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试卷黑龙江(黑龙江2024语文试卷高考)

2025年高考语文试卷黑龙江(黑龙江2024语文试卷高考)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31 10:56:12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大部分中国人都有浓郁的桑梓情结,家族观念A从古代社会的“家天下,家国同构B到现代社会的“寻根文化,寻根文学C都体现了“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 ① 的作用。在人们眼里,老家不仅仅是数间老屋,一畦春韭,更是生命的源头D温xīn( )的港湾和情感的皈依,深受他们所diàn( )念。所以,不管外界怎样喧嚣,回到家乡,游子心中总会涌起阵阵暖流。有时,甚至只要踏足故土,对于旅途的困顿,游子们早已是不以为意。
1、下列四个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郁lóng B.桑zǐ C.一qí D.喧xiāo
2、请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汉字。(2分)
温xīn ( ) diàn ( )念
3、请在文中①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举重若轻 B.举足轻重 C.一言九鼎 D.一发千钧
4、文段中ABCD四处划横线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处是( )(3分)
A.。B.”, C.,” D.、
5、文章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修改好的句子写在横线上。(3分)

6、小湖在学习九年级的古诗文后,探究到“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赋予了山川明月、江海草木等自然景观以诗意,一草一木承载了诗人的悲欢喜乐”,提笔写下这段感想。(8分)
你可以从“(1) ,枳花明驿墙”中,觉察到温庭筠羁旅艰辛时的自解情趣;你可以从“(2) ,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感受到刘禹锡面对世事沧桑的乐观豁达;你可以从“长风破浪会有时,(3) ”,感受到李白想要冲破一切阻力的豪迈气概;你可以从“(4) ,月有阴晴圆缺”,感受到苏轼对世事难全的哲理思考。
“寂寂江山摇落处,(5) ”,落叶纷纷,回荡刘长卿过贾谊宅的叹息;“野芳发而幽香,(6) ”,花荣树茂,深藏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愉悦;“(7) ?(8) ”,云遮雪塞,道尽韩愈英雄失路的悲慨。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共4分)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 郑珍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①尾闻。
向来②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②向来:方才,刚才。
7、批注一:赏析颔联中的“摇”字。(2分)
8、批注二: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共14分)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A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无不幸C。
(选自《渔洋山人文略》)
【注】①米家父子:米芾父子。②杪(miǎo):树梢。③《瘗(yì)鹤铭》:六朝摩崖石刻。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地地阅览、观赏。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春和明 ②心旷神成明霞 ④踏危石

10、请将“也”“则”“哉”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2分)

A.( ) B.( ) C.( )

11、用 / 给下面句子断。(断两处)(2分)
予 来 游 于 冬 月 江 水 方 落 乃 得 踏 危 石 于 潮 汐 汩 没 之 中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2分)
②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2分)
1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2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共7分)

材料一:“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粮食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各个国家历朝历代的首要之事;粮食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纵观世界,人类主要有两大粮食作物——水稻与小麦。从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来看,水稻比小麦占优势。当前在中国,水稻可从海南岛种到黑龙江,种植区域更广。从食用情况来看,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稻谷脱壳成米就可直接煮食,而小麦一般得脱壳后加工成面粉才拿来食用。小麦不大可能做成“米饭”,但大米可磨成粉,制作食物。
(四望梅川河整理)
材料二:中国的饮食当中,最平常也最离不开的食物就是五谷。据记载,古代“五谷”之说始于春秋战国,后来逐渐约定俗成,“五谷”即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作物,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相沿了两千多年,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常常因时而异。但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
汉朝时期,中原及关中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江南人口稀少。那时各地区人口的多少,与当地的粮食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其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小米。唐代开始,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才日益提高,并在唐末登上第一粮食作物宝座。宋真宗年间,从越南引进的优质水稻品种——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末年创纪录的1亿人口。水稻作为首要粮食作物的地位终于得到彻底巩固。到明代,人们有“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一说,可见水稻在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后来,随着人口的迁徙和垦荒的推进,水稻“南征北战”,从“苏湖熟”到“湖广熟”,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一个个故事记录了水稻与区域文明发展之间的关联。
水稻不仅是续命养身的第一大主粮,还是孕育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具有万年稻作史的中国,稻米文化已深入其中,无处不在。稻米文化不仅养成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性,更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摘编自程强《水稻之于中华文明》)
材料三:2022年中国稻谷、小麦、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种类

