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三年级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照。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照色签字笔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给弟子鲍杜星的书信中,姚鼻明确提到其“平生论诗宗旨”是“镕铸唐宋”。此信开首有“今年闻与馆选,极欣慰”之语、绝氏喜厌四年成进士,馆选庶吉士,此时姚鼐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姚鼐在其言论中常用“熔铸”指示如何李诗。他评价业师刘大懋的诗文“能包括古人之异体,镕以成其体”,“体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广泛向古人学习,甚至“古人之异体”也即相对立 的因素都可为我所学;二是形成自己的面就,也即“成甚体”,二者即是明清诗学中一直争辩不 休的模拟与脱化问题。
在姚鼎看来,学诗的初始阶段是模叔,先模拟一家,达到“似”的程度,再更换另一家;经过多次模拟,掌握多家的路径,自然能将古人之精华熔于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只有在坚持不懈的模拟基出上,才能脱化;不从模亚六手而急于求脱化,则不可能有所得。因为强调模拟,所以姚鼎对前后七子模拟之因尽管有批评,但亦将其视为正宗:“比拟诚太过,未失诗人花。”银谦益视讽如子的学诗方式,姚鼎痛诞之云:“近世人习闻钱受之偏论,轻讥明人之模仿,交不经模仿,亦安能脱化?”正因如此,姚鼎学诗“从明七子入”。模拟是学诗的基础脱化是高 级阶段,而终极目标是追求“自成一体”的成效。
对于由模拟到脱化的过程,姚邻有深刻的体会。学诗的第一阶段,是田不似到似。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初学者对前人之诗了解不深,故模拟时很难学得像,必然进入一个苦闷的境地。度过此种苦闪的阶段,才能有所心得,达到似古人的地步。所以由不似到似是一个长期而艰辛 的过程,又是必经之径。在《今体诗钞》中,姚鼎往往点出某诗学某人,并且指出模拟达到的阶 段,如评储光教《寒夜江口泊舟》、恭毋潜《若耶溪逢孔九》及皎然《寻陆鸿渐不遇》云:“似孟公。” 评丘为《题丧舍》云:“似右丞。”显然,达到似某人的地步已属不易。
由似到脱化,也要经历艰难的过程;需要“天启”才能实现。功夫是基础,模拟求似的阶段 必须“多读多为”。而在由似到脱化的阶段中,功夫的作用虽不如前一阶段,但仍不能脱离。对于“天启”。姚鼐有时用“禅悟”来解释;他告诚侄孙姚莹云:“凡诗文事与样家相似,须由悟入,非 语言所能传……欲悟亦无他法,熟读精思而已。”熟读精思到一定的程度;即可顿悟,形成自己 的面貌。他评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云:“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
“俗的唐宋”即以唐宋两代计人为模拟对象,姚颁(今体诗钞》只收虐家人诗。这些计人有 的选入一首或数首,有的则选入一二卷的篇幅。就入选规模来看,率白、杜甫、王维、孟活然、李商隐、苏轼、黄庭坚、陆游诸人是他业点模拟的对象。姚氏企图在效法诸家的基础上,进而来 变;达到自成一家的化境。他虽主张学诗先学七子,但又告诚门生“勿沿习皮毛,使人生厌”。对 于事商隐学杜“但摹其句格,不得共一气喷薄、顷挫析神、纵横变化处”亦深表不满。他最倾心黄 庭坚学杜的路数,评《题樊侯庙《徐璃子祠堂》云:二首从杜公《咏怀古迹》来而变其面貌。凡咏古诗,馆价事迹,载对工巧,此西昆纤丽之体,若大家以自吐胸臆,兀做纵模,岂以甸事为尚战!
