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附中最新试卷语文

师大附中最新试卷语文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5-03-06 09:33:03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①纵观中国的儿童动画影视发展历程,对“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是一以贯之的。随着儿童动画影视被市场经济化浪潮裹挟,“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放在了“产业化”视角下进行,衍生出了“全龄化”的营销特征。儿童动画影视在关注创作重心的同时要兼顾市场效益,而作品的受众市场定位是不具备经济能力与消费主导权的,于是渐渐被儿童影视动画发行认可的“全龄化”网络营销方式脱颖而出。在模糊了儿童话语和成人话语的新媒体平台上,“全龄化”网络营销正在带来一种新的“童年的消逝”。

②童年向成年的成长过程本是生理与心理双重循序渐进的过程,童年时期对世界与社会的认知往往具有幼稚与天真的特点,而成年则对应的是稳重与成熟。

③如此一来,童年向成年的成长过程则可以抽象为一个由“缺”向“足”补充的过程,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与经验,弥补了之前的不足,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与反思进行沉淀,如此才能将“缺”填补得更为稳固牢靠。而这个补缺的过程中,儿童的经验不仅仅来源于自身的经历与体验,更多的是来源于各种媒介渠道提供的信息。

④伴随着电子媒介网络技术的革新与当下移动端集成媒体的普及,儿童通过屏幕获得的信息成为其世界观与价值观塑造的主要来源。但受制于儿童对于复杂文字信息阅读的困难性与阻碍,动态影像尤其是动画成了儿童了解和认识世界最简单直接的符号载体——“儿童倾向于先用图像进行思考”。

⑤但随着市场产业化对儿童动画影视领域的渗透与改造,即便基于“儿童本位”创作的动画影视作品,仍需面向真正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进行营销,以实现市场经济效益目标。

⑥于是,伴随着针对经济主导群体——成人的营销,儿童对于该动画影视的第一印象便来源于营销所塑造的感知。如2022年上映的院线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其在短视频平台抖音上打造了同人物但不同主题的系列小剧场,其中点赞数最高的两条短视频主题分别为“理想男友”“好身材”。过于成人向视角下的内容营销,忽略了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并非只会面向青少年与成年用户,恰恰相反,其产品的动画属性会经由平台的算法机制推荐给被打上标签的儿童用户群体。如此一来,儿童接触并被营销内容中呈现的成人话语下的认知所影响,成为儿童动画影视成人话语营销的被动接受者。缺少相应话语与经验影响的经历和经验铺垫,使得儿童的心理会在“自身的幼稚”与“获得的成熟”间产生割裂。而当下互联网营销与儿童动画影视全面融合渗透,将带来童年被催熟的社会议题隐忧。

⑦当下的儿童动画影视正在将“儿童”与“成人”的概念相互贯穿融合,并在当下逐渐涵化整个社会的审美趋向与接受感知。对于“童年”,社会一方面强调包容,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延伸“童年”的包含范围与特征——当下“童年”时期的儿童,是有成人倾向的儿童,是将儿童与成人相结合、具有成人视角期待下的儿童概念。

⑧在这种认同概念趋势的影响下,儿童对自身的身份认知也产生了偏差,并在社会与长辈的教育指导下,接受大众认知观点中的“儿童向适宜作品”。产品与营销模糊的受众定位,让儿童不得不去努力理解成人语态营销下的深刻内涵,出于这种理解动机,儿童将成人身份的认同优先级放在了儿童身份的认同优先级之上。这样会使儿童刻意模仿成人的话语和行为,出现儿童自身的童年身份认同危机,并伴随着社会认识下对这种趋势“代表儿童成熟”的错误理解,让全龄化营销下的儿童与成人身份模糊加剧。

⑨儿童通过网络新技术媒体,可以接受新的信息与思想,从而形成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将决定儿童所表现出的社会行为准则,在之前学者将这种儿童加速了解社会行为准则形成思维方式的行为,肯定为积极意义的儿童社会化进程,强调如此有助于儿童个性的不断成长。

