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仿真模拟卷2024语文答案(中考仿真模拟卷语文2024)

中考仿真模拟卷2024语文答案(中考仿真模拟卷语文2024)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31 18:45:21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Ⅰ 阅 读(共55分)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3题。(10分)
诗与直觉
①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上升到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②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 觉可为“直觉”, 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的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的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③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产生“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作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④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发展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
⑤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
⑥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没有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还有芜杂或空虚的毛病,那就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也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选自朱光潜《诗论》,有删改)
【注】克罗齐:意大利著名文艺批评家,在美学领域颇有著作。
1、下列对“直觉”“知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直觉”仅限于对个别事物的知,让人心无旁骛进入诗的境界之中。
B.“直觉”无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及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
C.“知觉”是“名理的知”,了解意义的知,从关系中发现意义的知。
D.“知觉”关注的不仅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关注个别事物本身。
2、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3分)
A.在欣赏《诗经·关雎》时,注意到诗歌的音韵美和重章叠唱的表达风格。
B.在欣赏曹操《龟虽寿》时,领悟到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C.在欣赏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时,领略西湖“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美。
D.在欣赏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体味到洞庭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3、“思考和联想”对“诗的境界”会产生哪些影响?请你阅读第④段,简要概括。(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4-7题。(20分)
大地的语言

①今天,我看见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掩映着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样的景象。
②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保持着土地最初农耕模样的连绵田野。
③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④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麻、菽……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①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⑤先秦民歌唱道:“爰②采麦矣 沫之北矣。”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⑥就因为在让人心生安好的景色中描摹过这些形状美丽的字眼,我得感谢让我得以参加此次旅行的朋友。就在这样的心情中,我们到达了周口市淮阳县。我是说到达了淮阳县城,因为此前,已经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⑦正是这样的存在让人感到安全。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中国人自己不再农耕的时候,这个世界不会施舍给十几亿人足够的粮食。中国还有这样的农业大县,我们应该感到心安。国家有理由让这样的地方,这样地方的人民,这样地方的政府官员,为仍然维持和发展了土地的生产力而感到骄傲,为此而自豪,而不因另外一些指标的相对滞后而气短。
⑧我相信利奥波德所说:“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是认为热量来自火炉。”其实,就是引用这句话也足以让人气短。我们人口太多,没有什么人拥有宽广的农场,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森林供应木柴燃起熊熊的火炉。更令人惭愧的是,这声音是一个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来的,而如今我们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那么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
⑨离开淮阳前,我去龙湖漫步,水气氤氲,水生植物生机勃勃,“有蒲③与荷”,“有蒲与莲”,让人心灵也丰沛而滋润。因为这宽广的土地,因为这土地上蓬勃茂盛的庄稼,短暂的淮阳之行值得永远忆念。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注】①耒(lěi): 与后文的臼, 都是古代的农具。②爰(yuán): 何处, 哪里。③蒲:香蒲,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河滩上。
4、“这样的景象”的整体特征是什么 ?请你阅读①~②段,简要概括。(6分)
5、第②段中,作者用一个比喻巧妙地指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请你用直白的语言简要概括这种关系。(4分)
6、请你阅读③~④段,用直白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7、请你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写作意图。(6分)

