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高中语文试卷分析思路全过程(高中语文试卷怎么又快又准确的写)

做高中语文试卷分析思路全过程(高中语文试卷怎么又快又准确的写)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30 05:44:10

一、非连续性文本

1.首先阅读全文,概括归纳段落大意,明确作者观点与态度,或揭示的问题。关注各则材料的标题与出处,标题很多时候会暗示这则文本的主要内容。

2.认真阅读题目,分析答题要求与方向,在文本中查找答案来源区间。(精准分析,慢审题

3.建议类型题,除了能从文本中直接找到所有答案的题目之外,实在不方便概括的题目建议从“国家层面”“政府层面”“相关主管部门”“社会层面(家庭)”“相关企业方面”“个人层面(居民)”等入手。(规范作答,快下手,关键词往前放,答题卡位置尽量少留空或不留空

二、文学类文本

(一)小说

1.小说特色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效果:(营造环境,安排情节,表现主题等方面)铺垫,衬托,渲染,伏笔,照应,悬念,突转,抑扬,对比,

(1)衬托:使主体鲜明突出,主题说明充分,思想表达更强烈

(2)悬念:有设悬和释悬,先设置谜面,适时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3)抑扬:可使文势曲折多变,摇曳生姿,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4)对比:形成反差,达到表现人物,凸显事件,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

(5)突转: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画龙点睛的作用

(6)细节: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7)景物描写:交代时间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

2.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我 

(1)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3)使情景显得更为真切;  (4)便于抒发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 

(5)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 (6)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你;你们

(1)增加亲切感;(2)直抒胸臆;(3)抒情更强烈,更有感染力;(4)引起读者共鸣。

第三人称:他;她:它们 

(1)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束缚,叙述角度灵活自由;(2)能够比较客观地展示生活内容; 

(3)有比较广阔的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

3.理解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

(1)包含表层含义(字面意思)与深层含义(指代义,隐喻义,象征义,即言外之意,往往与文章主旨有关)

(2)有时候还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内容与结构方面

4.品味小说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1)品味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幽默,庄重;委婉含蓄,直来直去;简洁,啰嗦;羞羞答答,大大方方;粗野,文雅。有的人物语言常表现地方色彩鲜明,富有生活情趣.
(2)品味小说的独特的语言风格:平实,朴素,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

5.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从文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入手)

(1)分析人物外貌特征,揭示人物性格;(2)分析人物行为动作,语言,揭示人物性格;

(3)分析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 (4)紧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性格。

答题时,要分条作答,很多时候需要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概括时建议从表层(外貌特点、职业特点、技能特点)入手,再概括性格、心理、品质、精神等方面的特点等(关键词语一定要放在前面)。

6.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标题有什么含义

从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

题目有什么作用

(1)内容:是否概括了文章内容,是否为主要情节;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2)线索:是否是文章线索;

(3)人物:揭示了主人公什么性格(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主旨: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情感;

(5)读者感受:是否新颖、设置悬念、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等;

(6)手法:是否使用象征、双关、反语、借代等手法,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7)环境:是否渲染一种氛围。

7.环境的与作用

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

(1)渲染××环境气氛;(2)烘托人物的××情感或性格;(3)预示人物的××命运;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有什么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渲染××环境气氛;(3)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4)烘托人物的××情感或性格;(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8.段落的作用(主要从内容、结构、主旨、读者等方面入手分析)

开头段的作用

(1)内容:开门见山;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交代了什么;总领全文。

(2)结构:照应标题、引出下文的……;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伏笔,做铺垫。

(3)主旨:点明主旨。

结尾段的作用

(1)内容: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2)结构:总结全文,照应前文或开头;照应题目。

(3)主旨:指出点明了(升华、深化)……主旨(主旨是指:表现了人或物……精神(品质),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揭示了……道理,揭露了……现实(本质)等。

中间过渡段的作用

(1)内容:紧承上文……内容,转入下文……内容,使情节紧凑;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结构: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结构严谨。

