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Ⅰ 阅 读 (共55分)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 完成1-3题。(共10分)
45°人生
①“45°人生”,指的是一种介于“内卷”和“躺平”之间的生活状态,最初是很多年轻网友拿来自我调侃的话。他们把人生比作一个90°的直角,向上是奋力一击的追求,拼命内卷;向下是颓废懒散后的妥协,躺平摆烂。而“45°”则是卡在中间最让人感到尴尬的位置, 网友吐槽说:“卷又卷不动, 躺又躺不平, 摆又摆不烂。”
②“45°人生”表达了年轻人的感受,描述了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感受自己“被各种可能性包围却不能确定自己人生方向”的状态。同时,“45°人生”代表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他们不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卷”(努力工作) 和“躺”(舒适悠闲),而是追求一种平衡的状态,既不累得“卷不动”,也不满足于“躺不平”, 希望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之间找到一个自己的平衡点。
③2022年4月,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发布会上, 答复记者有关“内卷”“躺平”的提问时说:“真正‘躺平’的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绝大部分青年对于未来是乐观的。”很多时候, “45°人生”更多是年轻人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
④“45°人生”成为网络热词,其背后的成因值得深思。
⑤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夏柱智曾说,“45°人生”的不确定状态,上不来,下不去,恰好居中, 让他想到了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中间阶层”概念。他解释,国内的“中间阶层”主要指的是在城市工作的白领人员。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刚一进入白领这个群体,通常会背负着很大的压力,“买房买车, 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欲望调动太快,机会不是均匀分布的。”在这种社会现实下,人的精神很容易陷入疲惫,出现“卷又卷不动, 躺又躺不平”的心理状态。
⑥“45°人生”成为热议话题,很大程度上折射了某种社会心态。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 生活节奏快、不确定性强, 学业就业、结婚生子、老人赡养等诸多现实压力客观存在, “卷不动”是力有不逮, “躺不平”属心有不甘。尤其是当代年轻人更加重视个人价值, 面对理想与现实间的落差, 难免陷入自我怀疑。这种语境下, “45°”的姿态其实保留了几分锐意向上的热情与积极。不过,在“卷”与“躺”的互博之下,大多数人很难面面俱到“既要……又要……”, 往往是“既不能……也不能……”。久而久之, 难免成为一种心理内耗, 反而更让人疲惫犹疑。
⑦“躺”和“卷”, 其实哪一个都不是人生的答案。没有人可以如一台精密的仪器般时时刻刻高效运行,也没有人能够永远无忧无虑地安逸享乐。“解铃还须系铃人”,尽管身处“卷”和‘躺”的互搏之下,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问题仍需自己解决。“45°人生”是我们对社会现状的慨叹,同时也是我们调整心态的“中转站”。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以良好的心态走出“45°人生”的困局。
⑧现实世界里忽上忽下,精神世界中患得患失,如何自洽与不内耗,一直困扰着人们。从混沌的“45°人生”转向前行的“45°人生”,或许只需要一个稳住自己的锚。这个锚,我们觉得是“热爱”。以“热爱”为锚,在失望中找到希望, 在沉浮中找到平衡, 在困顿中获得力量。
1、下列对于“45°人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45°人生”最初是年轻网友对自己尴尬处境的调侃。
B. “45°人生”描述的是年轻人找不到人生方向的迷茫。
C. “45°人生”表达了年轻人想要舒适悠闲地获得成功。
D. “45°人生”是年轻人缓释压力以及调节情绪的表达。
2、下列关于“45°人生”产生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中间阶层”在机会不均的社会现实下,压力过大, 精神疲惫。
B. 客观存在的现实压力,让人们产生卷不动又躺不平的矛盾心态。
C. 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让年轻人在自我怀疑中仍有几分热情和积极。
D. 人们既想面面俱到又很难实现,长期犹豫不决产生了心理内耗。
3、基于“45°人生”这一现象,作者认为人们应该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概括。(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 完成4-7题。(共20分)
人生就是一次次空船而归 王国梁
①前段时间,我一直在准备一个资格证的考试,因为这个证对我的职业发展有益。我们系统内规定,这个资格证是职业晋升的必要条件。
②我拿出全力以赴的精神,志在必得。除了必要的工作, 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我每天早起一个小时,趁着头脑最清醒的时候看书;晚上吃过晚饭后就扎进书房看书,看到实在困了再睡;还推掉了一切不必要的应酬,取消了出游计划,暂停了娱乐游戏。妻子说,高考的时候你都没这么拼过吧 ?我笑笑:“人生能有几回搏, 再不拼搏就老了!”
