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九省分别为:安徽, 江西, 广西, 甘肃, 贵州, 吉林, 黑龙江, 河南, 新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记者:
李敬泽:传统文化深入人民生活,是一种如盐在水的关系。我们虽不一定深读古籍,但孔子的教诲、庄子的风姿已潜移默化影响我们。传统文化的真正活力不仅仅在书柜里,是在人的心里、人的生活中,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的骨子里、灵魂里。
当代之传承发展,就是守着我们文化的根基,对新的问题作出解答和回应。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在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重大问题上,有着独特的关切和独特的方向。我们随时准备着迎接新的考验,并在不断地回应中,把道路走得更宽广,空间更宏大。
守正,就是不要忘记我们的来时路。这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记忆,更是一个人生和文化的方向。传承文化,不管怎样,都不要失去这个内在的方向感,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就像河水会遇到高山、高原一样,记住自己的方向感,每一代人做出自己的创造,去冲开一切,去往新的空间。
记者:文学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文化的沉淀和传承。作为一位文学工作者,您觉得文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李敬泽:文学在中华文明构建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体现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中文里“文明”这个词,“明”指的是光,是照亮四野的。“文”指文字、文章,用文字来书写世界,是文明的根基和起始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建立意义,就是从对世界的书写开始的。
中国人的道、中国文化的道在“文理”里。这个“文”是广义的,但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文学。韩愈说“文以载道”,正是这个意义。文学在我们的文明中,对建构我们的情感、认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有人不常读文学作品,但文学的影响仍在,它丰富我们的底蕴、增添我们的色彩。
记者:
李敬泽:新时代,文学肩负着神圣的责任,正在迎来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新时代作家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当代审美追求进行创作。要守正创新,捕捉新的语言、人物和形象。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人类文明,学习借鉴优秀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作,展现中华民族特色和精神。
(摘编自《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文学有关——专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
材料二:
国家领导人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精髓,也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既有历史的纵深,还充分彰显了当今的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视经世致用。《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朱熹注释为:“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无形的道和理不是虚无,而是通过一定的器物来表达和承载。道器不离,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文以载道,实际上讲的就是道器不离的关系。体用关系是与此相关的另一对基本范畴。道和体都是根本的东西,是经世而不能改的始终如一的根本道统,但是都必须通过现实的具体的器和用的方式来承载和彰显以致用。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得以延续,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从来没有背离或抛弃道统,这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而这个道统的基本特点就在于经世致用。“经世”的东西能够经世,在于它能够变通、与时偕行,能够面对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为我们的存在提供文化智慧,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就是中华民族道统的一个返本开新的过程。我们的文化事业不能够脱离这个道统,又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态。
我们要续写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就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我们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而要担负这个使命,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也就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充满青春活力,永葆真理的力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之道同样如此。体用贯通,告诉大家理论和实践不能脱节、道理和现实不能分离,这样一种文化传统和马克思的真理在当代中国就成了我们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遵循。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就是把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和唯物辩证法的逻辑,在革命性实践中不断改变着主客观世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从而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摘编自《深刻理解“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独特的视角,让我们以独特的关切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重大问题。
B.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代人冲开一切传统,去往新的空间,追求全新的文化形态。
C. 道统能够“经世”,在于它能够变通,能够灵活适应时代变迁,持续为现实世界提供指导。
D. 两则材料不同程度地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学对建构人的认知起到作用,一个人不读文学作品,就无法建构正确的认知。
B. 坚持体用贯通的道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能使中华文化延续。
C. 马克思主义充满青春活力,永葆真理的力量,是因为它来自于实践并不断发展。
D. 只要文化事业不脱离道器不离的道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能返本开新。
3、下列选项不属于“两个结合”具体体现的一项是( )(3分)
A. 上海市在城市治理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昔日的“工业锈带”杨浦滨江改造成了“生活秀带”。
B. 陕西安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风民俗、村规民约、家规家训中,重塑乡村文化价值体系。
C. 郑州歌舞剧院从隋代乐舞俑获得创作灵感,编导了表现盛唐时期审美风格的古典舞《唐宫夜宴》。
D. 广电总台聚焦重大主题,坚持“下生活”,打造了一批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优秀作品。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思想理念 | 特征之一 | 具体含义 | 二者关系 |
中华民族文化理念 | 道器不离 | 道:抽象的道理 | 道、体是根本,通过器、用来承载、彰显以致用。 |
器:具体的器物 | |||
国家领导人文化思想 | 体用贯通 | 体:世界观方法论 | |
用:实践生活 |
A. 道器不离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最基本的特征。
B. “文以载道”中的“道”很大一部分是文学。
C. 道器不离与体用贯通分属两种思想,不具有相关性。
D. 脱离了器、用的道、体是无法彰显以致用的。
5、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该如何创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请结合两则材料概述。(7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边 何为
深秋的夜晚。我在南京路外滩下了电车,迎面是斜风细雨。我撑起一把油纸伞。我是去向一位同窗十年的老朋友送行的,因为时间还早,有意走得慢一些。
夜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贴着黑黝黝的街屋。在一个仓库门前站立一会。这一带路灯昏黄,在蒙蒙细雨中更显黯淡。偶或从江面上传来一声汽笛,码头上的夜更觉荒凉。四周一片异样的寂静。
这真是孤岛①之夜,我对自己说。不,不如说是荒岛之夜。
街灯的朦胧光影里,依稀有两个人也在躲雨,就在我近处的一个拱形门楣下。
雨声中听见一个姑娘动人的声音:
“冷热自己一点也不小心,难道我永远能在你身边吗?”
