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卷评析课件(高三语文试卷分析及学情分析)

高考语文试卷评析课件(高三语文试卷分析及学情分析)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29 23:05:29

今天继续做高考文言文真题。

以下真题出自2024年全国新课标I卷,使用地区为:山东、广东、湖南、湖北、河北、江苏、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河南。

这份试卷,是2024年最有代表性的一份,因为,使用这份试卷的省份,包括了“山河四省”中的“豫鲁冀”、”卷王“江浙、“惟楚有才”的两湖、闽粤、皖赣。

不是说其他省市不卷,只是说,新课标I卷覆盖了大多数的卷王省,放眼望去,基本都是高考大省啊。

我试着做了下面这些题,无论如何我都没法得满分,总要扣个3-5分。

一、亲自做卷子引发的思考

1、文言文部分的总分值首次超过现代文部分

从2020年至今5年间,全国语文卷的大题分数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现代文阅读理解35分,文言文阅读理解35分,语言基础知识20分,作文60分。

第二种,现代文阅读理解36分,文言文阅读理解34分,语言基础知识20分,作为60分。

唯独2024年新课标I卷这份试卷,大题分数为:

现代文阅读理解35分,文言文阅读理解37分,语言基础知识18分,作文60分。

其中,文言文阅读理解的37分,包括散文部分22分,诗歌部分9分,默写部分6分。

这会不会预示着未来高考文言文部分的分数将超过现代文部分?由于这份试卷首先出现在绝大多数的“高考大省”,是否是一个全面铺开的信号?留待后续观察。

2、文言文部分的素材将发生变化

过去,大部分的阅读理解素材都来自名人传记。

2024年,全国新课标I卷和II卷,素材取自不同的书籍,有史有论,史论结合,题目更灵活,靠猜带蒙更难奏效。

从新课标I卷看,素材有缩写,并非完全照抄原文(见下文中的红字部分)。

二、以下是试题分析

(一)文言文阅读素材

材料一:全文选自《资治通鉴》卷二十一和二十二,试题摘自原文中的红字。

初,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爱人下士。帝以为有广之风,拜骑都尉,使将丹杨、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向贰师军。"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而许之。因诏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博德亦羞为陵后距,奏言:"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愿留陵至春俱出。"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乃诏博德引兵击匈奴于西河。诏陵以九月发,出遮虏障,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即亡所见,还,抵受降城休士。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步乐召见,道陵将率得士死力,上甚悦,拜步乐为郎。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馀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复斩首三千馀级。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是日捕得虏,言"单于曰:'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无有伏兵乎?'诸当户君长皆言:'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复力战山谷间,尚四五十里,得平地,不能破,乃还。'"

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馀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校尉成安侯韩延年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疾呼曰:"李陵、韩延年趣降!"遂遮道急攻陵。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馀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片冰,期至遮障者相待。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馀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馀人。

陵败处去塞百馀里,边塞以闻。上欲陵死战;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久之,上悔陵无救,曰:"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乃遣使劳赐陵馀军得脱者。

上以法制御下,好尊用酷吏,而郡、国二千石为治者大抵多酷暴,吏民益轻犯法;东方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胜数。道路不通。上始使御史中丞、丞相长史督之,弗能禁;乃使光禄大夫范昆及故九卿张德等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至万馀级,及以法诛通行、饮食当连坐者,诸郡甚者数千人。数岁,乃颇得其渠率,散卒失亡复聚党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无可奈何。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捕弗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不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其不言。故盗贼多,上下相为匿,以文辞避法焉。

是时,暴胜之为直指使者,所诛杀二千石以下尤多,威振州郡。至勃海,闻郡人隽不疑贤,请与相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躧履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深纳其戒;及还,表荐不疑,上召拜不疑为青州刺史。济南王贺亦为绣衣御史,逐捕魏郡群盗,多所纵舍,以奉使不称免,叹曰:"吾闻活千人,子孙有封,吾所活者万馀人,后世其兴乎!"

