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九年级上下册
5. 难度系数:0.65。
6.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27分)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6分)
节制是一种良好的品德。节制不是è zhì、shù fù个性。相反,只有懂节制、能节制,才能使个性在社会准则许可的范围内得到正常、健康发展。“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个懂节制( )能节制的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è zhì shù fù
(2)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只填序号)(2分)
境界的含义有:①(名)土地的界限。②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甲】“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个懂节制、能节制的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
【乙】春天到公园里踏青,身处鸟语花香的境界,别有一番乐趣。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语段中“品德”“节制”“良好”分别是动词、名词、形容词。
B.“社会准则”“最高境界”“良好品德”三个短语类型各不相同。
C.文中画线句的关联词“只有……才……”是条件关系。
D.语段中括号内应该填入的标点符号是逗号。
2.某校九年级(2)班准备开展“校园安全”系列活动,请你一起参与。(11分)
(1)请你根据对联知识,将下面的词语组成一副符合活动主题的对联张贴在教室里,渲染活动的氛围。(2分)
师生 营造 环境 防范 校园 安全 增强 意识
(2)下面是小琴演讲稿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她补充、修改。(9分)
【甲】校园安全关系着千千万万的亿万家庭,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不管你是谁, 都要时刻关注校园安全,不能掉以轻心。【乙】校园生活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防火、用电、上下楼梯、课间活动、交通出行……等。 不少人都认为关注校园安全是杞人忧天,却不知道正是这些隐患给师生们的安全构成了威胁。
所以,我们要 ,切实保障校园安全工作。
①【甲】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②【乙】画线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你修改。(2分)
③联系上下文,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2分)
(3)下边是班内同学设计的两张校园安全海报,你喜欢哪一张?请简述理由。(3分)
3.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10分)
(1)古人登临岳阳楼,观赏“朝晖夕阴,① ”的雄伟景象;游至醉翁亭,感受“② ,③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四时美景;独往湖心亭,领略“雾凇沆砀,④ ,上下一白”的西湖奇景。
(2)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虽然刘禹锡自己屡遭贬谪,但作诗答谢白居易的时候还是表现出“⑤ ,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乐观豁达,表达了相信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思。中秋月夜,因为苏轼很久没有见到自己的弟弟了,所以他用“⑦ ,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他们行路虽难,但和李白一样拥有“⑨ ,⑩ ”[《行路难》(其一)]的豪迈气概。
第二部分(43分)
班级开展古诗文主题阅读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15分)
【甲】
鹤
[宋]范仲淹
华亭①孤立病时身,终日徘徊尚海滨。
露掌思高还警夜,芝田②音断欲务春。
千年灵气何求药,八变奇姿③已过人。
莫厌在阴犹寡和,九皋④非晚见精神。
【乙】
范文正⑤归姑苏,有绢三千匹,尽散与闾里亲族朋旧。尝捐其地建学舍,苏州府学是也。民曹孙居中⑥死于官,其家大窘,遗二子幼妻。公乃以俸钱百缗赒⑦之,其他郡官从而遗之。公为具舟,诫其吏曰:“过关防,汝以吾诗示之。”其诗曰:“一叶轻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凉天。关防若要知名姓,乃是孤儿寡妇船。”公之拯济孤贫,可见也。
