主体部分论证了“达克效应”的典型表现和危害。

③根据最后一段不过,心理机制是自然演化的产物,是为了适应某些生存场景而保存下来的,达克效应也是如此““…迷之自信”是对自己的过分赞赏,如果能将这种过度的自信调整到接近实际情况的程度,肯定自己的优点,同时承认自己的缺点,那么“迷之自信”就会变为真正的自信”等内容,可知文章论证了如何有效“达克效应”。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永灿到杭州给父母带来的不便错误,由“等在出口处的妈妈如释重负地吁出一口气,一把扯过他,生气地拍打他的背,用掺普通话的方言骂他,最后又哭着把他的东西接过去,揽着他的肩膀走入黑压压的人群中”可知,妈妈的动作、表情、语言、神态传递出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爱和担忧,而不是“不便”。

C.突出了他感受到家乡人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庆祝的热闹氛围错误,永灿在大年夜捡拾烟花筒是为了攒车票钱,再结合原文“所有人都在笑,但只有他的笑和这场热闹没关系”可见,他并有和大家一样感受到家乡传统节日的热闹。

D.“暗示了永灿买票去杭州希望的渺茫,甚至不能实现“错误。烟花灭了,而父母回来了,见父母这件事终于尘埃落定,有了好的结果。因此,这个细节暗示的不是希望不能实现,恰恰相反,是愿望落地成真。

故选A。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C.“首尾呼应,以永灿的哭泣为开篇”错误,文章开篇写永灿为了攒钱兴致勃勃想办法,并没有“哭泣”;“表现了永灿作为留守儿童内心的脆弱”错误,永灿尽管在结尾哭了,但是这是乍看到父母回家的激动和愿望成真的情绪宣泄,而不是因为“脆弱”。

故选C。

8.答案:(1)春节是一个合家团圆、喜庆热闹的节日。

(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为故事的展开提供背景:正是春节合家团圆的习俗,使留守儿童永灿格外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因此想筹集车费去探望他们;正是春节大量燃放烟花,从而永灿想到捡拾烟花筒筹钱,故事正是在这个节日背景下开始并一步步展开的。

(3)渲染氛围,衬托人物心理:春节的热闹喜庆氛围与永灿内心的寂寞孤独形成对比,更鲜明表现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想念,对亲情的渴盼。

(4)隐含着象征意义,深化主题:春节代表旧年已尽,新年伊始,而在这一天,父母终于回家,一家人团聚,永灿的愿望实现,这是温暖、美好的开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社会环境作用的能力。

首先明确春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概括出“热闹、团圆”,然后结合特定的社会环境对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表达等方面作用进行分析。

春节是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这个时间对留守儿童意味着什么,因此永灿会做什么,他的行为自然推动情节的发展;春节的特定氛围里,永灿捡拾和卖出烟花筒的过程中心里难免感到孤独和失望,这种孤独和失望都源自父母在外地,自己不能见到他们,因此反衬出永灿的心理,并关注留守这一主题;而春节这个特定时令,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有象征意义,本文中永灿的父母回到身边,孩子的愿望得以实现,很显然在这里象征着希望和美好。

9.答案:(1)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对父母的深切想念和陪伴的渴望。

(2)留守儿童无人理解的委屈。

(3)在委屈之余,感受到长辈关爱。

(3)愿望实现的美好,一家人最终团聚的喜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丰富情感的能力。

由原文永灿瞒着爷爷奶奶自己想办法攒钱,猫狗呲着牙吓唬他,自己去捡拾烟花筒,在热闹的人群中和大家不一样的笑,可以体会到这个留守儿童的孤独、寂寞,对父母的深切想念,对看到父母的深切期盼;在卖不出烟花筒,买车票的希望破灭,肚子又饿的时候,禁不住大哭出来,发泄一个孩子的满腹委屈;而爷爷奶奶虽然不理解他,但很关心他,爷爷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逗孙子开心,永灿感受到了长辈的爱;在烟花落地时,父母终于赶回家团圆,永灿激动而喜悦。

10.答案:BD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先教他们奇正相互变化的方法,然后再告诉他们认识虚实的形势。现在众将领大多不知道以奇正变化,又怎么能识别敌人的虚实呢

“教之以奇正相变之术”“语之以虚实之形”是并列结构,句式对仗,结构相同,BD处断开;