男的却一言不发。
女的说:“昨晚我父亲又骂我了,骂得很凶的,其实他也不想想,他每天吃用从哪来的!唉,有时他喝醉了,又是流泪,又是咒骂自己,也怪可怜的!”
男的依然默默无语。
透过飘忽的雨丝,一家小酒吧间飘出一阵烟雾,夹杂着吉卜赛女郎挑逗的笑声和软绵绵的音乐声,顷刻间门又关上了。
雨似乎小了一点,我举起油纸伞向十六铺码头走去。
想不到我又听见那姑娘低声说:“身体总得自己保重一点,还咳不?我们的日子总会来的!”
那个男的含含糊糊回答了一句什么话,只顾向江岸那边眺望。他几次想说什么,正待启齿又止住了,或者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话语中透露出抱歉的声调。
原来他们就走在我前面,在同一条路上,两个人合用一顶很大的黑布伞。我只能看见他们伞下的两个背影。
那个姑娘挽着男朋友一起散步,只顾自己说话,有如幽幽独语:“我常常想,我们都在受苦,不过我相信,好日子总有一天会落到我们头上,你说是吗?”
男的似乎骤然想起是在向他发问,便慌忙点一下头。真怪,这位学生模样的青年,不知为了什么事,变得反常和沉默。
这时传来码头上起重机装卸货包的沉重的声响。间或响起码头工人的邪许②声。江边一条小商轮不久将升火待发。船舱上有一盏半明不暗的灯,如诡谲的眼睛。
海关大钟在一串庄严的音乐伴奏后,从容自若地敲了九下。晚上九点整。约定的时间还没到,我在码头上徘徊,转向铁栏杆,看着黑魆魆的江水出神。
是谁,在铁栏杆的另一头唱歌。熟悉的歌曲,凄迷的音调,在空旷的码头轻轻飞扬。仔细一听,是那个姑娘在曼声低唱。
他们挽着胳膊,并肩眺望黄浦江上悒郁的秋夜。在这阴寒湿冷的码头上,仿佛就只有他们两个人。随后,断断续续地,那个姑娘诉说着,轭下一股沉重的生活带来的苦恼。她的声音像从痛苦深渊里发出的一种回响。但她并不绝望。
她说,有时倚着窗口看天上飘浮的白云,真想飞,飞到高高的蓝天上……那声音恰如寂寞的女孩在编织一个美丽的童话。又下雨了。昏暗的灯光下,码头上笼罩着浓雾般的细雨。一顶宽大黑布伞遮着两个人影。只听见那个姑娘清脆的声音:“我可不能常跟你在一起,别再那么任性,烟酒都该节制一点。”
停停,她又说:
“咳,上回我给你织的那件毛绒背心该穿上了。咳,你今天倒是怎么啦?不笑,又不说话。”
回答含糊其词,随即勉强一笑。
“这年头大家都苦,不是说,生活像泥河一样地流吗?咳,生活!不过,我们都还年轻,你得闯出一条路来,是不是?啊,我回去了!”
