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第五单元学习评估卷(2019.12)
班级 姓名 得分
基础知识19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我收养了这只quán( ) 伏于我家门前的可怜小猫。只因它的丑陋与懒惰,而饱受我们家的歧视。想到它最后的离去,更是让我难过——我没有判断明白,就妄下断语,冤枉了这只不能说话辩诉的猫;想到它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nüè( )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劳伦兹因为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在研究时常有一些怪 dàn ( )不经的方法,跟传统的做法大相jìng( )庭。
2.古诗文名句填空8分
(1)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 。
(2)《秋词》中表达诗人豪迈乐观、抒发志向的诗句: , 。
(3)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 。
(4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的诗句是: , 。
3.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2分
A、古代常用称谓代替年龄: 20岁:弱冠 ;30岁:而立; 40岁:不惑; 50岁:天命;60岁:花甲; 70岁:古稀; 80岁:耄耋。
B、《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和军事家,题目中的"诫"是告诫,劝勉的意思。
C、《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郭沫若对其作品予以高度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D、《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和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4.名著阅读5分
(1)阿长和衍太太是《朝花夕拾》中两个典型的妇女形象,分别写出 "我"对她们的态度(2分)
(2)名著阅读学习小组在阅读《西游记》后,有位同学对书中主要人物这样评价:"悟空可颂,悟净可敬,悟能可气,唐僧可憎。"针对这一评价,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假设你也参加了讨论,请你在"悟能"和"唐僧"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以"我同意……"或"我不同意……"开头,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二、现代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2分)
总有一些美好不期而遇
葛 闪
①小区门口有个补鞋的老者,头发被风霜染得花白,脸上满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出的千沟万壑,年轻时还折了一条腿。老者虽身残,却心善,坚持良心做人,修补一双鞋只收两元钱。小区里的人看他可怜,也都极为照顾他。
②上月的一天,我看到一个染着黄发的小伙子,把自己的运动鞋送给他补。无论老人怎么尽心尽力,他却总是嫌老人补得不好,不停地让老人返工。我站在旁边实在气愤不过,张口欲为老者抱不平,但老者仿佛看出我的心思,用一个温暖的眼神阻止了我。就这样,老者反反复复为小伙子修补了好几次。小伙子这才心满意足,丢下了十元钱,说:"反反复复补了这么多次,十元钱就不找了。"说完,便吹着口哨离开了。
③小伙子转身离开的时候,轻轻拍了下我的肩膀,给了我一个狡黠的眼神。我突然明白,他是故意找借口来帮助补鞋的老者。这样,既能帮助老者于无形,又能维护老者的尊严。瞬间,小区门口凋零的树木,也突然桃红柳绿了。
④前不久吃早餐时,我被邻桌的一对母女吸引住了。她们雍容华贵的穿着,优雅的吃态,着实让人感觉眼前一亮。
⑤那个二十岁上下的女孩放下筷子,向早已吃完的母亲娇声说:"妈,我饱了,剩下的三只包子我不吃了。"母亲点着她的额头,笑嗔她是个败家女,示意她打包带走,女孩却表示,区区几只包子,不值得打包。
⑥母亲笑了:"刚才你还拼命喊饿,现在又说吃饱了。以前你说我花钱大手大脚,你看现在你也开始败家了。"
⑦母女优雅地离开了餐厅,出门时,女孩回头望向刚才吃饭的地方,眼神里满是温暖。那里,餐厅里一个衣着褴褛的颇像拾荒者的老太太,迅速地把三只小笼包当做珍宝似放进碗里。我这才明白了女孩的良苦用心。
⑧也是那一瞬间,在这个极冷的早晨,我的心一片明媚,春暖花开。
⑨去年夏夜,我和看护桃园的三叔公聊天,突然听到悉悉索索声。我马上提醒三叔公,肯定是偷桃的蟊贼,并操起了一根木棍。
⑩ "不,"三叔公阻止住我,"现在生活好了,谁还缺一口桃子吃?这么晚偷桃子的,无非是几个小淘气罢了。你要是猛地过去了,孩子们一慌,万一从桃树上给摔下来怎么办? 随他们吧。"三叔公眉眼里爬满的都是慈祥。
⑪那一晚,我觉得整个天与地间都是那么美好。
⑫我一直认为,人活一世,也许或多或少会遇到诸多苦难的字眼,但这个尘世里,也总有一些美好存在于某个角落里,宛如朵朵阳光,总会于一个明媚的日子里,和你不期而遇。
5、作者写了三个让人感到美好的事件,请仿照示例,补充第一、二件事。(2分)
事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三:为了不惊吓孩子对孩子造成伤害,三叔公阻止我教训偷桃的贼。
6、揣摩下列语句,联系语境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我这才明白了女孩的良苦用心。(指出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么晚偷桃子的,无非是几个小淘气罢了。(说说加点词语丰富的表达效果。)
7、文中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在表达情感上委婉动人,请加以分析。(2分)
