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试卷命题意图

三年级语文试卷命题意图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2-30 05:08:04

揣摩《出去走走》的命题意图

我昨日写的一篇文章里提到此次苏州市初二学业水平阳光测评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是《出去走走》,并随意地写了一些自己的感悟,静下心来再仔细思考,觉得这个题目出得很有现实意义,命题者试图在向师生传达一种思想倾向——希望教书者和读书者真正地明白语文即生活,生活就语文,更应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

知识分“活”的知识与“死”的知识,这“死”的知识是来自于书本的,那“活”的知识便是来源于自然、生活、社会的知识,而且比前者更加广阔。新课程理念虽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但长期以来教师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年龄的增长、各种非教学事务的繁忙,学生懒于动脑动手、习惯被动接受的现实,使得理念不能真正落地。因此,教者按着书本教,即使设置生活情境可能也与学生实际有一定的距离,而学生则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再说现在学生要学的学科要考的科目实在是多,连学校开设的国家课程都学不好,更遑论广泛阅读了,阅读积累不够,思想认识和感悟力就很难有所提升,即使有机会“出去走走”,也仅仅是看个热闹而已,这正应了那句古语“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不会有太多的收获,自然还是那个自然,文物也只是无生命的静物罢了。作家梁衡说过:“大凡看景只看人为的热闹,是初级;抛开人的热闹看自然之景,是中级;又能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眯眼繁花而看出个味和理来,才是高级。 ”梁衡之所以能把游记写得那么出色而别具一格,是和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的。

师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均需“两条腿走路”。读的是“死书”,对自然之美视而不见,对社会变化认识肤浅,自然书本是书本,生活是生活,无法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结果书越读越死,思维也越来越僵化。即使我们只是读别人的“行走”记录,我们也应如梁衡般读出“天赐之福与天教之悟”来。更应该像编辑兼作家马丽华一样去行走,用脚步去丈量土地的淳厚,用身心去感受自然的空灵,亲近自然倾听内心,省悟每一朵云的飘动,每一缕风的拥抱。马丽华的漂泊与行走与“生命”有确凿的关系,远行者虚怀若谷,她是“空”的,她用身体感受世界,她接纳生命的一切可能性,由此,她的生命壮观、充盈。因此,这一命题是在希冀人们将读书、学习与自然和生活联系起来,将社会看作是自己阅读和增知的一部分,将书读活读深,置身校园也能了解祖国的日益变迁。

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带来了不少便利,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的深层次阅读。“近在咫尺,远在天边”这应该是我们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下常见的场面,几乎所有人特别是年轻人坐在一张桌子上,但都在低着头玩手机,就连聊天都是通过手机网络实现,竟不愿意开口面对面地说一句话。网络技术和手机的普及确实让每个人“阅读”信息的时间增加了不少,但大多数人用手机上网要么是刷短视频,要么是打游戏,要么是听歌或者看电视剧,这些都是碎片化的知识,况且有许多对于提高人的见识和思想认识不仅是无用的,甚至是起了反作用。不少人陷入短视频和游戏的泥潭中不可自拔,大把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了,长此以往,对经典作品提不起兴趣,不愿意静静地捧着一部大部头专注地阅读半天。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随着手机在未成年人群中泛滥,现在的孩子不仅规范书写、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下降厉害,大不如前,读书做题是浮光掠影,有时题目都没有仔细看,便动笔做题了,错的概率自然大了很多;而且倾听的意识淡薄、深入思考的逻辑缺乏,在课堂上该静的时候静不下来,内心躁动不安,不愿意多想一步。

一部手机便可以查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那就不愿意迈步前行了。时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充足的,就看你怎么利用。一些人吃饱了不想动,天热了不想动,天冷了更不想出去,待在舒适的房间里吹着空调,想了解周边花边新闻可以刷视频、翻看朋友圈等,在手机上查看各地的美景美食,稍微高雅一点的人士还能像三年疫情期间那样在网上逛博物馆。呼吁学生能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抬头看看白云俯身摸摸绿草,不要被外物绑架,不要将自己与自然与社会隔离起来,而是活跃在大江南北、田间地头,这是作文命题者表达的第二个想法。

再想想,命题人似乎还隐含着另一个恳求:为学生减负为教师减负,负担减下来时间多出来,串连知识与自然的联系,密切书本与生活的结合,打通校园与社会的边界。学生的减负,需要教师与家长的放手;而教师的减负,则需要政府各部门不干扰、社会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与关怀。希望那些坐在高阁里的专家学者和对学校及教师有成见的人士也能够“出去走走”,到校园里看看当下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工作及生存状态,你走近我,我走近你,你我携手,共同行走。

多出去走走吧,首先迈开第一步,要“能至”,当然最有收获的旅行还应该“能言”“能文”。每一次旅游全身的每个感官都能投入,能讲出背后的故事更能激发起他人“我想去看看”的欲望,倘若能把自己每一次“走走”的经历——所至、所见、所感用笔带着情表达下来那是一笔财富,更是素养的提升和自己的一部《史记》。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