她并没有马上移步离开。过了一会,才从伞下探身出来,又立刻想起什么回身进入伞盖下,依恋地说:
“哪,差点忘了,我给你织的一副手套。试试看。暖和吧?今夜你就别送了,那边有电车站,我不用伞。你早点回去。哦,你不是有信给我吗?我带着你的信,看你的信,就像你在我的身边。”黑布伞像童话里的大菌菇,这时菌菇下两双脚,不管雨水激溅,紧紧贴在一起。我转过身去。
我回头时,黑布伞下只有一个人。那个男青年黯然地凝望着,在街角消失的一个背影。他伫立着久久不动。忽然又挪步向对街奔去,却又停步不前,喃喃自语。他猛一转身,匆匆上船去了。
他也是去送朋友远行的吧,我想。约定的时间已到,该是进舱了。在烟雾弥漫的货轮客舱里,我的那位十年同窗好友兴奋地向我握手。他给我介绍一位和他同上征途的朋友。
我一愣。这位朋友过去从不相识,却又在哪儿见过。不错,就在刚才,在街头一角,在码头上。他手里那顶黑布伞还在滴着水。脚旁有一件小旅行包。
他苍白的脸上掠过阴郁的微笑,沉静地说:
“我看见你的,先生,我想你一定也看见我们。大时代有许多小插曲,刚才你看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我原想当面告诉她,可我不忍向她当面告别,她看了我的信就会明白的。她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子,她想得开,她会原谅我而且祝福我。你看,我的心,我的手,有多温暖,不都是她给我的吗?”
带着这片温暖,他就要上路了。
我的同窗好友听毕这个生活中偶然的故事,不禁呵呵大笑,倒在席地铺开的床位上。
说者沉思了一会,隐藏着不易觉察的眼泪,背转身去看舷窗外秋雨连绵的黑夜。
今夜他们都要奔向憧憬已久的远方,让我也为他们祝福吧!
1940年10月
(有删改)
【注】 ①“孤岛时期”是一个历史名词,指1937年11月到1941年12月被日寇占领期间的上海。所谓“孤岛”指的是上海公共租界(不包括虹口、杨树浦两区)和法租界。“孤岛”虽然地方不大,却汇聚了上海文化界大批爱国青年和革命知识分子。②邪许:众人共同致力时的呼声,即“号子”,语出《淮南子》。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半明不暗的灯,如诡谲的眼睛”“黑魆魆的江水”“浓雾般的细雨”这些意象暗示了险恶的政治环境。
B.“我们的日子总会来的!”这句话的含意是“我们有情人定会终成眷属的”,由此可见这位姑娘的乐观、自信与豪迈。
C.“一言不发”“默默无语”“含含糊糊”“不着边际”等词语充分表明姑娘的男友木讷、犹豫、自卑、怯弱的性格特点。
D.“大时代有许多小插曲,刚才你看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作者意在借男青年这句话表达特殊时期人们无法承受许多意想不到的灾难。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画线语句从视觉角度写“我”见到的街头景象,既暗示“孤岛”当时的社会环境,也起到衬托那位姑娘的作用。
B.文中加色画线语句运用比喻手法与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这对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同时也为后文“他手里那顶黑布伞还在滴着水”埋下伏笔。
C.文中写“起重机装卸货包的沉重的声响”“码头工人的邪许声”、海关大钟声、姑娘唱歌声等,以声衬静,渲染离情之悲。
D.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我”秋夜江边送友远行的见闻和感受,着重描写一位姑娘对男友的临别叮咛,表达了女性觉醒、追求幸福的主题。
8、文章开头两段描写的景物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有评论指出,成功地吸取电影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是何为散文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请细读全文,指出其借鉴电影艺术形式的两个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荆王①伐吴,吴使沮卫犒于荆师。而将军曰:“缚之,杀以衅鼓。”问之曰:“汝来,卜乎?”答曰:“卜。”“卜吉乎?”曰:“吉。”荆人曰:“今荆将以汝衅鼓,其何也?”答曰:“是故其所以吉也。吴使臣来也,固视将军怒。将军怒,将深沟高垒;将军不怒,将懈怠。今也将军杀臣,则吴必警守矣。且国之卜,非为一臣卜。夫杀一臣而存一国,其不言吉何也?且死者无知,则以臣衅鼓无益也。死者有知也,臣将当战之时,臣使鼓不鸣。”荆人因不杀也。
知伯②将伐仇由③,而道难不通,乃铸大钟遗仇由之君。仇由之君大说,除道将内之。赤章曼枝曰:“不可此小之所以事大也而今也大以来卒必随之,不可内也。”仇由之君不听,遂内之。赤章曼枝因断毂而驱,至于齐。七月而仇由亡矣。
越已胜吴。又索卒于荆而攻晋。左史倚相谓荆王曰:“夫越破吴,豪士死,锐卒尽,大甲伤。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师与分吴。”荆王曰:“善。”因起师而从越。越王怒,将击之。大夫种曰:“不可。吾豪士尽,大甲伤。我与战,必不克。不如赂之。”乃割露山之阴五百里以赂之。
荆伐陈,吴救之,军间三十里,雨十日,夜星。左史倚相谓子期曰:“雨十日,甲辑而兵聚。吴人必至,不如备之。”乃为陈。陈未成也而吴人至,见荆陈而反。左史曰:“吴反覆六十里,其君子必休,小人必食。我行三十里击之,必可败也。”乃从之,遂破吴军。
(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注】 ①荆王:楚王。②知伯:春秋时晋国大夫。③仇由:春秋时山西白狄人诸侯国。