(选自《清夜录》)
【丙】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⑧。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注释】①华亭:古代诗词中,常用来代指鹤或鹤的栖居之地。②芝田:传说中仙人种灵芝的地方。③八变奇姿:形容鹤的姿态。④九皋:高处。⑤范文正:范仲淹。⑥孙居中:人名。⑦赒(zhōu):同“周”,接济,救济。⑧从父兄:堂兄。
4.起承转合是律诗的基本章法,请参照知识卡片及示例,完成赏析。(4分)
【知识卡片】 起: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承: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 转: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 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
起:“华亭孤立病时身,终日徘徊尚海滨。”
承:“露掌思高还警夜,芝田音断欲务春。”承接首联,描绘了鹤在夜晚时分,抬高头部警觉地观察四周,以及在春天时分,声音断断续续地呼唤同伴。
转:“千年灵气何求药,八变奇姿已过人。”
合:“莫厌在阴犹寡和,九卑非晚见精神。”告诫人们不要因为鹤在阴暗处发出的声音稀疏就厌烦它,因为一旦它飞上九天之高,就能展现出它的精神风貌。
5.根据提示,完成字词释义。(4分)
文言字词 | 相关迁移 | 释义 |
其他郡官从而遗之 | 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 | (1) |
公为具舟 | 故人具鸡黍(《过故人庄》) | (2) |
不俟奖励 |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 (3) |
馆之者十六七 |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 (4) |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其家大窘,遗二子幼妻。
7.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8.用甲诗中的“鹤”喻乙丙两文中的“范仲淹”和“韩愈”是否合适?请结合诗文内容作分析。(3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9分)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精神空间却逐渐窄化,再加上知识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等种种原因,使得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不再是人们的共识。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种调查显示,中国人的阅读品质持续走低。所以今天重谈经典阅读是十分必要的。
②阅读经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也就是说经典提供的经验,可以让人们找到世界的原始图景。由媒体、网络建构出来的生活世界,常常只是世界的表象,不足以映现这个世界的本质。如果没有经典的烛照和指引,它们完全可能被人表现得毫无真实感可言。
③阅读经典还能帮助人关照自我。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刻有这样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中国的老子也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然而,人最难做到的恰恰是了解自己,正如范仲淹于《岳阳楼记》之抒怀:“微斯人,吾谁与归”。阅读经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了解自己,判别什么是假真,什么是伪善,从而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原谅别人的不足。
④那么,如何阅读经典呢?
⑤牛津大学的社会学家经过20年的调查,确认阅读对人职业水平的影响远远超过电影、音乐和社交,但这有个前提,就是你必须出于爱好读书。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对一个东西感兴趣,学起来就会特别带劲。但遗憾的是,今天许多人读书只是为了符合别人的愿望,从生活中换回一些东西,比如学位、晋级。须知读书不能总讲有用没有用,这个世界有许多事,不是有用和没用可以一言道断的。阅读经典要在观念上去除功利的考量。