瞬间,小区门口凋零的树木,也突然桃红柳绿了。
8、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第⑫段的妙处。(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0分)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一、民间的声音关于"舟山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舟山本地话。 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舟山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本地话,但那种老舟山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 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舟山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舟山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二、学者的言论(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9、第一则材料关于"舟山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3分)答:
10、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3分)答:
11、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舟山话。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4分)答:
三、古诗文阅读19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题目。(共15分)
【选段一】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选段二】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7分)
止( )有剩骨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3) 顾( )野有麦场
(4)屠乃( )奔倚其下 (5)蔽林间窥( )之 (6) 益( )习其声
(7)远遁( )
13.断句(断2处)。(2分)
益 习 其 声 又 近 出 前 后 终 不 敢 搏
14.翻译(2分)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译文:
15.整体看这两则材料,我们得知:屠户之所以没有被贪婪、狡诈、凶狠的狼吃掉,是因为他:
⑴
⑵
黔之驴之所以避免不了悲剧命运,是因为它:
⑶
⑷ 这充分说明了认清形势的重要性。(4分)
(二)古诗鉴赏(4分)
若耶溪上① [南宋]陆 游
九月霜风吹客衣,溪头红叶傍人飞。
村场②酒薄何妨醉,菰③正堪④烹蟹正肥。
【注释】①此诗写于作者严州任满,卸任归乡之后。②存场:村庄耕种的产地。③菰(gū):俗称茭白,可食用。④堪:能够;可以。
16. 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回到故乡的愉悦之情,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卸任后的落寞之感。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4分)
四、作文40分
诗人顾城在《远和近》中写道:"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距离可以产生美,距离可以演绎悲伤。距离本身就是相对的,它可以是点到点的长短,也可以是心与心的间距;它可以让天涯成为咫尺,也可以令咫尺变作天涯。
请以"距离"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
附:第五单元学习评估卷参考答案
1.蜷、虐 、诞、径 2.(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D 4、(1)对阿长:从"不大佩服"到充满敬意(感激、歉疚、思念)。 对衍太太:充满厌恶。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①我同意"唐僧可憎"的观点。作为取经集体中的核心人物,唐僧有着常人难以容忍的缺点。他胆小懦弱。走到穷山恶水时,常常"大惊失色","流下泪来"。他人妖颠倒,是非不明,多次上了妖精的当仍是执迷不悟,对忠心耿耿的孙恬空动不动就念紧箍咒。可见,唐僧还真足可憎可恶。
②我不同意"唐僧可憎"的观点。唐僧为了从西天取回真经,不畏千难万险,不为财色迷惑,寓有献身精神。他对徒弟要求严格,对自己从不懈怠。处处以"慈悲为怀",一路播撒着善良的种子。他那普度众生的崇高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执着追求的精神,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③我同意"悟能可气"的观点。猪八戒自私自利、好吃懒做,每当遇到困难。总爱嚷嚷着散伙。他还特别好进谗言,搬弄是非。在"三打白骨精"这一节中,他挑唆不明真相的唐僧念紧箍咒,赶走了孙悟空。这种损人不利已的行为,真是可气可恨。
④我不同意"悟能可气"的观点。在西天取经的曲折道路上,猪八戒虽然投有悟空神通广大的超常本领,却也立下不少战功。在智取芭蕉扇、大战盘丝洞等战斗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作战,足悟空斗魔降妖的好帮手。他憨厚老实、肯卖力气、富有人情味,让我们觉得可亲又可爱。5、事件一:为了帮助补鞋老者,小伙子不停让老者返工。事件二:为了让拾荒的老太太吃到三个小笼包,女孩不愿(没有)将吃剩的包子打包。
