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母亲看来:
七年级娃的普通周末,能搜刮点碎片时间,小搞一下语文的几个小专项(文言文实词、名著、阅读理解模板等),就已经是很不错的积累了。
而在这其中,名著这一块,却又是紧迫性、时效性、提分性最强的一块。
(请原谅老母亲要用这么功利的语言来形容咱们的名著阅读,无奈,要考试啊)
第一,七下的两本必考名著。
穿越时空的经典名著,为什么要说它有紧迫性、时效性呢?
很简单啊,从初中语文的应试角度来说,各个年级、各个学期的名著考核都是事前分配好的,八、九年级的作品读得再熟,在七年级的名著考试中也不能帮你得分啊。
名著考试这一块,不到中考总复习阶段,尤其是在各个学期,就得是见招拆招,当期就提分。
(当然,提前读、大量读名著等优秀读物,它的发力,会最终起效在阅读和写作板块,这又是另一码事了)
而七下的两本必考名著是: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大伙儿也不要平均使力,在考试上也要讲个先后:
1、上半学期读《骆驼祥子》。
基本上第一次月考和期中考试都是考这一本,如果是出于应试目的阅读,那咱就围绕着这一本去重点开展学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暂时放一放,期中过后再来。
2、下半学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而期中过后,重点就该转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第三次月考一般都是考这个了。
上一本没有考好,也不用老是纠结着不放过,期末再战吧。
3、期末复习,两本都要再过一下。
而最后的期末考试,名著会考哪一本?这确实不好说,因为两本都不超纲。
稳妥的做法,就是把上半学期的那本,重点和错题也复习一下。
可能有些家长会觉得,名著阅读,还要花这些功夫?那还不是看一遍,背一下考点,就过了嘛。
这个真要看地方的。
我曾经也认为名著是现代文阅读理解中的“送分题”,可经过了七上的历次考试后,现在不这么想了。
在我们这儿,语文卷子满分120分(基础25分 阅读45分 写作50分)。
而阅读整个的45分又是这样分配:
文言文阅读15分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而名著阅读就划在这个“文学类文本阅读“里面,一般占6分。
有时候,各个文体的分数还会上下浮动一点,名著能去到8分。
如果只是考察一些识记性的知识点,比较简单直接就好了。
可现在经常会考察得比较深,偶尔还会有点冷门,或是几本放在一起类比考察,那3-4分就不好拿啦。
我们七上时学鲁迅的《朝花夕拾》,总以为还比较熟,结果有一次大考,就深度考了《无常》那一篇,好家伙,全班的分数都不好看!
所以,名著在我们这儿,真的不是那么轻飘飘的“送分题”。
而在省会广州的现行中考里,语文是120 10分,有10分的“附加题”,是可以帮助尖子生冲语文满分卷的,内容就是名著。
接下来广州中考的改革,将会把语文的120提升至140分,这多出来的20分,到底是加在哪些内容板块呢?加广度还是加深度呢?