10、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不可A此小B之C所以事大也D而今E也F大以来G卒H必随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固视将军怒”与《阿房宫赋》中“日益骄固”的“固”含义相同。
B.“除道将内之”与《苏武传》中“扶辇下除”的“除”含义不相同。
C.“因起师而从越”与《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的“师”含义相同。
D.“军间三十里”与《鸿门宴》中“间至军中”的“间”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国沮卫前往楚军犒劳,当楚将军以衅鼓相威胁时,他慷慨陈述,杀身可以保全吴国是吉祥,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B.知伯为人足智多谋,因道路不通而以送大钟为由诱骗仇由国君,仇由国君贪婪昏庸不听臣子谏言,最终落得引狼入室而亡国的下场。
C.左史倚相识破越王的真实意图,劝楚王趁机进兵跟踪越国;因灭吴之后越军实力大损,所以越王迫于形势而割让五百里地给楚国。
D.天降十日大雨,倚相料定吴军必来偷袭,当吴军失望返回之时,他又料定吴军恪守君子风度,可以趁机偷袭,可见倚相智谋过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死者有知也,臣将当战之时,臣使鼓不鸣。(4分)
(2)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师与分吴。(4分)
14、左史倚相战胜越国与吴国分别运用了什么谋略?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9分)
建元寺① 李 绅
江城物候伤心地,远寺经过禁火辰②。
芳草垄边回首客,野花丛里断肠人。
紫荆繁艳空门昼,红药深开古殿春。
叹息光阴催白发,莫悲风月独沾巾。
【注】 ①建元寺:题目一作“和郭郧寒食”。建元寺,在今常州,始建于南朝齐高祖建元年间。②禁火辰:指寒食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了作者来到建元寺游览,“伤心”一词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
B.已是暮年的作者,站在花草丛中回首往事深感物是人非,不由内心伤悲。
C.透过建元寺敞开的门,看到里面白天也空无一人,只有红药在古殿盛开。
D.全诗景中见情但又不局限个人情感的抒发,在伤感中透露着豁达的襟怀。
16、有人评价李绅这首诗“意境阔大,感情刚劲”,试结合全诗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 , ”两句借眼前实景,表明抗金复国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
(2)当朋友因痛悔过去无法自拔,而忽略了当下和未来时,我们可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 , ”两句相劝解。
(3)复兴中学举行古典诗词大会,张老师让学生抢答高中教材中运用典故来借古讽今的古诗词,小李同学脱口而出,吟出了“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打算写一篇文章,手机一响,就 A 地刷一刷信息,半天过去只写了几行字;想看会儿书,忽然想起阳台上的花还没浇,电费、煤气费也该缴了,忙活了几个小时,书还是没看几页。那些看似不怎么花时间、动动手指的小事,其实是消耗专注力的“黑洞”。
①当我们总是难以专注,想要同时完成多件事时,结果往往花了很多时间却收获甚微。有时候,并不是你的能力不足,而是你精力过于分散,导致 B ,结果什么也没干好。②而生活中,一个领域的高手,大多是非常专注的人,他们十年如一日地磨炼技能,持续精进,才能达到领域内的顶尖水平。③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做好每件事。④终有一天,你也会 C ,成就更好的自己。
18、
19、下列句子中的“结果”与文中加点的“结果”,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你看他一貌堂堂,后来不是没结果的。(李渔《巧团圆·解纷》)
B.其实这是她的一片痴心,结果只苦了她自己。(巴金《怀念萧珊》)
C.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鲁迅《药》)
D.我所剩的东西也有限,等我死了,做结果我的使用。(曹雪芹《红楼梦》)
20、下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有句话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很多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且关系复杂。用《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① ,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差序格局是在以血缘、地缘等为纽带的熟人社会里,“以‘己’为中心”,“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即每个人社会关系的出发点都是“己”,他的人际关系也由亲到疏、由近到远推展开来。《红楼梦》的人物关系 ② ,他们以自己为中心,按照家族和社会关系形成一个个网络,每个网络的大小又与中心的势力密切相关。例如,贾府这座宝塔顶端的贾母位高权重,以她为中心的网络自然又大又远。看看贾母八旬之庆,拜寿者上至皇亲国戚、中央及地方长官,下至家中管事人,寿宴就摆了八天。贾府被抄后,这个网络随着中心势力的减弱而迅速缩小。这不正是差序格局在传统社会中的生动体现吗?