“俗铸唐宋”所包含的模拟与新变的关系,在明济诗坛往往是割裂的,且选取哪种学诗方式,同时也关涉着师法对象的选择。正如叶燮所言,学唐诗者如前后七子、王士旗多着意模拟,故趋于“陈热”学宋诗者如公安派、竟陵派及浙派等,多外意变化,故趋于“生新”二者互相搀 斥,前后循环:“厌陈热者,必趋生新;而厌生新者,则又返趋陈熟。”由于此,叶受强调将两者融 合:陈热、生新,不可一偏,必二者相济,于陈中见新,生中得热,方全其美。若主于一而彼此交 讥,则二俱有过。从学诗的方法来说,姚鼎的观点与之相近,开且在具体的路径上,比前人有着 更为精微的探讨。
姚孤的时代,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唐诗人遵从七子及王士祯遗法,重模拟;而以发枚为代表的性灵派诽人,崇尚杨万里,且追踪公安派,凸韭个性西业变化,极力批评沈德潜宗唐计风。他认为只要具有性情与天赋,无论什么时代都可以写出好诗。姚敢对沈德潜并无太多评论性 话语,毕竟沈氏论诗重模拟,强调有不变之法与至变之法,并通过效法前人,达到“其言自吾而 立”的脱化之境,不过其诗模拟的成分大于脱化。而袁枚偏重变化,反对模拟。姚氏汲取两种 诗学取向的经验与救训,力求形成第三种诗学高峰——清诗。超然客公众号
(摘编自潘务正《姚州“镕铸唐宋”新论》)
材料二: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竞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 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 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洲明、应场,谢、阮、皮、鲍 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熵自曹雪芹《红楼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州在给弟子鲍桂星的书信中首次提出了“镕铸唐宋”的论诗宗旨:一是学古人,二是“成其体”。
B姚刑认为模拟是学诗的初始阶段,通过多次模拟掌握多位诗人的写作路径,然后才能达到“似”的程度。
C.因为姚州学诗是从对“明七子”的模仿开始的,所以当钱谦益讥讽七子学诗方式时,他极力给以批评
D.泌德潜论诗注重模拟,认为效法前人是达到“其言自吾而立”的脱化之境的条件,这和姚州的认识一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疏的一项是(3分)
A.姚前以“似孟公”“似右添”分别评价储光羲、蒸班潜、丘为的三首诗歌,意思是三人的诗歌创作已经到达了“似”的阶段。
B.姚丽评(存夜别友人》是“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不用“似小谢”而川“脱化”,说明在他看来此诗已有作者的面貌。
C.《今体诗钞》只收唐宋诗人作品的行为,体现了姚卿“镕铸唐宋”是以唐宋两代诗人作为模拟对象的学诗宗旨
D.性灵派代表诗人求枚鬃尚杨万里、追踪公安派,极力批评沈德潜宗唐诗风,是因为他更认可宋诗“生新”的特点。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大抵学古人必始而迷闷,苦毫无似处。
B.至其神妙之境,又须于无意中忽然遇之,非可力探。
C..士荀非有天启,必不能尽其神妙。然苟人辍其力,则天亦何自而启之哉?
D.子美之诗,其才天纵,而致学精思与之并至,故为古今诗人之冠。
4.请简要说明姚迥“镕铸唐宋”理论的价值。(4分)
5.请简要概括林黛玉和姚邢在诗歌创作上的相似之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睡二指
王愿坚
①1935年,锁蛟岭……突起的峰峦、茂密的树林。一支不大的部队正沿着这丛林中的小 路急匆匆地走着。这是个奇怪的行军行列:从队首到队尾扯着一条绳子,战士们一个个紧抓住 绳子,脚步跟跄地往前赶。
②这便是他所指挥的那支红军游击队。
③这天,秘密交通送来了上级的命令:要他们立即动身赶到武功山区,和大队会合,共同进行一次大的战斗。命令像钢钉砸在铁板上似的:必须在五天内到达!但是,他们一离开根据地,就被敌人盯上了。敌人调动了沿途的军队和民团,前堵后追,紧紧地咬住不放。为了保存力量,如期到达指定地点,和敌人纠缠是不行的,他们只得钻进山林,兼程前进。
④除了战斗就是赶路,日夜不停地赶路。谁负伤了,背起;谁脚上打泡了,扶起。衣服被划破了,一条条一片片地桂在身上,有的已经围上芭蕉叶子避体了。煮饭的时问是没有的,战士们一边走着一边从粮袋里抓出把生米,再随手捋把嫩树叶子,一道塞进嘴里。但是,最难耐的还是困倦。一连三四个日夜没有合眼,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东摇西摆地走;稍微一停步,队伍里就响起了鼾声。
⑤人们多么需要睡一觉啊!