(3)主旨:表现了人或物……精神(品质),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揭示了……道理。

9.具体物象的作用

(1)线索:是否是文章线索;

(2)人物:是否揭示了主人公什么性格(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3)情节:是否通过该物象引出什么;是否推动情节发展;

(4)主旨: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情感;

(5)手法:是否使用象征、双关、反语、借代等手法,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6)读者感受:是否新颖、设置悬念、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等;

(7)情感载体:是否是主人公寄托某种情感的载体。

10.具体情节的作用

(1)情节:引出另一情节?使波澜再起?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提供依据。

(2)人物: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

(3)主旨: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情感,

(4)读者感受:是否新颖、设置悬念、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等。

(5)手法:是否使特殊手法,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6)环境:是否渲染一种氛围

11.发掘作品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意蕴:

分析时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表述

人文精神: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精神文化的珍视,对理想人格的肯

定和塑造)

1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创作背景

(1)宏观:政治格局,审美情趣,价值取向

(2)微观:作者的心境,影响心境的因素

创作意图 挖掘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3.记叙文的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和平叙,主要考查倒叙、插叙

(1)倒叙 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渲染一种氛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2) 插叙 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作用:插入叙述了……内容(背景材料,某个细节,情节);补充交代了……;刻画人物……性格;突出其某个特点,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更好突出文章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

(3)补叙,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补充交代了……内容;使情节前伏后应,使文章结构严密完整;更有力地突出中心。

(二)散文

1.分析作品结构

(1)整体结构:把握线索,分清层次关系(并列,递进,因果,转折,总分总,总分,分总)

(2)照应结构:首尾照应,前后语意照应

(3)过度类结构:承上启下,统领下文,总结上文

2.分析作品的主要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情感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相生

情景描述方式: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双关、反语、

(1)分析表达方式

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特征,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量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蕴含含蓄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名题旨

比喻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分析表现手法

象征:引申事理,形象含蓄,意义普遍

铺垫,制造气氛,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形象鲜明

抑扬:印象强烈,增强艺术效果

托物言志: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白描:突出事物神韵

虚实结合:凸显事物,景物特点,集中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含而不露,意境悠远

开门见山:直入正题

衬托或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点面结合:反映事物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感人并且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悬念: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伏笔:前后连贯,结构严谨

联想想象:形象丰满增添艺术表现力

动静结合: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对比:突出特点,形象鲜明

(3)分析修辞手法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使人或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的效果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强烈,增强生动性和感染力

对偶:节奏感强,有音乐美;表达集中凝练,比照鲜明

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是回答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价值判断:时代精神,人文情怀,道德情操

审美取向: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摒弃,对正义光明的歌颂,对黑暗邪恶的批判,对弱小者的悲悯,对恃强者的憎恶

4.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特征

(1)勤劳节俭,自强不息

(2)求同务实,谦和持中

(3)家庭为重,亲疏有别

(4)伦理为纲,尊卑有序

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特征

(1)爱国爱家,关心社会

(2)义利兼顾,礼貌文明

(3)勤奋朴实,勇敢谦和

(4)标新立异,敬业乐群

人文精神

(1)人性:人的尊严,即广义的人道主义

(2)理性:对真理的追求,即广义的科学精神

(3)超越性: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

三、诗歌

1.分析意象、意境型答题模板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是如何人运用的,有何效果。

③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3.分析语言特色的答题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词是否运用艺术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一词领全诗型模板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这类高中诗歌鉴赏的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6.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①明确有哪些情感。

②概括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③点明句中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④总括抒发什么情感

7.评价诗歌答题技巧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分析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或者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分析思路:认真审题,理解诗评句子的意思;深入阅读理解诗词,看看哪些诗句能够体现诗评句子的含义;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步骤:

要求给出判断的,先做出判断。

①诗评句子1(诗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1):结合句子分析是如何体现的

②诗评句子2(诗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2):结合句子分析是如何体现的

跟着脚印走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