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24分)
某校学生在元旦期间开展“蜀门秦关,思古幽情”探究活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题。
川陕道上,边界分野处竖起高高牌楼,北刻蜀门,南镌秦关。站在秦关蜀门,前后回望,倒有了思接千载之xiá( )想。这门之内、关之外、门与关之间相互缠绕着诸多问题,只要关乎空间,就联结时间。
【A】
李白早就叹息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论北方还是南方,人的习性是相通的,他有一种内驱力,就是要使生命的意义登峰造极,不断地去创造和发现,拓展和丰富。或许最初居于秦岭北侧的周人秦人与秦岭南侧的蜀人巴人,仅仅只是为了访古猎奇,沿着温润平缓、植被茂密的河谷,一边采集,一边狩猎,辗转迁徙,长期探索,终于认识到了隔绝八百里秦川与巴蜀沃野的秦巴山岭中,竟然有路可通。
秦巴巍峨,横空出世,形胜天下;蜀门秦关,雄jù( )川陕,协合南北。蜀门与秦关之间,几千年的时光,演绎了多少壮歌,成就了多少典故,大事件,小插曲,慷慨悲歌,浪漫情怀,多个城市的舞台轮番上演着蜀门与秦关的佳话。关门基址,古名天上,后为汉王台,今称望红台。昔有米仓道,今建二南路,北上三秦通中原,南下四川达成渝。川陕交流,要塞枢纽。安民倡谊,永结秦蜀友好。
人类征服的欲望永无止境,再高的山也挡不住,再深的谷也堵不住,再危险的道也敢去涉足。蜀门秦关,对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来说,九牛一毛,但对于古人的穿越也不亚于上天揽月。时下,随着西汉高速贯通,变成通衢大道,但蜀门秦关本身承载的历史文化意蕴却依然会散发恒久的光芒,这蜀门秦关的牌楼,则必定是打开思古幽情的一柄钥匙。
1、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 )中的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遐 shòu 踞 shū B.遐 shōu 锯 shū
C.暇 shòu 踞 shù D.暇 shōu 锯 shù
2、文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峰造极 B.访古猎奇 C.永无止境 D.九牛一毛
3、文中画线语句有语病,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关乎空间,就联结时间。(将关联词“只要…就…”改成“既…又…”)
B.不断地去创造和发现,拓展和丰富。(将“创造”和“发现”交换顺序)
C.多个城市的舞台轮番上演着蜀门与秦关的佳话。(“上演”改成“传颂”)
D.随着西汉高速贯通,变成通衢大道。(在“变成”前加主语“蜀门秦关”)
4、填人文中【A】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遥想远古,铁器尚未出现,火药也没发明,更谈不上开山技术与设备。
②况且还有虎熊狼豹,古人是怎样穿越蛮荒险峻的秦岭巴山呢?
③巍巍秦岭,茫茫巴山,横断川陕,亘古便为人类沟通一大屏障。
④秦岭最窄处也有两三百米,植被茂密,没有人烟,完全可能迷路。
A.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5、下面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与关之间相互缠绕着诸多问题”句中的“与”“着”“缠绕”分别是连词、助词、动词。
B.“温润平缓”“秦蜀友好”“一柄钥匙”分别是并列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
C.“蜀门秦关本身承载的历史文化意蕴却依然会散发恒久的光芒”中的谓语是“承载”。
D.“再高的山也挡不住,再深的谷也堵不住,再危险的道也敢去涉足”这句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6、探究活动中,大家交流了文学文化常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一种,是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B.雨果,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
C.古人将一夜从19点开始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前后。
D.“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忧愁发惯,著成信史照尘寰。”“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这两幅对联歌咏的分别是司马迁和屈原。
7、2022年光雾山举办“蜀门秦关建成20周年”的展览,同学们对于展览海报标题的字体展开了讨论,下面对海报设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思古幽情”四字是篆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彰显了蜀门秦关的肃穆。
B.标题“思古幽情”四字是隶书,一波三折,阔大端正,尽显了蜀门秦关的古典。
C.标题“思古幽情”四字是篆书,瘦劲挺拔,曲直相映,彰显了蜀门秦关的庄严。
D.标题“思古幽情”四字是隶书,姿态方正,规矩整齐,尽显了蜀门秦关的大气。
8、松林漫步、溶洞探险、天坑奇观令人陶醉!同学们深入藏在川陕交界的秦巴秘境,即兴赋诗一首,结合语境,请你将画线处补充完整。
清幽的山谷间升起的薄雾
似雾似烟,时聚时散
如白浪滔滔翻滚于山间
,
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创造出绝妙音色
微风拂过的树叶摇曳之声
,
蒙蒙烟雨飘过的瑟瑟之声
二、现代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材料一】
