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默写与文常
1.按要求填空。
(1)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_。(李白《____________》)
(2)_________,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老子》)
(3)《〈论语〉十二章》中谈到君子如果真的践行了仁,那么社会会发生改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组
2.按要求选择。
(1)徐汇中学将举办高二年级第一届戏剧节,负责宣传的同学准备印决赛邀请函送给评委老师。下列选项中的句子适合印在邀请函上的是( )
A.决赛时刻,不容错过
B.演出精彩,敬请出席观摩
C.您的列席,将使我们的戏剧节蓬荜生辉
D.真诚邀请您莅临决赛现场,担任评委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 , 。 , , 。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
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惯而融会贯通
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
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
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体验
A.②③⑥④①⑤B.②⑥③④⑤①
C.④①⑤②⑥③D.④⑤①②③⑥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议“伪善”
陈家琪
①知道恶而为恶,或故意为恶,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伪善”。真正的“伪善”,就是把出于自己主观意图的行为理解为对恶的铲除或消灭,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
②我们选两个古今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分析一下:
③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⑥主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
⑦前面是孔子的,后面是康德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使一切行为本身从一开始就“出于义务”,而不是“合于义务”。“做买卖童叟无欺”,要“出于义务”,而不能仅仅理解为“合于义务”。其实,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让我们确信要求“合于义务”要远好于对“出于义务”的要求。或者说,赚钱是对的,但要有制度和规则,使那些在行为上总是“合于规则”的人总能赚到钱,越“合规则”就越发财,而违反规则就一定让你人财两空。客观化的规则越强硬,越普遍,就越好。当然,规则总是人“出于义务”而制定的,一旦制定出来,就不管你的行为出于什么动机了,只管行为本身是否“合于规则”。做买卖你“童叟无欺”是不是出于义务,没有人管你;但时间长了,因为越合于规则就越能赚钱,“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
⑧ “伪善”就是只强调从行为动机上要求人,然后相信只要动机上纯正了,行为本身也就一定是善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就一定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⑨黑格尔由此概括出“伪善”的四个形式化规定:
⑩第一,意图上的善决定一切,于是所有行为——批斗老师,烧书,砸烂旧世界,就都是对的,这叫从动机上把自己的恶解释为善。
⑪第二,用外在的原因解释别人的动机,于是既可以把别人的善行解释成恶行,也可以把对方的恶行解释为善行;出身、历史、经历、看了什么书、听了谁的话等等都可以成为解释的理由。
⑫第三,盖然论。到底什么样的动机是善、是恶,是出于义务,最后只有靠权威的认定;于是有多少权威,也就有了多少必须“出于义务”的行为动机;权威也就是统治者的意志,大家无形中养成了“听话”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作风,直接知觉与偶然想象代替了概念与逻辑上的论述。
⑬第四,善与恶的界限终于消失了,人们各自选择自己的行为,然后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无数的人由“坏人”变成好人,又有无数身居高位的“好人”变成了坏人,如此反复,终于使善恶不再有任何客观的标准,剩下的只有自己的利益与选择。大家也就只习惯于从道德上(也就是从动机上)对诸如三聚氰胺、毒疫苗之类的事进行谴责,而这些谴责既无效也无力,因为你只会把问题归结为道德、动机、良知、信念等主观因素,而所有应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善恶之别,只能等待着权力意志的任性解释。
⑭现代世界从一个崇尚圣人、君子、英雄、德行、高尚、充满诗意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法律与伦理世界客观化,人们只知做一个守法公民,过平庸、琐碎、乏味生活的时代。在这变化中,沉湎于或自恋于个人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一回事,如何让这种道德情感通过法规而具有了特殊性的规定性,从而寻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安宁与闲暇,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我们这代人,五十年前,“文革”开始时,从内心到外在过的都是一种英雄、道德、崇高、让信念充满诗意的生活,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种种灾难,包括那么多人的死亡与对文物古迹的极其彻底的、可怕的破坏一无所感或毫不在意。五十年后的年轻人呢?他们可知道五十年前所发生过的一切?他们可从理论上对道德与政治、法治与权利的关系做过思索?作为一个在高校中已经工作了超过三十五年的老教授,听到对社会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天良丧尽之类的道德谴责时,怎能不忧心忡忡,并在直接知觉与偶然想象中不断遭遇着“伪善”的磨难?