这就暂时不得而知了。
第二,我们周末在家进行的两个重点环节。
好了,我们就来简单梳理一下名著这个板块,娃要经历的一些基本环节:
1、读原著。
读原著,应该是花时间最长的一环(所以有些人干脆不读)。
像《骆驼祥子》,我们小升初后读过,寒假读过,现在开学了,语文老师依然要求带书去学校,有空就要读。
所以这个环节,我是强烈建议,要读的话,尽量放到寒暑假等大假期里去完成,想等到开学后的周末,再去看大头部小说,一是真没时间,二是读起来不连贯,断断续续的。
开学后实在是能挤出碎片时间,来搞课外阅读的,多读点名家大家的经典散文,更有性价比。
2、梳理基本知识点。
3、做题。
4、课堂听赏析。
因为名著要考,语文老师是一定会安排课时,在课堂上来赏析名著的重点内容:背景、主题、人物、写作特色等等。
这个环节,反正认真上课就行(老母亲也不管到的)。
还有考试中的名著讲错题,也是老师管的事,让娃好好听就行。
5、相关辅助理解的活动。
结合名著的理解特点和学校活动,语文老师还会安排一些相关的活动。比如现在读《骆驼祥子》,就会安排画手抄报、排练情景戏剧等等。
这个环节,娃在学校跟着大流走就行。
我只提一个小建议:
就是现在所学的名著,基本上都有改编成影视作品,咱在假期时间充裕的时候,可以适当安排看几部,电影、电视丰富的画面,还是可以提升对作品的理解的。
综上,只有第2个梳理基本知识点环节、第3个做题环节,是我们周末在家能做,而老师又顾不上细究的两个环节。
梳理基本知识点:
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很多娃在读原著时就是走马观花,读完了脑子里就只剩几个哈哈有趣的情节。
而我们读名著,在阅读能力的训练上,就是要慢慢训练出一系列的能力:
能从大容量的信息中,提炼出主体情节和主要线索;
能从众多大小人物中,感受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能从复杂的情节和环境中,概括出有说服力的信息,在口头上和书面上进行输出;
等等。
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孩子们都得按规范、按样本去慢慢熟悉和建立这个体系。
所以,我们在周末,会借助教辅,把小说里的基本知识点,梳理一遍,让孩子对整本书有一个高概括性的全局认识。
而且没有这一步,下一步的做题就没法开展。
做题:
做名著题的好处很多:
它可以考察该记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主题主旨、社会背景都大致理解了没有,没记到、没理解的,补上就行;
它可以引导孩子鉴赏文学作品的深度,因为很多名著本身并不是儿童作品、青少年作品,孩子读不懂是因为年龄认知不足,而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可以被引导提升的。
多接触一些文学鉴赏方面的题,那种“我怎样想不到啊?”的现象,慢慢就会有所好转。
它可以让娃多熟悉名著的多种考法,这就有点像数学刷题,见的题型多,思路就是要开阔些,碰见新情景、新题型也不容易犯怵。
因此,在周末,在梳理完基本知识点后,我们就会进入做题的环节,做基础题、做阅读鉴赏题,通过练习来巩固读书带来的输入。
第三,我们用到的名著教辅。
我家用的几本名著教辅,都是在小升初结束后买的,除了打算到了中考总复习时,看老师的意思,要不要再添点专项真题之外,基本不会再添新货了,我觉得整个初中,差不多够用了。
一类是知识点梳理。
这种类型的书,我觉得家里还是要有一本的。
因为它会把常考、必考的知识点梳理好,有时候娃就算是读几遍书,他也提炼、总结不出那个高度,那就现查现用啊,比如人物关系图、路线图等,可以直接用呀。
至于具体哪本好用,看各家的使用喜好了。
我家入过两本,各有特色,慢慢的就以其中一本为主,另外一本为辅助,补充一些特色分析了。
另一类就是练习题。
题目这一块,有的爱用习题册,有的爱用专题卷。
我家用的是卷子,像《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这种必考小说,一般会有3张以上的卷子,有知识梳理、基础过关、模拟测试等不同类型,能捋一轮的话,那6-8分应该就跑不远吧。
以我们的周末计划,就打算在期中考试之前,分批把这3张卷子给过一遍。
等考完期中了,就去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知识点和卷子了。
最后,我还想和大伙儿说一句:
因为2024年启用了新教材,语文科的名著编排也略有些变化,一是说把选考的给删掉了,二是必考的顺序有调整。
但对于像我们一样,提早就囤了初中名著教辅的家长,其实以前的版本一样能用。因为现在要考的必考12本,都在里面,不一定要去刻意换新书。
我还是那个观点:
语文和数学的教辅,已经相对稳定和成熟,只要是本地区适用的、主流的、经典教辅,在内容质量上都大差不差。
变化最大的,始终是英语。
欢迎关注@B计划老妈,孩子成长路漫漫,在这不可逆的十八年里,努力扶君上马,送君一程,但内心始终有B计划。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