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连续数天(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为高温热浪(也称为高温酷暑)。气温极高、太阳辐射强而且空气湿度小的高温天气,被称为干热型高温。由于夏季水汽丰富,空气湿度大,在气温并不太高(相对而言)时,人们的感觉是闷热,就像在蒸笼中,此类天气被称之为闷热型高温。
当前,全球变暖的趋势已毋庸置疑,近130多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始终处于增长趋势。过去的几十年,每一个十年的温度都比前一个十年更加温暖。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极端高温事件也越来越频繁。
高温的形成往往是由特定的天气系统直接导致的,其中最典型、最常见的就是有着“高温使者”称号的副热带高压。它是在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出现的暖性高压系统,是夏季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除副高外,大陆暖高压、热带气旋、热低压、弱冷锋等天气系统也会催生高温热浪。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使空气得到的热量不断增多,导致温度升高,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对高温天气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世界上热岛效应最强的是中高纬度的大中城市,德国柏林城区与郊区的温差曾一度高达13.3℃!
【材料二】
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轻度表现为头晕恶心、胸闷气短、全身无力等症状。中度则还会出现发烧、心慌气短,手脚冰凉等症状。但通常只要迅速离开高温暴晒环境,在阴凉通风处进行适度降温,及时补充水分或电解质饮料,便可得到较快缓解。而更为严重的中暑则被称为热射病,严重时会导致高烧、全身抽搐乃至昏迷,甚至会危及生命,需要立即就医。
人是恒温动物,正常人体温为36~37℃。不管气温如何,人体总能保持相对固定的温度。这是因为人体拥有皮肤和汗腺,可通过扩张皮肤血管、出汗蒸发散热来保持正常体温。通过扩张皮肤血管,可以让更多涌动的热血流经体表来和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达到降温的效果。但若环境温度过高、超过皮肤温度时,皮肤这个法宝就不太奏效了。这时,出汗成了唯一的散热方式。当空气湿度较大时,会影响汗液的蒸发,人体就难以有效散热。所以,下雨天过后的高温、高湿环境更容易发生中暑。
相比生理中暑,更加隐蔽的是情绪中暑。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会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产生影响,睡眠质量降低、食欲不振、焦虑暴躁等都是情绪中暑后的反应。除了要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中,日常生活中注意清淡饮食,及时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瓜果蔬菜,多参与令人愉悦的活动等,也是预防和缓解情绪中暑的有效措施。
【材料三】
中国新闻网2022年8月27日电 2022年6月以来,四川省先后出现2段区域强高温过程,分别为7月4日-16日和7月28日-8月2日。据四川省气候中心监测评估,综合考虑区域性高温过程事件的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今年从7月28日至今持续的高温事件综合强度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6月以来(截至8月24日),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显著偏高2.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省平均降水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少4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6月以来,我省高温天气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强度大。高温日数历史同期最多,全省平均高温日数显著偏多20天;高温覆盖广,高温站数涉及全省129县站;极端性强,渠县单站最高气温44.0℃,刷新四川国家站日最高气温纪录,全省共有104县站日最高气温位居历史同期最高,101县站突破历史最高气温记录。
9、下列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的一项是( )
A.干热型高温气温极高,但空气湿度小,而闷热型高温的空气湿度大,但气温相对不太高。
B.副热带高压是在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出现的暖性高压系统,是夏季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
C.出汗是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唯一的散热方式,空气湿度会影响出汗散热的效果。
D.清淡饮食,多吃瓜果蔬菜,积极参加愉悦身心的活动,是根治情绪中暑的有效措施。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使空气得到的热量不断增多,导致温度升高,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对高温天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B.中暑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或呼吸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C.据四川省气候中心监测评估,综合考虑区域性高温过程事件的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今年从7月28日至今持续的高温事件综合强度为历史最强。
