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西部联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本质上,文学属于个体大脑不受外力支配的前提下独自酿制的蜜汁,其主观化的特征极为显著。在纸面上起伏跌宕的山川地理和人情世故,无一不是源自作者的目之所睹、耳之所闻、心之所想。哪怕作者再标榜自己笔下之所写何其客观,也无不隐匿着或明或暗的个人化的价值判断。
虎是画笔画出来的虎,不是照相机照出来的虎。既然为作画,就难免要把自己对虎的理解和看法扩而大之,把对生命的祈愿、对理想的诉求、对世情的解析等诸多元素融入画面之中,以达到托物言志之目的。既然主观才是孕育文学的母体,那么就意味着在散文写作中,作为主观的作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正所谓“我手写我心”。有感染力的散文,一定历经作者情感的泽润、灵魂的孵化、理智的锻造,既含有人性温暖,又具有人文思想,哪怕是呐喊和悲鸣,也犹如杜娟啼血,刺痛人的心扉。
然而,戴一副散文的面具,不一定就是真正的散文。业已存在的事实是,由于受到外部因素步步紧逼的挤压,越来越多的散文投其所好地正在向着“转基因”的方向掉头,且欣然而陶醉。散文里的“苏丹红”愈发地超标,致使太多的散文呈现出非散文化的特征。非散文化的散文洪水漫灌地涌入散文的队列,貌似是在为散文添丁,其实是在给散文掘墓。马厩里混入密集的鹿,挤得马无处立足、节节后退,最终的结果,也许马厩就被偷梁换柱成了鹿厩,不再与马有关。非散文化的散文,像膨化功能强大的酵母,一旦潜入散文的肌体,就会偷换散文的骨血,榨干散文的精髓,扭曲散文的灵魂,最终导致散文基因的彻底篡改。
散文之所以非散文化,其中的一个主因,在于散文写作中主体与客体的角色错位。本该忠于职守的主体,袖手旁观于散文之外,把散文的方向盘拱手让给了客体,使本应主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散文,受制于客体的摆布:以别人的视觉作为自己的视觉,以别人的判断作为自己的判断,以别人的结论作为自己的结论。而主体之所为,不过是为客体业已竣工和完工的家具和墙面,施之以后续的抛光打蜡和粉刷油漆。同时,主题先行也是散文非散文化的原因。把某一个概念或某一个热点,子以策略化的文学包装,为其插上文学的花翎,涂上文学的口红,就敢堂而皇之地以散文自居。这等散文所犯的大忌,就是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作
为沉痛教训之一被文学界反思和否定。生活是化妆的生活,事实是补缀的事实,仅仰仗于移花接木的嫁接术,就化鸡为凤,化腐朽为神奇,如此,必然陷入辽辑的捉襟见肘。此类作品也许字词一团锦绣,但帽下无头、肉中无骨,活活一具檬皮人而已,腹内空空,言之无物。不是自己的思考,亦不是自己的感受,缺乏对生活刻骨铭心的切肤体验,依赖于某份材料或道听途说,就想写出触及人灵魂的篇章,无异于缘木求鱼。
不是概念不能与散文握手,也不是热点不能与散文联姻,问题的根本倒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如何写。先有事实还是先有结论?是带着结论去拼凑事实,还是透过事实去得出结论?诸如此类的常识,值得散文的参与者澄清和思忖。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把广告当成生活的本相大肆渲染,做表面文章,是一种层次;挖掘生活的纹理,解析生命的情状,透析命运的沉浮,是一种境界。
深谙散文之道的人都知道,散文的生命力与“真”字紧密相连。经典意义上的散文,生活的逼真、事实的翔实、情感的真挚等构成要件,须悉数到位,缺一不可。一经或缺,散文的品质与寿命就会大打折扣——散文,再也不是血肉之躯、灵魂之所,不过是挂在橱窗里轻飘而华美的睡袍而已。
(摘编自安黎《散文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错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作品包括散文带有明显的主观化特征,其中都蕴含着创作者或明或暗的个人化的价值判断。
B.散文写作中存在的主体与客体的角色错位的表现是创作的主体主动放弃主导地位,而受制于客体。
C.主题先行的散文,缺少本真生活、客观事实的支撑,即使文字锦绣,也难以打动读者的心灵。
D.逼真的生活、翔实的事实、真挚的情感、鲜活的人物形象是经典意义上的散文缺一不可的构成要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阐述散文创作中客体投人的意义,再剖析业已存在的主客观错位的现象、成因及危害。
B.作为针砭散文创作中主体与客体角色错位现象的文艺评论,文章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C.文中“转基因”喻散文中非散文化的因素,“苏丹红”喻散文的非散文化倾向,生动而形象。
D.文章第五段运用辩证思维,阐明散文创作可以概念先行、写热点,关键在于写了什么的道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散文的生命力与“真”字紧密相连,要求散文既要是照相机照出来的虎,又要是画出来的虎,融入作者对虎的观照。
B.托物言志是诗词、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其内涵就是要在描述对象中融入作者对生命的析愿、对理想的诉求等元素。
C.“我手写我心”的创作观点意味着有感染力的散文必定熔铸了作者的情感与理智,既含有人性温暖,又具有人文思想。
