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19分)
1、根据语境,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诗经·关雎》“悠哉悠哉, ”写对意中人朝思暮想、寝食难安情形。
(2)《天净沙·秋思》以“夕阳西下, ”抒发浓重的乡愁。
(3) 身处困境时, 可用李白《行路难(其一) 》“ , ”勉励自己。
(4) 刘禹锡《陋室铭》“ , ”描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
(5) 李贺《雁门太守行》渲染大战开始之前紧张气氛是“ , ”。
(6) 王安石《登飞来峰》借“ , ”表现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中华先祖不是靠神思创造出龙的精神,而是升华出龙的形象、龙的文化。还在兔年的腊月,众人就在做龙灯中翘望龙年的光 ① (lín)。先破开竹竿劈作竹条,粗的撑龙骨,细的圈龙身,一人做一截,外边用 ② (chóu) 布一黏,便是蜿蜒的龙身。如果制作龙身算是手艺,那制作龙头绝对是门艺术。龙头要 ( ),龙角要 ( ),龙眼要 ( ),就连龙须也不能有丝 ③ (háo)含糊,悠然伸出,还要能连连抖动,抖出生命的活色。最精巧的是龙嘴,龙嘴一张,就喷射出一股清水,仿佛喷吐出大家新奇的欢笑。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3分)
(2)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中华先祖因为靠神思创造出龙的形象,所以升华出龙的精神、龙的文化。
B. 中华先祖因为靠神思创造出龙的精神,所以升华出龙的文化、龙的形象。
C. 中华先祖不仅靠神思创造出龙的精神,而且升华出龙的文化、龙的形象。
D. 中华先祖不仅靠神思创造出龙的形象,而且升华出龙的精神、龙的文化。
二、阅读(71分)
(一)(21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3-7题。
【甲】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①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②。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④锋。
【乙】
正月,帝在扬州。丁亥,金人破青州。己酉,金人破泗州。泗州奏金人且至,帝大惊,军中仓皇,以内帑所有,通夕搬挈……金人入真州。金人攻泰州。金人破沧州、晋宁军,焚扬州。是日,定议航海避敌……乃议移舟之温、台以避之。己未,金人破明州。辛酉,御舟离章安镇。
(摘自《续资治通鉴》)
【丙】
一岁之间再致大寇,虽曰天数,亦人事也。去春致寇其病原于军政不修而起燕山之役去冬致寇,其病原于去春失其所以和,又失其所以战。何也?贼以孤军深入,前阻坚城而后顾邀击之威,当是时不难于和。而朝廷震惧,其所邀求,一切与之。既割三镇,又质亲王,又许不赀⑤之金币,使贼有以窥中国之弱,此失其所以和也。诸道之兵既集,数倍于贼,将士气锐而心齐。朝廷畏怯,莫肯一用,使贼安然厚有所得而归,此失其所以战也。失此二者之机会,故令贼志益侈,再举南牧无所忌惮,遂有并吞华夏之心。
(节选自李纲《靖康传信录》)
[注] ①甘泉:秦汉行宫,这里指宋皇宫。②飞龙:喻指天子。③向延阁:指长沙太守向子。④犬羊:对金兵的鄙称。⑤不赀:不计其数。
3、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去春致寇/其病原于军政/不修而起燕山之役/
B. 去春致寇/其病原于军政不修/而起燕山之役/
C. 去春/致寇其病原于军政/不修而起燕山之役/
D. 去春/致寇其病原于军政不修/而起燕山之役/
4、下列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诗雄浑沉郁,与杜甫的《春望》一样看似写春,实为感伤时势。
B. 甲诗诗人漂泊异乡,虽目睹烟花燃放美景,却仍难掩满心的愁绪。
C. 甲诗结尾讴歌向子諲带兵奋起抗敌的壮举,流露诗人的爱国情思。
D. 乙文和丙文的内容分别对应甲诗“照夕烽”的宋朝现实及其原因。
5、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后顾邀击之威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邀:①拦击, 堵截。②邀请。③求, 谋取。(《古代汉语词典》) (3) 邀:
使贼有以窥中国之弱 参考字源释义, 联系语境推断词义 窥:小视也。从穴规声。(《说文解字注》) (4) 窥:
加点词 | 方法提示 | 词义 |
泗州奏金人且至 |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天子且至。(《周亚夫军细柳》) | (1) 且: |
故令贼志益侈 | 联系成语解释词义 精益求精 | (2) 益: |
后顾邀击之威 |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邀: ①拦击, 堵截。②邀请。③求, 谋取。(《古代汉语词典》) | (3) 邀: |
