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行天下语文试卷答案官网高一(卷行天下试卷高一2024语文)

卷行天下语文试卷答案官网高一(卷行天下试卷高一2024语文)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23 12:23:05

松原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学 科 试 卷
本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严格按照答案给答题卡上内容打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近代美学观点看,王国维所用名词似待商酌。他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移情作用”,“泪眼问花花不语”一例可证。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的结果,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所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我之境)。他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所谓“于静中得之”),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与其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似不如说“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因为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泪眼问花花不语”,“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怜宵”,都是同物之境。“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兴阑啼鸟散,坐久落花多”,都是超物之境。
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他认为“有我之境”比“无我之境”品格较低,不过没有说明此优于彼的理由。
英国文艺批评家罗斯金(Ruskin)主张相同。他诋毁起于移情作用的诗,说它是“情感的错觉”,以为第一流诗人都必能以理智控制情感,只有第二流诗人才为情感所摇动,失去静观的理智,于是以在我的情感误置于外物,使外物呈现一种错误的面目。这也只是片面的真理。情感本身自有它的真实性,事物隔着情感的屏障去窥透,自另现一种面目。诗的存在就根据这个基本事实。如依罗斯金说,诗的真理必须同时是科学的真理。这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
依我们看,抽象地定衡诗的标准总不免有武断的毛病。“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各有胜境,不宜以一概论优劣。比如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超物之境”,“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则为“同物之境”。王维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为“超物之境”,“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则为“同物之境”。它们各有妙处,实不易品定高下。“超物之境”与“同物之境”亦各有深浅雅俗。同为“超物之境”,谢灵运的“林壑敛秋色,云霞收夕霏”,似不如陶潜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或是王绩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尽落晖”。同是“同物之境”,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似不如陶潜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或是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两种不同的境界都可以有天机,也都可以有人巧。“同物之境”起于移情作用。移情作用为原始民族与婴儿的心理特色,神话、宗教都是它的产品。论理,古代诗应多“同物之境”,而事实适得其反。在欧洲从 19 世纪起,诗中才多移情实例。中国诗在魏晋以前,移情实例极不易寻,到魏晋以后,它才逐渐多起来,尤其是词和律诗中。“同物之境”在古代所以不多见者,主要原因在古人不很注意自然本身,自然只是作“比”、“兴”用的,不是值得单独描绘的。我们可以说,“同物之境”不是古诗的特色。“同物之境”是和歌咏自然的诗一齐起来的。“同物之境”日多,诗便从浑厚日趋尖新。诗到以自然本身为吟咏对象,到有“同物之境”,实是一种大解放,我们正不必因其“不古”而轻视它。
(选自《诗论》,朱光潜)
材料二:
钱钟书先生曾谈到两种创作方法,一曰即物生情,二曰执情强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到“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意思和钱先生基本类似。
即物生情是创作者对事物的感知、谛听和描绘,是从物事情感到形象语言,再到意境生成的创作过程;执情强物则是主观先入,是把意念强加于物事,通过自我营设、情境唤起以“违其性而强以就吾心”。
前者,多为收缩性写作,即先对客体产生直观感应,再动之以情,述之于笔;后者基本上属于发散型写作,是所谓不按常理出牌,以主观意念混淆造物、统领外物。
比如绘画,有“喜气画兰,怒气画竹”一说,这是即物生情,假使你反其道而行之是否可以成立呢?我以为也是可以成立的,谁说怒气不能画兰、喜气不可画竹呢?况且有时非怒非喜,涂上几笔兰竹也未见得不精彩。所以,凡事不可太“概念”,“非此”未必“即彼”。王阳明有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是很好的关于主客体的哲学诠释,不过,话说回来,却也是典型的“执情强物”。