6、(1)指女孩将剩下的三个小笼包留给像拾荒者的老太太的做法。(2分)(2)是三叔公对偷桃贼的称呼(或三叔公认为几个偷桃贼只是几个可爱的孩子)。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三叔公保护偷桃贼自尊不愿伤害他们的善良、宽容、慈爱(慈祥)(2分)
7、句子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小区凋零树木的变化(或树木的鲜艳美丽),委婉地写出"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与美好,表达了"我"对小伙子行为的赞许或感动。(2分)
8、总结全文,(1分)用比喻的手法,将美好比喻成阳光,(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悟:(1分)人生也总会存在真善美的人和事,点明了文章主旨。(1分
9、现象:现在很多孩子不会讲甚至听不懂舟山本地话。1分
学者的解释:全球化时代,需要用公共语言交流方言的沟通交流价值不断减少,使用方言的机会也就不断减少,因而年轻一代对方言了解的也越来越少。2分
10、(1)方言里有亲切的乡土情。(2)方言里蕴含文化。(3)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更强。(4)方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点(或: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答出三点)
11、.示例:①我同意"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的观点。第一,现代社会讲方言的环境越来越少,如果小的时候不学,长大后方言交流的环境就更少了,学习方言的困难也就更大了。第二,实践证明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从小讲方言的人在经过学校教育后都学会了普通话,因而"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不失为一个学习方言、普通话两不误的好方法。②我同意"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的观点。第一,既然方言交流的环境越来越少,那么在课堂上营造这样的环境就显得非常必要,英语学习的环境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主要是课堂。第二,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还可以学习方言背后的文化,增强我们作为舟山人的自豪感,是具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③我同意"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的观点。第一,工作需要与更多的人,包括本地人和外地人,中国人和外国人进行交流沟通,普通话作为公共语言会使交流更便捷更准确。第二,生活中用舟山话交流,大部分人也都听得懂,而且更加亲切,可以准确表达很多普通话难以表达清楚的意思。④我认为方言和普通话应该顺其自然地发展,我们不应该过多干涉。一种语言在没有使用价值的情况下消亡是自然规律,如果一种方言特别具有文化价值,我们也可以做些保护。但是对于大部分方言来说"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是人力所无法也无需阻挡的。对方言和普通话就应该一视同仁,让语言和语言对话,决定谁更适合在未来世界。
12、只/仅,原来,看,就,窥视/窥探、偷看,更加,逃走/逃跑
13、益 习 其 声/ 又 近 出 前 后/ 终 不 敢 搏
14、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
15、.答案要点:⑴及时丢掉幻想,早下抵抗决心;⑵勇敢机智。(或:果断地杀死两狼。)⑶过早暴露自己;⑷和老虎相处久,让它熟悉了自己。(或:无异能。)
16、示例一:我认为抒发了诗人愉悦之情。诗人面对故乡秋高气爽、红叶翻飞的美景,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人回到故乡后,与乡邻把酒言欢,品尝家乡的美食,感受人情的醇厚。示例二:我认为表达了诗人卸任后的落寞之感。诗歌中的"霜风"和"红叶"衬托了诗人的凄凉心境;回到了故乡却以"客"自居,说明诗人没有归属感;"何妨醉"写诗人借酒消愁;美食虽好只能聊以自慰。(4分,简述理由时结合景物2分,结合人事2分。有其它看法的,理由充分亦可)
=========================================================
附文言文资料:
《黔之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这篇文章表明能力与形貌并不成正比,外强者往往中干;假如缺乏对付对手的本领,那就不要将自己的才技一览无余地展示出来,以免自取其辱。寓言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影射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全文笔法老到,造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动的形象;不仅给人们以思想上的启示和教育,而且给人们以艺术上的享受和满足。
白话译文: 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去。驴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什么神物,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来来回回地观察驴,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越来越轻侮,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当初要是不使出它的那点本事,老虎即使凶猛,但由于多疑、畏惧,终究不敢吃掉它 。如今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