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2022年语文六年级期末试卷

桂林2022年语文六年级期末试卷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5-03-14 13:42:37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一、积累(共21分)

文学社正在开展“同赏山水之美,共赴诗意年华”主题活动。以下文段是主持人开场白和结束语,请仔细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开场白】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①桂林,是一座山水间的文学宝库,孕育着无数诗词。几百年时空跨越,数千人畅怀吟咏,呈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文化瑰宝。其中有抒情写意的吟咏;有哀时伤感的倾诉;有爱国爱民,大气磅礴的豪唱。数千首佳作,妙笔绘山水,风骚传千古。自然之景与人文之美相得益zhāng,共同谱写桂林山水与诗词的瑰丽篇章。

【结束语】

②今天的诗词朗诵会,尽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词的无限魅力,更滋润着桂林的文化土壤。③在这一声声朗诵中,我们感受到了诗词的博大精深与山水的清逸秀美。诗词对我们心灵潜移默化的影响是( )的。“一声长啸山河动,_______”,让生命之舟在诗词的海洋中飘荡,追寻那无尽的诗与远方。

1、请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1)瑰丽( ) (2)相得益zhāng( )

2、结合语境,解释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2分)

(1)风骚 (2)潜移默化

3、填入文段中括号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叹为观止 B. 不由分说 C. 不言而喻 D. 根深蒂固

4、文段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指出并修改。(2分)

5、与“一声长啸山河动”语境相符,对仗工整的诗句是( )(2分)

A. 玉碧罗青意可参 B. 十里画廊铺锦绣

C. 双桨轻摇烟雾浮 D. 百道飞泉长虹挂

6、根据语境,填写文学常识和古诗文名句。(8分)

文人墨客,以诗文寄情抒怀。韩愈吟咏“云横秦岭家何在?①_______”,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李白遐想“②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一展宏图的愿望;③_______(诗人)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倾诉至死不渝的忠贞;苏轼祈愿“④_______,_______”,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欧阳修叙述“前者呼,后者应,⑤_______,往来而不绝者”,表达与民同乐的情怀;范仲淹抒发“⑥_______,_______”的感慨,袒露不为外物所动的豁达胸襟。

7、某同学即兴创作了一首诗,请你补充完整,与上下文风格保持一致。(3分)

诗之韵

我什么都不求,

在成长的时光里,

我只愿心中诗韵长流。

诗,是我最渴望的朋友,

它如明灯,照亮我心头,

①_______。

在诗的天地里,

我学会了思考,

② _______,

_______,

更学会了如何,

用最美的语言,

去描绘这多彩的世界。

二、阅读(共4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材料一】①近日,百度“萝卜快跑”无人自动驾驶出租车在武汉规模化提供服务,引发广大市民乘客的热议,尝鲜的消费者络绎不绝。目前,“萝卜快跑”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1个城市的部分区域开通运营。

②我国的无人自动驾驶主要依赖北斗高精度地图和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可以感知高精度、车道级的位置数据以及路况信息。同时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执行高度智能化的决策,应对各种复杂交通环境。随着北斗系统性能服务的不断优化升级,以及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加上智能座舱、网联云控等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的质量、效率也将得到大幅提升,为我们的出行带来更多可能性。 (来源:澎湃新闻2024年8月8日,有删改)

【材料二】中国无人自动驾驶汽车主要优势调查

【材料三】①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全国共建设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个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另据公安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公安机关已累计发放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号牌1.6万张,开放公共测试道路3.2万公里,有力支撑自动驾驶技术验证和迭代更新。

②更大规模的推广,需要更有保障的安全。依靠5G、北斗等自主技术,许多自动驾驶车辆得以实现厘米级精准定位。除了技术提升,有关部门还陆续启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相关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并在研制过程中与相关国际法规进行充分协调。

③“自动驾驶技术的级别越高,意味着对安全风险的控制要求就越高。‘聪明车’必须是‘安全车’,这是我们研发一切自动驾驶技术的前提。”小马智行业务负责人张宁表示,在保障自动驾驶安全性方面,目前的主要做法是限定准入场景和提高安全技术水平。