3.第⑦段中加点的词“义务”的含义是 。
4.下列材料能够证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一项是( )。
A.纳粹德国为了提升本国国民素质,消灭清洗被视为劣等民族的犹太人。
B.某个美国公民为了净化美国社会刺杀某色情杂志的创刊人,致其瘫痪。
C.资本家为了赚钱的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
D.上班族为了抓紧时间,在上下地铁时奋勇向前。
5.第⑧段画线句表达的是“伪善”者的观点。下列能反映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所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都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B.所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都不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C.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D.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不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6.第③到第⑥段引用了孔子与康德的名言,分析其作用。
7.概括本文论证思路。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村边的野地
张蛰
①我喜欢泡在村东的野地里,有时一群人,有时就我一个。野地很大,杂草、灌木丛生,那些粗细高矮歪直不同的杂树聚在一起,气象万千。在它的西南方向,废黄河一股水流蜿蜒而来,又在它东边很远的地方轻轻滑过朝东北方向平缓流去,河面时宽时窄,水量丰沛,水草丰满。那里有视野更为开阔的田地,村庄都被零星甩在某个角落里,我们叫它漫河滩。
②野地里,小路纵横交错,说明很多人来过且又走路的习惯不同,但真正泡在这里,一天到晚又见不到一个人影。除了人,村里的狗也来,我在野地里碰到狗的时候比人多,狗来这里东嗅西嗅,有时会对一只野鸡狂追,但从来不会成功,对一闪而过的野兔子,狗却只当没看见。狗跑野地里来干什么?
③其实人来似乎也没什么目的性,我们一群孩子泡在野地里,除了玩爬树捉迷藏,有时会了结一些江湖恩怨,有时会商量到哪块大田地偷生产队的东西,有时会满地里寻找兔子窝和老鼠洞。这些事,在其他地方一样可做,但我们却莫名其妙地跑到野地里来了。了结江湖恩怨,被揍得鼻青脸肿的倒霉蛋,出了野地会自觉说成是自己爬树掉下来磕的,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半点同情,还会被他们咬牙切齿地痛骂:咋不摔死你哩,你就野吧!上野地来,就是为了给挨揍找个好借口吗?在野地里商量偷生产队的东西,偷来再跑到野地里分赃,在哪里不能商量不能分呢?我们习惯性地选择了野地。还有秋天,我们在野地里从老鼠洞中挖出的黄豆,每个人脱下裤子装都装不完,但在大田里同样如此,我们为何喜欢来到野地里找?为什么?
④更多时候,我们在野地里无事可干,像狗一样到处闻闻嗅嗅,无目的地到处走动,或是忽然卧倒在杂草丛里看一尘不染的蓝天。不知是谁最先想起来的爬树,先是爬到树上捉迷藏,后来我们爬到树上去发呆,每个人都茫然地抱着树干坐在树杈上,猴子一样东张西望或什么也不望。有一回田鸭子兴奋地发现远处走来的是自己的爹,立时扯起肚皮拼命嚎叫,但很快发现努力没有意义,嚎叫声刚出嘴就被风收拾了。后来我们越爬越高,但能爬到树梢的只有宁五,他能爬到十几米高的地方,把自己挂在树枝上被风摆来荡去地像个驴屎蛋。
⑤感觉自己长大后,我更喜欢一个人呆在野地里,一个人呆着,能听到树上的鸟叫,再多的鸟同时叫也能听得出不同。我能听出哪只鸟的叫充满饥渴,哪只鸟的叫充满快乐。我还能听得出鸟对话与鸟自言自语的不同,清晨鸟叫得清脆,黄昏鸟叫得兴奋。有时候,一朵云都从视野里消失了,一只鸟的叫声却没停息。我一个人爬到树上眺望的时候,总觉得东边的漫河滩虽然看起来阔大,但实际上很小。漫河滩的尽头是什么呢?我会问自己。我爬树,爬得越高,觉得天空越远。一个人既远离了地面又远离着天空时是惶急的,有无法自信的恐惧。
⑥受了委屈,不高兴,觉得无聊,不知道到哪儿去,我溜溜达达就到了野地里。我喜欢一个人跑到野地里听动静,露水的叭嗒声,野鸡踩在草丛和落叶上的脚步声,兔子啃啮青草的窸窸窣窣声,鸟起飞时拍打翅膀的呼喇声,都能让我平复不安。许多少年才有的烦恼,都是野地里的风抹平的。我用一根青草去抽打另一丛青草时,痛苦就消失了。我夸张地躺在草丛里,正莫名苦恼地睁大眼睛,一群人字形的大雁忽然此起彼伏地叫着从野地上方飞过,立马一身轻松。
⑦我们的少年时代就像被大人遗忘了一样,除了一口吃喝和衣不遮体的穿戴,其他的一切交给了我们自己。我们满世界游荡,见风而长。宁五学会了生吞鸟蛋,拴柱学会了剥刺猬,我学会了抓兔子……我们大呼小叫地在野地里跑过,在树上闲荡或是发呆,时光从琐碎的落叶、干草尖慢慢流走后,我们的小胳膊小腿也在鸟鸣与露水里悄然拔节。这个过程里所有来自内心的悸动,最终帮助我们解决的,都是村边的野地。野地收容了我们所有的秘密,安抚了我们最初对世界的恐惧,它用自己的有声世界和无声言语悄悄地照亮了一群少年幽暗的心门。不然,何以解释我们在那个年代的天真烂漫,何以解释我们对人世葆有的这份善良?