⑩但在当下的儿童动画影视创作领域,创作者得到公众默许,对于儿童和成人言行特征的模糊影响,将动画影视的角色放在了一个个标准模板下进行创作,将童年包装成为成人化视角下呆滞的景观记忆与社会共识光景,将儿童原本旺盛的生命力放到规训后的模板中。如2020年撤档、2022年1月1日重映的院线动画电影《木兰:横空出世》,其表现手法同样可以看作是对传统人物IP的一次重塑,并利用网络新媒体,与实时热点迪士尼出品的、刘亦菲主演的真人版《Mu-lan》进行联动。但在内容营销中,《木兰:横空出世》将中国传统故事中的花木兰形象包装成一位具有家国情怀的巾帼英雄,而在动画产品本身,却被观众调侃为“讲述了花木兰与异域王子的爱情故事”,形成了营销与产品的真假错位,导致上线仅一天口碑崩盘后迅速撤档。分析该案例的风险原因可知,重点在于对传统IP的改编与内容营销行为,忽略了颠覆儿童动画题材传统认知的接受度,以及成人化改编下动画人物的角色是否成立的问题。如此便形成了一个“偶像恋爱是真,家国情怀是假”畸形创作理念下的花木兰形象。在后续的儿童动画影视创作中,成人视角先行的强加理念会带来动画角色塑造中的错位感,“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在这种错位中会产生畸变趋势,导致儿童动画角色中一个个“小大人”形象的存在越来越普遍。

(节选自《轻舟难载许多愁——儿童影视化网络营销下“童年的消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童年向成年的成长过程是由“缺”向“足”补充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儿童的经验主要来源于各种媒介渠道提供的信息。

B.儿童倾向于先用图像进行思考,对复杂文字信息阅读存在困难,于是动态影像尤其是动画便成了其了解和认识世界最简单直接的符号载体。

C.儿童成为动画影视成人话语营销的被动接受者,很容易使儿童的心理在“自身的幼稚”与“获得的成熟”间产生割裂。

D.儿童通过网络新技术媒体,接受新的信息与思想,形成新的思维方式。这对儿童社会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儿童个性的不断成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敌不过市场经济化浪潮裹挟,“全龄化”网络营销方式被儿童影视动画发行认可并脱颖而出。

B.论证过程中适时运用比较专业的词语或短语,适时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动画电影为例证,让文章的阐释既显得专业又不乏生活气息。

C.当下的儿童动画影视正在将“儿童”与“成人”的概念相互贯穿融合,但作者认为童年是幼稚与天真,成年更多是稳重与成熟,不可过度融合。

D.文章将动画电影《木兰:横空出世》和真人版《Mu-lan》进行对比论证,营销与产品形成真假错位,导致上线仅一天口碑崩盘后迅速撤档。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动画电影《哪吒》打造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爆款口号话题,并将哪吒与“反叛”、“不信命”这种带有强烈的年轻人语态的情感词汇捆绑。

B.《啥是佩奇》避开儿童群体,将影片创作目标受众转向成人观影群体,建构出父子情与祖孙情的三代家庭情感,更容易使成年受众群体产生共情。

C.儿童动画电影《我的老婆是只猫》故事内核是儿童思维与亲子关系,却被全龄化营销包装成“兽娘风”,并另外赋予了“社会地位强弱关系链”等主题。

D.《大圣归来》的“自来水”们有意将维护该片的口碑和舆论形象作为维系社群团结的共同任务,最终实现了对影片的口碑营销传播。

4、文章第⑥段的举例论证很有特点,请具体分析。(4分)

5、儿童影视化网络营销下新的“童年的消逝”具体表现在哪三个方面?(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野葫芦引(节选) 宗璞

这一天,孟嵋到病房给丁医生送材料。不巧丁医生不在。她又回到资料室。一时无事,便拿着抹布到处擦拭,在病案架后面,她发现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第一页上写着:“我不知道谁能看到这些文字,却知道你们读它时,世上已经没有了我。”