D今年6月以来,我省高温天气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强度大,高温日数历史同期最多。
11、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高温热浪形成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0分)
读书的真谛 向贤彪
①读书之乐,乐在意趣。恰如法国作家尤瑟纳尔所言:“我们真正的出生地是那个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用智慧的眼睛关注自身的地方。对于我来说,我的第一故乡就是我的书籍。”只有通过读书而至化境,才可以不负读书之艰苦,体味读书之乐趣。
②读书是孤独的散步。曾经读过卢梭的一本随笔集《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思考》,书的封面上有一幅意味深长的图案:一位高帽礼服的绅士持杖踽踽而行。这个书名和图案说出了文艺创作的个中真意,也暗含了读书的真谛。人们无论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都要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块安歇之地,对于作者而言,那便是走入书香的世界。书中的风景,只能在孤独的散步中才能寻觅。我们从书籍中寻找到的是一种淡泊,一种宁静,一种慰藉,一种境界,营造一道属于自己的风景。
③读书如同串门。作家杨绛曾经说过:“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是拜访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页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这番话说得形象生动,把读书人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的读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停地串门会友的过程。拜访陶渊明,我们看到他虽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却仍在“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劳作中忍饥挨饿:拜访曹雪芹,我们看到他借着大观园渲染出一场繁华梦境,而自己却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穷生活。读书如交友,品书如品人。品书日久,对作者及书中的形象就会产生一种依恋,就会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
④读书是高层次的保健。西塞罗说:“读书可以抚育青年,慰藉老年。读书可以增进友谊,消灾解愁,在家时给你带来欢乐,外出时让你心旷神怡。”是啊,读书对人们身心的作用不可低估。读书的过程是让人自信、优雅、气质不凡的过程,是一种“自内而外的养颜”。被书香浸染,可以让人拥有一种神采,一种光芒,周身透出高贵、儒雅、灵秀和睿智,使人有恬淡宁静、超凡脱俗的快乐,这种功效是任何保健品都无法提供的。难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感叹:“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
⑤读书的好处还有许多精当的比喻。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与古今中外伟人、名人讨论的方式,一封体验各种生活的邀请信;有人说,读书是一张迈进未知世界的入场券,是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不竭动力;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让你在精神世界里驰骋,在知识海洋里遨游,让你去充分感受生活的乐趣,体会自我人生的价值,达到充实头脑、更新观念、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目的,这大概就是阅读可以“化境”的原因,它可以把人的境界“化”高,把人的素质“化”高,进而达到更为和谐、自如、美好的人生之境。
(《解放军报》2022年5月7日)
12、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只有通过读书而至化境,才可以不负读书之艰苦,体味读书之乐趣。”
B.文中引用西塞罗的名言,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读书是高层次的保健”的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第④段中的“这种功效”指让人拥有神采、光芒,透出高贵、儒雅、灵秀等。
D.文章第⑤段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13、本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4、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5分)
那件玫红色的毛衣 杨苏燕
①晚上和娓聊起刚毕业时的那段趣事,一帘时光的雨幕缓缓拉开,青春芳华的思绪如此明媚又悠长……
②“你那两件手织的毛衣还在吗?”娓在微信语音里问。哦,我明白,她是在说师范毕业那年我刚学会编织时织的两件毛衣。
③“一件给了妹妹,这么多年过去了,估计处理了,另一件搁在老家闺房里!”我一边向衣柜走去,一边问她,“对了,你那件别致的连衣毛裙还在吗?”