⑥阅读经典还要克服求快心理,要静下心来慢阅读,这里的“慢”不仅指时间,更指心态,这样才能造就一种“品质阅读”。经典往往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经验的高度总结,能指引人找到自己的路。但阅读经典是一件乏味的甚至艰苦的事情,你只有捅破这个乏味、艰苦的表层,进入到它的内里,才能感觉到一个无穷的世界在等着你,这个时候,你才会渐渐地喜欢上它。而这个过程是缓慢的,需要凝神静气,耐得住寂寞。另外,面对众多经典,即使读不完也没有关系,因为从读过的经典中,你已学会了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获得了智慧,这是最重要的,又何必求快呢?
⑦古人言:修身莫若养性,至乐莫如读书。虽然当下经典阅读越来越边缘化,但是经典的魅力从来没有消退。所以我们依然要读好书,读经典。
(有删改)
9.从语言严密性的角度来看,下列句中加点词可以删去的一项是( )(2分)
A.常常只是世界的表象 B.人最难做到的恰恰是了解自己
C.须知读书不能总讲有用没有用 D.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经验的高度总结
10.根据文章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4分)
11.第③段画线句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
守山
侯爱山
①守山是他的本名,“一根筋”是他的绰号,脾气很倔。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里,让他也去,说怕他一个人在老家孤单。“有山,我不孤单。”说罢,他脖子一梗,又说,“我若进城,就白瞎了你爷跟我起的名儿了。”儿子撮了撇嘴,说:“山上有啥?用得着守?”他瞪了儿子一眼,说:“能的你!翅膀硬了不是?没有山,你能有今天?”儿子想不起反驳的话,叹了口气。儿子记得,没少吃山上的野菜、野果,还有野兔、野鸡、雅、野猪等野味。农闲时节,父亲跟着爷爷上山打猎,更多的战利品则是送到镇上的饭店,换来的钱,用作家里的花销。还有,他一路下来读书的费用都是打猎“打”来的。爷爷去世后,猎枪也被收缴,父亲这才罢手。
②这天,守山拿着镰刀要上山,镇上开“时尚酒店”的刘二来了。过去守山父子的猎物大都是送到刘二的饭店——那时还是“野味饭店”。一来二去,两家人因此熟络起来。
③“山哥,兄弟今年求你来了。”刘二一抱拳,一脸讨好的笑。
④“废话,在我这里不用求,尽管放话。”守山拍着胸脯说。
⑤“盖房子那个马总,一直照顾咱的生意,他想吃野味,别的不敢想,弄只野兔咋样?”说罢,刘二眨巴着眼睛。
⑥“……”守山张了张嘴,终未说出话来。他如今是义务看山人,自己不打猎,也阻止其他人打猎,砍伐山林。他想了想,推辞道:“没有枪,没法弄。”
⑦“谁不知道你们猎人的能耐?没有猎枪,照样能逮猎物。你老爹那本事,你见天跟着看……”说到这里,刘二可能觉着不妥,没有继续往下说。
⑧“你见天看云,就能呼风唤雨哩?”守山冷笑一声,然后低眉顺眼地说,“二弟,我家里养有土鸡,你想要几只就逮几只。”
⑨“我要的是四条腿,不是两条腿。”
⑩“你不会用家兔替代?”守山讪讪说罢,不敢去瞧刘二的眼睛。
⑪“坑人的事咱不干!”刘二说罢,气呼呼地走了。他知道守山的脾气,自己再说也是白费口舌。
⑫看到刘二扬长而去,守山心里很不是个味儿。儿子上大四那一年,守山出山送儿子,老爹一个人上山打猎,不小心掉进了自己设计的捕猎陷阱,陷阱里布满荆棘钢针,老爹因流血过多而身亡。刘二一下子送来十万,让守山办理后事,还说这钱是捐赠的,不用还。也有人说,刘二心里有愧才这样做的,他要是不经营“野味饭店”,守山的老爹也不会死。儿子结婚的时候,刘二随了两万的礼——当时,乡亲随的大都是一百,还有五十的……刘二的作为,让村里人都竖大拇指。守山想报答,一直找不到机会,今天人家有求自己,自己生生给拒绝了,良心上说不过去。守山思去想来,有了主意。山上有不少野蜜蜂,两年前,他就在几处野蜜蜂出没的悬崖峭壁上,挂了不少蜂箱,让野蜜蜂安家。隔上一段时间,他用绳索爬上去,取下蜂箱,拿出一格格的蜂巢,把蜜“摇”出来后,挂回原处。这些野蜂蜜可是好东西,平时做菜时放上一些,口感特别好。如果刘二的菜品改良一下,用野蜂蜜当作料,是不是同样吸引顾客?想到这里,守山就给刘二打了电话,说了自己的想法。刘二也是聪明人,一拍即合,随后和厨师研制出了蜂蜜排骨、蜂蜜蒸蛋、蜂蜜生药等系列菜品。
⑬口碑胜似一切。刘二的生意渐次红火起来,跟当年经营野味时差不多。别说县城,连省城的美食家都驱车几十里跑来品尝……酒店名字也改为“蜂蜜美食”。
⑭这年腊月,刘二开车进山了。他来找守山,是来要野蜂蜜的。
⑮守山叹口气,为难地说:“冬天没有花,蜂儿都不出去采,没有蜂蜜。”
⑯刘二试探着问道:“蜂箱里不会一点也没有吧?”
⑰”当然有啦,我最后一次上去,只取了二分之一。”
⑱刘二松了一口气,说:“好哇,再取不就得了。”
⑲守山苦笑道:“兄弟,若是能取,我为啥要留?蜂儿要过冬,它们也要吃。如果取得过多,它们没有吃的,就要饿死。”
⑳二不以为然地说;“嗨,咱把蜂蜜取出来,放进白糖替代……”
㉑守山打断刘二的话:“胡说!坑人的事咱不干!”
㉒“咱不坑人。”刘二一脸笑眯眯的样子。
㉓“不管是谁,都不能坑!”
㉔“真是‘一根筋’!”刘二心里气道,临上车时抛过来一句话,“年货别整了,我还给你刘二心里气道,临上车时抛过来一句话,“年货别整了,我还给你备……我这辈子真是欠你!”