D.散文的参与者要透过事实去得出结论,努力追求挖掘生活的纹理、解析生命的情状、透析命运的沉浮的散文创作境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起步较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仍显落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无法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本土化心理理论块乏。我国本土化心理理论建设滞后,心理服务缺乏本土化理论指导。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主要使用西方心理理论。中国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因此需要加快我国心理理论的本土化建设,并将理论应用于心理健康服务的实践当中,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亟待完善。在机制方面,我国的心理健康机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对各类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管理与指导缺乏统一的标准,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尚待完善,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在队伍方面,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并不理想,从业人员专业背景复杂,心理专科人员数量不足,服务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进而制约了我国心理服务事业的发展,供需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
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大部分民众对心理健康这一概念还十分陌生,甚至存在心理疾病污名化的现象:有的人将心理咨询等同于算命;有的人则害怕心理咨询师洞察自己全部的内心世界,还有的人认为只有精神病人才会去做心理咨询。一些需要心理援助的民众,没有寻求心理援助的意识,从而加深了心理疾病的严重程度。
(摘编自陈小莺《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材料二:
【注】按照经济地理要素,我国通常会划分为四大地区,分别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数据来源: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数据来源:农村留守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材料三:
1.指导思想
按照《精神卫生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政策要求,落实健康中国建设战略部署,强化政府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培育心理健康意识,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基本原则
——全面普及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加强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消除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与歧视,预防和减少个人极端案(事)件发生。
——党政领导,共同参与。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领导责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单位、家庭、个人尽力尽责。
——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将满足群众需求与长远制度建设相结合,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坚持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和个体心理疏导相结合,满足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科学、规范、有序发展。
3.基本目标
到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符合国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本使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覆盖城乡,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势头得到缓解。
(摘编自《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不同地区的抑郁风险检出率存在差异,东北地区人们的抑郁高风险检出率低于其他地区。
B.不同学历人群的抑郁高风险检出率不同,学历层次越高,抑郁高风险检出率越高,工作压力越大。
C.中国人心理健康水平除情绪体验、人际交往两项男、女基本持平外,剩余四项男性均远高于女性。
D.我国9~13岁留守儿童状态焦虑得分明显高于普通儿童;青少年整体焦虑水平随年龄大致呈上升趋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世纪80年代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已经起步,但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尚存在明显差距,最主要的是本土化心理理论缺乏。