三、阅读《简·爱》节选部分,完成8、9题。(7分)
“唉,我两次做了对不起你的事,现在很懊悔……”她停住了。“也许这毕竟无关紧要。”她喃喃地自言自语:“那样我也许会好过些,但是,向她低声下气实在使我痛苦。”
……
“但愿你能听从劝告,忘掉这些,舅妈,宽容慈祥地对待我——”
“你的脾气很糟,”她说,“这种性格我到今天都难以理解。九年中,不管怎样对待你,你都耐着性子,默默无声;而到了第十年,却突然发作,火气冲天,我永远无法理解。”
“我的脾性并不是像你想的那么坏,我易动感情,却没有报复心。小时候,有很多次,只要你允许,我很愿意爱你。现在我诚恳希望同你和好。亲亲我吧,舅妈。”
我把脸颊凑向她的嘴唇。她不愿碰它,还说我倚在床上压着她了,而且再次要水喝。我让她躺下时——因为我扶起她,让她靠着我的胳膊喝水——把手放在她冷冰冰、湿腻腻的手上,她衰竭无力的手指缩了回去——迟滞的眼睛避开了我的目光。
“那么,爱我也好,恨我也好,随你便吧!”我最后说,“反正你已经彻底得到了我的宽恕。现在你去请求上帝的宽恕,安息吧!”
可怜而痛苦的女人!现在再要努力改变她惯有的想法,已经为时太晚了。活着的时候,她一直恨我——临终的时候,她一定依然恨我。
8、请你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9、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我”和舅妈主要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你分别简要概括。(4分)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0题。(3分)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门致此身
【注】①灞上:即灞原,古代地名,在京城长安郊外,是诗人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②雁行(háng):鸿雁飞时的整齐行列。③野僧:山野僧人。
10、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风雨过后,秋日傍晚的灞原上空一群群鸿雁排着整齐行列飞过的情景。
B.颔联:交代诗人只身漂泊异乡,睹落叶而徒增思乡之情,见寒灯而平添孤独之感。
C.颈联:写出空园之静——能听到露滴微细之声,心境之凄——惟有野僧与其为邻。
D.尾联:反思日复一日的寄居生活而扪心自问,流露出对不思进取虚度年华的懊悔。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完成11-14题。(15分)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①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有五,九合诸侯②,一匡天下。周天子受籍③,立为大伯④。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陨之,岂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骥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②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⑥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谒者:官名。②九合诸侯:指的是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四国诸侯会盟,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③受籍:即“授籍”,指赐爵位。④大伯:诸侯之长。⑤縠(hú):有皱纹的纱。⑥便(pián)辟:指君主左右受宠幸的侍臣。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王使谒者延入 延:邀请
B.宣王说 说:同“悦”,高兴
C.王驷已备矣 备:准备
D.固愿得士以治之 固:本来
1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
A.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
B.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
C.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
D.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王礼贤下士,听说王斗是一个敢说真话的正人君子,就派谒者登门造访。
B.王斗善于讽谏,先肯定宣王的颇多优点,再指出他在忧国爱民方面的不足。
C.王斗循循善诱,借制帽来讲治国的道理,让宣王认清自己在治国上的问题.
D.宣王察纳雅言,重用王斗辅佐自己治理国家,使齐国政治修明,局势安定。
14、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

Ⅱ 表 达(共65分)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 完成15-19题。(15分)
“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这是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写下的话。人之伟大,恰恰在于能够醒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时常审视自己的生命状态而形成
觉醒了的青年,就如鲁迅所说,“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即使处于痛苦、困扼之中,也能潜心积蓄站起来的力量。反之,如果“立在人生的旁边”迷迷糊糊、蹉跎度日,难免会虚掷稍纵即逝的青春韶华,最终遗憾一生。不觉醒,不仅难以成就“人生之春、人生之华”,更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青春。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身边从不缺乏向青春致敬的青年。在“鸟比人多”的孤独小岛上,青年突击队队员奋战在海事工作一线,时刻准备战风斗浪、抢险救援,他们没有一丝怨言;在边陲的“生死路”上,边防连官兵守卫在祖国边境线,常年穿越冰河和雪山进行巡逻,他们笑对万险千难;在灾情紧急的火场中,消防战士向着最危险的地方探索,用背影完成一次次“最美的逆行”,他们总是奋不顾身……是青年,就理当如此:少一些 的徒劳,多一些 的勇气;少一些 的冷漠,多一些 的担当。真正把“为什么而活”想明白、想透彻,青年才能奏出雄壮、优美、高亢的青春之歌。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A]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坐标上谋划人生[B]创造历史。以“不可一日无觉醒”警策自己[C]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D]青年一代必将在伟大的时代赢得更加出彩的人生。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