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下册试卷及答案

初三语文下册试卷及答案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5-02-12 07:00:59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5分)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妖娆(ráo) 风骚(sāo) 嘶哑(sī) 呢喃(nán)

B. 飘逸(yì) 摇曳(yè) 枉然(wǎng) 娉婷(pīn)

C. 分外(fèn) 稍逊(xùn) 冠冕(guàn) 丰润(rùn)

D. 今朝(zhāo) 红晕(yūn) 凝望(níng) 枉然(wǎng)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邮票 折腰 天娇 喉咙

B. 风流 滔滔 悲愤 黎明

C. 轻灵 坟幕 漫游 海峡

D. 季节 庄严 慢游 吹熄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明对每道题都不求甚解,虽然很快就完成了作业,但做错的也很多。

B. 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我正犯愁没法解决这个问题,你都替我想到了。

C. 接连几件事都不顺心,他心里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D. 他上课经常迟到,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沁园春·雪》是一首词,“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作者毛泽东,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B. 《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艾青,原名蒋海澄,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C. 《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D. 以上选项都正确。

默写填空。(13分)

(1)须晴日,,。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3)后来啊,,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4)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5)《沁园春·雪》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6)古诗词中关于“雪”的诗句有很多,请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沁园春·雪》,完成6 - 9题。(12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B. “望”字统领上阕,以下是所“望”之景,“惜”字领起下阕,抒发了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惋惜之情。

C.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赋予群山、高原以动态美。

D. 这首词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赏析“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3分)

下阕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有什么共同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阅读《我爱这土地》,完成10 - 12题。(9分)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象征了什么?(3分)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阅读《乡愁》,完成13 - 15题。(9分)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有什么共同特点?(3分)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 - 19题。(5分)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子建

立春的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和冷月、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儿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本文主要写了霜花的哪些特点?(3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三、写作(40分)

请以“家乡的冬天”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A 2. B 3. D 4. D

(1)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2)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4)是燕在梁间呢喃 (5)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示例: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二、阅读理解

(一)6. B

这几句是虚写,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红装素裹”运用拟人手法,把江山美景比作少女的衣装,娇艳美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他们都在武功方面有建树,但在文治方面有所欠缺。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今朝”的“风流人物”更能建功立业,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表达了作者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赞美之情,以及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二)10. “土地”象征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河流”“风”象征着悲愤和激怒的人民;“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以及为祖国献身的决心。

(三)13. 按时间顺序写的。以时间为序,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更好地抒发了诗人不同阶段的乡愁。

它们都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且都和乡愁有关,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之情以及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四)16. 有形态变化,有颜色变化,持续时间长。

比喻。把霜花比作爆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杭州西湖的梅花开放时的艳丽和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