有时我却觉得这两者之间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看,而是一种相互作用,或者说彼此圆融。所谓“意与境浑”“意与象合”,是物我相融、彼此打通;朱熹说:“身心内外,初无间隔”,则是心与物化,得心而应手。世间事,殊途可以同归。艺术创作,也不存在什么约定俗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
(原载于《新民晚报》,喻军,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朱光潜认为两种境界的区别不在“我”之有无,而在“我”与“物”的关系。
B.“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不宜武断优劣,但针对具体作品似可品评高下。
C.“同物之境”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表现,连神话、宗教等都从它脱胎而来。
D.《诗经》等早期诗作中,自然只是叙事抒情的由头,还不是单独描绘的对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晋之前,“同物之境”的古诗相对少见,而“超物之境”的作品则要多得多,王国维可能因此认为“同物之境”的品格较低。
B.王国维与罗斯金的观点一致,都认为移情于物是一种情感的错觉,会使外物呈现出错误的面目,所以品格上不及“无我之境”。
C.在古诗中存在一些写景的佳句,符合王国维所谓“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也是诗人意与境浑、物我相融的得心应手之作。
D.“非怒非喜,涂上几笔兰竹,也可能出精彩”说的是绘画,但这种艺术体验与作诗相通,与罗斯金主张的“科学的真理”吻合。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的一项是( )(3分)
A.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4.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王国维,请说说两位作者对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学说所持的态度。(4 分)
5.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新城道中》)
请结合材料一中作者的观点,谈谈“桃”在两首诗中的不同意蕴。(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10题。
文本一:
老来割麦
蒲楠
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
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
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
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
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
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
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
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
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要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
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样,弯不下直不起。
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他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
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作派。
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
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
六哥自言自语说话: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
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
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的灯盏亮些?
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
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
顺爷对流转出的地是有看法的,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怎能和自己种、自己出力比。
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
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
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
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了一眼,同时冒出了一句:该回了。
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
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
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
顺爷说:真的呀!真好。
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
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08下)
文本二:
土地是乡土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同样离不开对土地的描述,“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直接陈述了乡下人为什么离不开土地,乡土社会的地缘与血缘关系,使定居成为常态,迁移成为变态。土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民谋生的手段,是因为土地上可以种植庄稼,生产粮食,而粮食才是养育人类的根本。《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之根本,伟大的农民多是善于耕种的形象,守护土地与庄稼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职责。
(选自李如彬《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庄稼”书写》)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以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描写麦香,深入传达出农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庄稼的深厚感情。
B.顺爷和六哥“还活着”等针锋相对、极不礼貌的回话,凸显了乡土社会中相熟的老哥俩亲密的关系和感情的融洽。
C.顺爷和六哥曾为了一拃宽的土地打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生活的窘迫,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依附土地、重视土地的态度。
D.顺爷、六哥对望时不约而同冒出一句“该回了”,一语双关,既表达出割完麦回家之意,又暗含对在外儿孙返乡的期盼。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通过对入城青壮年疏于耕作、淡于收获的侧面叙写,表达了对迷恋城市、好逸恶劳行为的委婉批判。
B.老人们通常认为“星露”是从星星上落下来的露水,小说将其作为汗水的象征,寄予了对农民勤劳质朴等优秀品质的赞美。
C.小说用富有乡土气息的质朴语言描绘了生动真实的劳动场景,自然和谐充满意趣,又隐约闪现伤逝之情。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顺爷和六哥之间一次平常的农事闲话,反映出部分农民把农业当成立国之本,仍然坚守在土地上。
8.顺爷、六哥的谈话内容和相处过程印证了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观点,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人打电话却叫不回来收麦的人,体现了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结构——差序格局正在慢慢改变。
B.二人不愿去城里生活,体现了中国人的安土重迁,表现中国乡土社会的无为而治的特点。
C.小孙子最后选择回乡种田创业,体现了中国社会变迁速率加快,但长老统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随着社会变迁加剧,中国基层百姓服膺传统的主动性减弱,乡土社会不可避免地越来越脱离地缘关系的影响。
9.文本一最后一段颇具意味,作者以此结尾有何用意?(4分)
10.请结合材料,评析小说中塑造的顺爷、六哥这类形象的现实意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三月甲午朔,上(后周世宗柴荣)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炮,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六月壬申,彰信节度使李继勋营于寿州城南,唐刘仁赡伺继勋无备,出兵击之,杀士卒数百人。四年春正月,周兵围寿春,连年未下,城中食尽。齐王景达遣都军使边镐将兵数万溯淮救之。刘仁赡请以边镐守城,自帅众决战,齐王不许,刘仁赡愤邑成疾。三月已丑夜,帝渡淮,抵寿春城下。庚寅旦,躬擐甲胄,军于紫金山南山。命太祖皇帝(赵匡胤)击唐先锋寨及山北一寨,皆破之,由是唐兵首尾不能相救。丙午,监军使孙羽等作仁赡表,遣使奉之来降,帝遣使入城宣谕。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是日卒,追赐爵彭城郡王。诏开寿州仓赈饥民。上自至泗州城下,禁军中刍荛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感悦,争献刍粟。既克泗州,无一卒敢擅入城者。唐陈觉自周还,矫以帝命谓唐主曰:“闻江南连岁拒命,皆宰相严续之谋,当为我斩之。”唐主知觉素与续有隙,固未之信。钟谟请覆之于周,唐主乃因谟复命,言:“久拒王师,皆臣愚迷,非续之罪。”帝闻之,大惊曰:“审如此,则续乃忠臣。朕为天下主,岂教人杀忠臣乎!”唐主遣其子纪公从善与钟谟俱入贡,上问谟曰:“江南亦治兵,修守备乎?”对曰:“既臣事大国,不敢复尔。”上曰:“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归语汝主,可及吾时完城郭,缮甲兵,据守要害,为子孙计。”
臣光曰: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刘仁赡以坚守蒙褒,严续以尽忠获存。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书》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
B.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
C.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
D.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刘仁赡请以边镐守城”与“无以至千里”(《劝学》)中两个“以”字含义不同。
B. “唐主乃因谟复命”与“因为长句”(《琵琶行》)中两个“因”字含义相同。
C. “朕之伐叛,得尔为多”与“耳得之而为声”(《赤壁赋》)中两个“为”字含义不同。
D. “由是唐兵首尾不能相救”与“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中两个“相”字含义相同。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寿春被围,城中粮食匮乏,齐王景达派兵救援;刘仁赡请求率众与后周军决一死战,齐王景达不同意, 刘仁赡因此愤恨忧郁病倒。