⑥第四天上,他弄来了一些树皮搓成了一条长绳,人们抓着绳子走着团一会儿眼晴。这也好不了许多:这一个,好像故意似的,身子一赳超,一头撞到树干上,然后蓦地惊醒过来,揉着肿起的脑袋追上了队伍;那一个脸被树枝划破了;又一个脚被山石碰伤了……管它呢,总可以多少睡一会儿了。
⑦疲困强烈地袭击着整个队伍。
⑧副支队长任丕祥吃力地扶住一棵小杉树,焦踩地喊道:“老范,给我半个班吧!我去给大家争取点时问唾一哇!”
⑨“不!”他和任丕祥一样焦躁。为了睡觉而打仗,这不成;而且前面还有七八十里路。“要不,犹让大家稍微打个盹,只睡……睡二指犹行……”任丕祥的话越说越低,眼睛合上了,扶着树干的手松开了,腿像被抽掉了骨头,身子沿着树干慢慢地滑下来,葛地,咕咚一声栽倒在地 上,口里还在吻响地说着:“稍微……二指……”在他摔倒的时候,脸被石尖扎破了,股红的血一 滴滴地落到草梢上。但他丝毫也没有发觉。他睡得那么香,长长地打着鼾,脸上泛起满足的 笑容。
⑩他弯下身,把任丕样的身体放平了些,把他脸上的血水擦了擦。他的心一阵紧缩:任丕祥是整个支队中数得着的硬汉子,他都撑不住了,那……就在这一利那,他大声地喊道:“休息!”
⑪说出这两个字时,他的心情是万分复杂的。谁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到来?这每一分钟的睡眠是要用同志们的血来换哪!他应该为这一百多人,为明天的战斗负责,可是……
⑫君看大家都睡好了以后,他从一个战士的枪上抽出了一根枪探条,来到了一个高高的山包上,把探条笔直地括进土里。一条细细的影子针针地映在地面上。他仲出两个指头按住地面,在阴影转移的方向二指远处画上了一条细线。凭经验,这是半个多钟头。
⑬“等影子走到这里,我一定得叫醒他们!”他暗暗下了决心。然后又警惕地向远处眺望了一下,山路上空荡荡的,看来敌人还远。
⑭只到这时,他才览得眼皮是那么沉重。
⑮“就是困死也不能睡着了呀!”他找来了一节竹简,接了一筒泉水,含上口水,朝天一喷,冷水像小雨似的洒下来,人清醒些了。可是喷了几次以后,这办法失去了效验。于是他又找来了两棵草棍儿,把眼皮撑起来,这样眼皮是不会垂下来了,可是过了不久,眼前又变得云遮雾平了。
⑯就在这时,眼前一簇黑点在晃动起来,他蓦地一惊,揉了揉眼睛,这才看清在他目力所及的远处出现了一群人的影子。回头望了望那根枪探条.影子距离他画的线还有一指多。超然客公众号
⑰“狗东西,来得这样快!”他冗骂着,一面端起竹筒,按起水湿着眼晴,一面向睡览的同志们跑去。
⑱似乎在他一生中没有比叫醒这些同志们更困难的事了。怎么叫也叫不应。他刚把这个拖起,要拖那个的时候,这个又仆倒了。费了好大的劲才叫醒了三个人。“怎么办?”没有时间磨蹭了,他抬起脚向着任丕祥的腿上踹了两下,接着又把手里的一筒水猛地泼到他的脸上。
⑲冷不丁打一个寒战,任丕祥醒来了。
⑳“老任,赶快想办法把同志们弄醒,向苏家墟转移!”他气冲冲地说完,带着那三个战士,迎着敌人跑去。
㉑当他向敌人打出了第一枪以后,好大一会儿,他才看见队伍瓒上背后那一道山岭……
(根据王愿坚小说《休息:删改)
文本二:
杨成武回忆录:夜行记(节选)
走着,走着,突然队伍停住了。
这是常有的事。遇到隘路、小桥,往往行军受阻,前面的放慢了脚步,后边拉不开步子,得 稍稍等一等,要是碰上了“拦路虎”,那等的时间更长,得等到前卫开辟好通路,才能让后续部队 前进。一晚上,这样走走停停要碰上好几回 等了好长一段时间,还不见动静。小白抓着马几巴.已经发出了那声。马背上的瑞号,也 沉沉地垂着脑袋进入了梦乡。再看看前面,队伍里的战士都在打晓儿,静悄悄地一个紧换一 个,后面的拉着前面的背包站在长长的羊肠小近上。
“到底怎么回事?前面的障碍排除了没有?”站了好一会儿,我等不及了,朝前走去。当我来到前面时,几乎愣位了。
哦,原来队伍断“线”了——前面的队伍早已踪影全无。现在原地站着的几十个人,他们一个 挨着一个,手拉着前面的背包。仔细一看,最前面那个小战士趴在弯角的地方唾着了,而后面的 同志由于黑夜篆篆看不清楚,以为又要停住等了,便习惯地站住了,时间一长,也就打起吨条。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部队以一种奇怪的行列行军,从队首到队尾都扯着绳子,是为了让战士们得到一点休息的时间。
B.文本一中老范决心让战士们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睡二指”,折射了他此时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
C.文本一通过描写红军游击队在敌人围迫堵微下的艰苦行军,展现了红军战士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念。
D.文本二中队伍突然停住了,是在等前卫开辟通路,结果在等待的过程中,几十个战士都站着睡着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说,不正硼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运用“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等一系列比喻,形象地描写出战士们极度困倦的状态。
