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高考语文试卷(199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1991年高考语文试卷(199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22 10:19:43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6页为选择题,第Ⅱ卷10页包括各类题型。

一、基础知识(共35分)

1、下列成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风驰电掣(chè) 瘦骨伶仃(tīng) 战战兢兢(jīng) 辙(zhé)乱旗靡

B.深恶(wù)痛绝 锲(qiè)而不舍 睚眦(zì)必报 淋漓尽至(zhì)

C.觥(gōng)筹交错 弱不禁(jīn)风 明眸善睐(lài) 荷(hè)枪实弹

D.一抔(póu)黄土 拈(niān)轻怕重 矫揉(róu)造作 不省(shěng)人事

2、下列汉字笔画数不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瓦 长 片 毋

B.瓜 鸟 凹 辽

C.廷 岌 祁 丞

D.延 孜 舛 尧

3、依次填入下列句栝号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1)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__)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2)为了迅速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决定(__)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3)她一连几次挑起话头,想和女儿谈谈,可是女儿(__)的却很冷淡。

A.静止、启用、反应

B.截至、起用、反应

C.截止、起用、反映

D.截至、启用、反映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栝号处的最恰当的关联词语是【 】

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只能是两个文明同时建设、相互促进的结果。(__)两手都硬起来,(__)能两个文明一起上;单有一手硬,(__)可能有一时的效果,(__)最终两个文明建设都上不去。

A.只有、才、虽然、但

B.只要、就、即使、反而

C.因为、所以、尽管、可

D.既然、就、也、而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①→⑤五个标号处的正确的标点符号是【 】

恩格斯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①毛泽东同志也强调过,讲话、写文章“都应当简明扼要②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③作为写文章的准则,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④(姜夔《白石诗说》)⑤

A.__”。。””,”__。

B.。””。”__”__。

C.__”。。””,”。

D.__。””。”__。”

6、下面句子中的四个画线处,使用不当的一处是【 】

这次日晕发生在去年10月22日,据「连续」观察「记载」,那天上午八时以后,金顶上空出现了「环绕」太阳的晕圈,后来「逐步」形成两个相交的椭圆。

A.连续

B.记载

C.环绕

D.逐步

7、下面句子中的四个画线处,使用不当的一处是【 】

那些书摊的图书内容「的好坏」、环境卫生和经营作风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青少年「产生」影响。

A.的好坏

B.都

C.或

D.产生

8、下面句子中的四个画线处,使用不当的一处是【 】

「每次」查房、会诊之后,李大夫总「耐心」地指导她怎样把病历写得完整、「条理」、清晰,告诉她怎样诊断疑难疾病,怎样「处置」特殊病例。

A.每次

B.耐心

C.条理

D.处置

9、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以下例句中的“则”与“则忧其民”中的“则”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D.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正确意思是【 】(2分)

A.不认为外物的好或坏和自己的得或失是可喜或可悲的事。

B.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

C.不认为外物的美好是可喜的,也不认为自己的坎坷是可悲的。

D.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者感到悲伤。

10、填入下面句子中方框处的最恰当的文句是【 】

自从“五四”以来,翻译介绍先进国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________________。

A.这些翻译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B.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艺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C.翻译作品日见其多,这些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D.这些翻译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11、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昼夜勤「作息」,伶萦俜苦辛。

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②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⑥

12、阅读下面三副对联,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②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③座上珠玑昭日月

堂前黼黻焕烟霞

1.上述对联都出自中学课文,这些课文的作者依次是【 】(2分)

A.邓拓 毛泽东 曹雪芹

B.邓拓 邓小平 曹禺

C.吴晗 毛泽东 曹禺

D.吴晗 邓小平 曹雪芹

2.下面是对作者在文中使用上述对联用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用来指出知识分子要认真读书,更要关心国事;

②用来倡导实事求是的作风;

③用来批判炫耀财富的朱门大族。

B.①用来赞扬旧社会正直的知识分子;

②用来讽刺徒有虚名的知识分子;

③用来揭露富贵人家的奢华。

C.①用来说明我国知识分子有着既致力于学问又关心政治的传统;