㉕守山嘿嘿一笑,冲着一溜烟远去的汽车,自言自语道:“不是欠我,是欠大山!”
㉖后来,守山听说刘二的酒店名字改为“留余餐馆”。
(摘自《安徽文学》,有删减)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小说中猎枪被收缴、野味饭店改名等信息中可以看出人们增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B.小说的标题“守山”一语双关,既指主人公的名字叫“守山”,也指主人公守护大山的执着精神。
C.小说中刘二想到了一个用野蜂蜜当佐料改良菜品的好主意,做出的系列菜品很受顾客的喜爱。
D.小说中“坑人的事咱不干”两次出现,第一处表现刘二想获得野兔的执着,第二处表现守山要给蜜蜂留蜜过冬的坚定。
13.第⑫段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3分)
14.请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守山张了张嘴,终未说出话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15.怎样理解“不是欠我,是欠大山”这句话的含义?(3分)
16.结合全文,简析小说主人公守山的形象特点。(3分)
17.一部经典著作不仅能给予我们丰富的营养,其内容及思想内涵所折射出的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也能感染我们,指导我们的学习与生活。请从以下两部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著作或作者的相关内容,说说你获得的感受和启迪。(3分)
A.《水浒传》 B.《艾青诗选》
18.阅读下面的选段, 回答问题
离开桑菲尔德,我感到痛苦,我爱桑菲尔德;——我爱它,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富、愉快的生活,至少过了短短的一个时期。我没有受到践踏。我没有被弄得僵化。我没有被排斥在同光明、活力、崇高的一切交往之外。
(节选自《简·爱》)
请联系作品相关内容,写出文中“我”“没有受到践踏。没有被弄得僵化。没有被排斥在同光明、活力、崇高的一切交往之外”的两个重要人生经历。(2分)
第三部分(50分)
19.作文(50分)
“热气腾腾”指热气蒸腾的样子,常用来形容气氛热烈或情绪高涨。
请以“冬天,热气腾腾”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参考答案
1.(6分)
(1)(2分)遏制 束缚
(2) (2分) ② ①
(3) (2分)C
2.(9分)
(1)(2分)增强师生防范意识,营造校园安全环境。
(2)(4分)
①(1分)删去“千千万万”或“亿万”其中一个。
②(1分)删去“……”
③(2分)时刻关注校园安全
(3)(3分)
示例一:喜欢第一张。第一张用图画和标题的形式告诉我们交通中的危险和如何避险,图画的形式直观而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更能起到教育的目的。
示例二:喜欢第二张。第二张用文字的形式列举了一些校园安全小知识,学生们可以更加具体地了解到校园中的安全知识,从而在生活中去应用。
3.(10分)
气象万千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天与云与山与水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4.(4分)描述了鹤孤独地站在华亭之中,即使生病也不曾离开,终日都在海边徘徊。营造了孤独的氛围,交代了鹤的处境。(用鹤的形象来比喻自己,表达出身处困境的现实) 描述了鹤有着千年的灵气,其神逸的姿态超越了同类,诗意变得振奋昂扬。(用鹤的超凡脱俗来比自己的不凡气质和在困境中奋起的态度) 5.(4分)(1)赠送(给)(2)准备(3)等待(4)(名作动)安置
6.(2分)这家人十分窘迫,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和妻子。
7.(2分)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8.(3分)示例:合适,甲诗中的“鹤”高洁而富有才气,身处困境却积极向上。范仲淹和韩愈都表现出这样的品格。韩愈刻苦学习儒家经典,无需别人督促,操行坚正,热心提携后进;范仲淹修缮学堂,拯济孤贫,都体现出他的高洁品行。
9.(2分)B
10.(4分)(1)阅读经典的意义/价值/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2)阅读经典能帮助人了解世界