B. 后周世宗渡过淮水,抵达寿春城下,他亲自穿上盔甲,指挥作战,并命令赵匡胤攻击南唐军寨,使得 南唐军队首尾无法互相救援。
C. 世宗在征讨淮南过程中,关心当地百姓,保护百姓利益:他在寿州开仓赈济饥民,禁止打柴的士兵侵 犯民田,得到百姓拥护。
D. 陈觉假传后周世宗的诏令欲杀严续,南唐国主利用机会向世宗陈情,世宗认为严续对南唐尽忠,不应 该将其杀害。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庚寅旦,躬擐甲胄,军于紫金山南山。(4分)
(2)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4分)
15. 文末司马光引用《书》中的“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来赞美周世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引用的目 的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6~17题。
唐河传·效花间体①
辛弃疾
春水,千里,孤舟浪起,梦携西子。觉来村巷夕阳斜,几家,短墙红杏花。
晚云做造些儿雨,折花去,岸上谁家女。太狂颠,那岸边,柳绵,被风吹上天。
【注】①花间体,指花间词派的创作体式。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兴起的词派,继承晚唐温庭筠词中偏于闺情、伤于柔弱,过于雕琢的“柔而软”的词风,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闺阁之中的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她们的离愁别恨。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虚实结合,既有梦中词人携着西施泛舟千里春水之上,也有醒后村庄和谐宁静之美。
B.“短墙红杏花”一句构景巧妙,短墙相隔,杏花半露,有含蓄内敛之美。
C.傍晚时分,微雨零落,有村女折花而去,人的活泼、花的艳丽相映成趣,暗含作者想要退隐田园心理。
D.本词描绘了乡间风貌,词人赞美乡间景色之美,也表现了乡人“狂颠”之态。
17.花间体词风香软,落笔多在闺房。本词效仿花间体,但又不乏豪放之风。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中国古诗重视“兴发感动”,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以叶落纷纷生发悲秋之意;李煜《虞美 人》中又因一夜未睡所见之景触发“_______”的亡国之痛。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悲叹。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赤壁古战场石破滔天的奇观,《赤壁 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体现赤壁苍翠幽深的环境。
(4)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了教师不一定超越学生的原因。
(5)同样写日,《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表现半山腰看到日出的壮丽景色;《登泰山记》中 “_______”表现日出时的颜色和形态。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9.下列特殊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而今安在哉 ⑥俟我于城隅 ⑦或曰,此东海也 ⑧余始循以人 ⑨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⑩而又何羡乎 崖限当道者
A ①②⑥/③/④ /⑤⑩/⑦⑧⑨ B ①/②③⑥/④ /⑤⑩/⑦⑨/⑧
C ①②⑥/③/④ /⑤⑩/⑦⑨/⑧ D ①/②③⑥/④ /⑤⑩/⑦⑧⑨
20.下列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农历每月十五叫望, 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郭”,外边的一道为“城”。
C.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
D.在古代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可以记年、月、日、时等,“壬戌之秋”和“元和十年”都属于此纪年 法。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21~23题。(本题共3小题,7分)
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静静矗立。南来北往的人们来到这里,触摸历史、思考未来。国博走过的110年历程,与国家的发展①______,凝结着几代国博人的孜孜以求,也见证着五千年文明的生生不息。从建馆以来,一代代馆员接续奋斗、薪火传承。人员迭代更替,不变的是坚守与执着,以及对文物保护的热爱与对文明传承的担当。
“工作是大家干的”“我只不过做了一些分内事”……国博的老专家们非常谦逊、低调。事实上,不但他们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书写者,国博灿烂历史还被守望。因为各种机缘,他们成为国博的一员,从此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成为术业有专攻的行家,为开创“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博物馆事业持续奋斗着。
“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干好”,他们始终不变当初的选择,心怀热爱,坚持理想,在各自领域②______,创造了许多“第一”。工作中不乏挑战,起初条件也很艰苦,但他们甘之如饴,不向困难低头,不为外物所惑,其心诚,其志坚,令人敬佩!
在这些老专家的成长过程中,无论专业素养还是人格修养,都深受前辈大师的影响他们至今念念不忘,并把这份热忱传递给更多的人无论对普通观众还是业内同行,他们都坦诚相待、热情相助,赢得社会公众的普遍赞誉。