③让人欣慰的是,我终于顺利通过了资格证的考试。我非常开心,妻子还为我准备了“庆功宴”。可是过了没几天,我突然得到通知,说是职业晋升取消资格证这一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我千辛万苦取得的这个资格证变得可有可无。说实话,这种资格证在工作中真的没什么实际作用。因为考取这个资格证比较困难,所以系统内能考取的并不多。原本以为我借助此证有了一些优势,可谁想到这个资格证竟然等同废纸。
④那一刻,我懊恼极了,仿佛是一只鼓鼓的气球突然被扎破了。好几个夜晚, 我都是在失眠中度过的。妻子劝我,不管怎么样,学习的过程总是有用的,付出即是收获。可我怎么都觉得自己做的是无用功,白白耗费了那么多心血, 最后却空欢喜一场。
⑤我想到了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有一条大鱼咬住了他的鱼钩。他惊喜万分,用尽力气降伏大鱼。大鱼毙命后,他心中升腾起无限豪迈。谁知,正准备载着大鱼归航的时候, 一群鲨鱼前来围攻。疲惫不堪的老人又开始与鲨鱼搏斗,经过三天三夜的战斗,鲨鱼或死或逃。可是,他捕获的那条大鱼,已经被鲨鱼咬得只剩骨架。老人历时八十多天,在茫茫大海之上独自奋斗,最终却空船而归。
⑥我想到了自己这些年来的经历:中考失利,第一次高考落榜,初涉职场栽跟头,与人合伙做生意却赔得一干二净……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件不相当于空船而归? 或许,人生就是由一次次空船而归组成的。
⑦其实,人最终的归宿也是空船而归。无论你在这个世界上创造了多大的价值,最后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根草都无法带走。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的时候,百般努力,全力以赴,拼命创造更多的价值。其实每个人都知道,我们终将两手空空而去,所有的一切都将在我们离去的那一刻归零。
⑧空船而归,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人生的结果。扬帆凯旋, 是偶然的成功, 是瞬间的幸运,也是我们不常拥有的。
⑨即便如此,我们依旧努力在人生之海上劈波斩浪。我们逃过滔天巨浪的围追堵截,战胜暗流礁石的突然袭击。我们在海面上浮浮沉沉, 领略人生的苦涩和艰辛。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才让我们更加体会到满载而归的幸福。
⑩罗曼·罗兰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想到这些,我的心中突然敞亮起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 但绝不能被打败。”是的,就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 征战八十多天一无所获之后,依然兴致勃勃地计划下一次的航行。我们也是一样,不必懊恼,不必失落,在经历一次次空船而归之后, 依然有勇气扬帆远航的人才,才算得上是勇士和智者。
4、“我”和《老人与海》中的老人的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请你阅读①-⑤段, 分条简要概括。(6分)
5、 标题中的“空船而归”是什么意思 ?请你阅读⑥-⑧段, 用直白的语言简要概括。(4分)
6、对于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作者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阅读第④段和第⑨段, 用直白的语言简要概括。(4分)
7、结合⑧-⑩段, 对于失败, 作者想给予读者什么建议?请分条简要概括。(6分)
三、阅读《水浒传》的节选部分, 完成8、9题。(共7分)
①再传下将令来,叫杨志与周谨比箭。杨志就弓袋内取出那张弓来,扣得端正,擎了弓,跳上马, 跑到厅前,立在马上,欠身禀复道:“恩相,弓箭发处,事不容情,恐有伤损,乞请钧旨。”梁中书道:“武夫比试,何虑伤残,但有本事,射死勿论。”杨志得令,回到阵前,道:“你先射我三箭, 后却还你三箭。”周谨听了, 恨不得把杨志一箭射个透明。杨志终是个军官出身,识破了他手段, 全不把他为事。
②当时将台上早把青旗磨动,杨志拍马望南边去,周谨纵马赶来,将缕绳搭在马鞍轿上,左手拿着弓,右手搭上箭,拽得满满地, 望杨志后心飕地一箭。杨志听得背后弓弦响,霍地一闪,去镫里藏身,那枝箭早射个空。周谨见一箭射不着, 却早慌了;再去壶中急取第二枝箭来,搭上弓弦, 觑的杨志较亲,望后心再射一箭。杨志听得第二枝箭来,却不去镫里藏身。那枝箭风也似来,杨志那时也取弓在手,用弓梢只一拨,那枝箭滴溜溜拨下草地里去了。周谨见第二枝箭又射不着,心里越慌;再取第三枝箭,搭在弓弦上,扣得满满地,尽平生气力,眼睁睁地看着杨志后心窝上,只一箭射将来。杨志听得弓弦响,扭回身,就鞍上把那枝箭只一绰,绰在手里,便纵马入演武厅前,撇下周谨的箭。