可以说,读《乡土中国》让我们从理论层面了解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性;③ ,又让我们从感性层面加深对《乡土中国》的理解。运用互文对读法阅读这两本书,互为表里、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能够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根据第一段内容,为“差序格局”下定义。不超过60个字。(5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读西游记,有人慨叹不合常理。悟空法力无边,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为何还要陪师傅经历九九八十难去西天取经?悟空直接腾云驾雾,到西天把经书带回来就可以了。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3、(1)如果死人有知觉的话,那么我将在打仗的时候,让楚军战鼓敲不响。
(2)越国现在又来借兵去攻打晋国,这是向我表示(越国)并没有(因战胜吴国而军力)受损。楚国不如起兵和(越国)共同瓜分吴国。
14、①战胜越国运用了军事胁迫、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②战胜吴国运用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谋略。(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参考译文
楚王征伐吴国,吴王派沮卫用酒食慰劳楚军。而楚国将军说:“把他捆起来,杀了来祭鼓。”楚人问沮卫说:“你来时,占过卜吗?”他回答说:“占卜过。”“是吉兆吗?”他说:“是吉兆。”楚人说:“现在楚军将要用你祭鼓,怎么说呢?”他回答说:“这正是吉利的所在了。吴王派我来的时候,本来就等着将军发怒,将军发怒了,吴军就深挖壕沟,高筑城墙;将军不发怒,吴军松懈疲惫。现在将军杀了我,吴军就一定会警惕起来严加防守了。再说国家的占卜,不是为臣子个人占卜。杀掉一个臣子而使一个国家得以保全,这不叫吉利叫什么呢?再说如果死人无知觉的话,那么你们拿我来祭鼓也没有用处;如果死人有知觉的话,那么我将在打仗的时候,让楚军战鼓敲不响。”楚人因而没杀他。
知伯将要征伐仇由,但道路艰险不通,于是铸了一口大钟赠送给仇由国君。仇由国君非常高兴,准备修通道路把大钟接受下来。赤章曼枝说:“不行。送钟本是小国侍奉大国的事情,现在大国已经送钟来了,那军队一定会跟随在后面,大钟是不能接受的。”仇由国君不听,于是接受了大钟。赤章曼枝于是就截断车毂两端横木而赶路,逃到了齐国。七个月后,仇由国就灭亡了。
越国已经战胜吴国,又向楚借兵去攻打晋国。左史倚相对楚王说:“越国攻占吴国,豪杰之士战死,精锐部队耗尽了,武器装备毁坏了。越国现在又来借兵去攻打晋国,这是向我表示(越国)并没有(因战胜吴国而军力)受损。楚国不如起兵和(越国)共同瓜分吴国。”楚王说:“好。”于是楚国就起兵跟踪越军。越王非常气愤,准备发动进攻。大夫种说:“不行。我们豪杰之士战死了,武器装备毁坏了。我们和他们打,一定不能取胜,还不如贿赂他们。”于是越国就把露山北面五百里的地方割让给了楚国。
楚国攻打陈国,吴国前去解救,楚吴两军相距三十里,下了十天雨后,晚上放晴了。史官倚相对子期说:“下了十天雨,盔甲和兵器都集中存放着。吴军一定会来,不如多加防备。”于是楚军就摆出战阵。战阵还没摆好时,吴军就到了。看到楚军布阵,吴军就折兵返回。倚相说:“吴军来回六十里,当官的一定会在休息,当兵的一定正在吃饭。我们行军三十里去袭击他们,一定能把他们打败。”于是楚军跟随过去,就把吴军打败了。
15C “看到里面白天也空无一人”错,“空门”这里是寺院的代称,代指建元寺。
16、①意境阔大。诗歌的抒情不拘泥个人情怀,而着意表现盛衰之感、世事变迁,意境阔大。②感情刚劲。结尾“莫悲风月独沾巾”从悲凉凄怆之气转为明快爽朗,体现出作者豁达的情怀和豪放刚劲的情感。(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7、(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示例一: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示例二: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示例三: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示例四: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
18、A.源远流长 B.别具匠心 C.风靡一时