⑧野地是伟大的。
⑨野地的伟大我在多年后认识的更仔细,它天然具有的安抚和疗伤功能,它天生就有的启迪和疗伤功能,对我的少年时代是多么重要。我在自己的少年时代虽然缺吃少穿,却有幸拥有一片荒芜的野地,在无意间接受了它最完美的自然启蒙教育,这是今天生活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孩子再也难以享受到的自然待遇。今天,还有多少少年能在自家门外拥有一片自在的野地呢?
⑩因为工作关的关系,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远离自然的少年是多么脆弱,这些缺失了身处自然中成长机会的儿童,体格与性格中普遍缺乏一种东西,例如很少父母意识到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症结与孩子难以接触真正的自然有关。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很少关注这个问题对未来意味着什么。
(11)在这个冬日,在灯下,我似乎又听到冬天的风从野地里呼啸而过的声音。雪厚厚地覆盖了整个漫河滩,河水停止流动,野地一片寂静,那些巨大的无叶树冠在风里晃动,正有雪被风雾一样地扬起,鸟都躲在了村庄里,兔子都在了雪下的干草窝里。我驻足而立,小手冻得老高,脸蛋赤红发黑,正看一群同伴在风里向野地里跑过去。野地更野。
8.赏析第①段的景物描写。
9.第⑦段画线句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10.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2.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
13.对本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创作看,这是诗人当时招友夜饮的即兴之作。
B.从体裁看,这是一首格律工整的七言律诗。
C.从内容看,全诗单纯地描绘了江楼周边美丽的景色。
D.从构思看,诗人的描写由远及近,由景到人,精妙绝伦。
14.有人说本诗尾联紧扣题目,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首诗增加了人情之美,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赏析。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道童,字石岩,高昌人。以世胄入官,授直省舍人。调信州路总管,移平江。
②平江征夏丝二万二千余斤,岁立三限收之,吏衎缘为奸。道童改定旧法,甫六月,而夏税已竣,吏弊遂除。岁旱,道童遣属吏勘灾,戒之曰:“吾辈为民父母,听其啼饥,可乎?既履亩,必以实阅。”廉访使朵歹闻而贤之。有与道童不合者,告其以妄言凶岁诳朝廷。于是遣御史乘传至,鞫其虚实。时道童已擢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达鲁花赤,逮至平江,御史按其事,则告者皆妄语,乃谴告者,复还道童官。
③至正十一年,诏仍以平章政事行省江西。是年,江州土贼蜂起,道童素不知兵事,仓皇无措。左右司郎中普颜不花曰:“今贼势冲突,城中无备,万一失守,奈何?有章伯颜左丞者,致仁居抚州,其人知军务宜礼请之使署本省左丞事专任调遣军旅庶几事可济。”道童从其言,伯颜亦欣然为起曰:“此正我报国时也。”至则设守御计甚悉。
④明年正月,湖广陷。二月,普颜不花将兵援江州,至石头渡遇贼,战败。道童闻之大恐,即怀省印遁走。普颜不花还,与章伯颜婴城固守。后数日,道童始自南昌民家归。三月,贼围城,道童素恤民,故多为之用。又用章伯颜计,密召死士,面涂青,额抹黄,布衣,黄衣为前锋。别选精锐数千为中军,命万户章妥因卜鲁哈歹领之。夜半,开门击贼,贼惊以为神,遂败走。章伯颜寻以疾卒。
⑤十八年夏四月,陈友谅复攻江西,时平章政事火尔赤与道童不相能,又贪忍,不得将士心,见城且陷,遂夜遁。道童亦弃城退保抚州,贼追至,遂为所害。
⑥事闻,赐谥 。
15.写出下列加框字在句中的意思
⑴甫六月__ ⑵与章伯颜婴城固守__
16.为下列句中加框字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⑴御史按其事( )A.控制 B.巡视 C.安置 D.查究
⑵又贪忍( ) A.忍耐 B.蛮横 C.狠心 D.容忍
17.用“/”为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
其人知军务宜礼请之使署本省左丞事专任调遣军旅庶几事可济
18.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9.选出下列谥号中最适合填入文本第⑥段中的一项是( )
A.忠烈B.文正C.忠武D.文恭
