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卷题库分析报告

高二语文试卷题库分析报告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5-03-07 18:23:10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一、选择(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青色”与“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
《说文解字》中和青有关的中心颜色词分别为“青、苍、蓝、碧、翠、缥、绀、紫、绿”,其中最为常见且与青色联系更为紧密的是苍、蓝、碧、翠、绿。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关“青”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大多还以“青青”的叠词出现。例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发现古人不难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然而,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又可以是李白“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黑”;还可以是王安石“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的“黄绿色”。为何古人有时会将“苍、蓝、碧、翠、绿”统称为“青”?其实并非古人不识色彩,而是为了修辞和押韵,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青色为何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在于青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的色彩感受,既符合儒、释、道思想对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所看重的精神需求。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 )在笔墨之间,( )在瓷器之上,( )在经纬之中,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挥洒 织造 凝固 B. 凝固 挥洒 织造
C. 挥洒 凝固 织造 D. 凝固 织造 挥洒
2.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而,古人对于青的指代不难发现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
B. 然而,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
C. 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然而,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
D. 古人对于青的指代不难发现并不明确,然而,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
3. 下列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狄更斯,英国作家,代表作有《双城记》《雾都孤儿》等。
B. 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文学史上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C. 海明威,美国作家,代表作有长篇《老人与海》,中篇《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D. 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他继承发展了孔子思想,主张“性善论"。
4. 下列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 隽(juàn)永 信笺 砧(zhēn)板 呱呱(gū)而泣
B. 磋砣 整饬 貌和神离 玷污
C. 遐想 不胫而走 兵慌马乱 泾(jìng)渭分明
D. 泥淖 萎蘼 再接再厉 死不暝目
5. 下列依次填入画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友情是什么?是黄鹤楼下“ ”的伫立身影;是渭水岸边“ ”的依依惜别;是塞北关外的“ ”的豁达与宽慰。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 ①③② B. ③①② C. ①②③ D. ②③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题。
于颍,字颍长,南直隶金坛县人。崇祯辛未进士,知陕之西安府,以事罢官。寻复起为尚书工部郎,知绍兴府。越人最重水利。崇祯之末适苦旱,左都御史刘公宗周家居,谓惟通麻溪坝,更于坝之上流通之。愚民挟形家之言,阻之万方,极口詈刘公。颍乃捕萧①之梗令者,杖而梏之,事得集。既集,连年虽大旱不为灾,民乃翕然更诵颍。颍虽为太守,然每事必咨于刘公,若弟子者。
乙酉,王师②入杭,刘公绝粒,颍亦入云门山中观变通。守张愫以城迎降,贝勒即令之知绍兴府。会义兴伯以苍头军起,斩张愫。遗民迎公,颍驰至,望城哭。城中人曰:“于公来,吾事济矣!”萧之新令陈瀛出谒,颍执之。贝勒之使以榜至颍又执之焚其榜鸣鼓会众誓于都亭。颍以五百人夜赴固陵,王师在西岸,未之知也。颍兵无甲,乃借絮衣于固陵之民各一,冲潮径渡。萧人陈振东为之导,尽驱西岸之船而东。至中流,王师始知之,则无所得船。颍军上东岸,大噪,遂画江而守。
监国至越,颍自为一营,守渔浦。时正兵为方、王二家,义兵为孙、熊、章、郑、钱、沉六家,而颍参处其间。然内外交讧,争兵争饷,颍以守土臣悉力支拄。王之仁尤恶公。一日,会于潭头,语次,之仁拔剑拟颍,马士英以身蔽颍得免。已而闻王师且自海道至,乃移颖守三江口。颍先已三疏辞官,不许,至是连章陈危急。而方兵走,列戍溃,颍扈从不及,乃由海道还京口,杜门不出。己亥,王师入江,京口失守,缙绅以及诸生云集其营,颍独以事未可知,避之山中。及师退,京口士大夫之祸最烈,而颍高卧竟无恙。
(《鲒埼亭集卷一》)
【注】①萧:杭州②王师:清军。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颍乃捕萧之梗令者 梗:阻挠 B. 而颍高卧竟无恙 竟:最终
C 王之仁尤恶公 尤:怨恨 D. 吾事济矣 济:成功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贝勒之使/以榜至/颍又执之/焚其榜/鸣鼓会/众誓于都亭
B. 贝勒之使/以榜至/颍又执之/焚其榜/鸣鼓会众/誓于都亭
C. 贝勒之使以榜至/颍又执之/焚其榜/鸣鼓会/众誓于都亭
D. 贝勒之使以榜至/颍又执之/焚其榜/鸣鼓会众/誓于都亭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颍顾全大局,竭尽全力。各方势力不和,矛盾重重,于颍从中调和,面对王之仁的挑衅,毫不畏惧,坚决斗争,危急时刻不退缩。
B. 于颍处事果断,为民造福。面对阻挠兴修水利的愚民,于颍果断抓捕阻挠法令实施的人,并对其进行惩罚,从而使得事情成功,解决了旱灾危害。
C. 于颍善于用兵,不负众望。当百姓迎请于颍出山之后,他抓陈瀛和使者,带领军队渡江把西岸的船都驱赶到东岸,从而使西岸无船,得以画江而守。
D. 于颍静观时变,明哲保身。王师入杭州,于颖没有轻举妄动,而是观察局势变化;京口失守后,于颍没有从众,而是避入山中,静观其变。
9.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颍虽为太守,然每事必咨于刘公,若弟子者。
(2)颍以五百人夜赴固陵,王师在西岸,未之知也。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B.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篑:盛土的竹筐 D. 请事斯语矣 事:实践,从事
11. 有关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美好的