B.民众理解心理健康概念,了解心理健康服务意义,就能去除对心理疾病的恐惧心理,主动接受心理援助,战胜心理疾病。
C.“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应当把预防为主、协调配合、立足国情、规范发展等作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基本原则。
D.到2030年,我国将显著提高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能有效遏制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势头。
6.请结合材料内容,从不同层面简要说明我国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着力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孩子的讲演
萧红
这一个欢迎会,出席的有五六百人,站着的,坐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这些人多半穿着灰色的制服,因为除了教授之外,其余的都是这学校的学生,而被欢迎的则是另外一批人,这小讲演者就是被欢迎之中的一个。
被欢迎的宾客,是一个战地服务团。讲演者一个接着一个,女讲演者,老讲演者,多数的是年青的讲演者。因为那些所讲的悲惨的事情都没有变样,一个说日本帝国主义,另一个也说日本帝国主义。那些过于庄严的脸孔,在一个欢迎会是不大相宜。只有蜡烛的火苗抖擞得使人起了一点宗教感。
当那团里的几个代表讲演完毕,一阵暴风雨似的掌声,不知道是谁提议叫孩子王根也走上讲台。
王根发烧了,立刻停止了所吃的东西,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好像全身就连耳朵都侵进了虫子,热,昏花。他对自己的讲演,平常很有把握,在别的地方也说过几次话,虽然不能够证明自己的声音大小,但是并不恐惧,就像在台上唱莲花落时一样没有恐惧,这次,他也并不是恐惧,因为这地方人多,又都是会讲演的,他想他特别要说得好一点。
他没有走上讲台去,人们就使他站上他的木凳。
人们一看到他就喜欢他,他的小脸一边圆圆的红着一块,穿着短小的,好像小兵似的衣服,戴着灰色的小军帽,他一站上木凳来,第一件事是他手放在帽檐前行着军人的敬礼。而后为着稳定一下自己,他还稍稍地站了一会还向四边看看,他刚开口,人们禁止不住对他贯注的热情就笑了起来。这种热情并不怎样尊敬他,多半把他看成一个小玩物,一种蔑视的爱起浮在这整个的大厅。
“你也会讲演吗?你这孩子……你这小东西……”人们都用这种眼光看看他,并且张着嘴,好像要吃了他,他全身都热起来了。
王根刚一开始,就听到周围哄哄的笑声,他把自己检点了一下:
“是不是说错啦?”因为他一直还没有开口。
他证明自己没有说错,于是,接着说下去,他说他家在赵城……
“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家还剩三个人,父亲、母亲和妹妹,现在赵城被敌人占了,家里还有几个人,我就不知道了。我跑到服务团来,父亲还到服务团来找我回家,他说母亲让我回去,母亲想我我不回去,我说日本鬼子来把我杀了,还想不想?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太小,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我当勤务在宣传的时候我也上台唱莲花落……”
又当勤务,又唱莲花落,不是没有人笑,不知为什么反而平静下去,大厅中人们的呼吸如游丝似的轻微。蜡烛在每张桌子上抖擞着,人们之中有的咬着嘴唇,有的咬着指甲,有的把眼睛掠过人头而投视着窗外,站在后边的那一堆灰色的人,就像木刻图上所刻的一样,笨重,粗糙,又是完全一类型,他们的眼光都像反映在海面上的天空那么深沉,那么无底。窗外则站着更冷静的月亮。
一九三八年的春天,月亮行走在山西的某一座城上,它和每年的春天一样。但是今夜它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做了一个伟大的听众。
大厅里像排着什么宗教的仪式。
小讲演者虽然站在凳子上,并不比人高出多少。
“父亲让我回家,我不回家,让我回家,我……我不回家……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就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
他听到四边有猛烈的鼓掌的声音,向他潮水似的涌来,他就心慌起来,他想他的讲演还没有完,人们为什么鼓掌?或者是说错了!又想,没有错,还不是有一大段吗?还不是有日本帝国主义没有加上吗?他特别用力镇定着自己,把手插在口袋去,他的肚子好像胀了起来,向左边和右边摇了几下,小嘴好像含着糖球胀得圆圆的。
“我当了勤务……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我……我……”
人们接着掌声,就来了笑声,笑声又接起着掌声。王根说不下去了,他想一定是自己出了笑话,他要哭:他想马上发现出自己的弱点以便即刻纠正,但是不成,他只能在讲完之后,才能检点出来,或者是衣服的不齐整,或者是自己的呆样子,他不能理解这笑是人们对他多大的爱悦。
“讲下去呀!王根……”他本团的同志喊着他。
“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他就像喝过酒的孩子,从木凳上跌落下来的一样。
他的眼泪已经浸上了睫毛,他什么也看下见,他不知道他是站在什么地方,他不知道他自己是在做什么。他觉得就像玩着的时候从高处跌落下来一样的瘫软,他觉得自己的手肥大到可怕而举不动的程度,当他用手背指抹着滚热的眼泪的时候。
人们的笑声更不可制止了。看见他哭了。
王根想:这讲演是失败了,完了,光荣在他完全变成了懊悔,而且是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光荣,他没有勇气再作第三次的修正,他要从木凳坐下来,他刚一开始弯曲他的膝盖,就听到人们向他呼喊!