④“当然在,每年换季时都要拿出来看看再悻悻归位。”娓乐呵呵地说。
⑤那年,十九岁。十九岁的天空织满了梦幻的星辰,我和娓分配至同一所小学任教。学校在镇郊,我们每天骑单车沿着长长的龙翔路一路向南。十九岁的姑娘,青春沿着发梢一路“哗啦啦”地歌唱。
⑥十九岁的我们,是爱美的,有着浓墨渲染的青春怀想。休息日时,我们便前往沿河路服装市场看花花绿绿的靓衫。买上一件,就会喜不自禁乐上半天。穿上漂亮的衣裙,龙翔路上一路驰骋,衣袂翩然时,眼前全是春天的色彩。
⑦那时,娓经常上我家。我们在学校任教一、二年级,学生作业着实简单。不像执教高年级的老师,经常要带学生的作文回家批阅。于是,多了许多阅读闲聊的时间。
⑧彼时,母亲在医院上班,下班家务之余,母亲手里总有织不完的毛衣。惠心妙手的母亲,手中两根竹针交错飞舞,如双蝶夹飞,没几天,一件漂亮的毛衣就“竣工”了。
⑨小时候,我们姐弟仨的毛衣全出自母亲之手。母亲会织各色毛衣,套衫、裙子、外套、大衣……只要你报得出,母亲都会织,且花色繁多。上师范时,母亲曾给我织了一套橘色毛衣套裙,每每穿着外出,那回头率是极高的,现在想起都觉得骄傲。
⑩也许是母亲太能干了,导致我的动手能力极差。在一个休息日,我和娓决定跟母亲学编织。母亲笑着说:“早就该学了,以后当妈妈了,给自己小孩织。”记得当时,我和娓都笑嘻嘻地说,以后不当妈,就给自己织毛衣。
⑪打小,我就是随性的疯丫头。跟母亲学编织的那段日子,觉得自己温柔斯文了许多。学编织需得耐心,执针、穿针,上针、下针、扭针等,皆有章法。按母亲吩咐,我从织长条围巾开始练习。待给自己和弟弟妹妹各织了一条简单的上下针围巾后,便开始上手织毛衣了。
⑫我的毛衣处女作是一件圆领套头毛衣,颜色是我极喜的玫红色。母亲拿给我毛线球,明泽的玫红,触摸着,柔软舒适的手感。想着织成一件短款套头毛衣,配心爱的黑裙,心底犹如有一只欢喜的小白鸽在扑腾。
⑬新手上路,处处得母亲指点。起多少针,腋下何时收针,前后片如何缝合等等,都得母亲言传身教。这件毛衣,虽然纯属简单的上下针,但我织着织着,就会漏针,或者针脚松垮,这自然不入母亲法眼。于是,单单毛衣前片,我就重织了三次。
⑭编织的过程就是一种锤炼耐性的过程。随性如我,织着织着,看着松松紧紧的毛衣片,会意兴阑珊,泄气连连。于是,便对母亲说:“妈,我那么多毛衣,而你织得又那么好。算了,不织了!”母亲呢,会温和地说:“姑娘家,学会静心,一针一线织的都是心性。
⑮确实,毛衣,一针一线织的就是心性。心定了,静了,一针一针走着,看着毛衣片一寸一寸长了,心儿特别笃定。看着毛衣前后片缝合了,看着两只袖子长出来了,看着小圆领收口稳稳妥妥的,心底的紫云英就疯狂绽放着,欢唱着。
⑯末了,镜子前比试着,觉得胸前应该有配饰,便突发奇想,找了六颗不同色的小纽扣,缝钉在毛衣右胸处,自感挺别致。喜滋滋地穿上,合身,靓丽!尤其是胸口的纽扣图案,极有创意。配着长裙,插兜转个图,潇洒帅气得紧。
⑰穿着毛衣跑到母亲面前接着转圈,母亲笑眯着眼连连点头,前后端详着,比试着,满是赞赏。看着母亲高兴,我自是满心喜悦。
⑱我的玫红色毛衣处女作“竣工”了,娓的橘色毛衣裙也“首战告捷”。娓的作品自然也得到了母亲的赞赏,于是我们都开始构思第二件毛衣作品。记得我的第二件毛衣作品是一件姜黄色小开衫,手法也有了一定的超越。
⑲当然,在每个休息日,我和娓无论是沿着龙跃路散步,还是骑着单车从龙翔路翩然而过,回头率自然不低,自我感觉更是好得爆棚。
⑳芳华难忘,芳华自然珍藏。如我今晚,和娓聊起我们的芳华故事,心底暖如陌上三月风……
(《思雏与智慧》2022年6期)
15、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填空。(4分)
追忆往事,回忆悠长→ ( )→( ) →芳华难忘,珍藏心底。
16、本文主要写“我”和朋友的回忆,却在文中多次出现母亲这一人物,请分析文中出现母亲这一形象是否有必要。(3分)
17、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每小题2分,共4分)
(1)衣袂翩然时,眼前全是春天的色彩。(表现手法角度)
(2)惠心妙手的母亲,手中两根竹针交错飞舞,如双蝶夹飞。(修辞手法角度)
18、睹物思情情更深,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那件玫红色的毛衣,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也多次提及北海的菊花,试探究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共同点。(4分)
三、古诗文阅读(26分)
(一)古诗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毛诗大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刘长卿以“汉文有道恩犹薄,① ”写出了千古文人悲苦的命运;韩愈以②“ ,雪拥蓝关马不前”道尽了英雄失路的悲慨;李白以“长风破浪会有时,③ ”展现了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精神;温庭筠的“④ ,人迹板桥霜”以景写情,诉尽宦游愁思;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低吟“⑤ ,⑥ ”,悼念旧友、感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