“诸将”是主语,“不知”是谓语,“奇正”是宾语,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述完整意思,G处断开;故选BDG。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平时。皎洁。句意:平时训练散开、收拢、集结、分散的方法。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水中交相辉映。

B.正确。均为“超出”。句意:没有超出《孙子兵法》的。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

C.错误。要点、纲领、要领。地位显要。句意:你尽可能为诸将讲解一下认识虚实的要领。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

句意:你详尽地给众将领讲解认识虚实的纲要。向北占领地位显要的郡邑。

D.正确。使….…退却。回头。句意:退却而行列不散乱。回头述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故选C。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现在的将领完全不懂这一战术”错误,原文“今诸将中,但能言避实击虚,及其临敌,则鲜识虚实者”意思是现在的将领只能空谈避实击虚,到了临敌作战的时候,很少能识破敌人虚实。不是”完全不懂”,而是懂空谈,不能实战。

故选B。

13.答案:(1)完全熟悉前进、后退的号令,如果这样的部队遇到敌人,(他们)就会看到指挥旗帜(的不同挥动)来应变,听见鸣金击鼓(的不同声响)而进退。

(2)学习兵法的人只是背诵空洞条文,却被敌人诱惑。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要兴兵打仗,必须首先训练部队学会怎样作战。全军将士只有平时经过严格训练,全面掌握疏开、收拢、集结、分散的战术方法,完全熟悉停止、行动、前进、后退的作战号令,那么,使用这样的部队对敌作战时,他们在看到指挥旗帜的不同挥动而应变自如,听见鸣金击鼓的不同声响而进退得当。这样,就能战无不胜。诚如兵法所说:“使用未经训练的民众去作战,就意味着抛弃他们。”

战国时期,魏国将领吴起说:“将士常常战死于没有打仗的本领,失败于缺乏灵活的战术。所以,用兵的法则,以教育训练为先决条件。一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十人;万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全军。部队运用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各种战法、阵法和战术变化都训练之后,才可以给部队配发兵器。通过神秘的方式来明示事物的本质,这就叫将帅的职责。”

材料二:

太宗说:“我看过的各种兵书中,没有超过《孙子兵法》的,《孙子》十三篇,没有超出虚实的范围。用兵作战,如果能认识到虚实的形势,就能无往而不胜利。现在的将领中,只能空谈避实击虚,到了临敌作战的时候,则又很少能识破敌人虚实的,这是由于他们不能左右敌人,而反为敌人所左右的原故,你以

为怎样?你尽可能为诸将讲解一下认识虚实的要领。”李靖回答:“先教他们奇正相互变化的方法,然后再讲如何认识虚实的形势。现在诸将领多数不知以奇为正以正为奇的变化,又怎么能认识到敌人的虚是实,实是虚呢?”

太宗说:“把奇兵变为正兵使用时,敌人还以为我是奇兵,而却我以正兵打击它;我把正兵变为奇兵使用时,敌人还以为我是正兵,而我却以奇兵打击它。这样就能使敌人经常处于不利的态势,自己常处于有利的态势。你应把此法传授给各将领,使他们容易明白原由。”李靖说:“千章万句,不外乎‘我能左右敌人而不被敌人左右'罢了,我当用这种精神教导诸将。”

太宗说:“外画方形以显示士卒进退的步数,内画圆形来显示兵器运用的范围,要步度准确就应教以足法,要兵器运用灵活就应教以手法,手足便利,那么布阵的方法不思考到多半了?”李靖回答说:“吴起说:'隔绝而队形不分离,退却而行列不散乱。'这就是平时进行步法训练的结果。训练士卒如同在棋盘上摆布棋子一样,若不画好路线,棋子哪里移动呢!”

太宗说:“《孙子》上说使敌军长失士气的方法是:'朝气猛锐,昼气怠情,暮气衰竭;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待敌人懈怠衰竭的时候再打击它。’这种说法怎样 ”李靖回答说:“吴起所说的士气,能使人人勇于自斗,其猛锐的力量是不能阻挡的。所谓朝气猛锐,并不是限于时刻来说的,而是拿一天的早晚作比喻的。敌人经过三次冲击,而士气没有衰竭,又怎能一定使它懈怠衰竭呢!学兵法的人,只是背诵空洞条文,结果为敌人所诱惑,假如能懂得使敌人丧失士气的道理,就可叫他统兵作战了。”