③梁中书见了大喜,传下号令,却叫杨志也射周谨三箭。杨志在马上把腰只一纵,略将脚一拍,那马勃喇喇的便赶。杨志先把弓虚扯一扯, 周谨在马上听得脑后弓弦响,扭转身来, 便把防牌来迎, 却早接个空。周谨寻思道:“那厮只会使枪,不会射箭。等我待他第二枝箭再虚诈时,我便喝住了他, 便算我赢了。”杨志早去壶中掣出一枝箭来,搭在弓弦上,心里想道:“射中他后心窝, 必至伤了他性命。他和我又没冤仇,洒家只射他不致命处便了。”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婴孩,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 说时迟, 那时快, 一箭正中周谨左肩。周谨措手不及,翻身落马。那匹空马直跑过演武厅背后去了。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3分)
9、根据选文内容, 请用两个词语概括杨志的形象特点。(4分)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 完成第10题。(3分)
过苏州 [北宋] 苏舜钦
东出盘门刮眼明, 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 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 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 旅棹区区①暮亦行。
【注】①区区:即“仆仆”, 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10、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首联交代诗人东出盘门,看到了一片清雅明媚的景色, 此时刚下过一阵细雨, 天也放晴了。
B. 颔联描写绿杨依依、白鹭点点,都各自怡乐欢欣;近处的水、远处的山, 处处都隐含着深情。
C. 颈联表达万物的盛衰全凭上天旨意,羁旅苏州十分辛苦,因此世间的俗人轻视苏州的风景。
D. 尾联感慨无穷美景无缘留住,客船黄昏时还匆匆远行,表明临去时对苏州的无限眷恋之情。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完成11-14题。(共15分)
张咏, 字复之,濮州邺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 荐覃为首, 众许其能让。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 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 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 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 民多胁从, 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①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 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 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 一旦蜂聚为盗, 则为患深矣。俟秋成, 当仍旧法。”
(选自《宋史·张咏传》, 有删改)
【注】①鬻 (yù): 卖。
1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A. 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B. 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C. 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D. 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张咏德才兼备, 谦恭礼让。大家商议首推张咏为进士, 他却推荐没考中的大儒张覃做首选。
B. 张咏善识大局, 眼光独到。在张永德打死校官这件事上, 张咏看到大局, 向太宗极力劝说。
C. 张咏关注国事, 注重激励。张咏为了激励上官正, 亲自带他们出兵深入, 最后平定了叛乱。
D. 张咏审时度势, 宽严有度。张咏认为饥民太多, 为避免饥民相聚为盗, 并未听从下属建议。
14、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属岁歉, 民多私篱盐以自给, 捕获犯者数百人,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Ⅱ 表 达 (共65 分)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 完成15-19题。(共15分)
垂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有特色的篇章。历代喜爱垂钓的人数不胜数 [A] 有以渔为生的市井百姓, 有寄情山水的文人墨客, 有淡泊明志的隐逸高人, 有身居显要的达官贵人 [B] 这里面有把钓鱼不当谋生手段 [C] 而当作精神层面追求的 [D] 有相当一部分人其实是“志不在鱼”。唐代岑参《渔夫》一诗中写道:“世人那得识深意, 此翁取适非取鱼。”晚唐词人李珣《渔父歌》述道:“轻爵碌, 慕玄虚, 莫道渔人只为鱼。”对这些人来讲, 垂钓是一种情怀。