B.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 自伐者无功 伐:批评
D.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12.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死而不亡者寿 B. 治之于未乱
C.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①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②不贵难得之货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④其坚不能自举也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恕”乎 欲齐其家者
B. 人而不仁,如礼何 物格而后知至
C. 小人喻于利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D. 迩之事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C. 小子何莫学夫《诗》 D.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16. 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的一项是( )
A. 知者不惑 B.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三、诗歌鉴赏
17. 读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完成后面的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①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②。
[注释]①见宿:留下住宿。②分(fèn):情谊。蔡家亲:也做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任选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四、古诗文默写
18. 默写下列诗句。
(1)民之从事,_________________。
(2)曾子曰:“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3)子贡问曰:“_________?”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颜渊问仁。子曰:“________________。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5)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
(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_______________。
(8)欲诚其意者,_____________。
(9)物有本末,_____________。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0)家齐而后国治,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当其无,有车之用。
(12)知足者富。___________。
(13)其脆易泮,其微易散。__________,治之于未乱。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野生兰花
林清玄
万华龙山寺附近,看到几位山地青年在卖兰花。
他们的兰花不像一般花市种在花盆里的那么娇贵,而是随意用干草捆扎,一束束躺在地上。有位青年告诉我,这是他们昨日在东部的山谷中采来的兰花,有许多是冒着生命危险采自断崖与石壁。
“虽然采来很不容易,价钱还是很便宜的啦!”青年说。
“可是这从山里采来的兰花,要怎么种呢?”我看到地上的兰草有些干萎,忍不住这样问。
“没关系的啦,随便找个盆子种都会活。我们在山里随便拿个宝特汽水瓶种都会活的呢!”旁边一位眼睛巨大黑白分明的青年插嘴道。
“对了,对了。山上的兰花长在深谷里、大石边、巨树上,随便长随便活呢!”原先的青年说。山地人说国语的声调轻扬,真是好听。尤其是说“随便随便”的时候。
我买了一束兰花回来,一共有五株,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种在阳台的空盆里,奇迹似的,它们真的就那样活起来。
这倒使我思考到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从前一直以为兰花是天生的娇贵,它要用特别的盆子,要小心翼翼地照顾,价钱还十分的高昂,因此平常人家种盆栽,很少想到养兰花。现在知道兰花原来是深山中生长的花草,心中反倒有一些怅然,我们对兰花娇贵的认知,何尝不是一种知识的执著呢?
看着自己种植的野生兰花,使我想起自己非常喜爱的书画家郑板桥。郑板桥在画史上以画兰竹驰名,他性格耿介,与“扬州八怪”同时,是清朝艺术史上的明星,他有一次看见自己种在盆中的兰花长得很憔悴,有“思归之色”,就打破花盆,把兰花种在太湖石边,第二年兰花“发箭数十挺”,果然长得十分茂盛,花开得比从前更多,香味比往昔坚厚,他不禁题诗道:“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直到我种了野生的兰花,才稍稍体会了板桥写此诗的心情,他这是用来自况,不愿意在山东当七品官,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与烟霞为伴。
郑板桥留下许多兰画,他的兰花与一般画家所画不同,他常把兰花与荆棘画在一起,认为荆棘也是一样的美,用以象征君子与小人杂处的感叹。晚年的时候,他爱画破盆的兰花,有一幅画他这样题着:
春雨春风洗妙颜,
一辞琼岛到人间;
而今究竟无知己,
打破乌盆更入山。
用来表白心中渴望辞去官职追求自由的志向,但也说明了兰花本身的遭遇。从琼岛来到人间的兰花,虽种在细心照顾的盆中却失去了山中的许多知己呀!
一个人本来自然活在世间,没有什么欲望,但当他过惯了娇贵的生活,就如同生在盆里的兰花,会失去很多自由,失去很多知己,所以人宁可像野生的兰花,活在巨石之缝、高山之顶、幽谷深处与烟霞作伴。这是自由与自在的追求,正如郑板桥最流行的一幅字所说:“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我最喜欢郑板桥写给儿子的四首儿歌: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耕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獦蚤出。
这歌中充满了大悲与大爱,真如深谷中幽兰的芳香,无怪乎当他离开潍县令的任所时,所画的一幅竹子,上题了一首诗: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百姓跪在道旁流着眼泪送他辞官归里。郑板桥终于回到家乡,像一株盆中的兰花回到山林,他晚年的书画为中国写下了光灿灿的一页。
我不是很喜欢兰花,因为感觉到它已沦为富者的玩物,但一想到山间林野的兰花丛时,就格外感知了为什么古来中国文人常把兰花当成知己的缘由。名士与名兰往往会沦为官富人家酬酢的玩物,尽管性格高旷,玉洁冰清,也只能在盆里吐放香气,这样想起来就觉得有无限的悲情。
从山地青年手里买来的野生兰花,几个月后终于枯萎了,一直到今天我还不确知原因,却仿佛听见了板桥先生的足声从很远的地方走近,又走远了。
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万华龙山寺附近青年卖的兰花“随便长随便活”与花市种在花盆里的兰花娇贵不易活形成对比,突显野生兰花自然顽强的品性。
B. 野生兰花引发“我”的思考,文章由物及人,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C. 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
D. 郑板桥常把兰花与荆棘画在一起,晚年爱画破盆的兰花,说明他欣赏残缺的美。
E. “我”不喜欢兰花,是因为名士与名兰往往沦为富者的玩物,让人不禁无限悲伤。
20. 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分析。
21. 文章有四处援引了郑板桥的诗文,作者借诗文塑造了郑板桥怎样的人物形象?