8.本文详细描写硬汉任丕祥的睡态,他的睡态凸显了整个行军队伍的疲危状态,这促使老范决心让战士们“睡二指”。
C.两个文本内容相近但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
D.文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鲜活的形象;文木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不失生动。
8.“可就是因为这,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在走上一道崖边时,一个战士因为唾得太沉, 手一松,一失脚,掉下悬崖牺牲了……”这是文本一的一段话,请指出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并简要分析其在原文中的作用。(4分)
9.王愿坚在《谜的启示》中说:“小说要用小去反映大,以部分去显示企体……”请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实现王愿坚这一艺术思想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会父忧,有疾,使婢九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 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虞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遐参军,设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帮为亮立传,谓亮将咯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初,识周尝谓寿曰:“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寿互此再致成辱,皆如周言。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应子,未升。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
(节选自《晋书·陈寿传》,有删改)超然客公众号
材料二: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账数十万言,善屈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 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虞、杨修等为之羽翼。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植尝来年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年令坐死。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国。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枚成。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底并其男口。植与诸侯并就国。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
材料三:
陈寿将为《国志》,谓丁梁州曰:“若可寻免千斛米见借,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米,遂以无传。
(晋·裴启(语林》) 注:《语林》是古小说集。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司空张华爱其才A以寿B虽不远C嫌D原情E不至F贬废G举为孝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是说“像对待老师一样”,与《频说》“吾从而师之”的“师”州法不向。
B.“当以《晋书》相付耳”与“执手相着泪眼”两句中的“相”意义不同。
C.“植既以才见异”与“若可寻见千斛冲见借”两句中的“见”意义相同。
D.国,是指诸侯的封地,与《非及》中“诸侯各及其国”的“国”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宦官黄皓独揽权柄,耍弄威权,大臣们都违背自己的心意依附他,但陈寿不委曲求全,因此屡遭贬谪。