(二)阅读宋词,完成20-21题。(每小题3分,共6分)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0、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层次并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B.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虽是写景,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C.诗人从听觉、视觉、触觉写边地秋夜,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人生感慨。
D.全诗写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暗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对百姓的同情,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思乡之情。
21、下列诗句与“月是故乡明”中“月”的意象内涵一致的一项是( )
A.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B.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C.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三)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2-25题。(14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①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
【注释】①无为:清静自然。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B.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C.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侧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D.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侧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2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既又直丰乐之东 争高直指
B.以见夫群山之相环 环滁皆山也
C.则必即醒心而望 临溪而渔
D.乃公寄意于此也 行者休于树
2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25、《醉翁亭记》中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乙】文中曾巩说:“乃公寄意于此也。”分析欧阳修在此期间所寄之“意”·有哪些?(4分)
四、名著阅读(6分,每小题3分)
26、诗歌色调有冷暖,如果你要给艾青的诗歌定色调,你觉得用冷色调还是暖色调,请结合《太阳》《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两首诗歌中其中一首诗谈谈理由。
27、名家趣评《水浒》在于气:义气,勇气,豪气,霸气,英雄气。请结合书中的人物和情节谈谈你对其中一气的理解。
五、作文(60分)
28、微写作(10分)
九年级某班阅读《水浒传》后,以“梁山好汉到底该不该招安”为辩题组织辩论赛。请你任选一方,以辩手的身份陈述己方观点。150字左右。
2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英雄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不分昼夜打扫卫生的清洁工是英雄,穿梭于各个小区的快递员是英雄,熊熊烈火中冲上前线的消防官兵是英雄,战斗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白衣天使们是英雄……英雄给我们带来了力量、温暖和希望。请以“我也是英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具有真情实感;书写规范,不套作,不抄袭,不透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A 2D 3C 4D 5C 6C 7C 9D 10D 12B 20C 21D 22A 23A
8、略。(符合语境、语句流畅无错别字、语言诗意各占1分。)
11、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1分);副热带高压为主的天气系统的催生(1分);城市热岛效应的推波助澜(1分)。
13、举例论证、道理论证(2分)。列举了陶渊明和曹雪芹的例子,论述了读书如交友,品书如品人,证明了“读书如同串门”的分论点,从而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14、本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只有通过读书而至化境,才可以不负聚书之艰苦,体味读书之乐趣”(1分),接着从“读书是孤独的散步”“读书如同串门”“读书是高层次的保健”论证了读书的真谛(1分),最后提出读书的好处,总结了全文(1分)。