是岁,以匈奴降者介和王成娩为开陵侯,将楼兰国兵击车师;匈奴遣右贤王将数万骑救之,汉兵不利,引去。

天汉三年癸未,公元前九八年

春,二月,王卿有罪自杀,以执金吾杜周为御史大夫。

初榷酒酤。

三月,上行幸泰山,脩封,祀明堂,因受计。还,祠常山,瘗玄玉。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莱者终无有验,而公孙卿犹以大人迹为解。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犹羁縻不绝,冀遇其真。自此之后,方士言神祠者弥众,然其效可睹矣。

夏,四月,大旱。赦天下。

秋,匈奴入雁门。太守坐畏愞弃市。

天汉四年甲申,公元前九七年

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

发天下七科讁及勇敢士,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将骑六万、步兵七万出朔方;强弩都尉路博德将万馀人与贰师会;游击将军韩说将步兵三万人出五原;因杅将军公孙敖将骑万、步兵三万人出雁门。匈奴闻之,悉远其累重于余吾水北;而单于以兵十万待水南,与贰师接战。贰师解而引归,与单于连斗十馀日。游击无所得。因杅与左贤王战,不利,引归。

时上遣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

匈奴入五原、酒泉,杀两都尉。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商丘成将二万人出西河,马通将四万骑出酒泉,击匈奴。

匈奴单于闻汉兵大出,悉徙其辎重北邸郅居水;左贤王驱其人民度余吾水六七百里,居兜衔山;单于自将精兵渡姑且水。商丘成军至,追邪径,无所见,还。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馀骑追汉军,转战九日,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

材料二:全文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试卷摘自原文中的红字。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揜。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衒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

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关羽之复归于昭烈,幸也;假令白马之战,不敌颜良而死,则终为反面事雠之匹夫,而又奚辞焉?李陵曰:“思得当以报汉”媿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按:原文材料虽然选自《资治通鉴》和《读通鉴论》,但都是摘取一部分,并非原文。

(二)具体试题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为将而降A 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 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

正确答案是:ADF

按:这道题是送分题,但仍需平时大声诵读文言文以提高语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 "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正确答案是:C

按:壮、亲、之、迨,这四个字中,有实词,有虚词,明显C的取独用法两者一致,而选项却说不一致,所以C是最不正确的一项。

值得注意的是,A选项中的“壮”字,应该是“赞许”、“赞赏”的意思,而此处却作“认为…豪壮”,似与文义不符。遇到这种情况,孩子们只能选择其中最不正确的一项即可。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D.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

正确答案是:C

按:原文中的“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的“抑”字不好理解,有可能会影响到对C的把握。但此题仍可采用排除法,即ABD明显在原文都能找到,即使没有完全理解“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也不影响确定C是最不正确的一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难点有三:

第一、“自当一队”的“当”字,要从“主持”引申为“率领”,有一定难度。

第二、要能够补充省略“毋令(单于兵)专乡贰师军”。

第三、“专”作副词“全”,有难度。

第四、“乡”作动词“向”,活译为“进攻”,有相当难度。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难点有二:

第一、“愧苏武而为之辞也”,等于“愧对苏武而(强)为之辞也”,这一句难度大。

第二、一般的同学,可能不能把“得而”视作一个复式虚词来理解,这个有难度。

5、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按:这道题难度不大。原文材料总共有三处支持王夫之的观点,即,战败而降,降而为右校王,率匈奴军追击汉军。三个要点,不知道如何分配5分的分值。

总结一下:

1、文言文阅读理解的素材可能将一改过去单独一篇名人传记的模式,转而进入“史料” “史论”的双素材模式。

2、双素材模式的题型会更加灵活,更加杜绝了连蒙带猜,没有充足的文言文字词积累,没有真正的解读能力提升,未来想得高分,难度会更大。

3、翻译题有不少有难度的字词,有时候一个字卡壳,就可能导致整个句子解读失误。

4、平时没有足够多的直译训练,想把失分控制在3分以内相当难。

5、这种考试,非常消耗体力,除非经过长期的解题训练。

以上。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