22. 赏析结尾段落的深意和妙处。
23. 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以傲、幽、坚、淡的品质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作者由兰想到了郑板桥,你从梅、竹、菊中联想到了哪位名人?看到了怎样的品质?
六、语言运用(3分)
24. 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对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阵营而言,所谓“新”,代表着晚近的先进的事物,代表着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旧”则是落后的腐朽的事物,是应该抛弃和埋葬的。可是在旧文学阵营的眼中,所谓“新”,只是新潮的、还未经过时间考验的东西,往往昙花一现,其中有大多数需要去掉的夸饰和虚伪,而“旧”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理,是过去的精华所在。
□□□□□□□□□□□□□□□□□□□□□□□□□
七、写作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李汉荣曾说:“我一伸手,一张口,就享用着大自然,就占有着无数人的劳动成果。即使我躺在床上,不吃不喝,我也在享用着。我至少在享用这木头制成的床以及这棉被毛毯,而这都不是我创造的;我同时在享受这和平宁谧的环境,而此刻,守边的军人正穿过一片丛林蹚过一条冰河……
难道活着仅仅是享用?如果不是享用,那么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听见万物都在默默地启示我——
蚕说,用一生的情丝,结一枚浑圆的茧;
树说,为荒凉的岁月撑起一片绿荫;
煤说,在变成灰烬之前尽量燃烧自己;
野花说,让你的生命开一朵锦绣的花。”
正值最美好青春年华的你,认为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文章中不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等信息。
8
第页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一、选择(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青色”与“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
《说文解字》中和青有关的中心颜色词分别为“青、苍、蓝、碧、翠、缥、绀、紫、绿”,其中最为常见且与青色联系更为紧密的是苍、蓝、碧、翠、绿。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关“青”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大多还以“青青”的叠词出现。例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发现古人不难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然而,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又可以是李白“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黑”;还可以是王安石“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的“黄绿色”。为何古人有时会将“苍、蓝、碧、翠、绿”统称为“青”?其实并非古人不识色彩,而是为了修辞和押韵,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青色为何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在于青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的色彩感受,既符合儒、释、道思想对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所看重的精神需求。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 )在笔墨之间,( )在瓷器之上,( )在经纬之中,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挥洒 织造 凝固 B. 凝固 挥洒 织造
C. 挥洒 凝固 织造 D. 凝固 织造 挥洒
2.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而,古人对于青的指代不难发现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
B. 然而,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
C. 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然而,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
D. 古人对于青的指代不难发现并不明确,然而,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词语(包括成语)的意义的能力。
“挥洒”意为洒(泪、水等);比喻写文章、绘画等运笔自如。“凝固”指液体变成固体;固定不变。“织造”指织作绸﹑布﹑呢绒等之总称;亦借指纺织工业。
第一空,此处用来修饰“笔墨之间”,应用表示书写的“挥洒”。
第二空,此处用来表示瓷器整体的青绿之色,是凝固不变的色彩,故应用“凝固”。
第三空,此处的“经纬之间”指织布时的横向和纵向丝线,故应用“织造”。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本句共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语序不当,句中“然而”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关‘青’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和古人对于青的指代不明确的转折;后文中“既可以是……又可以是……”是并列关系,无须用“然而”进行关联。
第二处,也是语序不当,“不难发现”的并不是“古人”,而是身为读者的我们;“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的才是“古人”。
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
故选B。
3. 下列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狄更斯,英国作家,代表作有《双城记》《雾都孤儿》等。
B. 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文学史上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C. 海明威,美国作家,代表作有长篇《老人与海》,中篇《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D. 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他继承发展了孔子思想,主张“性善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长篇《老人与海》,中篇《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错误,《老人与海》是中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是长篇小说。
故选C。
4. 下列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 隽(juàn)永 信笺 砧(zhēn)板 呱呱(gū)而泣
B. 磋砣 整饬 貌和神离 玷污
C. 遐想 不胫而走 兵慌马乱 泾(jìng)渭分明
D. 泥淖 萎蘼 再接再厉 死不暝目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字形的能力。
B.“磋砣”的“砣”应为“跎”;“貌和神离”的“和”应为“合”。
C.“兵慌马乱”的“慌”应用“荒”;“泾渭分明”的“泾”应读jīng。
D.“萎蘼”的“蘼”应为“靡”;“死不暝目”的“暝”应为“瞑”。
故选A。