20.概括道童这一人物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武进龚明府之官序
(南唐)徐铉
①古人有言,士君子志竟既立,名誉不闻,盖朋友之过也。呜呼!予於龚生有之。始予居献纳之地,生已为赤县尉。尝窃议谓生宜参谏垣宪府之任,而未果拔茅之志,遽为赋鵩之行。生不旋踵亦左授天长用武之地。朝廷置建武军于其所,使为将者治之,习兵与儒,其志不通也。处长与佐,其势不钧也。军市之征,日困於民。王泽之流,不被于俗。及生之至,官联始举。删烦革弊,丕变旧风。逾年告归,举邑之民,相率遮道不听去。乃潜匿佛庙室中,耆耋辈索而获焉,扶之上车,拥之而还,竟不得已中夜而遁。异哉!遗爱之风若此,考功之吏弗闻。丙寅岁,予避兵于池阳,遇生侍亲郡中,勉之东下。是时甘泉有烽火之急,天子下哀痛之诏。予谓生必自致青云之上,以解天下之倒悬。而出入三年,始为武进宰。噫!非朋友之过乎?
②尝试论之曰:才不才在我,用不用在时。道之所存,其人乃贵。功名宠禄,何足算哉!苟泽及于民,教被於物,则百里之广,千室之富,斯可矣。与夫扬孟之徒,坎坷闾巷,垂空言于后世者,不犹愈乎?行矣龚生,苟有良田,何忧晚岁。赠言之要,其过此乎?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乎B.耶C.焉D.矣
22.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立下远大志向,但是声名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扬,大概是因为在交朋友上有过失。
B.龚明任期满了之后,按照惯例归去,但是当地百姓不舍得他离开,最后他选择留任。
C.作者认为龚明以实干恩泽百姓,比“扬孟之徒” 更有意义价值,不必在意声名显赫。
D.作为一篇赠序,作者对自己的写作水平非常自信,认为没有其它的赠序能够超越它了。
23.从句式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
2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七、材料作文
25.写作。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一个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类似“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么能到达远方呢?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栗深林兮惊层巅 梦游天姥吟留别 企者不立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栗”“巅”“姥”“企”“己”“焉”。
2.(1)D
(2)C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得体的能力。
A.“决赛时刻,不容错过”,属于号召性语句,适合说给同学听,“容”,允许,态度太生硬,不适合跟评委老师说。
B.“演出精彩,敬请出席观摩”属于给观众的话语,评委老师的主要目的不是“观摩”,“观摩”,观看学习,多指观看彼此的成绩,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不合语境和对象。
C.“蓬荜生辉”,形容贵客来访令主人感到增光不少。不合语境。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排序的能力。
④中“这三者”照应上文语境中的“三个因素”,“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又能引出下文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其中的“坏”恰好与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紧密衔接,④①说明“是什么”或怎么样,⑤强调的是态度,以上属于分析问题,然后余下三句明确如何做: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体验”,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惯而融会贯通”。
正确排序为:④①⑤②⑥③,逻辑顺序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层层递进式。
故选C。
3.动机上的善的意图/动机的善
4.C
5.D