①字很大,很不工整,有的两个字重叠在一起,像是用尽力气写的。孟嵋好奇地看下去。

我是一个女兵,一个中国女兵,我就要死了。

我是一个孤儿,在长沙孤儿院里长大。后来上了护士学校,毕业后在一所医院里工作。医院前面有一条小溪,我常在溪边站站,看溪水向远方流去。

我从没有想到自己会像溪水那样,流得那么远。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战火逐渐逼近,部队在我们这个县招募护士,我很舍不得安定的生活,可是我知道安定维持不了多久,日本鬼子随时会打来。②我本来就没有家,难道还要失去国吗?我和几位同伴一起参加了部队,在几处野战医院工作过。一直和我在一起的是水姐,她比我大两岁,文化水平比我高,她的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她是一个出色的护士。

一九四二年,战争越来越激烈,伤亡也越来越严重,我所在的部队也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开赴了前线。

在休整的几天里,又有几名护士加入。有一个很小的女孩,又黄又瘦。父母都被敌机炸死了。她参加部队的态度很坚决。有人说:“你这样小,走不了那样远。”她说:“不抗日还活着干什么?”医院收留了她,我们叫她小本。我们经过了大山大水,许多人水土不服,最厉害的是吐泻不止。

水姐从当地老百姓那里得到了偏方,那是野地里的一种草。这种草和一种毒草很相像。一次,在检查药草时,水姐怀疑其中一束不是正品,扔了又觉可惜。小木说:“我来试试。”立刻拿了一片叶子嚼着,随即叫了一声:“好麻!”忙不迭把草吐出,可下半个脸都肿起来了。水姐怜惜地拍拍她,让大家仔细分辨这些草。采的药草每天都经过水姐认真的检查,这偏方加上我们的治疗总算有效。我们全体护士受到表彰,师部来人说,这个战役打得漂亮。水姐还受到特殊嘉奖,师部的人要她讲几句话。水姐平时就话少,当时只平静地说了一句:“我们为正义而战。”

后来,我们一边撤退,一边作战。为了摆脱敌人,我们走进了一座大森林。我和水姐、小木,还有几个伤员在一起。

这里有些零散的敌人,他们在森林边缘地带活动。我们走过时,他们从大树后面打枪,我们急忙从肩上取下枪来还击。小木本来没有枪,这时,迅速地从一个失去右臂的伤员身上取得了枪,向树林中射击。水姐说这样不行,我们都会死的。小木忽然说:“你们赶快走,我往那边去。”说着,向另一个方向钻进草丛。过了一会儿,一个稚嫩的声音在大声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同时响起了枪声。敌人向那边打枪。枪声随着喊声渐渐远去。

小木没有回来,她永远消失在大森林里。

一天,我在草丛里发现了一种暗红色的果实,招呼水姐来看。水姐先自己尝址,然后采了分给伤员,可是它们不能疗伤。伤员一个个倒下,后来只剩我和水姐两个人,再后来水姐也死了。

那天下着大雨。我们走进一个小窝棚避雨,水姐先弯腰进去,立刻叫了一声:“什么东西!”她踉跄地退出来,迅速地从自己衣服上撕下一条布,扎在右腿膝盖下,防止毒液扩散。“这里不能呆。”她说。我们急急向前,没有多久,水姐的腿已肿得碗口粗细。可能是蛇咬的,也可能是一种很大的毒蝎,也可能是别的毒物。水姐渐渐呼吸困难,抓住我的手,一字一字地对我说:“你要让人知道,我们都是爱国青年,我们为正义而战。”说完,她的手放开了,她和小木去做伴。水姐是二十二岁,小木是十八岁。

当时我没有死,我站起来,又倒下,好像是被雨打倒了。我向前爬,爬了不知多久,迷糊中听见后面有人问:“前面是谁?”我挣扎着报了部队番号。有一小队人走过来,他们扶起我,随即讨论该怎么办。我说:“你们走吧,不要管我。”他们不听,迅速地砍了几棵小树,做了一个担架。③只听一个声音说:“你躺好了,你很轻,你这样小。”我昏沉地在担架上,被这些不认识的弟兄们抬着。渐渐地我能走路了,我指出那些能吃的野果,大家都很高兴。

我走得很慢,拖住他们的脚步,真是一个累赘。我恍惚中听见他们谈话,一个说:“我们管不了她了。”另一个说:“扔下她?做得出来吗?”我想我简直是一个祸害,我会拖垮这些好弟兄。怎么办呢?