(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11月6日,有删改)

8、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材料一表明实现了高精度地图就可以准确获取位置数据及路况信息。

B. 材料二显示无人自动驾驶减少驾驶疲惫感、识别和反应等方面有显著优势。

C. 材料三表明国家通过大量自动驾驶汽车测试支撑技术验证迭代更新。

D. 材料一和三说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完善可以给自动驾驶提供安全保障。

9、针对以上材料,请你为推广无人自动驾驶汽车提出三点建议。(3分)

10、请联系以上材料就“自强不息与科技创新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写一段80字以内的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

_______ 陈世旭

①小弟记事,是进了表叔家以后开始的。

②从老码头上岸,路对过就是上水巷口,表叔家在上水巷里。姨公已经不在,表叔继承医馆做了坐堂郎中。医馆没有招牌,大门是厚厚的活动木板,早上一块一块卸下,放进里屋,店堂就完全敞开。店堂窄小,正墙一侧是进里屋的门,剩下的墙上挂了一幅画:幽暗的背景上,是一个古代老人,酱色的高筒帽、蓝色的大襟袍,瘦脸上神色劳苦,心事重重。

③画下方的硬木椅上,坐着细瘦的表叔,身前横着一张粗重的硬木桌子,桌上除了一个轻烟飘忽的小香炉,什么也没有。跟画上那个古代老人一样,表叔也是一脸忧愁,好像是从画上传下来的。求医的人一个个畏畏缩缩地进来,又一个个满脸希望地出门。门外人声嘈杂,门内古炉香烟静如海。

④表叔祖上留下的医道一脉相传。但传到表叔这一代就传不下去了。他的儿子不愿学医,一心要去大城市的洋学堂学画画。姨婆、表婶哭肿了眼睛,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无奈怎么也劝不住。表叔最后说:“随他,喜欢就好。”

⑤表叔儿子天分高,在洋学堂学了几年,被选上公费留洋。临走前回来了一趟,画了一张油画留下,衣帽是古代的,面目却是照表叔的模样画的。画的右下角写的那几个潦草的字是“李时珍”。表叔把画挂在自己坐堂的正墙上,时时感觉儿子就在身边。

⑥医馆曾经很兴旺,门头上挂过官府送的金匾。不记得从哪一代开始渐渐败落了。来找表叔的病人,少见穿金戴银、描眉画眼的,多是破衣烂衫、面黄肌瘦的。有的人用瓜菜鱼虾抵医药费,有的人实在两手空空,表叔就“哦”一声了事。不论有钱没钱,表叔都小小心心,轻言细语,偶尔问一声或叮嘱一声,就像悄悄话,生怕惊动了对方。

⑦表叔三根手指在求医的人手腕上一搭,就把病人说得鸡啄米样地点头;几根细针轻轻一扎,腰酸背痛得直哼的人就松了口气。发炎厉害的就“放血”,就是在耳尖上扎出几滴血,疼痛还不如虫子叮一口。有回在路上遇见一个拉黄包车的,手顶肚子,额头冒汗,痛得弯了腰,脸都扭歪了。表叔握紧拳头,用中指的拐尖对准那人的小腿外侧按下去,用力扭了两下,那人一声尖叫,一下伸直腰,舒了口气:“好了,不痛了。”

⑧小弟觉得表叔太了不起了,应该高人一头才是,但表叔却好像特别胆小,在他手上看好了病的人送来的“悬壶济世”“妙手回春”一类牌匾和卷轴,他都收进里屋的库房,从来不挂。有人当面夸他“神医”,他立刻就受了惊吓似的摆手:“不敢,不敢,千万莫说这种话!我也是剥皮吃萝卜,吃一截剥一截。”