6.作者引用的孔子和康德的名言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在一个广泛的层面上说明了有很多人认为动机的善最为重要,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将出于义务看得更重要。引出了下文作者对于 “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分析议论。
7.首先解释什么是伪善,然后指出伪善的问题所在,并阐述了合于义务比出义务更重要的观点,接着作者论述了伪善的四种形式及其表现,进一步揭示出了伪善泛滥会造成的恶果。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引发青年人对于“伪善”、“合于义务”和“出于义务”的现实思考。
【解析】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文本内容“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分析可知,动机上的善的意图。
4.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能够证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一项,A项、B项、D项都是从出于义务,即出于善的动机出发,而最终导致了恶。故选C。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第⑧段画线句表达的是“伪善”者的观点,A项,与画线句同;B项,与画线句相反,“所有”二字绝对化,不妥;C项,与画线句有交叉或者被包含关系。故选D。
8.作者描述了野地里杂草灌木丛生的气象万千的状态以及远处废黄河形成的视野开阔的背景,由近及远,由点及面地逐步呈现野地原生态的特征,体现了作者对野地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具体描述野地中的生活与思考做铺垫。
9.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把时光比作流水,缓缓流淌,生动地写出我们生长过程的悄无声息和自由自在。同时,运用比拟手法把我们的小胳膊小腿的生长比作植物的拔节生长,似乎我们就是野地里自然生长的植物,表达了作者认为我们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触。
10.最后一段由眼前冬日的灯下再次联想到故乡野地冬天沉寂而富有活力的景象,童年的自己驻足而立,看同伴跑向野地的场景。由实及虚,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那片野地的无限追念以及感激。
11.作者追念和感激村边的野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成长空间。(1)收容了我们所有的秘密,启迪了我们的心智:让我们感到了自身的渺小,自然的博大,思考社会和人生;(2)野地具有疗伤和抚慰功能:安抚了我们最初对世界的恐惧;排解无聊和空虚,化解烦恼和痛苦,平复委屈和不安。(意近即可)
给我们启示意义,现在很多孩子往往缺少自然的启蒙教育,缺少一片属于自己的现实空间,可能会使其体格和性格方面有所缺失。所以,应该多亲近自然。(意近即可)
12.D
13.C
14.尾联紧扣标题中的地点和目的,运用直抒胸臆/设问/比较的手法诚挚地邀请朋友来江楼消暑。而前三联描绘了江楼夕望的景色正是为最后的邀请做了铺垫:在炎热的夏天的黄昏,诗人登上望海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的景象和钱塘江及两岸的山势;灯火星河,风吹古木,月照平沙,灿烂夺目,而身处夕望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既表现出诗人对江楼之景的喜爱,也体现出诗人和友人间的深厚情谊。
【解析】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押韵的能力。
“茫”“长”“央”“霜”“凉”五个字都压“ang”韵。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全诗单纯地描绘了江楼周边美丽的景色”错误,尾联抒情,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幅画更增加了人情之美。
15. 刚、才 围绕
16.(1)D(2)C
17.其人知军务/宜礼请之/使署本省左丞事/专任调遣军旅/庶几事可济
18.有与道童关系不和睦有过节的人,用谎称荒年欺骗朝廷来告发道童,于是朝廷派御史乘驿车前来,审问事情的实际情况。
19.A
20.管理有方:改旧制,除吏弊;一心为民:勘灾情,关心灾民疾苦;不懂军事:遇到军情紧急只能暂时躲避;善于用人和听取好的意见:平定江州土贼、江州用计突围等。
