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编排和教学实施较之以前的教材有很大变化,呼应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什么核心素养、任务群、情境化教学、项目式学习、“一核四层四翼”等概念漫天飞舞,一线教师对此,欢欣鼓舞者有之,置之不理者有之,积极跟进者有之,顺其自然者有之。目前来看,新高考来势凶猛,教材、课程标准、评价体系等一一颁布,顺势而行也好,被裹挟也罢,一线教学总归得明白个子丑寅卯。
今天上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王本华老师做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任务设计与教学实施策略》的讲座,对一线教学有一定指导意义。
王老师的讲座分为调研、课程、教材、课堂四个部分。讲座立足于对听课的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病灶很有针对性,如:想整合,没有找到恰切的方法;有整合,有任务,但任然是琐碎的问题,无法提现学生思维的深度,引向深度学习;有整合的形式,但没有处理好整合的抓手等。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王老师从课程、教材、课堂三个方面提出了实施任务的建议。
课程方面,关注课程观念转型。教学目标由之前的“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现在不少教师教案已经用“核心素养”取代“三维目标”,王老师讲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细化为十二个小的方面,在内容上进一步明确,但要注意的是,这些方面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之前有老师质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的提法欠科学,立于核心的只有一个才对,后来王宁老师发文解释,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处于最基础的地位,但这个解释依然不能令人满意。今天,王老师在这上面并没有做什么阐释。我觉得这是应该强调的,从《课标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义来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标准》还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才是土壤和本务,土壤肥沃了,语文的百花园才会枝繁叶茂。
针对情境化教学,王老师提出了课程观念的第2个转型,重视培养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能力。
课程观念转型3,学会从复杂的语言材料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里,王老师提出了新时代阅读教学的各种形式,对于一线老师来说,可以选取最有利于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学习的阅读形式来开展教学。
教材方面,理解学习任务的设计思想。设计任务群的原则、方法、目的是什么,是一线教师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王老师所说,我们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界定,“‘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作为规定课程内容的“任务群”,也是老师不可回避的教学任务,所以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和界定与教学任务的实施与完成密切相关。
王老师特别结合教材编排思想对学习任务进行了解读,这对顺利实施任务群教学很有帮助。教材每个单元前面的说明均为三段,这是有讲究的,每个说明的第三段第一句都是这个单元要完成的“核心任务”,翻看教材这部分内容,虽然明确,却不免令人怀疑,比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说明第三段第一句:“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这个内容放在思想政治课堂上似乎更为合适,看其他单元说明也是如此。如果教师醉心于引导学生对不断探寻“青春的价值”,凌空蹈虚,不注重语言的品味、积累,不夯实基本语文知识,核心素养的养成未免是镜花水月。
单元后面的“单元学习任务”则是对说明部分的“核心任务”的细化。
为了便于教师实施教学,每一课的后面则附有“学习提示”,当然,老师也可以自行开发。
第四个部分,王老师探讨任务群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王在这一部分举了一定便于实操的例子,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则提供了一定的任务群设计示例。这个虽然利于教师操作,但如果囿于程式,不免也限制了发挥,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相悖。
总之,语文教材、课程标准、评价体系都是阶段性的产物,不可不信,亦不可尽信,一方面指导着老师的教学;一方面,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被矫正,逐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