③______,老专家们青丝变白发,依然保持着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继续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做着最大的努力!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2分)
2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其心诚,其志坚”与“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列传》)句式相似,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何异同?(2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随着人们对新冠病毒和病原体的认识加深、人群免疫水平逐渐建立、抵抗力韧性增强,中国因时因势不断完善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从2020年以来的九版防控方案、二十条优化措施、“新十条”,到调整为“乙类乙管”……现在的调整是恰当的、科学的,也是依法的,符合中国防控实际的。
(节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性穷形尽相。各种旧谣言重出江湖,甚至国外都不乏对中国疫情的指指点点。如果说一些自媒体明知是假而刻意为之,是为了赚取流量、博眼球,如果说国外的一些言论是为了对中国的打压封锁、丑化诽谤,那么一般民众如果反复转发,说尽风凉话,就显得真的无知了。
材料三:《第一财经》曾发起过一个问题征集:疫情两年多了,它偷走了你的什么?在众多的答案中,“自由”、“时间”、“工作”、“生活”和“旅游”是高频词。同时,在征集到的留言中,不少人谈起疫情下自己“正向的变化”,比如重新认识国家与世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公意识等。
以上三则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至少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联系实际,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高一语文期末答案
1.C
C项理解错误,“同物之境”起于“移情作用”,神话、宗教都是“移情作用”的产品。
2.C
A项无中生有,从“同物之境”是和歌咏自然的诗一齐起来的”可以推断,“超物之境”在魏晋之前也不多,“因此认为”也于文无据;B项曲解文意,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更胜一筹,但是没有认为情感导致外物错误的面目;D项,罗斯金排斥贬低一切情感附带。“非怒非喜”指平和,不是零感情态度。
3.B
B项是典型的“同物之境”,“移情作用”的产物,具有“以我观物”的特征。
4. ①材料一认可王国维的两种分类方法,但是质疑其命名准确性;也否定了王国维对两种境界高下的判断;(2分)②材料二认为王国维和钱钟书的分类方式相当,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同时又指出,二者不可割裂,应相互作用,彼此圆融。(2分)
5.①“桃花”在《桃夭》里面不是吟咏的对象,只是作“比”“兴”使用,以之起兴,兼有比义。既引出女子出婚,又以花朵明亮鲜艳来暗喻女子美丽的容貌、同家人相处和睦的美好品德;(2分,点明比兴手法1分,结合材料内容分析1分)②《新城道中》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去往新城的途中,秀丽明媚的春光和繁忙的春耕景象,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是朱光潜所说的“超物之境”。(2分,点明拟人手法1分,结合材料内容分析1分。答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不给分)
A
A项中没有比喻手法。
C
A项“表达了对迷恋城市、好逸恶劳行为的委婉批判”错,由原文“一亩田的收成看,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可知,年轻人进城打工是为了生计,并非“迷恋城市、好逸恶劳”;B项“小说将其作为汗水的象征,寄予了对农民勤劳质朴等优秀品质的赞美”属于过度解读;D项农民不离开土地是因为不舍得,而不是当做立国之本。
D
A项子女不回来收麦与“差序格局”没有关系;B项二人不愿意去城里主要是对乡土的眷恋,与是否“无为”无关;C项中小孙子回乡创业并不是长老统治的作用。
9.①增强审美意蕴:作者以麦茬地的优美景象来揭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者赋予了大自然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2 分)②深化小说主题:作者寄寓景物以象征意义,预示着农业发展必将如嫩芽吐绿,充满勃勃生机。(2 分)(如果答“人物”方面不给分,如果写人物形象的同时,回扣主题,也可酌情给分。)
10.①顺爷和六哥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代表,他们热爱家乡、珍视土地、勤于劳作、乐于助人,具有值得传承发扬的可贵品质;(2 分)②他们的思想相对保守、安于现状,对进城务工、土地流转等存有偏见,可以理解,也需要科学引领和合理指导;(2 分)顺爷和六哥的形象极具真实性和典型性,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能够引发人们对农村改革的思考。(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1.D
句意:(后周世宗)任命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书内容大致说:“对所侍奉的君主竭尽忠诚,坚守节操,德行无亏,前代有名的大臣,能有几人可以相比!我讨伐叛贼,得到你才是最大的收获。”
12.B
A.介词,让;/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句意:刘仁瞻请求让边犒守城。/没有用来到达千里以外的办法。
B.通过;/于是。句意:南唐国主于是通过钟谟返回后周复命的机会。/于是创作七言诗。。
C.判断动词,是;/动词,成为。句意:我讨伐叛贼,得到你才是最大的收获。/耳朵听到的成为声音。
D.都是“互相、彼此”的意思。句意:于是南唐军队首尾无法互相救援。/你和他年龄互相差不多。
13.C.