【解析】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⑴本句意为:才六个月。“甫”,刚,才。
⑵本句意为:和章伯颜围绕城池坚决守护。婴,围绕。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本句意为:御史查究这件事。按,查究。
故选D。
(2)本句意为:且性情贪婪残忍,忍,狠心。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此人熟知军务,应该按礼节请他来,委任他负责本省左丞事,专管军队的调遣,或许可以办好这件事。
“其人”是“知军务”的主语,“宜礼请之”是建议道童这样做,所以应从“宜”的前边断开;“使”这里是“让”的意思,“使署本省左丞事”是说让章伯颜负责本省左丞事,所以应该从“使”前边断开;“本省左丞事”是“署”的宾语,“调遣军旅”是“任”的宾语,所以应该从“专”前边断开;从“军旅”后边断开。
最终划分为:其人知军务/宜礼请之/使署本省左丞事/专任调遣军旅/庶几事可济。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字词:有与……不合者,有与……关系不和睦有过节的人;妄言,谎称;凶岁,荒年;诳,欺骗;乘传,是指乘坐驿车,指奉命出使;鞫,审问。
19.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忠烈”指忠义壮烈、忠诚刚正。从原文“夜半,开门击贼,贼惊以为神,遂败走”“道童亦弃城退保抚州,贼追至,遂为所害”可知道童忠义壮烈。
“文正”,在文人谥号里面地位级别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了。从原文第①段“以世胄入官,授直省舍人”可知道童不是文人。
“忠武”这一谥号偏重于武将。从原文第③段“是年,江州土贼蜂起,道童素不知兵事,仓皇无措”可知道童不是武将。
“文恭”,是指文人谥号,通常赐予恭顺听话的大臣。从原文第①段“以世胄入官,授直省舍人”可知道童不是文人。
故选A。
参考译文:
①道童,高昌人,自号石岩。性情深沉寡言,因出身于官宦世家而授直省舍人。后调任信州路总管,又改为平江路总管。
②平江征收夏天的蚕丝两万两千多斤,每年分三次收缴,官吏衎缘是奸臣。道童修改原来的法令,才六个月,夏天的税收就完成了,官吏的弊病也除掉了。这年适逢旱年,道童派遣官吏勘察灾情,他告诫官吏说:“我们这些人是百姓的父母官,到了田里以后,一定要查看实际受灾情况。” 廉访使朵歹听说道童的话语后称赞他是贤臣。有与道童关系不和睦有过节的人,用谎称荒年欺骗朝廷来告发道童,于是朝廷派御史乘驿车前来,审问事情的实际情况。当时道童已经升任江淮等处财赋都并任任大都路达鲁花赤,等到了平江,御史查究了事情情况,知道了控告的人是造谣,于是派遣使者,又恢复了道童原来的官职。
③至正十一年,任命为江西行省平章政事。这年,蕲州、黄州人民起义反元,平章政事秃坚理不花率兵捍卫江州。随后江西人民也起义响应,道童素不懂军事,仓皇不知如何是好,左右司郎中普颜不花说:“现在贼人冲过来,城中无防备,万一失守了,怎么办?现在有章伯颜左丞者,早辞官居住在抚州,此人熟知军务,应该按礼节请他来,委任他负责本省左丞事,专管军队的调遣,或许可以办好这件事。”道童采纳左右司郎中普颜不花的建议,伯颜也欣然受命说:“这正是我报国的好时机。”上任后马上设计了非常详细的御敌计划。
④至正十二年正月,义军攻陷湖广。二月,普颜不花领兵往江州,至石头渡为义军所败,道童闻讯大恐,立即怀印逃跑。普颜不花没有回去,与伯颜坚决守城。数日后,道童才从南昌百姓家回来。三月,义军围城,道童因平时爱恤百姓,所以百姓能为他效力。他又用章伯颜的计策,密召不怕死的人,面涂青色,额抹黄色,身穿黄衣,以为前锋;又另选精锐军士率数千人为中军,助阵者为后备。由万户章妥因卜鲁哈歹率领,半夜开城门突然发起攻势,义军大惊以为神兵自天而降,于是失败逃跑。章伯颜不久病逝。
⑤至正十八年(1358)四月,义军陈友谅再进攻江西。这时任平章政事的火尔赤与道童不合,且性情残忍,贪财,不受将士爱戴。他见城将陷落,于是连夜逃走。道童也弃城退保抚州路,义军追到了他,于是被义军杀害。
⑥朝廷听说他的事迹后,赐谥号忠烈。
21.D
22.C
23.整散结合(反问句式),强调只要自己有才华,追求自身品德的高洁,不必在意那些功名富贵,只要是对百姓有益的,不必在意官位有多大多高,实干比空言好,表达了作者对龚明的赞赏和前往任职的美好祝福与鼓励。读来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朗朗上口。
24.表达对龚明为官才能和政绩的肯定与赞赏;对龚明远行任职的祝福与鼓励;对自己未能尽到朋友之力的遗憾与自责;对真正有才能和高尚德行的人得不到重用的不满与愤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