5. 下列依次填入画线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友情是什么?是黄鹤楼下“ ”的伫立身影;是渭水岸边“ ”的依依惜别;是塞北关外的“ ”的豁达与宽慰。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 ①③② B. ③①② C. ①②③ D. ②③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篇名句的识记鉴赏与运用的能力。
①选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中提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故应填第二空;②选自高适的《别董大》,描写塞外之景,故应填第三空;③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应填第一空。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题。
于颍,字颍长,南直隶金坛县人。崇祯辛未进士,知陕之西安府,以事罢官。寻复起为尚书工部郎,知绍兴府。越人最重水利。崇祯之末适苦旱,左都御史刘公宗周家居,谓惟通麻溪坝,更于坝之上流通之。愚民挟形家之言,阻之万方,极口詈刘公。颍乃捕萧①之梗令者,杖而梏之,事得集。既集,连年虽大旱不为灾,民乃翕然更诵颍。颍虽为太守,然每事必咨于刘公,若弟子者。
乙酉,王师②入杭,刘公绝粒,颍亦入云门山中观变通。守张愫以城迎降,贝勒即令之知绍兴府。会义兴伯以苍头军起,斩张愫。遗民迎公,颍驰至,望城哭。城中人曰:“于公来,吾事济矣!”萧之新令陈瀛出谒,颍执之。贝勒之使以榜至颍又执之焚其榜鸣鼓会众誓于都亭。颍以五百人夜赴固陵,王师在西岸,未之知也。颍兵无甲,乃借絮衣于固陵之民各一,冲潮径渡。萧人陈振东为之导,尽驱西岸之船而东。至中流,王师始知之,则无所得船。颍军上东岸,大噪,遂画江而守。
监国至越,颍自为一营,守渔浦。时正兵为方、王二家,义兵为孙、熊、章、郑、钱、沉六家,而颍参处其间。然内外交讧,争兵争饷,颍以守土臣悉力支拄。王之仁尤恶公。一日,会于潭头,语次,之仁拔剑拟颍,马士英以身蔽颍得免。已而闻王师且自海道至,乃移颖守三江口。颍先已三疏辞官,不许,至是连章陈危急。而方兵走,列戍溃,颍扈从不及,乃由海道还京口,杜门不出。己亥,王师入江,京口失守,缙绅以及诸生云集其营,颍独以事未可知,避之山中。及师退,京口士大夫之祸最烈,而颍高卧竟无恙。
(《鲒埼亭集卷一》)
【注】①萧:杭州。②王师:清军。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颍乃捕萧之梗令者 梗:阻挠 B. 而颍高卧竟无恙 竟:最终
C. 王之仁尤恶公 尤:怨恨 D. 吾事济矣 济:成功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贝勒之使/以榜至/颍又执之/焚其榜/鸣鼓会/众誓于都亭
B. 贝勒之使/以榜至/颍又执之/焚其榜/鸣鼓会众/誓于都亭
C. 贝勒之使以榜至/颍又执之/焚其榜/鸣鼓会/众誓于都亭
D. 贝勒之使以榜至/颍又执之/焚其榜/鸣鼓会众/誓于都亭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颍顾全大局,竭尽全力。各方势力不和,矛盾重重,于颍从中调和,面对王之仁的挑衅,毫不畏惧,坚决斗争,危急时刻不退缩。
B. 于颍处事果断,为民造福。面对阻挠兴修水利的愚民,于颍果断抓捕阻挠法令实施的人,并对其进行惩罚,从而使得事情成功,解决了旱灾危害。
C. 于颍善于用兵,不负众望。当百姓迎请于颍出山之后,他抓陈瀛和使者,带领军队渡江把西岸的船都驱赶到东岸,从而使西岸无船,得以画江而守。
D. 于颍静观时变,明哲保身。王师入杭州,于颖没有轻举妄动,而是观察局势变化;京口失守后,于颍没有从众,而是避入山中,静观其变。
9.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颍虽为太守,然每事必咨于刘公,若弟子者。
(2)颍以五百人夜赴固陵,王师在西岸,未之知也。
【答案】6 C 7. D 8. A
9. (1)于颍虽然任太守,但是每件事一定会向刘宗周征求意见,像是他的弟子。
(2)于颍率领五百人夜里奔赴固陵,王师在西岸,不知道情况。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尤”应解释为“尤其,特别”。句意:王之仁尤其憎恨于颍。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贝勒的使者带着告示来,于颍又抓了使者,烧毁了告示,敲鼓集合大家,在都亭盟誓。
“贝勒之使”是句子的主语,“至”是谓语,应在“至”后面断开,中间不断开,排除AB;
“众”为“会”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中间不断开,排除C。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毫不畏惧,坚决斗争,危急时刻不退缩”于文无据。原文只说“王之仁尤恶公。一日,会于潭头,语次,之仁拔剑拟颍,马士英以身蔽颍得免”,不能体现他毫不畏惧,坚决斗争,危急时刻不退缩。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咨”,询问、征求意见;“咨于刘公”,状语后置句,“于刘公咨”;“若”,好像。
(2)“以”,带领;“赴”,奔赴;“未之知”,宾语前置句,“未知之”。
参考译文:
于颍,字颍长,是南直隶金坛县人。崇祯辛未进士,任陕西西安府,因事被罢官。不久被任用为尚书工部郎,任绍兴府知府。越人最重视水利,崇祯末年正赶上被旱灾困扰,左都御史刘宗周居住在家,说只有疏通麻溪坝,再在堤坝上开一条河疏通两边。愚昧的民众凭借相士的话,多方阻止,极力诟骂刘宗周。于颍于是就逮捕阻挠执行法令的萧人,杖刑并关押他们,事情才得以成功。事成之后,虽然连年大旱也没有形成灾祸,民众才安定并且称颂于颍。于颍虽然任太守,但是每件事一定会向刘宗周征求意见,像是他的弟子。
乙酉年,王师进入杭州,刘宗周绝食,于颍也进入云门山中观察时局变化,守将张愫开城迎接王师投降,贝勒立即让张愫任绍兴府知府。正赶上义兴伯率领苍头军起事,杀了张愫。老百姓迎接于颍,于颍很快到来,看着城大哭。城里的人说:“于公来了,我们的事有救了!”萧的新令守陈瀛出来拜见,于颍抓了他。贝勒的使者带着告示来,于颍又抓了使者,烧毁了告示,敲鼓集合大家,在都亭盟誓。于颍率领五百人夜里奔赴固陵,王师在西岸,不知道情况。于颍的士兵没有盔甲,于是每人向固陵的老百姓借了一件棉衣,冲着潮水径直渡过河。萧人陈振东为他们做向导,把西岸的船全部驱赶到东岸。到了河中间,王师才知道这个情况,然而没有地方找船了。于颍军队到达东岸,气势盛大,于是画江守卫。
监国到越,于颍自己率领一支军队,守卫渔浦。当时正规军队是方、王两家,义兵是孙、熊、章、郑、钱、沉六家,于颍参与其中。然而大家互相猜忌,争夺军队和粮饷,于颍作为本地的臣子全力支撑。王之仁尤其憎恨于颍。一天,两人在潭头相遇,话刚说完,王之仁就拔剑要杀他,马士英用身体挡住于颍才得免。不久听说王师将从海上来,于是调于颍守卫三江口。于颍先前已经多次上疏辞官,不被允许,到现在连续上疏陈述形势危急。并且正赶上军队败退,守卫溃败,于颍追随监国没赶上,于是从海道回到京口,闭门不出。己亥年,王师渡江,京口失守,缙绅和诸生在营前集结,只有于颍认为事情不可知,在山中躲避。等到师退,京口士大夫惨遭屠戮最严重,只有于颍安稳最终没有事。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B.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篑:盛土的竹筐 D. 请事斯语矣 事:实践,从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B.敏,勤勉。句意: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故选B。
11. 有关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美好的
B.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 自伐者无功 伐:批评
D.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C.句意: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勋。伐,夸耀。
故选C。
12.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死而不亡者寿 B. 治之于未乱
C.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判断句,句意: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是真正的长寿。