……讲得好,别哭啊……再讲再讲……没有完,没有完……”
其余的别的安慰他的话,他就听不见了,他觉得这都是密笑,于是更感到自己的耻辱,更感到不可逃避,他几乎哭出声来,他便自跌到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怀里大哭起来。
这欢迎会开过了,就被人们忘记了,若不去想,就像没有这么回事存在过。
可是在王根,一个礼拜之内,他常常从夜梦里边坐起来,但永远梦到他讲演,并且每次讲到他当勤务的地方,就讲不下去了,于是他怕,他想逃走,可是总逃走不了,于是他叫喊着醒来了。但是那害怕的情绪,把他在小床上缩做了一个团子,就仿佛在家里的时候为着夜梦所恐惧缩在母亲的身边一样。
“妈妈……”这是他往日自己做孩子时候的呼喊。
现在王根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虽然他才九岁,因为他做了服务团的勤务,他就把自己也变作大人。
一九三八年十月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欢迎会上“站着的,坐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以动作描写人们的情态,“穿着灰色的制服”以衣着点明人物的身份。
B.“王根发烧了好像全身就连耳朵都侵进了虫子,热,昏花”细腻、生动地描写出了王根被点名讲演时的紧张和激动。
C.王根讲演时有两个观众:一个是在场的人,他们陷入沉思;一个是窗外的月亮,冷静而耐心,这些从侧面突出讲演的动人。
D.“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说明王根找到了点题的话语,但又觉得这难以跟之前的内容融合成篇,因此流下自责的泪水。
8.在王根讲演过程中,观众的情绪给王根的心理带来了波动。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战地服务闭的讲演者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将写作重点安排在王根这个小讲演者身上?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①。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 何为饮食而无事 无事必来。”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奈何 ”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张仪欲穷陈轸②,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侯之车迎之。
【注】①犀首:战国魏官名。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②陈轸时在楚国做事,说话很有分量。以往张仪游说楚王时,曾遭陈轸反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B.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C.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D.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犀首谢陈轸”中的“谢”是谢绝,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相同。
B.“乃倍李从”中的“倍”是背弃,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相同。
C.“令四国属以事”的“属”是委托,与《琵琶行》中“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不同。
D.侯,中国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侯爵为其中第二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轸路过魏国时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起初并不想见他,陈轸问公孙衍为何没有政事可做,陈轸为其出谋划策,要把天下的政事移交给公孙衍。
B.陈轸让公孙衍坐在李从出使楚国的车上,从而让魏王生疑,然后再对魏王说要去拜见燕国、赵国的国君,并向魏王要求准备车辆整治行装。
C.当各个诸侯国客居魏国之人把公孙衍出使燕、赵的消息告诉各国国君后,齐、燕、赵、楚把政事委托给公孙衍,魏王让公孙衍做了魏国相国。
D.张仪钦佩陈轸的才华,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陈轸想要去,但他的儿子认为这件事情谋划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希望父亲能认真考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2)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点绛唇
汪藻①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②。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注】①汪藻:徽宗崇宁年间进士,累官著作佐郎、翰林、知州等,后被贬职。写此词时,他正被迫迁谪,官场失意。②闲却:空闲。传杯:互相传递酒杯敬酒,指聚会饮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由室外之景写到室内之人,其中“搔首”二字与“白头搔更短”(杜甫《春望》)表达的情感相同。
B.“梅影横窗瘦”句以梅花点明时节,以“梅瘦”表现词人愁情满怀、品格高洁,为抒发归隐之志铺垫。
C.“霜天”正是推杯换盏的时候,下阕以“好个霜天”作为上阀写景的收束,又引出下文的抒情。