B.《晋书》评价陈寿“其为时所重如此”,是指夏侯湛撕毁了自己写的《魏书》和张华托书这两件事。
C.《晋书》认为陈寿客观记载了丁仪、丁虞、诸葛亮和诸葛瞻的弱点与不足,议论他的人因此少了。
D.曹植能诗会文,丁仪、丁虞等人都来辅佐他,但是他饮酒无度,因此曹操取消了让他去救曹仁的命令。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4分)
(2)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情人?(4分)
14.《晋书》中记载的陈寿“索米作传’的事例,被很多史学家认为是不合事实的。请你根据上述材料找到这样说的依据。(3分)
(二)古代计欧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频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圆,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默诗怜汝足精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新麦继陈谷”呼应题目中的“收麦”,一个“欲”字写出乍收在望的期盼之情。
D.领联运用对比的手法,“三夜”突出“阴额”之长、“一竿”突出“晴日”到来之惊喜。超然客公众号
C.颈联中用劳动者的“饥乏”和“苦辛”直接地写出了抢收新麦劳动场景的紧张与忙碌。
D.尾联写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中,结束农事,平实的话语中流露出收麦后的喜悦。
16.本诗字里行间里流露着诗人对外孙的真挚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明在看书时,看到唐太宗“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名言,想起了《论语十二章)中孔 子也说过类似的话,“ , , ”。
(2)“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突出音乐感染力的名句,而琵琶演奏结束后的 两句“ , , ”对此进行了生动的诠释。
(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由 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 ”。
三、语言文宇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15年9月16日,杭州成功申办第19届亚运会。山水杭州拥有诸多景观,其中钱塘潮涌这一自然现象历经数千年,观湖已变成独特的人文景观。2018年8月6日,会徽“潮滑”发布。2018年9月2日,雅加达亚运会闭幕,亚运会进入“杭州时间”。
亚运会已走过72个年头,回首1949年第一届新德里亚运会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还无法组建出一支体育代表团。直至197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踏上亚运赛场。那届比赛,中国军团拿下33枚金牌。1982年,亚运会再次回到印度新德里。这一次,中国体育代 表团创造历史,以61枚金牌首次名列金牌榜榜首。 超然客公众号
正是源于在亚运会赛场的不断突破,中国体育代表团重返奥运赛场后,由射击运动员许海 峰在1984年洛杉矾奥运会摘得中国首枚奥运金牌。那届盛会中,郎平领街的中国女排、独揽 三金的“体操王子”李宁等人,成为中国一张张璀璨夺目的新名片。
1990年,中国迎来首个本土举办的国际性综合运动会——北京亚运会。观众席上红旗招展,群情激奋;许海峰在万众瞩目下,点燃主火炬;中国体育代表团狂揽183枚金牌。直到20 年后广州亚运会,当中国再一次成为东道主时,这一纪录才被打破。从1982年第九届亚运会开始至今,中国军团已连续11届获得金牌总数第一。
18.请为这段文字拟写一个标题。要求: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5个字。(4分)
19.下面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会“潮涌”.请从中找出两个中国元素,并说明其象征意义。(4分)
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惯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坐入艺术之官,“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贸平凹《染腔》)
