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分析怎么写家长版初一语文作文题目

试卷分析怎么写家长版初一语文作文题目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2-21 18:32:05

2024年12月4日,上海的同学家长老师晚上平安。不经意间高三一模开考了,黄浦,奉贤,松江三区的试卷陆续来了。刷起来刷起来(刷题使我快乐)。

黄浦一模的作文是:对“断舍离”的看法。这个颇有点佛教里人生顿悟的禅意。。。

松江一模的作文是:对“分歧比共识更有意义”这一说法的看法。这个就是比较主流的思辨话题了。

资料分享里有对黄浦区一模作文的解读和1篇参考例文哟!

今日资料分享

2025年上海市黄浦奉贤松江三区高三一模考试卷7份,部分含答案。

奉贤:英语,语文

黄浦:数学,语文,语文写作分析与参考范文

松江:数学,语文,历史

【2025上海黄浦区语文高考一模作文题】

生活中,许多人选择“断舍离”,以更好地认清自己内心的真实所求。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断舍离”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一,前言

今年一模的两大方向,一是现象类作文,二是认识事物和自我外界的主题方向。这道题几乎完美的切中了,还是比较贴合这两年的社会生活情境和考察趋势的。审题难度不大,话题也比较常见,想来同学们在考场上应该也都是有话可说的。还没有进行一模考试的同学可以参考练习一下。以下是个人的一些浅见供大家参考,只要能有理有据地进行剖析即可。

二,审题

当我们见到“生活中,许多人……往往……”的标志词时,要注意这是比较典型的现象类作文,现象类作文侧重的是“因 果”的客观全面的剖析。

在题干中还暗含一个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也即“断舍离”是一个手段,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清自己内心的真实所求”,那我们需要考虑,为何大家都在这样做这样想,而通过这个手段是否能达成这个目的?或如何才能达成这个目的呢?

关键词定义也是动笔构思前非常重要的一步。“断舍离”已经不是一个时新的词汇,它出自日本山下英子所著图书《断舍离》,这是一种做减法的生活态度,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网络用语。断即断绝不需要的,不盲目购物;舍即舍弃废物,清理掉多余的东西;离即脱离对物品的迷恋,清楚真正的需要。(定义来源网络)看完定义后我们会发现,这个词的本意便是希望通过舍弃对生活无用的物品,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使人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和题目中的说法是非常一致的。

结合定义,我们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主要侧重“物质”上对物品的“断舍离”,不过也可以延伸至“精神”进一步讨论:在当下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过于紧密,年轻人出现了“断亲”等现象,又何尝不是精神上的“断舍离”?

三,写作思路参考

【原因剖析】:为何许多人会有此选择?

社会层面

① 物质时代,消费主义盛行带来对于商品的崇拜。当下社会的“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就像苏格拉底有一天在雅典的街头闲逛,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非常感慨地说:“原来我不需要的东西有这么多啊!” 当我们的生活被不需要的商品堆满,沉浸在物质的追求中,自然无暇认清自己内心的真实所求。同样的,当我们的需求是“被制造”的一时的冲动消费或是虚荣心作祟,自然也就掩盖了真实所求。

② 网络时代,社交媒体让人与人的连接更加紧密,缺少自我审视的空间。萨特言:人对他人的妨碍不仅是物质性的,而且是精神性的。在与他人的密切互动中,我们不断接受社会期待与社会规范,接受他人的评价,而不断压抑甚至改变真实的诉求。也许离世界越远,离真实的自己越近。

2.个人层面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认识内心的真正所求的理想生活是一个人持续一生的命题,也是一个人实现身份认同,满足归属感,自我实现的重要路径。所以在这个总是被蒙蔽内心真实所求的时代,人们依旧对内心真正所求孜孜不舍。

【结果剖析】:

1. 立场/深入思辨:是否“断舍离”就能认清自己内心真实需求?