“禁止打柴的士兵侵犯民田”错,原文是“诏开寿州仓赈饥民。上自至泗州城下,禁军中刍荛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感悦”,可见,禁止打柴的士兵侵犯民田的政策是在泗州城颁布的。
(1)庚寅(初三日)早晨,世宗亲自穿上盔甲,在紫金山南面驻军。
(1)“旦”:早晨;“躬”:亲自;“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军于紫金山南山”:状语后置句,需按照“于紫金山南山军”的句式翻译。(每点1分,共4分)
(2)昔日(我们)曾是仇敌,今日已经成为一家人。我朝同你们国家的大原则已经确定,保证没有其他忧患。
(2)“向时”:过去,昔日;“向时则为仇敌”省略句,加上“我们”;“大义”:大原则;“虞”:忧患,变故。(每点1分,共4分)
15. 第一问:大国敬畏他的威力,小国感怀他的德政。(1分,其中必须将“畏”,敬畏、害怕;“怀”,感激。必须翻译出来,有一个错的1分不给)
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像周世宗那样攻天下时服强以力,守天下时怀弱以德。(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三月甲午初一日(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后周世宗巡视水寨,到达淝水桥,亲自捡取一块石头,骑在马上拿着,到寨中来供炮使用,随从官员过桥的也都每人携带一块石头。六月十一日,彰信节度使李继勋在寿州城南安营,南唐刘仁赡趁李继勋没有防备,出兵袭击他们,杀死士兵几百人。四年春季正月,后周军队围攻寿春,连着几年没有攻下,城中粮食吃完。齐王景达派都军使边镐率领几万兵沿淮河去救援他们。刘仁赡请求让边镐守城,自己率领部众与后周军决一死战,齐王李景达不同意,刘仁赡(因此)愤恨忧郁病倒。三月己丑(初二日)夜晚,后周世宗渡过淮水,抵达寿春城下。庚寅(初三日)早晨,世宗亲自穿上盔甲,在紫金山南面驻军。命令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攻击南唐先锋寨以及山北的一处营寨,全都击破,于是南唐军队首尾无法互相救援。丙午,(十九日),监军使孙羽等以刘仁赡的名义起草了奏表,派遣使者带着奏表前来投降。世宗派遣使者入城宣示安抚。(后周世宗)任命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书内容大致说:“对所侍奉的君主竭尽忠诚,坚守节操,德行无亏,前代有名的大臣,能有几人可以相比!我讨伐叛贼,得到你才是最大的收获。”当日,(刘仁赡)去世,追赐为彭城郡王。世宗诏令打开寿州粮仓救济饥民。后周世宗亲自抵达泗州城下,(下令)军中负责割草打柴的人不得侵犯农民田地,农民都感激喜悦,争相献送粮草。攻克泗州以后,没有一名士兵敢擅自入城。南唐陈觉从后周回来后,假传后周世宗的诏令对南唐国主说:“听说江南多年抗拒诏令,都是宰相严续的主意,应当替我杀了他。”南唐国主知道陈觉向来同严续有嫌怨(隔阂),本来就不相信他的话。钟谟请求到后周核实,南唐国主于是通过钟谟返回后周复命的机会,(上奏后周世宗)说:“长久抗拒王师,都是我的愚昧糊涂,不是严续的罪过。”世宗得知此事,大为惊讶,说:“确实如此的话,那么严续是忠臣。我作为天下的君主,岂能教人杀害忠臣呢!”南唐国主派遣他的儿子纪国公李从善与钟谟一道入朝进贡,后周世宗问钟谟说:“江南也在操练军队,修整守备吗?”钟谟回答说:“自从臣服大国,不敢再这样了。”世宗说:“昔日(我们)曾是仇敌,今日已经成为一家人。我朝同你们国家的名分已经确定,保证没有其他变故。然而人生难以预料,到了后代,那事情(更)不能知晓。回去对你家君主说,可以趁着我在的时候加固城郭,修缮武器,据守要塞,替子孙后代着想。”
臣子司马光说:周世宗凭借信用驾驭群臣,凭借正义要求各国,刘仁赡因为坚守不屈蒙受褒扬,严续因为竭尽忠诚获得生存。江南没有归服,(周世宗)就亲身冒着飞矢流石,抱定必胜的信念;江南降服以后,便像对待子女那样地爱护他们,推心置腹地把话说尽,替他们做长远打算。《尚书》说:“大国敬畏他的威力,小国感怀他的德政。”周世宗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接近《尚书》上的话了。
C
“暗含作者想要退隐田园心理”错,结合全诗,作者并无归隐田园之意。
17.(1)“花间体”表现:①词人描绘了与西施泛舟春水的梦境,②春日杏花开放的美景,③以及村女的形象,写到了男女之情、女性形象,本词所写的意象与内容都符合花间词派的特点。(3分,三点每点1分)(2)“豪放风”表现:①在对此种景物和女性的描绘中流露出豪放之风,词中“春水”用“千里”来修饰,“柳绵”“被风吹上天”,境界阔大。②写梦中与西施同游,醒来却没有伤感之情。③写女性形象,没有写女性的服饰妆容以及悲伤之情,却写了女性折花洒脱活泼之态,格调高昂。这些都符合辛弃疾豪放的风格。(3分,三点每点1分)
18.