B.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站娘们私下都叫他“北京 话”。(铁凝《哦,香雪》)
C.现在我们的语汇中就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D.这个十五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叶雨婷《“探界 者”钟扬》)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苏东坡有太多的佳句,一些句子人们常常能够 ① 。在中国诗歌的海洋里似乎很容易找到一些绝妙的句子,它们一到相宜的场合就不邀而至,好像这是一种 ② :按理就应该是那个样子,天生如此,谁也无法更动无法超越。就像每个月份里按时出现的月亮和星辰一样,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在那里出没和闪耀。这些佳句中有一部分是同一个作者,他就是苏东坡。超然客公众号
苏东坡是引用率最高的中国古代诗人之一,这不得不令人叹服。而实际上这些引用不过是 ③ ,在苏东坡诗歌绿色原野里,这不过是绽放的几片瓣朵罢了。历史记载中那些专门寻觅佳句的苦吟派、为一句妙语捻断数根须的诗人,却较少创造出如此绚丽和醒目的景政。在苏东坡这里,他与鱼鸟梅竹相亲,与清风明月为伴、与孤鸿幽妈共眠,诗文不过是人生旅途上时断时续的手记,佳句自然而然地流泻而出,它们较少刻意经营,也不受强烈理念的驱使,其中的大部分是兴之所至,所以流淌无碍,机缘巧合,具有天然的淳朴和睿智,丰沛多趣而从来不会“贫济”。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他与鱼鸟梅竹、清风明月、孤鸿幽鹤为伴,诗文是旅途上时断时续的手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有一批热血青年,他们厚植发农情怀、勤练兴农本领,甘”于田间,自 找“苦”吃。2023年5月3日,国家领导人在给他们的回信中强调:“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上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才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背年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35分)
(一)1.D 2.D 3.C
4.①姚鼐“镕铸唐宋”理论,超越同时期明清诗坛的诗歌创作主张,将宗唐诗风的模拟与宗宋诗风的新变相融合,以取长补短。(2分)②提出了从模拟到脱化的具体路径,以期通过“镕铸”成就最高的唐宋诗歌形成清诗的新风貌。(2分)超然客公众号
5.①都认可唐诗的价值。②都认可功夫和悟性的重要。③都认可作诗由模仿到脱化的过程。(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二)6.D 7.A
8.①该段话应放在⑥段后面(1分)。②这段话写的是在行军过程中的一个极端事例,凸显出行军的异常艰难(1分):与前面其他人疲惫的状态形成呼应(1 分),为下文任丕祥提出睡二指的合理请求做了铺垫(1分)。
9.9.用小去反映大:①通过 细节塑造人物高尚品质和高大形象。老范用冷水喷脸,用草棍儿撑眼皮等细节集中地体现了他强烈的责任心。(2分)②通过小事件反映重大革命事件。用关于休息的小事件体现长征艰苦异常的环境。(2分)以部分去显示全体:以个体形象反映群体形象。用老范的形象来反映中国革命者群体的伟大精神。(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二、(35分)
(一)10.A D G 11.C 12.C
13.(1)你一定会凭借才学成名,将会遭受挫折,也不是什么坏事,应该小心谨慎。(被:遭受。损折:挫折。深慎:小心谨慎。句意1分) (2)话说出口就是言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顾:只。倩:使,请。句意2分)
14.14.(1)《晋书》本身记载时就加了“或云”二字,表明是道听途说。(2)二丁的儿子早在汉末魏初已被杀光,时隔六十多年,生活在西晋的陈寿 不可能向二丁的儿子“觅米”。(3)《语林》是短篇小说集,收录的故事具有“虚构性”。(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二)15.C
16.①首联中用一个“赖”字,表达了对外孙帮助自己收麦的感激之情。②颈联通过“急炊大饼”“多博村酤”等动作描写,表达了对外孙辛勤劳动的关心(深情、 爱怜之情也可)。③尾联中的人称由上文的“诸孙”转变为“汝”,这一人称变化更能亲切地 表达对外孙辛勤劳作的赞美。(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超然客公众号