(3)阅读经典要在观念上去除功利的考量/阅读经典要出于爱好 (4)当下,我们依然要阅读经典
11.(3分)可以删去。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劝勉之意。并不能证明前一句“人最难做到的恰恰是了解自己”,且与本段论述的观点“阅读经典能关照自我”不一致。
12.(2分)C
13.(3分)文章第⑫段运用插叙,写刘二对守山一家的帮助,既塑造了刘二重感情的人物形象,又交代了守山想报恩的原因。
14(3分).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守山无言以对的尴尬,一方面觉得亏欠刘二,一方面又不能答应刘二。
15.(3分)①过去,守山父子上山打猎野生动物并将猎物送到刘二的饭店,但随着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日益增长,守山认识到自己和刘二对大山有所亏欠。②大山的丰富资源不仅丰富了守山一家的物质生活,也让刘二的饭店越来越红火,守山认为是大山给他们一家和刘二带来了美好生活,他们又一次亏欠了大山的养育之恩。③山民都是从大山中取得给养,大山养育了山民,这份深重情意无法偿还得清,表达了守山对大山的敬爱与感恩之情。
16.(3分)①有生态保护意识:爷爷去世后,猎枪被收缴,父亲守山当上了义务看山人,自己不打猎,也阻止其他人打猎、砍伐山林。②“一根筋”、坚持原则,但也有思维灵活的一面:在友情与原则面前,守山站在原则一边,刘二找他弄野兔,他拒绝了,经过一番思索后守山想到了野蜂蜜菜肴。③做事留有余地、懂得感恩:守山取蜂蜜只取二分之一,他认为自己和刘二都是欠大山的。
17. (3分)示例一:选《水浒传》。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主题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后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我从他们身上明白了面对不公的现实,要勇于抗争。
18.(2分)示例:①在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通过劳动养活自己,不依附任何人。 ②发现自己爱上罗切斯特后,敢于去爱,追求精神平等自由。
19.(50分)范文:
冬天,热气腾腾
冬天,小寒后的风愈刮愈烈,冬歌愈唱愈响。我不曾想——却也热气腾腾。
回趟老家。村野乡间,阡陌交通,近来修了水泥路,走起来还算平坦。黯淡的老村入了冬,更是一片灰头土脸。
冬天的夜幕,降临得越来越快,帷幔拉得越来越急。黑灯瞎火,近处无人,远处狗吠,我几乎迷茫,衣上已是湿寒。轻飘细雪,她就这么出现了。
一点忽明忽暗的橙光,在黑夜中晃动着温暖的尾焰,悄悄地移动,这简直是我的一根救命稻草。没想太多,就这么顶着风小跑过去,“喂!等一等,等一等!”我停住,俯着腰喘气,眯着眼抬头看。
一盏灯笼映红了老人的脸,厚重的棉衣干干净净,烟灰色的裤,朴素的老棉鞋。“小姑娘!”老奶奶说着一口亲切的方言,“怎么了?”
“呃……”我迟疑了一会儿,“奶奶,天太黑了,我有点儿……”说着,我的目光,落在了那盏灯笼上——这年头,还有人用灯笼?真是稀奇呀。
老人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行,奶奶陪你走一段,送你回家。”还没等我说谢谢,老人就提起了灯笼,活脱脱就是风景画里走出来的人物。
习惯了黑暗,光明的温暖让我一下子身心舒畅。终于到了家门口。奶奶已在门前等了,急着迎过来,拉着老人的手:“谢谢你啊,阿婆。”
“哪里啊,说谢就见外了。小囡,我就住那边啊,下次再回老家过来玩啊!”我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望去,灯光映照下,夜色渐浓了。
进了门,奶奶告诉我这个挑灯阿婆的事。那也是一个冬天,天都快黑了,阿婆的小孙女嚷嚷着要出去玩,说好晚饭前回来。可是菜都凉了,还没回来,大家都出去找,却再也没找到,怕是让人贩子给拐走了。儿子儿媳因此和她闹翻,都不待在老家了。从此,阿婆冬天夜里头总是提着个自己做的灯笼出去走。她说,她家小囡最喜欢看红灯笼了,兴许看到这灯笼,她就知道回家了。她还说,冬天夜来得早,别家的娃娃贪玩别走丢了路,她得常照着。
“有年头了!”说完,奶奶慨叹道。
不知什么时候,月光透过云层,轻轻抚摸着老城。“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突然想到这句话,那一抹忽明忽暗的亮光,不就是流动的窗子吗?挑灯阿婆的这一盏温情、一份期待,不就是我这个冬天寻到的热气腾腾的风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