D.下阕“闲却传杯手”句说酒兴阑珊,“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句则告知读者酒兴阑珊的原因。
15.南宋吴曾将“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句改为“晓鸦啼后,归梦浓于酒”。前人评曰:“凭虚撰一事实,殊乖本义。”请结合词作内容说明改诗为什么“殊乖本义”。(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2)庄子《逍遥游》中以风为例,从反面说明“厚积薄发”这一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古代婚姻制度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在我国的婚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古代诗词中就有涉及媒人的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第70届法兰克福书展上组织了一场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出版业影响的在线讨论,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认为,全世界出版业都在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尽管出版业没有像其他一些行业经历需求崩渍,但疫情对该行业的影响是①______________的。
疫情影响雪上加霜,再加上数字经济方兴未艾,社交媒体信息过载,三重冲击,对于传统书业的经营者来说,在制定经营战略时,他们不得不②______________,因为一旦决策错误,情况则会更糟。尽管书业相对新闻报纸、广播电视、大众杂志等与读者近距离、即时性产生连接的“热媒介”而言,其以专业性、深度性和长时效的“冷媒介”特点,尚存优势。但无论是“热”媒介还是“冷”媒介,在社交媒体迅速崛起的时代,读者纷纷“离场”转向“屏读”,却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读者“转场”,传统的书业并没有做好准备和预案。当新东方以③______________的决心转型时,董宇辉的直播带货成为社会热点,特别是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化石成金的主播卖书案例,竟然生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讨论。人们普遍认为董宇辉“出圈”的根本原因是他读了太多的书,很快形成了“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的共识。社会大众纷纷点赞,书业专业人士也对董宇辉④______________,认为董宇辉的直播卖书,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卖书。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书业相对……而言,其以专业性、深度性和长时效的“冷媒介”特点,尚存优势。
B.面对读者“转场”,传统的书业并没有做好准备和预案。
C.人们很快形成“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的共识。
D.人们普遍认为董宇辉“出圈”的根本原因是他读了太多的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饮食习俗都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更迭变化规律,“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立秋啃秋瓜”等民间俗语皆是对节气饮食文化的提炼,直至今日仍不过时。因此,我围绕①______________,创作了《二十四节气吃什么》系列插画,力求以轻松自然的表现方式,让人们在了解“吃什么”的同时,对节气背后的历史渊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注重在大自然中取色,用色彩的丰富变化突出各个节气的特色。如插画《春分》描绘了大面积的粉色樱花,并点缀鹅黄色和嫩绿色,直观地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②______________,但从《立夏》到《大暑》,又呈现出由浅绿到深绿的微妙变化。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所以金灿灿的害羞地低下了头的麦穗、红彤形的绚烂的枫叶等都可以成为凸显节气色彩特征的重要元素。
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春天的场景③______________,冬天的场景则多为冷色系,但在进行插画创作时,却可以打破常规,注重情绪的表达。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与文中“害羞”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B.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C.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D.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环球时报》披露了这样一则新闻:某知名电视台做了一份题为“你会和父母从事相同的职业吗?”的青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1.8%的受访者表示“会”,其余88.2%的受访者均表示“不会”。