②用来批评主观主义的作风;

③用来点染官宦人家的富贵气象。

D.①用来歌颂既重视学问又重视品德修养的人;

②用来挖苦没有真才实学却好大吹大擂的人;

③用来显示高贵门第的权势与财富。

13、下面三句是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对三个人的描写。请在句后的括号中分别填写出相应的人名。

①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____】

②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____】

③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____】

1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一个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请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陋室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此人读后不解其意,因为对此信可有多种理解,请你就文意写出三种不同的解释。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一句不好的译文,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1.地方法院究竟允许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这段文字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内容不能删减,愿意不能改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35分)

1、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①。常朝南殿,见典御②进新冰,钩盾③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诟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如此。识者多有叔段、州吁④之饥。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即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注]①乘舆:帝王的代称。

②典御:主管皇帝膳食的官员。

③钩盾:主管皇帝果蔬的官员。

④叔段:郑庄公之弟,受母姜氏宠爱,骄横自恣,后谋反时为庄公所败。州吁:卫庄公宠妾所生,受宠爱,喜争斗,弑桓公自立后,不修德政,虐待百姓,被杀。

1.下列两句中加红字的正确读音是【 】(1分)

①器服玩好,必拟乘舆。

②不知分齐,率皆如此。

A.hào fèn B.hào fēn C.hǎo fèn D.hǎo fēn

2.中文“东宫”是谁的代称?【 】(2分)

A.齐武成帝 B.太子

C.太后 D.琅邪王

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的正确意义是

3.年十许岁,「骄」恣无节。【 】(2分)

A.骄傲专横 B.放荡不拘 C.骄傲放纵 D.骄傲自满

4.玩「鲁」者亦当矜怜。【 】(2分)

A.愚笨而鲁莽 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 D.愚昧而蠢笨

5.下列句子中的“意”同“我何意无”的“意”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⑤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A.①④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③⑤

6.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 】(2分)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

B.武成的帝每次见面时都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C.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D.武成帝每次见面时都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

7.对于琅邪王,“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饥”,其原因是【 】(3分)

A.琅邪王同叔段、州吁一样,受到父母宠爱,却萌生谋反之心。

B.琅邪王同叔段、州吁一样,受到父母宠爱,而他自己却未能加以节制。

C.琅邪王同叔段、州吁一样,母亲宠爱他,欲立为君,却未能对他严加管束。

D.琅邪王同叔段、州吁一样,父母宠爱他,他却蓄意谋反,遭到了惨败。

2、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奥地利]斯.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a)这快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b)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c)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g)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h)(1)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2)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3)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5)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4)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1.第一自然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下面是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叙),再交代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

(a)(b)(c)(d)→(e)(f)(g)(h)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

(a)→(b)(c)→(d)(e)(f)(g)(h)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

(a)→(b)→(c)→(d)(e)(f)(g)→(h)

2.“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 】(2分)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

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

C.(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

D.(他的声名)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

3.“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4.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

B.从坟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

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D.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以这三人的墓为例,读者才能得到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5.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中哪四项是必不可少的?(3分)

A.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B.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C.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

D.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E.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F.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G.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H.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

I.__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__】【__】【__】【__】

7.作者用哪两个字来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共50分)

1、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他举例说,比如你可以把这个圆想象成一轮满月,然后以满月为重点,再用天幕、云彩、柳梢等作为陪衬,构成一个美丽的画面,再把这个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就是想象作文。

圆是可以想象成很多不同的物体的。请你根据这位老师的启发,把这个圆想象成另一个物体,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

要求:

①不要再把圆想象成满月进行描写。

②以一个圆的想象物作为描写重点,不要以陪衬物作为描写重点。

③写成一个画面或一个镜头、一个场景,不要写成故事。

④想象合理,形象具体生动。

⑤语言确切、连贯,条理清楚。

2、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

要求:①写成发言稿或议论文都可以。

②不少于500字。

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说明】本试卷由题吧(tbar.cn)基于生成,内容排版与原试卷略有不同;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