15、青春岁月,无限美好(1分)——学织毛衣,锤炼心性(1分)
16、有必要(1分)。是母亲教会了"我"织毛衣,才有了我们的美好回忆(1分);母亲的温柔和贤惠,教会了"我"耐心,从织毛衣的过程中学会慢慢变得笃定,对于"我"的人格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2分)。
17、(1)联想(想象)(1分),由衣袂翩然的美好姿态联想到春日的盎然绿意,春日的生机勃勃,生动地展现出了十八岁我们美好的情谊和鲜活的生命状态(1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把母亲织毛衣的竹针比作飞舞的蝴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织毛衣技艺的娴熟,以及织毛衣时光的美好(1分)。
18、借物寓意或借物抒情(2分),选文中那件玫红色的毛衣,寄托着我的青春美好时光回忆以及对母亲的思念(1分)。《秋天的怀念》中的菊花,既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章的情感依托,寄托着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生命的渴望和眷恋(1分)。
19、略。
24、(1)弯腰而行的老人和被搀着走路的小孩,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这是滁州人在游玩。(2分)
(2)唉!他真可以说是善于从山水之间获得乐趣啊。(2分)
25、一方面是表现了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2分);另一方面则隐藏着他难言的苦衷,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2分)。
26、示例一: 我觉得艾青的诗歌以冷色调为主(1分)。例如,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诗人描绘了人们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以冷峻、悲哀的笔触渲染着阴冷、凄怆的氛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让人深切感受到战乱带来的残酷和痛苦(2分)。
示例二: 我觉得艾青的诗歌以暖色调为主(1分)。例如,在《太阳》中,诗人对太阳的呼告就是对光明的表白, 如“太阳向我滚来”“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等,这些诗句散发着力量和热情,给人以勃发的生命力和希望(2分)。
27、略,结合人物对应故事情节围绕其中一气谈自己的理解即可。
28、略。
29、例文
我也是英雄
这,是一种无言的奋斗;这,是一种自我的突破。每当我回想起那次独自走过玻璃栈道的经历,我想大声呼唤:没错,我也是英雄!
阳光如泉水般从窗户泻进房间,也照映在我的脸上,好不温暖。在房间收拾行李的我问道:“今儿天气真不错,爸爸你今天要带我去什么地方呢?”爸爸笑而不语,一副神秘的神色,更让我心中万分期待。
坐了几个小时的火车,很快便到达了目的地。那是一个著名的风景区,四面群山环绕,高耸入云,层峦叠嶂。山静默无语,仿佛在静静等候我们的到来。我便问这里有什么好玩的游览项目。“当然有了,除了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我们还要体验一下这里最有名的玻璃栈道。”爸爸指着远处的栈道,微笑着说。
“玻璃栈道?!”我内心一震,头皮一阵发麻,“我有点恐高啊,爸爸你不知道吗?”
“就是因为你恐高,所以才过来带你锻炼下胆量,你不会害怕了吧?”爸爸的话激起了我的自尊心,尽管心里有无数个声音想要认怂掉头回去,但我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好吧,我相信我可以的!”
站在栈道入口的我,两腿已经瑟瑟发抖,脸色有些苍白,额上沁出一层密密麻麻的汗珠。回想起对爸爸的诺言,只得闭上眼睛,深深呼吸,鼓起勇气战胜恐惧。
睁眼往下望,脚底下就是万丈深渊,江水如猛兽般涌动着,似乎从不曾停息过。我看着这用玻璃制成的栈道,忧惧万分:万一玻璃碎了,我岂不是坠入万丈深渊!眼前的栈道岌岌可危的模样,让我的手心捏出了一把冷汗,不敢再往前迈步。我害怕得闭上眼,挪不开步,紧紧抓住边上的铁链,仿佛那才是我的一线生机。
“就这样放弃了?”身边的爸爸问道。我倔强地睁大眼睛,不愿服输,大声喊道:“不可能,我一定能战胜自己,成为自己的英雄。”
我用尽全身力气,只为迈出那一小步。我缓缓抬起头,看远处的风景,听风儿在耳边呼呼地吹,心中仿佛燃起火苗,就让它驱走我内心的不安和焦躁吧。
等到跨越了最后那一步,心中掠过从未有过的踏实。一旦尝试,事情原来没那么复杂。前面耸立的群山,似乎也在为我鼓劲。内心的喜悦无法言喻,我走一步,再走一步,在走完了这段玻璃栈道之后,我终于跨越了内心的障碍,战胜了自我。
窗外,祖国山河依旧美好。山就在那里,等待着我去征服。战胜了自己,我也是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