B.状语后置句,“于未乱治之”,句意: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C.状语后置句,“九层之台,于累土起”,句意: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
D.状语后置句,“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句意: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
故选A。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①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②不贵难得之货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④其坚不能自举也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正:形容词使动,使……端正。句意: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使自己的内心端正
②贵:形容词意动,以……为贵。句意:不以难以得到的货物为贵。
③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东西,句意: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
④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程度。句意:它的坚硬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
①形容词使动,②形容词意动,③④形容词用作名词。
故选C。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恕”乎 欲齐其家者
B. 人而不仁,如礼何 物格而后知至
C. 小人喻于利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D. 迩之事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言虚词的能力。
A项,其: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他的。
B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
C项,于:都是介词,引出对象。
D项,之: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助词,的。
故选C。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C. 小子何莫学夫《诗》 D.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D.天下,古今意思一致,都指普天之下。
故选D
16. 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的一项是( )
A. 知者不惑 B.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知”,通“智”,智慧。句意: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
B.“内”,通“纳”,结交。句意: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
C.“龟”,通“皲”,使皮肤皲裂。句意:宋国有一个擅长制作让手不皲裂的药的人。
D.没有通假字。句意:可见你的心还是不通达啊。
故选D。
三、诗歌鉴赏
17. 读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完成后面的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①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②。
[注释]①见宿:留下住宿。②分(fèn):情谊。蔡家亲:也做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任选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案】(1)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
本首诗,前两句写到诗人年老荒居,四周无邻居,生活贫困,这主要写出了诗人悲凉的境遇。
三四句结合“雨中黄叶树”一句的意境和“灯下白头人”的形象写出了诗人的穷愁潦倒。最后几句写到“愧君相见频”,这是一种愧意,是对亲人频繁来见而自己却处境不佳的惭愧;自己虽被贬沉沦,但卢纶来探望,表达了对表弟到来的感激和喜悦。
所以诗人的感情是“悲喜交加”。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意思是:树上黄叶在雨中纷纷飘零,犹如灯下白发老人的命运。
这两句运用了寓情于景和比喻的手法,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通过“雨”“黄叶树”等景物烘托气氛,写出了诗人的穷愁潦倒。
四、古诗文默写
18. 默写下列诗句。
(1)民之从事,_________________。
(2)曾子曰:“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3)子贡问曰:“_________?”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颜渊问仁。子曰:“________________。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5)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
(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_______________。
(8)欲诚其意者,_____________。
(9)物有本末,_____________。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0)家齐而后国治,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当其无,有车之用。
(12)知足者富。___________。
(13)其脆易泮,其微易散。__________,治之于未乱。
【答案】 ①. 常于几成而败之 ②.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③.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 克己复礼为仁 ⑤. 质胜文则野 ⑥. 文胜质则史 ⑦.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⑧. 在止于至善 ⑨. 先致其知 ⑩. 事有终始 . 国治而后天下平 . 三十辐共一毂 . 强行者有志 . 为之于未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常、士、弘毅、己、省、致、辐、毂。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野生兰花
林清玄
万华龙山寺附近,看到几位山地青年在卖兰花。
他们的兰花不像一般花市种在花盆里的那么娇贵,而是随意用干草捆扎,一束束躺在地上。有位青年告诉我,这是他们昨日在东部的山谷中采来的兰花,有许多是冒着生命危险采自断崖与石壁。
“虽然采来很不容易,价钱还是很便宜的啦!”青年说。
“可是这从山里采来的兰花,要怎么种呢?”我看到地上的兰草有些干萎,忍不住这样问。
“没关系的啦,随便找个盆子种都会活。我们在山里随便拿个宝特汽水瓶种都会活的呢!”旁边一位眼睛巨大黑白分明的青年插嘴道。
“对了,对了。山上的兰花长在深谷里、大石边、巨树上,随便长随便活呢!”原先的青年说。山地人说国语的声调轻扬,真是好听。尤其是说“随便随便”的时候。
我买了一束兰花回来,一共有五株,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种在阳台的空盆里,奇迹似的,它们真的就那样活起来。
这倒使我思考到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从前一直以为兰花是天生的娇贵,它要用特别的盆子,要小心翼翼地照顾,价钱还十分的高昂,因此平常人家种盆栽,很少想到养兰花。现在知道兰花原来是深山中生长的花草,心中反倒有一些怅然,我们对兰花娇贵的认知,何尝不是一种知识的执著呢?