以后又经历了多少艰险,我来不及写了。有人要甩掉我,但总有人救助我。我感谢救助我的弟兄,也不责怪要甩掉我的同伴。实在是太艰难了。

我们终于走上了一个山坡,在不远的平地上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帐篷,那是部队接应的地方。我立刻扑倒在地,躺了很久。我尽可能报告了牺牲伤员的名字,也报告了水姐和小木已一去不复返。

④我又想起那条小溪。

文字到这儿忽然断了。孟嵋勉强忍住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孟嵋,”是丁医生的声音,“你找我吗?”

孟嵋开门,默然把手中的小册子递给丁医生。丁医生很快看完那几页文字,说:“她是我到这里最初接触的病员。”丁医生停顿了,他不想说这间小屋曾经做过她的病房,也是她去世的地方。

“她的病很重,每天还要拼命写字。我们劝她不要写了。她断断续续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丁医生抬头望着窗外,“她是一个女兵,我竟不知道她的名字。”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孟嵋在资料室的病案架后发现小册子,又引述第一页上的文字,让读者隐约感到此时小册子的写作者已去世。

B.文中先写水姐死去,然后详细交代她死亡的过程和原因,这样的叙述方式避免了行文的单调,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C.“我”对救助“我”的人充满感激之情,而对那些想要甩掉“我”的人也没有过多埋怨,因为他们也是勇敢的战士。

D.水姐、小木都具有勇敢坚定、无私无畏的形象特点,但细细品味,两人的性格又存在差异,这样写避免了人物的同质化。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呈现的书写样貌,暗示“我”当时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简单的书写对“我”来说已经变成了艰难的挑战。

B.句子②是“我”的内心独白,交代了“我”参加抗日队伍的原因,反问的形式也强化了“我”朴素的爱国情怀。

C.句子③既是路过的战友对“我”的安慰,意在消除“我”的心理负担,也反映出战争与恶劣环境对“我”的折磨。

D.句子④“我”想起小溪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经历人生艰辛后对安定生活的渴望,语言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8、本文节选自《野葫芦引》第三卷,原文没有标题。请你从“中国女兵”“为正义而战”中选择一个作为标题,并说明理由。(4分)

9、当一个故事包含在另一个故事之中时,小说就产生了多个叙事层次,如《红楼梦》《石门阵》等。请分析本文的叙事层次及这样叙事的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0、材料二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罪大恶A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幸,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中的“幸”意思不同。

B.苟,苟且,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中的“苟”意思相同。

C.意,料想,与《过秦论》中“囊括四海之意”的“意”意思相同。

D.乌,文中作疑问词,何,哪里,与成语“乌合之众”中的“乌”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认同魏征的王政理念,宽厚仁慈,使用刑罚格外慎重,因此出现了贞观四年极少人被判处死刑和贞观六年纵囚返家的佳话。

B.视死如归是连恪守信义的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但那些被判处死刑的小人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欧阳修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合人情的。

C.材料二认为,虽然太宗施政六年没能使恶人不犯重罪,但纵囚之举却感化了他们,使他们重拾信义,此举体现了人宗施恩德的成效。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违背圣人常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14、对“太宗纵囚”一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

满江红•酬韩子师尚 书陈亮

曾洗乾坤①,问何事、雄图顿屈?试著眼、阶除当下,又添英物。北向争衡幽愤在,南来遗恨狂酋失。算凄凉、部曲几人存?三之一。

诸老尽,郎君出。恩未报,家何恤。念横飞直上,有时还戢。笑我只知存饱暖,感君元不论阶级。休更上、百尺旧家楼,尘侵帙。

【注释】①曾洗乾坤:是对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不朽功勋的高度概括,题目中的“韩子师”即韩世忠之子,亦主张抗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世忠曾“北向争衡”, 与金军交战,可惜没擒住“狂酋”,留下了幽愤和遗恨。

