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考题与新高考试题试卷形式大体一致,紧跟2024九省联考试题的新变化。试题注重基础,紧扣教材,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核心素养基本能力。选择题第2题,第3题,第15题极难,主观题难度适中。
本次试题呈现以下特点:
一、增强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1.信息类文本阅读摘编自国家人文地理《华夏青史的地理印记》,文章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类讲述地名得名的内在历史,这些地名是几千年历史瞬间的见证,折射出不同时代中国人所追求的道德标准与人文精神。文本涉及地名集中在河南,有助于增强考生的文化自信,引导他们去触摸历史,感知文明,读懂中国,厚植家国情怀。
2.文言文阅读试题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材料节选自《韩非子·用人》和《吕氏春秋·审分览》,两则材料相互关联,共同谈到君主如何用人。君主在治理国家、制定政策时,需要依靠得力的官员帮助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材料一主张制定合理的奖惩法规,依法度用人。材料二主张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德才并重、任人唯贤、以德为先、奖罚分明等用人观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指导作用。
3.古代诗歌阅读选用民族英雄文天祥写给好友的一首诗歌《呈小村》。德祐二年(1276年),文天祥作为使臣到元军中议和,与元军主帅伯颜在皋亭山争论。伯颜发怒拘捕了他并押往北方。文天祥在途中逃出,回到南方,揭起抗元旗帜。德祐二年,诗人由南剑州进兵汀州,见刘沐等从江西起兵来迎,遂赋此诗。当时的诗人认为南宋国势虽陷入低迷,依然还有斗争的希望。而九年后写的《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出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当时的南宋江山破碎、社稷飘摇,国势已不可挽回。文天祥忠诚的爱国情和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文本引导考生要始终保持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不畏艰难险阻,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二、强化试题情境,随文设题。
高考情境化设题的本质是创设一个让学生的能力得以表现的环境,根据学生在这个环境中的表现来检测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此,对任何一道试题而言,必须要有情境材料,这个情境材料就构成了试题的环境。
1.现代文阅读Ⅱ第9题“文本结尾部分提到父亲时改为以“你”相称,请结合文本说明这样改称的理由。”此题并不是分析使用第二人称的作用的套路,而是回归文本具体读这一部分,深入地去体会作者的这样改称的目的,只有真正读懂文本表达的意思,才能准确地表达考生自己的意思。
2.名篇名句默写第(3)题“自古以来,人们常常在诗文中表达着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或表现百姓生活的富足,或描写烟火气浓浓,或叙写民俗热闹非凡,或描绘水稻丰收在望、或勾画草木茂盛、流水潺潺,比如是…”,考生首先把握大情境:表达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其次是具体内容满足5个“或”中的任何一个。只有同时具备这个限制条件,所写句子才是符合情境的。
3.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考查“微语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突出特点,不明确考查的知识点和方向,考生需要通过品味比较去体会词语、句子表达上的特点或差异。语言文字运用Ⅰ第19题“下列句子中的“过”与文中加点的“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随文命题”趋势越来越强,试题的设问方式越来越灵活,答题指向并不一定明确,所以需加强审题能力训练,方能准确把握命题意图。
三、注重思维考查,强化能力。
1.考查逻辑思维,提高思辨能力。
试题从考生能否进行合理推断、严谨论证、准确表达等多个方面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考查。信息类文本阅读第2题、第4题,文言文阅读13题,名句默写17(1)题、语言文字运用第18题成语,第22题语句复位都是对合理推断、严谨论证、准确表达的综合考查。
23题作文材料共两句话,分别是“有的人”与“也有人”对待“有些观点并不绝对正确”的不同方式。第一句指出,虽然“有些观点并不绝对正确”,但是“有的人就接受了”。写作时要深入思考,既然这些观点并不绝对正确,为什么“有的人就接受了”?影响我们认识事物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会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第二句指出,“但也有人会去甄别、勘误,从而有了新的收获”。“但”,显示了两种人对待“有些观点”的迥异,而“甄别、勘误、新的收获”等也暗示了命题人的情感倾向,只有敢于“甄别、勘误”,方能有新的收获。考生从材料出发,结合个人体验或对社会的观察,分析反思相关现象,把握事实真相,凝练出自己的观点,再使用恰当的论据支撑论点。
2.考查形象思维,提升审美素养。
古代诗歌阅读16题D项“把剑横拿,是要作战的姿态,再加上纵洒高歌”,写出了诗人随时准备作战的心情。名句默写第17题(2)表现了鲍照徘徊不前、如鲠在喉、难以言表的哀痛。通过这些考查来让考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从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素养。
3.考查科学思维,激发探究热情。
语文中包含科学的要素,试题也有体现。语言文字运用Ⅱ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科学规律治理沙漠,不同的沙漠成因决定了治理方式的不同。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沙漠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试题重在引导考生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观念。
四、注重教考衔接,以考促教
1.文言文阅读词义理解关联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齐桓晋文之事》《鸿门宴》两篇经典文本。
2.古代诗歌阅读第16题与初中教材古诗文天祥《过零丁洋》比较阅读。考生如果对这首诗的背景有一定了解,很容易作答。
3.写作23题立足教材、以考促教,可以从选择性必修中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中找到影子。
五、渗透语文知识,夯实基础。
语文核心素养贯穿整套试卷,暗含在试题中的语文知识则是支撑起整套试卷这个大厦的枝叶。本套试卷对语文知识的考查随处可见。第7题考查明暗双线、比喻、以点带面,第15题考查比兴和比喻、用典。第8题对标题“被时光镀亮”作用的考察,第12题、第17(3)题、第2题分别考查假设复句、选择复句、因果复句。只有具备并掌握这些最基本的语文知识才能将这些试题答好。
总之,本次五市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值得一线教师深入研究和思考。这套试卷给我的启发是,要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一是要回归语文教学本身,拒绝套路化、模式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根本。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拒绝机械化、浅显化、狭隘化、虚无化的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