看着自己种植的野生兰花,使我想起自己非常喜爱的书画家郑板桥。郑板桥在画史上以画兰竹驰名,他性格耿介,与“扬州八怪”同时,是清朝艺术史上的明星,他有一次看见自己种在盆中的兰花长得很憔悴,有“思归之色”,就打破花盆,把兰花种在太湖石边,第二年兰花“发箭数十挺”,果然长得十分茂盛,花开得比从前更多,香味比往昔坚厚,他不禁题诗道:“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直到我种了野生的兰花,才稍稍体会了板桥写此诗的心情,他这是用来自况,不愿意在山东当七品官,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与烟霞为伴。
郑板桥留下许多兰画,他的兰花与一般画家所画不同,他常把兰花与荆棘画在一起,认为荆棘也是一样的美,用以象征君子与小人杂处的感叹。晚年的时候,他爱画破盆的兰花,有一幅画他这样题着:
春雨春风洗妙颜,
一辞琼岛到人间;
而今究竟无知己,
打破乌盆更入山。
用来表白心中渴望辞去官职追求自由的志向,但也说明了兰花本身的遭遇。从琼岛来到人间的兰花,虽种在细心照顾的盆中却失去了山中的许多知己呀!
一个人本来自然活在世间,没有什么欲望,但当他过惯了娇贵的生活,就如同生在盆里的兰花,会失去很多自由,失去很多知己,所以人宁可像野生的兰花,活在巨石之缝、高山之顶、幽谷深处与烟霞作伴。这是自由与自在的追求,正如郑板桥最流行的一幅字所说:“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我最喜欢郑板桥写给儿子的四首儿歌: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耕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獦蚤出。
这歌中充满了大悲与大爱,真如深谷中幽兰的芳香,无怪乎当他离开潍县令的任所时,所画的一幅竹子,上题了一首诗: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百姓跪在道旁流着眼泪送他辞官归里。郑板桥终于回到家乡,像一株盆中的兰花回到山林,他晚年的书画为中国写下了光灿灿的一页。
我不是很喜欢兰花,因为感觉到它已沦为富者的玩物,但一想到山间林野的兰花丛时,就格外感知了为什么古来中国文人常把兰花当成知己的缘由。名士与名兰往往会沦为官富人家酬酢的玩物,尽管性格高旷,玉洁冰清,也只能在盆里吐放香气,这样想起来就觉得有无限的悲情。
从山地青年手里买来的野生兰花,几个月后终于枯萎了,一直到今天我还不确知原因,却仿佛听见了板桥先生的足声从很远的地方走近,又走远了。
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万华龙山寺附近青年卖的兰花“随便长随便活”与花市种在花盆里的兰花娇贵不易活形成对比,突显野生兰花自然顽强的品性。
B. 野生兰花引发“我”的思考,文章由物及人,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C. 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
D. 郑板桥常把兰花与荆棘画在一起,晚年爱画破盆的兰花,说明他欣赏残缺的美。
E. “我”不喜欢兰花,是因为名士与名兰往往沦为富者的玩物,让人不禁无限悲伤。
20. 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分析。
21. 文章有四处援引了郑板桥的诗文,作者借诗文塑造了郑板桥怎样的人物形象?
22. 赏析结尾段落的深意和妙处。
23. 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以傲、幽、坚、淡的品质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作者由兰想到了郑板桥,你从梅、竹、菊中联想到了哪位名人?看到了怎样的品质?