14.答案:(1)将领要懂得并应用虚实、奇正之术。

(2)规划好阵法、路线,以此为基础训练步法。

(3)打仗要抓住机会使敌军丧失士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一、二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教之以奇正相变之术语之以虚实之形当以此法授诸将“臣当以此教诸将”可知,二人都认为其奇正和虚实很重要,当教诸将。

由材料二第三段“步教足法,兵教手法”“教士犹布棋于盘,若无画路,棋安用之”可知,对于步法、路线二人认识相同。

由材料二第四段“《孙子》言三军可夺气之法”“苟悟夺之之理,则兵可任矣”可知唐太宗认为要“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李靖认为领悟到使敌人丧失士气的道理,就可叫他统兵作战了;由此可见,二人对打仗时打击敌人士气同样看重。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照应题目的早”错。菰米“莓苔”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没有照应“早”。

故选D。

16.答案:①比兴象征。通篇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并流露对人民得享安宁太平的期盼。②拟人。“莫厌”二字,把雁人格化,担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③用典。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运用典故,凸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比兴象征。首联写大雁早早飞向南方,因受弓箭惊扰而四散飞逃。诗歌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②拟人。“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是用劝慰语气告诉南飞雁不要厌弃潇湘之地的地广人稀,可以暂时居住。作者把雁人格化,体贴备至。

③用典。颔联“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运用典故,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子。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

17.答案:(1)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答案:有血有肉;拖泥带水;推陈出新

19.答案:画框句的问号表示设问,虽是问号,但无疑而问,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然后再给出答案,突出强调自己的观点:不全是长短问题,更重要的是情节;用在第二段段首,承上启下;同时增强了文段语气上的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20.答案:A.陆生植物的根部如果长时间泡在水里

B.它们能吸收水中的氧气

C.渗透到根的内部去

21.答案:①,改为:陆生植物根茎是否腐烂,关键问题是是否得到足够的氧气。

⑤,改为:能使土壤产生对植物有害的硫化氢等无机化合物,而且植物的根茎上也会滋生病原菌。

⑥,改为:陆生植物的根茎最终死亡和腐烂是由于根茎失去活力和抵抗力。或陆生植物的根茎最终死亡和腐烂是根茎失去活力和抵抗力的结果。

22.答案:具有能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构造和功能的水生植物的茎不会腐烂是因为其茎部表皮与根一样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吸收水中的氧气。

23.答案:略

解析: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通过引用“自知者英,自胜者雄”“自知故能知人,自胜故能胜人”,强调客观认识自己才能正确评价别人,能战胜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才能胜过别人。所谓“自知”,即自我认知,明晓自我的能力、理想、成就,认知本人的优缺点,是对自我的清醒认知与准确定位,体现人的“个体性”,是自我价值认同和实现的前提。“知人”是对他人的理性认识,体现人的“社会性”。客观认识自己是基础。当我们能够真实、清晰地看待自己,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就能够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的自我认知。这种自我认知是我们评价他人、理解世界的出发点。如果我们对自己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我们在评价他人时就可能会受到主观偏见、情绪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评价不准确甚至失真。

所谓“自胜”,即克制自己或不断超越自我、 战胜自我。自胜是一种真正的强大, 是 个人通过内在努力实现的自我提升和成长。自胜,重在改正自身不足,对待缺点和不足,多“反求诸己”,勤于反省、勇于改过。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成功地战胜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就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坚韧和有力量。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还能够让我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胜过他人。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自知还是自胜,都在强调人生道路上我们更重要的是要追求自我的完善和成长。当我们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上时,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了很多人。

题目认为“自知和自胜”对于当代青年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求是对此写出感悟与思考。写作时,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自知与自胜的当代青年成长的基石。然后运用并列式结构展开论述,一是“自知”是成长的起点。清晰地自我认知,明确优势和局限,准确地定位自己,才能在面对选择时做出明智的决策。二是“自胜”是成长的关键。青年在自知的基础上,勇于挑战自我,克服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实现自我超

越,才能最终走向成功。最后总结全文,强调自知与自胜相互作用。自知是自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而自胜则是自知的目的和归宿,当代青年只有通过不断地挑战自我、实现自我超越,才能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立意:

1.自知自胜才能自强。

2.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3.自知与自胜是成长的两大基石。

4.自知是成长起点,自胜是成长关键。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