⑨表叔说的是实在话。码头上扛大包的水生全身蜡黄,让人扶上门时已经有气无力。表叔很痛心:“这种病,我无能为力,你们赶紧送去大医院,或许有救。”表叔不是见死不救的人,他说没有办法那就是真的没有办法。几个月后,水生又在码头扛大包,表叔见他红光满面,为他庆幸:“还是大医院有办法。”

⑩水生回答:“我没去大医院,回了乡下等死。春荒没粮,只好吃草,没想到把病吃好了。”表叔眼睛一亮,请水生下次带些那种草来,好用在其他同类病人身上。但连用了几次,病人都不见好。又去问水生:“你病见好是在几月?”水生说是春三月。表叔恍然大悟,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这时的草才有药力。

⑪“医道最大,医理难精。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做医生的,不能明病救人,反误其时,就是庸医了!”表叔扼腕顿脚。小弟从来没有听过表叔说自己医术高明,倒是不止一次听他自责。

⑫不管到什么时候,小弟都觉得寄住在表叔家的几年,是他一辈子最难忘的日子。 (节选自《小说选刊》2024年第九期有删改)

11、通读全文,在横线上补充相关的情节。(2分)

表叔继承家中医馆——_______——_______——表叔感慨医理难精

1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分)

表叔握紧拳头,用中指的拐尖对准那人的小腿外侧按下去,用力扭了两下,那人一声尖叫,一下伸直腰,舒了口气:“好了,不痛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共5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5-16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①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②乱飐③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④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⑤音书滞一乡。

【注释】①接:连接。②惊风:急风;狂风。③乱飐(zhǎn):吹动。④薜荔:薜,(bì)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⑤犹自:仍然是。

【写作背景】柳宗元与友人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柳宗元被谪为柳州刺史,友人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也分别出任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刺史。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甲诗颔联巧借典故“闻笛赋”“烂柯人”,感慨友人已故,物是人非。

B. 甲诗颈联的“沉舟”“病树”两个意象是比喻久遭贬谪的友人白居易。

C. 乙诗颔联“惊风”“密雨”既写自然环境恶劣,又暗喻诗人经历坎坷。

D. 乙诗颈联描写“岭树”重叠,“江流”弯曲,景中寓情,愁思无限。

16、刘禹锡与柳宗元一同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又一同被贬,百感交集都汇聚在诗句中。请比较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3分)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甲】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乙】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①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②,有悬水③百仞。山八九折④,折处辄为潭,深者磓⑤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⑥,观山烧火,甚俛仰⑦。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⑧中流,掬⑨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殆:大概,恐怕。②少北:稍向北。③悬水:瀑布。④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⑤磓(duī):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⑥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⑦甚俛仰:指俯视与仰视的角度很大。俛同“俯”。⑧击汰(tài):击打水波。⑨掬(jū):用双手捧取。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B. 及下船(及:以及,和)

C. 循山而东(循:沿着) D. 折处辄为潭(辄:就)

1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甲文通过描写“人鸟声俱绝”侧面表现了西湖寂寥凄清的环境。

B. 乙文叙述了作者与幼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的经历,至夜方归。

C. 甲乙两文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流露出作者的志趣。

D. 乙文结尾“顾影颓然,不复甚寐”写出作者游玩疲惫,安然入睡。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五)整本书阅读(本题8分)

22、《水浒传》开头首先刻画了①_______这个关键人物,叙述他从贫贱到富贵的发迹过程,他因私怨迫使王进逃离。王进在史家庄借宿,引出②_______,他大闹史家村,夜走华阴县,引出鲁达。鲁达由于③_______(事件)、大闹五台山后流亡至东京,引出林冲。这就是典型的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运用了首尾接续的技巧来串联故事情节。(3分)

23、以下文段节选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画线句子为后文什么情节作铺垫?(2分)

那雪正下得紧。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钱纸。”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依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24、艾青的诗总是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3分)

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以上诗句出自《艾青诗选》中的《_______》,诗中借助_______这一意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的情感。

四、作文。(50分)

25、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青春最难忘是直面困难,奋勇拼搏,追逐梦想。

请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悟,以“青春的模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内容充实,感情真挚。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④要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