认识自己内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按照查尔斯·泰勒所说,自我来源于与他人的对话和对话后的反思。所以“断舍离”只是一个行为动作,不必然导向对自我的真实认知,在“断舍离”的过程中以及过程之后,都需要我们加入自主的反思,独立思考在其中,不是一时的冲动去乱扔东西,而是在过程中不断地审视和探索,才能真正探求到真实的内心所求。

2. 补充论述:所以,“断舍离”并非所有都丢弃,什么都不要,而是不断认清真实所求,不被外物和他人绑架,自适于世界。

参考例文

自由的灵魂和监狱的现实

生活中,许多人选择“断舍离”,以更好地认清自己内心的真实所求。

诚然,许多人选择断舍离,以更好地认清自己内心的真实所求。一方面,现代社会无孔不入的信息轰炸,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个人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另一方面,相比20年前下班就能远离所有的工作烦恼,微信等社交软件让个人在家休息,与朋友聚会,与家人旅游时,都能收到工作信息。个人不得已停下来放弃自己的私人生活,投入到工作中。长期受困于他人观点的裹挟,时刻被职场工作和人际关系打扰,个人觉得异常烦躁,焦虑。于是个人选择断开互联网连接,舍弃惹人厌烦的职场工作,离开对自己生活有严重影响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认清自己内心的真实所求。

然而,断舍离真的那么容易实现吗?一方面,个人在断开互联网连接时,可能也错过了及时的讯息。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个人错过及时讯息,可能失去了解新行业,创造额外财富的机会。另一方面,个人舍弃惹人厌烦的职场工作,离开对自己生活有严重影响的人际关系,选择去山清水秀的旅游胜地,寻求心灵的宁静,找到精神的放空。几个月过后,精神是放空了,钱包也空了。

鲁迅评价娜拉走后怎样时曾说,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钱这个字很俗,或许要被高尚的君子所笑。但若让这些高尚的君子饿上几天,他便渴望钱了。金钱好比第六感官,少了它,其余的五种感官就很难充分发挥作用。没有足够的收入,生活的希望就被截去了一半。个人得处心积虑,锱铢必较,时时刻刻为生存焦虑。

进一步思考,选择断舍离,就能认清内心真实的所求吗?个人选择断舍离,远离了让自己烦恼的一切,也远离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个人被抛到一个茫然无知,只有自己的世界。断舍离之后,个人选择了没有答案的人生和伍尔夫所言“草原上飞舞的韵律”,也会面临无穷的困惑与无尽的迷茫。

个人迷茫无措,叩问自己:“断开互联网连接后,我怎么和世界连接?不知道流行的话题之后,我好像无法和人沟通了。舍弃职场工作和人际关系后,我是不是会和社会脱节?不工作的话,我的价值是什么?”除了没有工作带来的经济窘迫,即使经济富裕,多数人还是会选择找个工作。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会恐惧,因为和社会脱节带来的意义感的缺乏。个人选择断舍离,认清内心真实的所求之前,事实上,先面对的是外界的排斥感和社会价值感的匮乏。

再进一步,认清内心真实的所求,和对外界的认知密不可分。我们无法真的断舍离。我们生活在现实中。从牙牙学语时触摸桌椅,聆听鸟鸣;到少年时代结交朋友,上网认知外界;到成人时开始工作,深入了解社会运转的规则,接触人性的阴暗。我们从小时候幻想成为改变世界的人,到逐渐发现世界的宏大和复杂,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平凡。我们认清,小时候要改变世界的梦想不过是儿童的戏言。

我们都不是振臂一呼便应者云集的英雄,我们渺小而平凡,飘摇地活在人世间。我们在内心欲望与个人能力间来回对抗,更在世俗价值观与自我探寻中寻求和解。我们无法真的与社会断舍离,我们只能断舍离自己内心的杂念。在所谓自由的灵魂和监狱的现实中必须找到一个位置,在两端都不可能生存。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