19A “看煎瑟瑟尘”意思是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瑟瑟”解释为“碧绿色”。A项“半江瑟瑟半江红”意思是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瑟瑟”,碧绿色。B项“枫叶荻花秋瑟瑟”意思是秋天的冷风吹过枫叶底,荻花发出飒飒的声响。“瑟瑟”,形容风声或其他轻微的声音。C项“瑟瑟谷中风”意思是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为象声词。D项“气萧萧以瑟瑟”意思是空气中透着萧索而寒凉。“瑟瑟”,寒凉貌。
20B “结庐”与前文“古色古香的院子”相对应。
21、①来分析他们的关系 ②就是典型的差序格局 ③而对《红楼梦》的阅读
22、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以个人为中心,依据血缘、地缘等关系不断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缩变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社会关系圈。(符合格式得2分,属概念1分,属性2分)
23、参考例文
以结果为导向,书写过程之华章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没有很多人不是在行色匆匆的生活着的。我们急匆匆的追求一个又一个的结果,却很少回过头来思考我们经历的过程。人生实质上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会享受过程,也就学会了享受人生,但同时,享受过程的人未必不看重结果,看重结果的人未必不享受过程。所以我们也要学会辩证的看待过程与结果:以结果为导向,在过程中现人生价值。
结果重要吗?答案自然是重要。古往今来,人们都喜欢用结果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比如,你努力了三年,只为考上心仪的大学,对你来说,你已然用尽了自己的全力去拼搏,但最后你仍然没有达到自己心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即使你很努力,但大家都只会关心你是否被录取,又会有几个人真正关心你过程的艰辛呢?在这个社会上也并不会因为你的过程有多么优秀而降低录取分数线,将你录入你心仪的学校。然而过程再精彩,你结果是失败的,在大多数人心中,你就是一个失败者。
不少人认为过程是为结果服务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但过程有其单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毫无意义的。获得结果的过程有很多,为了好的结果放弃过程,投机取巧的途径也很多,可那真的是属于你的结果吗?“巧”之所以是巧,也就说明了没有过程的结果,只会成为下次结果失败的种子。当然,即使是天才,没有付出、没有过程,也终会沦为普通人。方仲永,五岁便能作诗的“神童”,他的父亲借此机会得到了许多富人的接济,于是放弃了让仲永上学的念头,天天带着他轮流拜访县里的富人,来博取他们的奖励.。正是如此,仲永没能继续受到教育,到十二、三岁时,与他谈诗的人已有些失望,到20岁时,他的才华也已消失殆尽,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由此看来,起点再高,没有过程加持,结果也不会尽如人意。
结果并不是不重要,它可以是旗帜,可以是引路灯,是我们的导向,但不代表是我们一味追求的目的。村上春树有言:“终点线只是一个记号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这一路你是如何跑的。”。过程与结果是相生相伴的,经历一个过程也必会呈现一个结果,或许在短时间内看努力和结果不成正比,但其中收获的新知与成长就像树苗的生长,不一定在每次细雨暖阳中开花结果,但每次都在积蓄力量,终有花满枝头的一天。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精彩的过程不一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没有过程的结果一定不会是优秀的结果。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理应把握当下,全新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奋斗的过程,丰富经历的每一个过程,试着不去强求,只求值得,静候属于自己最好的结果。
过程与结果相互关联,缺一不可。万不能单方面认为哪一个更重要,就像无法比较一个点和一条线,哪个更胖。我们应当以结果为导向,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书写人生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