使贼有以窥中国之弱 | 参考字源释义, 联系语境推断词义 窥:小视也。从穴规声。(《说文解字注》) | (4) 窥: |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一岁之间再致大寇,虽曰天数,亦人事也。
(2) 诸道之兵既集,数倍于贼,将士气锐而心齐。
7、
(二)(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8-12题。
彼此的阳光 高明昌
①天冷了,母亲说,走路不可以缩头缩颈的。不缩,能行吗?风吹在脸上,有一种看不见的疼。我侧过脸,避免与风正面接触。我感觉,只要太阳一出来,再冷的天也是温暖的。这是我从小形成的看法。
②那天放学回家,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换鞋。我换上芦花蒲鞋,有些暖乎乎的感觉从脚底到心里。我知道,这里面存留的暖意是芦花赐予的,细细辨别,这芦花里像有某种干柴烫焦的气味。那天是阴天,是不是母亲烧饭时将鞋口对准火光烘了片刻?我想问问母亲,但真的见着母亲时却想不起开口。
③想不起,是因为想着元旦。小伙伴一起玩打仗、捉迷藏,用快乐驱走寒冷。说起元旦,大家感觉有了大一岁的胆气。天冷算什么?更何况奔来跑去的,身子确实不冷了。
④有一天放学早。回家后我就到墙角边,那个地方最亮堂,集聚了太阳的能量,能闻到和煦阳光的味道。那里有我的一双芦花蒲鞋,那双硕大又毛糙的芦花蒲鞋晒在了阳光最集中的地方,每一寸鞋面都布满亮光。旁边是姊妹的鞋子,而父母的鞋子安静地躺在靠近客堂的地方。脑海中想起母亲的一句话:“晒不到太阳,透透气也是好的。”我拿起父母的鞋子和我的互换,鞋面上马上多了一层光的原色。那时,我感觉像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⑤元旦放假的前一天,母亲让我把被褥抱出来晒晒太阳。我抱起被子跨过门槛,母亲顺手接过,大步走向场地,到了晾衣裳处停脚,然后用力甩开手臂,将被褥晾上了竹竿。我看见母亲总是先挂孩子们的被褥,再挂自己的被褥,从来没有改变过顺序和位置。更充足、更长时间的阳光,留给我们的被褥。真的是处处都藏着心意。
⑥那天傍晚,是我收的被褥。我扛着被褥跨过门槛,进了里屋,将它抛在床上,再叠放整齐。母亲回来了,翻了翻被褥的沿口,惊讶地说,儿子,被褥放错床了。
⑦母亲熟知每一个晒被褥的步骤,也熟知每一个放被褥的细节。母亲告诉我,我的被褥已经洗过了,还有肥皂香味。母亲让我闻闻,我闻出来了。但全家所有被褥的面子都是老布做成的,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厚薄,连轻重也差不多,我这个年纪确实难以分辨。母亲说,大一岁,慢慢会懂的。
⑧周日,我在客堂的八仙桌上做作业,母亲晒被拍打被面的声音传来。隔了一小时,母亲去翻被褥了;隔了一小时,母亲又去翻被褥了。阳光被时间移动,我的被褥被母亲移动。每一次移动是位置的变化,从竹竿的中间到竹竿的梢头。我亲爱的母亲,总是让阳光一直停留在我的被褥之上。
⑨就此,我的被褥冬日如春。就此,我走过了许多光阴。
⑩这个元旦,我走进母亲的房间,看看母亲的被褥,用手轻捏一下,觉得母亲的被褥比我的要薄一点,而母亲从来不用电热毯。
⑪我问母亲,被褥是不是太薄?母亲笑笑,不薄的。我问妹妹,阿妈的被褥晒了吗?妹妹说,阿妈自己晒的,也晒了你的棉皮鞋。妹妹告诉我,只要太阳出来,母亲总是双手提着我的棉皮鞋,找一个干净的地方,找一个明亮的地方。两个“找”字直竖了起来,像一个物件在胸口碰撞。我立马走出门外,此时晚霞正红,与母亲泛红的脸孔竟有点相像。
⑫爱与被爱,不问节日与平常,不问白天与黑夜,独立存在,彼此相顾,福泽绵长。
(有删改)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选文口语化的语言风格与冰心的《荷叶·母亲》不同,但表现的主题相似。
B. 元旦,小伙伴快乐地玩打仗、捉迷藏,因为大了一岁,就完全不在乎寒冷。
C. 选文以时间为线索,将日常生活的场景串联起来,脉络清晰,富有画面感。
D. 标题中“阳光”一语双关,既指大自然的阳光,又有深层含义,耐人寻味。
9、
10、联系上下文,按要求赏析。(5分)
(1) 母亲顺手接过,大步走向场地,到了晾衣裳处停脚,然后用力甩开手臂,将被褥晾上了竹竿。(赏析加点词)(2分)
(2) 两个“找”字直竖了起来,像一个物件在胸口碰撞。(赏析句子)(3分)
11、 文中画线部分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简要分析。(4分)
12、选文结尾蕴含深意,请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爱与被爱”的理解。(5分)
【链接材料】 |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 完成13-15题。
①在一些消费者的年货清单里,今年多了一款颇有仪式感的商品——拜年服。某头部平台电商数据显示,新中式服装走红,年货促销活动期间销量同比增长超21倍。“龙年汉服套装”“新中式宋锦外套”“儿童秋冬马面裙”……一款款色泽华丽、图案精致的新中式服装,备受人们追捧和喜爱。在热销的国风积木中,传统的梅花、爆竹、鲤鱼、龙首等元素出现在精美的积木屏风上,上墙为画,落地成屏,充满了国韵之美。以现代消费潮流化审美为载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的国潮风劲吹。