B.在上片最后,词人用设问句式,写出韩世忠部队的将士所剩无多,情感凄凉悲壮。

C.当“诸老尽,郎君出”时,词人认为,新一代的英雄儿郎应不顾小家,报答国恩。

D.虽然韩子师笑“我”还在为温饱奔走,“我”却感念他折节下交,不以阶级论人。

16、本词题为“酬韩子师尚书”,为什么上片却从韩世忠的功业和遗恨写起?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短歌行》中,曹操用女子对男子的思念来比喻自己渴慕贤才的句子是“ _______ ,_______ ”。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自己种树的诀窍不是让树木活得长、长得快,而是“ _______,_______ ”,其观点对育人治国颇具启示意义。

(3)长江水势汹涌奔腾,磅礴壮阔,历来是文人客吟咏的对象,以“长江”入诗的诗词名句有“ 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5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成语和一般词语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它们都是造句的单位,在句子当中充当一定的成分,这是二者相同的地方。但是,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而一般的短语(词组)是词和词临时性的组合。成语不同,它的意义不是各个词的词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由各个词所融合成的一个含意深刻的整体。成语的整个结构是定型凝固的,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的位置,更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这是成语和一般词语不同的地方。所以,成语的修辞作用和一般词语既有一致之处,又不完全一致。概括来说,主要有:

一是意蕴深厚。如前所说,成语是一个含意深刻的整体,许多又来自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以及表现了人民群众实践智慧结晶的俗语,所以文化含量高意蕴深厚。

① _______ 。一般词组常常包含许多多音词,尤其是双音词;而成语则多由单音词构成,而且很少运用表示结构关系的虚词,因而显得十分精练。由于成语言简意赅,所以新闻标题也经常引用。

三是生动具体。②_______ ,往往依赖于特定语境的配合;成语不尽相同,它是由几个词组成的一个整体,带有描写性,自身能给人以生动具体的感受,四是风趣诙谐。有的成语不仅文字精练,而且风趣诙谐。例如:他有一条成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疏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几眼,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鼎沸”,形容水在靠里沸腾的样子,“人声鼎沸”一般用于人声喧闹嘴杂。文中用这一成语形容孩子们在老师严厉督促下“放开喉咙”的读书声,带有夸张意味,语言幽默。

五是新鲜别致。成语当中有许多其意义不是字面的语意,而是一种比义。但是人们在运用时,③_______ ,因而显得新鲜别致,引人入胜。

启智中学阅读节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特举办此次阅读节活动。

二、活动主题

三、参与人员

启智中学全体师生。

……

22、请借鉴文中画线的分析示例,分析下文加点成语的修辞作用。(4分)

你们不应该打边区,你们不可以打边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的。你们应该和我们-道去把日本占领的地方统一起来,把鬼子赶出去才是正经,何必急急忙忙地要来“统-”这块巴掌大的边区呢?大好河山,沦于敌手,你们不急,你们不忙,而却急于进攻边区,忙于打共产党,可痛也夫!可耻也夫!

(毛泽东《质问国民党》)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岸”与“海”一直是两个相对立的意象。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上岸”这个词语的使用几乎被泛化到生活的各类领域。考研成功叫上岸,考公务员成功叫上岸,考上重点初高中是上岸……,有人认为,“上岸”引申自“脱离苦海”,也有人开玩笑说,没“上岸”,就意味着一直泡在“水”里。

而90年代曾出现一个热词——“下海”。“下海”原指渔民到海上捕鱼;改革开放之初,一些人,主要是政府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放弃在传统体制内的职位,转而到新的领域创业经商、谋求发展,也被称为“下海”。

将“上岸”与“下海”联系在一起,或许有更多值得思考的内容。

请结合材料,联系社会人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