垂钓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指向, 历代文人们常借用“渔翁垂钓”这一常见的生活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渔、鱼拥有深刻的文化 。鱼既是古人自我形象的 ,也是古人所渴望的休闲生活的具象。它们既是文人们自我反思与情感表达的 ,也是进行哲学探讨与思想辩论的 。文人们以垂钓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借一竿一线一弯钩寄寓他们对于实现自身价值与抱负。
①隐士文化也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②“渔樵耕读”这四大隐逸形象中, “渔翁”居其首。③渔翁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 垂钓于清溪之上, 寄情于清风徐来里, 笑傲于一苇横江中, 漠视名利, 乐山爱水, 生活清雅、高古、洒脱, 体现了一种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生活理想, 一种遁世隐逸的倾向, 是古代隐士的标准像。④在文学作品中, 渔翁也多被描绘为隐士高人, 成为隐者的代名词。天下有道则现, 无道则隐。在我国古代, 文人们仕途不如意时,往往寄情渔樵, 侣鱼虾而友麇鹿。
15、下列加点字的字形,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爵碌 B. 漠视 C. 逍遥自在 D. 遁世
16、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 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渔、鱼拥有深刻的文化 。鱼既是古人自我形象的 ,也是古人所渴望的休闲生活的具象。它们既是文人们自我反思与情感表达的 ,也是进行哲学探讨与思想辩论的 。
A. 意蕴 映射 载体 依托 B. 意蕴 反射 依托 载体
C. 意境 反射 载体 依托 D. 意境 映射 依托 载体
18、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修改, 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文人们以垂钓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借一竿一线一弯钩寄寓他们对于实现自身价值与抱负。
A. 文人们以垂钓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一竿一线一弯钩寄寓他们对于实现自身价值与抱负。
B. 文人们把垂钓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借一竿一线一弯钩寄寓他们对于实现自身价值与抱负。
C. 文人们以垂钓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借一竿一线一弯钩寄寓他们对于实现自身价值与抱负的渴望。
D. 文人们把垂钓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借一竿一线一弯钩寄寓他们对于实现自身价值与抱负的渴望。
19、 将“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 隐者形象极为丰富, 尤以‘渔翁’最为著名”这句话插入原文,最恰当的一处是 ( )(3分)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七、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50分)
纸张打印后因为高温加热, 会发生卷曲和变形, 打印反面时就可能会卡纸。双面打印不能太着急, 需要适当放一放, 冷一冷, 打印才会更顺利。
生活中的争吵、误解、突发事件等, 会让心变得像刚刚打印过的纸张, 产生了不易觉察的卷曲、变形, 不再能正常冷静地思考问题。如果不懂得放一放, 让自己冷静下来, 而是急着做决定, 那事情十有八九会“卡纸”。欲速则不达, 放一放, 可以避免很多不良后果。
的确, 生活中有时需要趁热打铁, 但有时懂适时放一放, 冷一冷, 则更需要智慧。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 或叙述生活经历, 或论述其中道理, 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 自拟题目, 不少于600字, 文体自选 (诗歌、戏剧除外)。文中如果需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 请以化名代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