(三)
17.(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3)(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 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评分标准:本小题多写、 少写、错写均不得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陈寿,字承祚,是巴西安汉人。年少好学,师从同郡人谯周,担任蜀国观阁令 史。宦官黄皓专权作威,大臣都曲意依附他,只有陈寿不肯屈从,因此屡次遭到贬黜。遭逢 父亲丧事,生了病,让婢女捏药丸,有客人到他家看见了,乡人因此责难他。等到蜀国被平 定,因为这些原因多年得不到升迁。司空张华爱惜他的才华,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 但推究实情还不至于被贬,举荐他为孝廉。当时的人称赞他善于叙事,有良史之才。这时夏 侯湛正撰写《魏书》,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就毁掉了自己的书不写了。张华十分欣赏 他,对陈寿说:“应当把国史的编写任务交付给你。”他就这样被当时的人推崇。有人说丁 仪、丁虞在魏国有盛名,陈寿对他的儿子说:“你送一千斛米来给我,我就给你父亲作一个 好的传记。”丁氏子没有答应,陈寿最终没有为其立传。陈寿的父亲担任马谡的参军,马谡 被诸葛亮诛杀,陈寿的父亲也被判处髡刑,诸葛瞻又看不起陈寿。陈寿为诸葛亮作传时,说诸葛亮用兵谋略不高超,没有克敌制胜的能力,说诸葛瞻只是擅长书法,名过其实。评议者 因此看不起陈寿。起初,谯周曾对陈寿说:“你一定会凭借才学成名,将会遭受挫折,也不 是什么坏事,应该小心谨慎。”到这时,陈寿两次遭到废黜,都像谯周说的那样。以后几年, 被起用为太子中庶子,没有授予官职。元康七年,因病去世,时年六十五岁。
材料二:陈思王曹植传,陈思王曹植字子建,十几岁就诵读《诗经》、《论语》以及辞 赋几十万字,擅长作文。曹操有次看到他的文章,对他说:“你请人代作的?”曹植跪下说:“话说出口就是言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曹植既 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虞、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可是他任性行事,不掩饰自己,饮 酒没有节制。曹植有一次乘车在驰道上行驶,打开司马门出来。曹操大怒,处死了公车令。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派曹植任南中郎将,行使征虏将军职衔,要让他去救 曹仁。召他来要告诚他一番话,曹植喝醉了酒不能起身,曹操后悔,取消了这个命令。曹丕 即王位,诛杀丁仪、丁虞和他们全家的男子。曹植和诸侯全部回到自己的封国。
材料三:陈寿将作《三国志》,就对丁梁洲说:“如果你能找到一千斛米借给我,我就 替你父亲作一篇好传。”丁没有给他米,手是陈寿就没有给丁的父亲作传。
三、(20分)
(一)18.示例1:拥抱亚运,迈向体育强国。示例2:忆亚运之路,展强国风采。(评分参考:修辞2分:“亚运会”“体育强国”各1分,意思对即可。超字数扣1分。)超然客公众号
19. ①钱塘江潮头,象征浙江儿女(中华儿女)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象征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潮的涌动和发展)。②扇面造型,象征江南人文意蕴(中国传统文化)。③浪花形 成的祥云,象征幸福、繁荣和成功(蕴含着对杭运会美好祝福)。(评分参考:每点2分,中 国元素1分,象征意义1分。)
20.B
(二)21.①脱口而出(信手拈来、口诵心惟)②理所当然③冰山一角(九牛一毛、 沧海一粟)(每空1分。)
22.①原句将三组景物分别匹配了“相亲”“相伴”“共眠”,与改 句中仅有“相伴”相比,表达更为丰富,增强了感染力。②原句“与鱼鸟梅竹相亲,与清风明月为伴,与孤鸿幽鹤共眠”三个短句,更为活泼明快,更富有节奏感。③原句“不过” 一词意为“只”“仅仅”,含有往轻里说的意味,表明佳句源自随手记录,强调自然性,更符 合原文佳句浑然天成非刻意经营的逻辑。注:本小题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四、(60分)
23.(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