(1)无边落木萧萧下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半壁见海日 正赤如丹
B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于”表被动)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状语后置句)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状语后置句)④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 ⑤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⑥俟我于城隅 (状语后置句)⑦或曰,此东海也(判断句)⑧余始循以人(省略句)⑨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判断句)⑩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
C
A.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农历每月十五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内城为“城”,外城为“郭”;D.“元和十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21. ①休戚相关;②矢志不渝(矢志不移);③时光荏苒(白驹过隙)。 (一空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2. 他们(不仅/不但)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守望者,也是国博灿烂历史的书写者。
第一处,中途易辙,句中“他们”指代前文的“老专家们”,前句中“不但……”语意还未完整,而后文突然把主语变成“国博”的历史,导致句子语意不流畅,因此可把“他们”作为整句话的主语放在最前面,用“守望者”与“书写者”进行对称,表示两个并列关系的身份,并用关联词语“(不仅/不但)是……也是”衔接。
第二处,搭配不当,“文明”不可被书写,应与“守望”搭配,同时“历史”应与“书写”搭配。(以上两处,每修改对一处给1分)
23. (1)同:两句话都是对偶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1分)(2)异:“其心诚,其志坚”表现老专家们心意真诚,意志坚定;“其志洁,其行廉”表现了屈原志向高洁,行为廉正。(1分)
24.作文
审题:本题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着眼于当前疫情形势下国家制度的变化、社会舆论的动向和个人在疫情期间的收获与启示,涉及方面广泛,既围绕当前热点“疫情”展开,也是对“疫情”的一次总结和反思。材料一侧重强调面对不同的疫情形势国家依法合理做出关系民生、对人民负责的不同政策,保障人民安全;材料二侧重于当前国家疫情政策缓步放开趋势下,国内外社会舆论对国家政策的负面冲击以及一些大众的不良表现。材料三则侧重于个人对疫情经历的反思。
以上三则材料各有侧重,引人深思。立意时需要结合题目要求,至少结合其中两则材料辩证地探讨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立意: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立意为:国策方显大国担当,理智对待社会谣言;勇担国家主人,与国休戚与共;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可以立意为:遵守维护国策,升华自我人生;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可以立意为:理智应对流言,做国家主人翁等。当然,结合三则材料辩证谈自己感悟和思考,言之成理亦可。
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说明:
基础等级评分,“题意”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 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 的套作,在第三等级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4)材料丰富(5)论据充足(6)形象丰满(7)意境深远
3有文采:(8)用词贴切 (9)句式灵活(10)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章有表现力
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 (14)构思新巧 (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16)有个性特征
(三)名句引用不合要求的,酌情扣分。
(四)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600字以上每少50字扣1分;400~600字40分以下给分;400字以下20分以下给分,200字以下的10分以下给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3分;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
(五)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 级”不给分。
(六)跑题40分以下,偏题45分以下。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