②今年,以龙元素和生肖文化为创意的潮流玩具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潮年货。对于不少消费者来说,拥有自己喜爱的龙年潮玩正是自己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新表达。这样的文化消费观基于消费者自身的身份认同,体现了对传统年俗和文化底蕴的重视与自觉追求。现在的年轻人乐于拥抱新生事物,并拥有平视世界的底气、更加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这也是国潮发展的重要基础。国潮风文化产品蕴含的独特文化元素,因创新传承而焕发新生,并在年轻群体中引发审美共鸣,进一步夯实了文化自信的基石。“国潮风”已成为连接年轻群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尚纽带。
③年货消费中的国潮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内驱力的深刻体现。国潮风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新中式穿搭、新中式风格摄影、新中式美妆等层出不穷,氛围感拉满的新中式茶馆、新中式餐饮也受到不少消费者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新设计、新表达融入现代生活方式,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相得益彰。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助力,也让传统文化变得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这也将反过来不断赋能消费新业态、激活消费新动能,春节年货消费的国潮风走俏就是很好的体现。
④国潮风带火年货消费,折射出人们坚定的文化自信,传递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陈出新,打造更多体现当代国人审美趣味、文化品位的国潮风产品,一定能够持续促进国货潮牌消费,进一步释放文化创新和创造的新活力。
(选自《透视年货消费中的国潮风》)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具有中国传统元素、国潮风格新中式服装是当下人们的必备年货。
B. 独特的国潮风已经在年轻群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搭建了桥梁。
C.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现代科技的助力。
D. 未来,符合国人审美趣味和文化品味的国潮风产品的市场大有可为。
14、请简要分析选文的写作思路。(4分)
15、龙年春节前夕,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成功换装为“龙墩墩”,再次引发“一墩难求”盛况,请结合选文内容评价这一现象。(5分)
(四)(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 完成16-19题。
为探寻龙文化内涵,九年1班开展“龙年说龙”主题活动,小语查找到以下材料,请帮她解决相关问题。
材料一:
龙的形象由多种动物聚合而成。甲骨文和金文都有“龙”字,这些“龙”字一种无足、身躯细长、身尾不分;另一种有四足、躯体长。“无足龙”与蛇形象相似, “有足龙”与鳄和蜥蜴相似。透过古汉字中的象形字,可以了解到造字之初中华先民的思维,他们眼中的世界和自然,以及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二:
史前人类认为自然界万物间存在神秘的关联性。爬行动物是冷血动物,血液温度变化受外界气温的制约。春天转暖,它们外出活动;秋分后雨水减少,它们也减少活动并进入冬眠;它们出蛰后,雨水开始增加;夏日雷雨到来前,它们会有异常反应。再加上爬行动物喜欢温湿环境,就与云、雷电、彩虹等和雨水关系密切的自然现象有了神秘联系。新石器时代以来,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大部分土地上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农业的收成很大程度上由降水决定,先民便认为这取决于某种灵物的喜怒哀乐。
(摘编自《龙崇拜从何而来》)
材料三:
经过几千年的沉积,被视为祥瑞的龙成为既能腾飞在天,又能遨游于水的灵物,具有战胜邪恶的内涵和腾飞发展的象征意义。从“华龙一号”的核能之光, “鲲龙”号的展翅飞翔,到“雪龙”号的破冰前行,这些大国重器以“龙”为名,彰显出中华民族不俗的精神力量。今年,值得国人骄傲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南大西洋首次下潜,截至2月23日,“蛟龙号”在南大西洋顺利完成23次下潜,并创造九天九潜的下潜新纪录。深海潜水器是探索深海资源的重要装备,全球有能力在6000 米左右的大洋深渊开展载人深潜科研的国家不超过5个。
载人潜水器装备性能比较 | |||
型号 | 深海6500 | 鹦鹉螺号 | 蛟龙号 |