种植面积(万公顷)

总产量(万吨)

单位面积产量(万吨)

稻谷

2945

20849

7.08

小麦

2352

13772

5.86

大豆

1024

2028

1.98

(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4、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既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
B.小麦一般得脱壳加工成面粉食用,稻谷可脱壳成米直接煮食或磨粉制作食物。
C.汉朝时期江南人口稀少,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总产量远不及小米。
D.占城稻引种成功使宋朝末年人口创1亿纪录,占城稻由此成为首要粮食作物。

15、为什么说“食以稻为先”?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原因。(3分)

16、下列对材料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开头介绍五谷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为了引出五谷种植时间的具体内容。
B.加点词语“据记载”表明“五谷”之说有史料依据,体现语言的严谨。
C.画线句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水稻在明代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
D.材料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不同时期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共12分)

槐花飘香 申琳

①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②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槐花香,香在枝头。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④ 。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⑤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⑥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在饭盆前,背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⑦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父亲一旁笑吟吟问我:“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槐花香,香在田间。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⑨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1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是( )(2分)
A.文章第①段由小区里的槐花开了,联想到飘着槐花香的故乡,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故乡的回忆,行文简洁自然。
B.作者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心理,比如在写等待槐花蒸菜出锅时,用“心不在焉”一词,就形象地刻画出孩子们的期待心理。
C.看我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爱上了槐花蒸菜,拿筷子夹了一块,我们家的故乡情愫也开始传承到儿子身上。
D.伯父院里的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在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着对伯父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18、文章以“槐花飘香”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19、结合文章内容,仿照第③、⑧段开头的画线句子,为第④段开头写一句话。(2分)
20、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结合第⑥加点词语,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五)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共8分)

回顾阅读《水浒传》经历,完成下面习题。(8 分)
21、【一部奇书】《水浒传》是一部英雄史诗般的奇书,《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用词有体现故事发生过程的,如:林冲 ① 打洪教头、武松 ② 打蒋门神;也有突出人物特点的,如:吴用 ③ 取生辰纲、 朱仝 ④ 释宋公明,这样的匠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请选择合适的词填在空白处。(只填序号)(2 分)
A.棒 B.智 C.义 D.误 E.拳 F.醉 G.棍
22、【一些奇人】金圣叹认为,《水浒传》单写人的粗鲁就有许多不同:鲁达的粗鲁是性急,史进的粗鲁是少年任性,李逵的粗鲁是野蛮,武松的粗鲁是豪放不受拘束,阮小七的粗鲁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的粗鲁是气质不好。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写出一个能够表现其粗鲁的故事细节。(2 分)
23、【一些评价】请把下面关于《水浒传》的评价补充完整。(2 分)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史诗般的小说,通过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 的主题;它的结构很有特点,采取了 的链式结构,前四十回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逐步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第七十回以后写他们归顺朝廷,走向失败。这使小说环环相扣,线索分明。
24、【一些感受】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在《我们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谈到,“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而新颖。”请结合自己读过的《水浒传》或《儒林外史》,具体谈谈你 “独特而新颖”的阅读体验。(2 分)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诗歌需要想象与朕想。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展开想象与联想,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情感,或寄寓愿望,或包含哲理,或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落叶”“云朵”“书”“门”中选择一个作为标题,尝试创作一首小诗,不超过6行。(10分)

26、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5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叶嘉莹先生说,读诗和写诗是生命的本能。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不少的古典和现代诗歌,这学期我们又进行了诗歌活动探究单元学习和《艾青诗选》《唐诗三百首》等经典名著的阅读。
对于“诗歌”,你有怎样的体验、感受和思考?请根据你的学习经历和表格提示,完成写作。

文本类型

参考角度

叙事类

讲述你和诗歌的故事/创作与“诗歌”相关的小说……

议论类

谈谈“读诗”的重要性/针对“社会丢失了诗性”等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书信

给你的好友写一封信,分享一下诗歌学习、创作的学习经验……

【写作要求】①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