【答案】19. BD 20. ①野生兰花生长于山野,活在巨石之缝、高山之顶、幽谷深处,不娇贵,生命力顽强。②野生兰花使作者想起郑板桥,他爱兰、画兰、懂兰。野生兰花象征郑板桥玉洁冰清、高旷的精神品格。③野生兰花与盆中兰花形成对比,采用托物言志手法,寄托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21. ①性格耿介。②不贪恋官场,渴望辞官追求自由生活。③性格高旷,玉洁冰清。④关心百姓疾苦,为官清廉,政绩显著,为人民爱戴。(答出任意三点)
22. ①生命力顽强的野生兰花种在阳台空盆中几个月后最终还是枯萎了,结尾引发读者思考:失去自由与自在的追求终将失去生命力。②“板桥先生的足音从很远地方走近,又走远了。”郑板桥与野生兰花一样品格高洁,追求自由,他的人生选择带给我们深刻地启迪和深远的影响。⑧首尾呼应,“从山地青年手里买的野生兰花”“终于枯萎了”,文章结构完整。④结尾含蓄隽水,留给读者想象思考的空间。
23. 示例1:我由菊花联想到了陶渊明。爱菊颂菊成痴,是从陶渊明开始的。他的多首诗歌,都写到了菊花。最为著名的要属《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用风骨为菊花新增了一种清新隐逸之气、高风亮节之德。示例2:我由梅花联想到了北宋以“梅妻鹤子”自诩的林逋。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经典诗句成为咏梅的千古佳句,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姿写绝了。在他的笔下,梅花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
【解析】
【分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B.“借景抒情”错误。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D.“说明他欣赏残缺的美”错误。结合诗句和文中句子“用来表白心中渴望辞去官职追求自由的志向”分析,郑板桥爱画破盆的兰花并不是欣赏残缺美,而是表达追求自由的志向。
故选B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题意蕴的能力。
结合文章的层次进行分析归纳:
由第六段“山上的兰花长在深谷里、大石边、巨树上,随便长随便活呢!”得出答案①野生兰花生长于山野,活在巨石之缝、高山之顶、幽谷深处,不娇贵,生命力顽强。
由“看着自己种植的野生兰花,使我想起自己非常喜爱的书画家郑板桥。郑板桥在画史上以画兰竹驰名,他性格耿介,……他不禁题诗道:“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得出答案②野生兰花使作者想起郑板桥,他爱兰、画兰、懂兰。野生兰花象征郑板桥玉洁冰清、高旷的精神品格。
由“用来表白心中渴望辞去官职追求自由的志向,但也说明了兰花本身的遭遇。从琼岛来到人间的兰花,虽种在细心照顾的盆中却失去了山中的许多知己呀!”“一个人本来自然活在世间,没有什么欲望,但当他过惯了娇贵的生活,就如同生在盆里的兰花,会失去很多自由,失去很多知己……这是自由与自在的追求”得出答案③野生兰花与盆中兰花形成对比,采用托物言志手法,寄托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文含义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第一处“春雨春风洗妙颜,一辞琼岛到人间;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郑板桥借写兰花来表明自己的心志,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高洁情操保持独立人格的正直耿介。
结合第二处“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分析,可见郑板桥看透生活不沉醉官场,激流勇退,拿得起放得下,智慧抉择追求心安自得的本性,得出答案②不贪恋官场,渴望辞官追求自由的生活。
结合第四处“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分析,
可见答案③性格高旷,玉洁冰清。
结合第三处郑板桥写给儿子的的四首儿歌“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耕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獦蚤出”分析,④关心百姓疾苦,为官清廉,政绩显著,为人民爱戴。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段作用的能力。
内容上,结尾段先说“从山地青年手里买来的野生兰花,几个月后终于枯萎了”,可见野生兰花虽然生命力顽强,但不适合养在室内,可见面对热爱之物,不要一味的剥夺,应该驱逐私心杂念,遵重自然规律的,另外的深意便是由自然想到人生,应该坚守本心,不违背心性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得出答案①生命力顽强的野生兰花种在阳台空盆中几个月后最终还是枯萎了,结尾引发读者思考:失去自由与自在的追求终将失去生命力。
主旨上,结合“一直到今天我还不确知原因”分析,意在启迪读者思考,耐人寻味,意在言外。
结合“却仿佛听见了板桥先生的足声从很远的地方走近,又走远了”分析,作者托物言志,使用象征比喻法,既生动形象又委婉含蓄地告诉我们:郑板桥与野生兰花一样品格高洁,追求自由,他的人生选择带给我们深刻地启迪和深远的影响。
结构上看,承接上文进行总结,并首尾呼应,“从山地青年手里买的野生兰花”“终于枯萎了”,文章结构完整布局严谨。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并探究思考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示例3:我由梅花联想到了陆游。最为著名的要属《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爱国词人的不畏严寒,坚韧高洁。还可以联想到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毛泽东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答题时明确人物形象和诗句,归纳出性格特征。
六、语言运用(3分)
24. 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对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阵营而言,所谓“新”,代表着晚近的先进的事物,代表着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旧”则是落后的腐朽的事物,是应该抛弃和埋葬的。可是在旧文学阵营的眼中,所谓“新”,只是新潮的、还未经过时间考验的东西,往往昙花一现,其中有大多数需要去掉的夸饰和虚伪,而“旧”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理,是过去的精华所在。
□□□□□□□□□□□□□□□□□□□□□□□□□
【答案】五四时期新、旧文学阵营对“新”“旧”的理解有差异。(或:新、旧文学阵营对“新”“旧”的价值判断不同)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压缩语段。