实际情况是,不少人经过权衡,最终选择了和父母从事相同的职业。比如,袁隆平的儿子袁定阳表示将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推进“袁梦计划”。
读了上述材料,处于青春时代的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届高三年级西部联考卷·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答案】D
【解析】D项无中生有,选项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是经典意义上的散文缺一不可的构成要件”的表述错误,也无文本依据。散文的有关文体常识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的散文都要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因而不能视其为经典意义上的散文缺一不可的构成要件。
2.【答案】B
【解析】A项偷换概念,根据原文“既然主观才是孕育文学的母体,那么就意味着在散文写作中,作为主观的作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正所谓‘我手写我心’”,选项中“客体投人的意义”应当表述为“主观投入的意义”。C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三段“非散文化的散文洪水漫灌地涌入散文的队列”及第四段首句“散文之所以非散文化……”可知,上文内容是围绕散文的“非散文化”展开论述;同时,依据原文第三段“业已存在的事实是,由于受到外部因素步步紧逼的挤压,越来越多的散文投其所好地正在向着‘转基因’的方向掉头,且欣然而陶醉。散文里的‘苏丹红’愈发地超标,致使太多的散文呈现出非散文化的特征”可知,C项中“转基因”“苏丹红”比喻的本体颠倒了。D项曲解文意,将原文“不是概念不能与散文握手”表述为“可以概念先行”,偏离原意;“关键在于写了什么”与原文“问题的根本倒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如何写”完全不相吻合。
3.【答案】A
【解析】A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虎是画笔画出来的虎,不是照相机照出来的虎。既然为作画,就难免要把自己对虎的理解和看法扩而大之,把对生命的祈愿、对理想的诉求、对世情的解析等诸多元素融入画面之中,以达到托物言志之目的”的表述可知,画画与散文的创作并不要求其是“照相机照出来的虎”般的“实拍”“实录”,倒是要求作者对“虎”有自己的体认与感悟。
4.【答案】B
【解析】B项“工作压力越大”望文生义;“学历层次越高,抑郁高风险检出率越高”的表述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正确的表述应当是“学历层次越高,抑郁高风险检出率越低”。
5.【答案】C
【解析】A项望文生义,“最主要的是本土化心理理论缺乏”的表述没有文本依据。B项将必要条件误作充分条件,即“民众理解心理健康概念,了解心理健康服务意义”是民众“去除对心理疾病的恐惧心理,主动接受心理援助,战胜心理疾病”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D项中“能有效遏制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势头”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势头得到缓解”。
6.【答案】①党和政府层面: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制定、完善并努力践行相关的法规、制度;加速培养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②学术领域层面:加快我国心理理论的本土化建设,针对我国国民心理特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促进心理健康服务发展奠定基础。③社会服务层面:引导民众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意义,增强心理危机意识;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酌情赋分。)
【解析】立足于材料三,围绕中心“话题”——我国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着力点,筛选并整合相关信息,并作出准确说明。由“按照《精神卫生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政策要求,落实健康中国建设战略部署…”“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领导责任”“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并不理想”,可以概括出答案①;由“我国本土化心理理论建设滞后,心理服务缺乏本土化理论指导”“中国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因此需要加快我国心理理论的本土化建设,并将理论应用于心理健康服务的实践当中,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概括答案②;由“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大部分民众对心理健康这一概念还十分陌生,甚至存在心理疾病污名化的现象”“坚持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和个体心理疏导相结合,满足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科学、规范、有序发展”可以概括出③。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D项,王根流下的泪水并不是因为讲演内容难以成篇,而是因为他不理解人们对他爱悦的笑,找不到自己的错误而懊恼。