国家 | 日本 | 法国 | 中国 |
最大工作深度(m) | 6500 | 6000 | 7000 |
平均每年下潜次数 | 60 | 100-115 | 26 |
可搭载数 (人) | 3 | 3 | 3 |
水下作业时间 (h) | 5 | 5 | 约12 |
有效载荷(kg) | 200 | 200 | 220 |
球体部分体积(m ) | 4.19 | 4.84 | 4.4 |
始建时间 | 1989 | 1984 | 2002 |
(材料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16、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龙”的古汉语字形反映了当时人民对世界和自然的认知。
B. 大国重器以“龙”为名,既蕴藏美好寓意又彰显精神内涵。
C. 鳄鱼、蚯蚓、蛇等爬行动物的活动周期受外界气温的制约。
D.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农业的收成与降水有着较大的关系。
17、“蛟龙号”潜水器为什么值得国人骄傲?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4分)
18、请综合以上材料,探究龙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过程。(4分)
19、成语“龙马精神”用来比喻旺盛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名著中塑造了不少具有“龙马精神”的人物,给予人们深刻的启迪。请帮小语从以下作品中任选一部,分享阅读体会。(5分)
A.《西游记》 B.《红星照耀中国》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创业史》
三、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一场街角的相遇,让这个热闹的春节增添了几分温暖与美好。广东揭阳一名7岁小女孩正在路边练习舞狮,一支专业舞狮表演队路过,自发为她敲锣擂鼓。听到鼓声响起,小女孩也心领神会地进行了一段表演。年轻的身影、悠久的文明、时代的精神,共同构成薪火相传的文化脉络。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以《薪火相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1)辗转反侧 (2)断肠人在天涯 (3)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4)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5)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6)不畏浮云遮望眼 ⑩. 自缘身在最高层
2、(1)①临 ②绸 ③毫 (3)D
3B
4B 甲诗中“每岁烟花一万重”的“烟花”,指的是春天艳丽的景物,并非燃放的烟花,因此诗人并未目睹烟花燃放的美景,而是看到了春天艳丽的景致。
5、(1) 将要 (2)更加 (3) 拦击, 堵截 (4) 观察, 探察
6、(1)一年之间两次招致敌寇,虽然说是天数,恐怕也是人的原因。(2)各地军队已经汇集,比敌人多出几倍,将士气势旺盛人心齐。
7、
参考译文
【乙】
正月,皇帝在扬州。丁亥日,金人攻破了青州。己酉日,金人又攻破了泗州。泗州奏报金人即将到来,皇帝大为惊恐,军队中一片混乱,匆忙搬运宫中的财物……金人进入了真州。金人又攻打泰州。金人还攻破了沧州、晋宁军,并焚烧了扬州。当天,皇帝决定航海逃避敌人……于是商议将船移至温州、台州以躲避。己未日,金人攻破了明州。辛酉日,皇帝的船离开了章安镇。
【丙】
一年内两次遭受大敌入侵,虽然说是天意,但也是人为的原因。去年春天遭受入侵,其根源在于军政不修而引发的燕山之战;去年冬天再次遭受入侵,其根源在于去年春天失去了和谈的机会,又失去了战斗的机会。为什么呢?敌人孤军深入,前有坚固的城池阻挡,后有我们拦击的威胁,当时本来不难讲和。但朝廷感到恐惧,敌人所求的一切,都给予了他们。不仅割让了三镇,还质押了亲王,又许以不计其数的金币,使敌人有机会窥视到中国的弱点,这是失去了和谈的机会。各路军队已经集结,数量几倍于敌人,将士们士气高昂且团结一心。但朝廷畏怯,不肯使用他们,让敌人安然有所得而返,这是失去了战斗的机会。失去了这两个机会,所以使得敌人的野心更加膨胀,再次南侵肆无忌惮,于是有了并吞华夏的野心。
8B 原文只是说“说起元旦,大家感觉有了大一岁的胆气。天冷算什么?更何况奔来跑去的,身子确实不冷了。”,并没有说“完全不在乎寒冷”,说法过于绝对,与原文内容不符。
9、
10、(1)通过一系列动词如“接过”、“走向”、“停脚”、“甩开”和“晾上”,生动地描绘了母亲晾晒被子的整个动作流程,凸显了母亲的勤劳和能干。(2)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两个“找”字瞬间使我的心灵受到震动,让我到深沉的母爱。
11、承上启下,由童年温暖的回忆自然过渡到现实;反复强调“就此”,充分体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12、示例:母亲的爱无微不至,在生活中事事以儿女为先;“我”在被爱之中幸成长,理解了爱、学会了爱。爱是接受,更是给予,爱像阳光一样给温暖。