压缩语段时,首先对语段分层概括。此语段中一句话一个层次,然后把握每一小层的表述对象和语意重点,由此可知,对象分别是新、旧文学阵营,而语意重点是两者分别对新、旧的看法。这样就可以组织出比较理想的答案。
七、写作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李汉荣曾说:“我一伸手,一张口,就享用着大自然,就占有着无数人的劳动成果。即使我躺在床上,不吃不喝,我也在享用着。我至少在享用这木头制成的床以及这棉被毛毯,而这都不是我创造的;我同时在享受这和平宁谧的环境,而此刻,守边的军人正穿过一片丛林蹚过一条冰河……
难道活着仅仅是享用?如果不是享用,那么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听见万物都在默默地启示我——
蚕说,用一生的情丝,结一枚浑圆的茧;
树说,为荒凉的岁月撑起一片绿荫;
煤说,在变成灰烬之前尽量燃烧自己;
野花说,让你的生命开一朵锦绣的花。”
正值最美好青春年华的你,认为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文章中不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等信息。
【答案】【范文】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每一条生命,都如夜空中的流星,从无穷无尽的时间和空间中到来,转瞬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又悄悄离去。留下的,也只有无穷无尽的时空。同样的呱呱坠地,又同样的悄然逝去。一样的开始,一样的结局,也正因此,我们才需要一个不一样的过程,一个有意义的生命。
知了经过几个严寒、酷暑、才有了一个夏天的生命之音!昙花忍受了多久的寂寞独立,才有了一个晚上的绝美花姿!他们的生命短暂却迷人。可见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生命的能量。正如同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当然不愿意轻于鸿毛,那么怎样的生命才叫有能量呢?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政治家安邦治国,这是奉献;科学家以科技造福人类,这是奉献;文学家用笔墨滋润人们的心灵,这是奉献;农人们用汗水种出作物,这是奉献;清洁工用双手换来清洁的环境,这何尝不是奉献呢?没有高低贵贱,每一种奉献都是平等的。没有平凡伟大,每一个奉献的生命都是可敬的。见人有难,伸手援助,你奉献了你的善心与爱。恪尽职守,一丝不苟,你奉献了你的能力。当然,故意做作的付出不可叫奉献。只有有着一颗奉献之心的奉献,才叫奉献。
我们要为了世界而奉献。世界从来不是为了一个人而存在,相反,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世界而存在!我们享受这世界的美好,接受着无数人的爱,也承担着社会给与我们的责任。我们不能让爱我们的人失望,因此我们要为了他们而奉献,我们必须回报给予我们一切的世界,因此我们要为了世界而奉献。如果每一个人都乐于奉献,那爱与美将充满人间,如果每一个人都自私自利,那世界将变成冷漠的炼狱。为了我们的生命意义,为了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也为了给予我们一切的世界,我们应该奉献。
奉献二字,给我们每个人都提出了要求。学生门修身养性,博观而厚积,让我们未来有更好的能力去奉献;工人们认真劳作,为每一个成果打下坚实基础;官员们清廉执政,为人名的生活做出奉献;科技人员认真研究,用技术造福民众;学者潜心思考,为人类的精神开创一片片新天地……也许我们职位不同,也许我们能力有异。只要我们作好自己,坚守自己的责任,即使无法像白求恩那样,为了病人放弃本可以保住的生命,我们也可以做一个纯粹的人,我们的生命也将对得起生命这个奇迹。
让我们每个人都伸出自己的手,敞开自己的心,为世界奉献我们的生命,让生命散发光彩。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作家李汉荣这段文字选自《我们活着做什么》,作家先认为活着是享用一切,后以真诚的感恩的心去体会大自然的恩泽,通过自然万物的声音给出答案,活着不仅仅是享用,还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职责,这才是活着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人类已经追问了自己几千年,但仍然无法用公认的标准刻度去衡量个体生命的价值。人类拥有智慧和思维,人类可以用头脑中的智能反应堆探索和发现自然的奥秘,改造和影响世界,但当思维的利箭直面生命本质属性的靶面时,却始终无法准确地射中靶心。所以活着就要懂得感恩,活着就要学会回馈,活着就要学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围绕自己对活着的思考和看法来写作文。
【立意】1.活着的意义就是感恩;
2.活着的意义就是回馈社会;
3.活着的意义就是奉献自己;
4.活着的意义就是让那个生活更美好。
【素材】1.记得一位作家曾说过:“人活着的意义便是没有意义。”所以首先你要给自己确定一个意义,这说明活着的意义取决于不同的思维属性。人活着就是活着,不要将自我挂在千秋万代的终极面前而顾影自怜,给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行动方向,然后努力去靠近最终的目标,终极的成功 很难获得也不必在意,活着的意义便在于人在靠近目标的过程中思维和情感 的真切跃动。为了最后的成功而将自己陷于痛苦 是舍本逐末的,成功的意义也就显得暧昧,活着的意义彰显于个人丰沛的情感和豪迈的思维张力,我思故我在,意识流的流动便是生命存在的证明。
2.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为了寻找那种被世人所定义着的幸福,我在通往梦想的旅途中寻寻觅觅,错过了无数美丽的风景与停泊的驿站。但始终坚信只要能拥有一次轰轰烈烈、举世无双的成功,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直到身心俱疲,直到蓦然发现人性也有丑恶的一面,直到忽然明白我所追求的东西并非是我向往的,我才真正开始去思考—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工作、生活、责任、义务、亲情之类的吗?我陷入了一度的迷茫和绝望之中。  
3.一个人在他的一生里,难免会遇到挫折,失败和打击,但遇到这些并不能就此放弃自己的目标。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战胜它们! 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霍金,21岁时便被确诊患有罕见的、不可治愈的运动神经性疾病!医生预言他只能活两年半。不久,霍金便完全瘫痪了。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他忍受着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痛苦,选择了坚持活下去。1985年,霍金因肺炎进行了气管穿刺手术,使他失去了说话的能力,这对全身瘫痪的他来说又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他又一次坚持了下来,霍金不仅坚持活了下来,还向世界证明了他的存在,他提出的宇宙黑洞理论轰动了全世界!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