8.【答案】①王根站上木凳行军礼时,人们禁止不住对他贯注的热情就笑了起来,王根怀疑自己讲错了。②王根讲自己当勤务的经历时,人们平静后猛烈鼓掌,王根心慌,特别用力地保持镇定。③王根反复说不回家,人们掌声笑声相连,王根说不下去了,他想一定是自己出了笑话,他要哭。④看见他哭了,人们的笑声更不可制止,他心理变成了懊悔,觉得安慰的话都是嘲笑。(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阅读小说,找到“王根的演讲”相关段落,并划分层次,对应“观众的情绪”分析“王根的心理”。人们笑,王根怀疑自己讲错;人们鼓掌,王根心慌;人们边鼓掌边笑,他因自己闹笑话而哭;人们笑得厉害,他懊悔。
9.【答案】①其他演讲者高喊“日本帝国主义”的平庸俗套,很难让观众升起虔诚愤慨之心。②王根从自己经历讲起,讲与亲人分别参加服务团,突出了王根的讲演真诚动人。③这样的安排,用其他讲演者的讲演与王根的讲演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王根的朴素实在,突出了号召抗战不能空喊口号而应该让人共情的主题,具有时代意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表述,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的艺术构思。题干问“作者为什么将写作重点安排在王根这个小讲演者身上”,涉及写作重点的选择,详略处理的问题。分析小说可知,其他的讲演者略写,讲演高喊口号,很难打动人;而王根从自己经历讲起,真诚动人。二者对比中,能够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也”是句末语气词,后需断开;且动词“召”需带宾语,“臣”应归于前,由此排除A、B。“今臣无事”对应“无事必来”,“请”的意思是请允许我,后面需要带请求的事情“谒而往”,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D。故选C。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文学文化常识。A项,“多谢后世人”中的“谢”是告诉,与“犀首谢陈轸”的“谢”意思不同。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相关内容。D项,“张仪钦佩陈轸的才华”错,原文是“张仪欲穷陈轸,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
13.【答案】(1)公孙衍我不贤,不能得到事情做,怎么敢厌恶政事呢?(“不肖”“得”“恶”各1分,句意2分)
(2)郢都中同您不友好的人,想要让您离开,一定会劝说楚王多给您出使的车辆。(“善”“去”“多”各1分,句意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关键词:(1)不肖:不才,不贤。得:得到。恶:厌恶。(2)善:友好,亲善。去:离开。多:增加,多给。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词作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搔首’二字与‘白头搔更短’(杜甫《春望》)表达的情感相同”理解错误。从全词看,“搔首”二字写出诗人情绪的不平静,但这种不平静更多来自个人“正被迫迁谪,官场失意”;而杜诗侧重表达“家国之思”。
15.【答案】“乱鸦啼”暗喻得志小人的聒噪,正因为官场互相倾轧,归隐的兴趣比酒还浓烈。(2分)末二句是对“闲却传杯手”的回答,一个“乱”字感情强烈,突出了对官场的厌恶。(2分)改为“晓鸦”和“归梦”后,变直抒胸臆为梦后心境,虽写出归隐后的愉悦,却不能突出对官场的厌恶。(2分)
【解析】本题考场理解和辨析诗句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两句区别所在。原句直抒胸臆,是对“闲却传杯手”的直接回答;改句为梦后的心境。“乱鸦啼”喻得志小人的聒噪,“乱”字感情强烈,突出对官场的厌恶;“晓鸦啼”仅交代时间。明确这些差别,结合诗作情感基调,进行分析即可。
16.【答案】(1)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2)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3)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每空1分,出现错字、别字或添字、减字,本空不赋分)
【解析】作答情景式默写题,熟记并理解有关背诵篇目的内容是基础;答题时审读题干,把握提示,联想诗文是关键。默写内容须与题干的要求一致,不能出现错别字;第(3)题答案仅为示例。
17.【答案】①显而易见 ②深思熟虑 ③壮士断腕 ④赞不绝口(每空1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语境可知,疫情虽然没有让出版业“像其他一些行业经历需求崩溃”,但影响非常明显而且巨大,因而选填“显而易见”,意思是(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与语境契合。根据语脉,第二处应填面对疫情,传统书业的经营者采取经营策略时的谨慎态度,因而选填“深思熟虑”“小心翼翼”之类的成语即可。“深思熟虑”的意思是深入细致地思索考虑。第三处填“壮士断腕”,比喻做事要当机立断,不可迟疑。所填词语作“决心”的定语,同时,根据新闻报道可知,新东方的转型是毫不犹豫,坚决彻底的,切合文意。第四处填“攒不绝口”,意思是连声称赞。根据语境,此处应填人们对董宇辉直播带货的态度,因而选填“赞不绝口”或“交口称赞”之类成语。