13A 根据文章第①段,虽然新中式服装在年货消费中确实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销量大幅增长,但文章并没有明确提到新中式服装是“当下人们的必备年货”。这一说法过于绝对,因为年货的选择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消费习惯和喜好都有所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新中式服装是必备年货。
14、先由年货消费热门产品引出对国潮风的讨论;再从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创新驱力两个方面阐述国潮风的意义;最后总结观点,展望国潮风市场。
15、示例:“龙墩墩”以龙为创意基点,是中国生肖文化创新的产物,其可爱造极易引发人们的审美共鸣,也将会催生更多生肖系列的“冰墩墩”世,有利于进一步释放文化创新的新活力。
16C
17、“蛟龙号”起步晚,载荷大、工作深度深、水下作业时间长,首次下潜大西洋就能创造新纪录,彰显我国在深海装备研发领域的实力。
18、先民认为爬行动物的活动与影响农业收成的降水有关,对爬行动物产生崇拜由多种动物聚合而成的龙就逐步演变为人们崇拜的灵物。经过历史的积淀,龙被赋予吉祥、勇猛、腾飞的内涵,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19、示例一:《西游记》中孙悟空保护师父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历经八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他让我懂得:战胜学习生活中的难,需要坚定的意志、昂扬向上的精神。
示例二:保尔身体残疾后,他顽强地战胜轻生念头,拿起笔,用文字继续为命做贡献。他让我懂得生活中有无数的困难和挫折,只要顽强拼搏奋发向上,一定能走出困境,获得成长。
20、参考例文
薪火相传
在华夏大地上,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的脉搏交织着,犹如一条绵长的河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这条河流的源头,便是那薪火相传的文化脉络。
在这个春节的街角,一位七岁的小女孩正沉浸在舞狮的练习中。她的动作虽然稚嫩,却充满了热情和力量。当她听到专业舞狮队的鼓声,便心领神会地融入其中,展现了一段令人赞叹的表演。这一幕,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薪火相传的力量。
薪火相传,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从远古的祭祀仪式,到现代的文艺表演,从古老的诗词歌赋,到现代的影视音乐,文化的脉络一直在延续着。这种传承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让我们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从而推动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薪火相传,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小女孩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她不怕困难,不畏挫折,坚持练习,努力成为舞狮的传承者。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我们需要这种执着的精神,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薪火相传,更是一种责任的传承。每一个文化的传承者,都肩负着将文化发扬光大的责任。无论是专业舞狮队的队员,还是那位七岁的小女孩,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份责任。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为文化的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珍视这份薪火相传的文化脉络。我们需要用心去体会它的内涵,去感受它的魅力,去传承它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文化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迹,为文化的繁荣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薪火相传,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责任的传承。让我们携手共进,为这份传承而努力,为文化的繁荣与进步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