18.【答案】董宇辉的直播带货成为社会热点,特别是主播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化石成金的卖书案例,竟然引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讨论。(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化石成金的主播卖书案例”语序不当,改为“主播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化石成金的卖书案例”;第二处,“生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讨论”中“生发……讨论”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引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讨论”。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项中的引号表示引用;A、B、D项表特殊含义。
20.【答案】①不同节气的特色美食②夏季以绿色系为主③大多是暖色系(每处2分)
【解析】根据后文“让人们在了解‘吃什么’的同时”,可推出答案①。根据“《春分》描绘了大面积的粉色樱花”和“又呈现出由浅绿到深绿的微妙变化”可推出答案②。根据“冬天的场景则多为冷色系”,可推出答案③。
21.【答案】D
【解析】A、B、C项都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文中“害羞”所采用的修辞手法相同,D项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吴钩”借代“武器”,“带吴钩”借代“从军出征”一事。
22.【写作提示】这则材料是一份有关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的调查问卷,而有关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是高三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辨能力,学生有话可说。子承父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就是在当代,子承父业的模式也是有规模企业的首选。从职业选择的角度看,子承父业有着人力、经验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相对来说,是人生步入坦途的一条路径。而且很多时候,它也承载着前辈的厚望。比如,袁隆平的儿子袁定阳曾表示将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推进“袁梦计划”。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社会的多元化,职业的多样化,加之自身对职业认可度的变化,很多人选择了不再子承父业,而选择另一片天地去打拼,也是一种必然。从立意来看,既可以肯定子承父业的做法,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成就事业,成就国家发展,也可否定子承父业的做法,从时代、社会、国家以及志趣的需要出发,论述职业选择和个人、国家发展的关联。
文体上,倾向于议论文。具体行文中,要关注到材料中“处于青春时代的你”这一信息,即文章要体现青年人的青春气息,不仅要有对现实的深入思考,更要有对未来发展的熟虑。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轸为秦国出使去齐国,路过魏国,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谢绝了陈轸。陈轸说:“我来的原因,是有事情。您不见我,我就要走了,不能等到他日。”公孙衍才会见了他。陈轸说:“您讨厌政事吗?为什么只是吃吃喝喝而没有政事做呢?”公孙衍说:“公孙衍我不贤,不能得到事情做,怎么敢厌恶政事呢?”陈轸说:“请允许把天下的政事移交给您。”公孙衍说:“怎么办呢?”陈轸说:“魏王派李从率车百辆到楚国出使,您可以坐在其中的车上来使魏王疑惑。公对魏王说:‘臣下与燕国国君、赵国国君是故交,他们屡次派人邀请臣下,说没事时一定要来。现在臣下没事,请允许我前去拜见他们。不会去很久,十五天就是期限。’魏王一定没有话来阻止您。您能够出行了,就在朝廷上自己说:‘臣下有急事出使燕国、赵国,急需准备车辆整治行装。’”公孙衍说:“好吧。”就去拜见了魏王,魏王答应了他,立即明确声明要出使燕国、赵国。各诸侯国客居在魏国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都派人告诉他们的国君说:“李从率车百辆出使楚国,公孙衍又率车三十辆出使燕国、赵国。”齐王听说后,唯恐结交魏国后于其他诸侯,就把齐国的政事委托给公孙衍,公孙衍接受了齐国的政事。魏王停止了公孙衍去出使。燕国、赵国听说后,也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楚王听说后,说:“李从同寡人订了约,现在燕国、齐国、赵国都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公孙衍一定想为寡人做事,寡人也想任用他。”于是背弃了李从,而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魏王说:“寡人不使用公孙衍的原因,是认为他不能胜任政事。现在能使四个国家把政事交给他,寡人也把政事交给他吧。”公孙衍于是掌管天下的政事,又得到了魏国相国的官位。张仪想使陈轸陷入困境,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准备在来到之后囚禁他。陈轸要去的时候,他的儿子陈应阻止自己的父亲出行,说:“此事谋划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魏国想断绝楚国、齐国的联盟,一定会隆重地迎接您。郢都中同您不友好的人,想要让您离开,一定会劝说楚王多给您出使的车辆。您到了宋国,途中称病不再前行,派人对齐王说:‘魏国迎请我的原因,是想要断绝齐、楚联盟。’”齐王说:“先生果然没有去魏国而来看望寡人,请让我封赏您。”于是用鲁侯之车迎接陈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