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返校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二重证据法是近代王国维对自己研究中国古史所运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1925年,王国维在为清华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总论》时最早提出二重证据法:“我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这种方法突破了传世文献互证的限制,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
通过这种方法,新材料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旧材料可以得到重新鉴定,而人们有关古史的立论,可以得到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双重判定,从而也就会做到确凿可信。作为一种古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二重证据法具有一定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如认为“纸上之学问,赖于地下之学问”,体现了逻辑方法论原理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首要环节的要求;主张“综合贯通以类其同,分析比较以观其异”,不仅体现了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运用,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体现出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求在古史研究中对不同的材料“参互求之”,表明了对比较法的重视;强调“由全以知曲,致曲以知全”,则体现和贯穿着对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运用。
(摘编自《逻辑学大词典》)
材料二:
上世纪后半期,史学界进一步拓宽研究路径,注意运用民俗学、神话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古史,推动古史研究朝民俗学、神话学及人类学的路向发展。作为古史辨派的成员和顾颉刚的弟子,历史学家杨向奎在新时期学术复兴的语境中提出三重证据法。杨向奎在其所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序言中称:“文献不足则取决于考古材料,再不足则取决于民族学方面的研究。过去,研究中国古代史讲双重证据,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鉴于中国各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民族学的材料,更可以补文献考古之不足,所以古史研究中三重证据代替了过去的双重证据。”
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从各自关注的领域对三重证据法做了不同解读,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推进。陈寅恪所言三重证据法是:“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黄现璠所言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结合调查资料或材料中的“口述史料”研究历史学、民族学。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运用“边裔少数民族的,包括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的史料研究先秦史。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将考古材料又分为两部分——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三重证据便是有字的考古资料、无字的考古资料和史书上之材料。可见,三重证据法的具体内容,不同学者的解读有差异。不过,均为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以互证为基本方法,拓宽史料范围的学术努力,突破了文字中心主义。
(摘编自龙宗智《法学与史学印证方法比较研究》)
材料三:
人类学及文化研究的方法创新与整合对于中国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对于按照文、史、哲、心理、宗教、美术等各个学科的教育范式培养出来的学者,要学会在书写文献以外找到重新进入历史文化的途径,这虽有相当的知识跨越难度,却代表着未来的学术整合发展趋势,值得在高等教育中加以引导和推广。举例来说,《西游记》研究一直是古代小说研究的大热点。季羡林先生根据印度大史诗中的神猴哈努曼形象,提出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的由来究竟属于中国原创还是印度输入的问题,曾引发比较研究方面持久的争论。事实上,敦煌地区在唐宋以前是氐羌族群活跃的地区,当地居民的口碑文化中至今依然保留着有关唐僧师徒西游故事的丰富地方性叙事,甚至当地的地名中也还保留着“葫芦河”等一批与西游题材相关的古老名号。第三重证据表明:猴的形象,对于自古游牧在河西走廊地区的羌人,包括建立西夏王国的党项人,本来就是其祖先图腾。神猴能够神通广大的观念,不需要等待哈努曼形象从印度传播过来,就早已深入人心。
过去十余年,《西游记》研究再度发生“焦点西移”的现象,其原因就出自敦煌榆林窟的西夏壁画和元代壁画之唐僧师徒叙事。这些图像符号给出的西游叙事题材,要比吴承恩写出小说《西游记》的年代早几百年。这一实例表明,新发现的第四重证据对文字符号材料的时空局限性而言,具有真正的突破意义。这样,文化研究就不再单纯着眼于互证,而囊括了传统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实现了普遍方法论的探求。
(摘自叶舒宪《四重证据法:符号学视野重建中国文化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研究中国古史的专家,王国维撰写了《古史新证》,并把史学界研究中国历史所运用方法概括为二重证据法。
B.敦煌地区在唐宋以前是氐羌族群活跃的区域,当地保留至今的西游故事,属于黄现璠三重证据法中的“口述史料”。
C.结合各自关注领域,学者们重新解读了三重证据法,他们相互借鉴,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拓宽了史料。
D.许多游牧民族曾将猴的形象作为祖先图腾,这些信息证实了神猴哈努曼形象确实在河西走廊出现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向奎运用了民族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古史,提出三重证据法,认为民族学的材料可以补文献与考古之不足。
B.陈寅恪提出的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地下之实物、纸上之遗文、异族之故书、传世古籍、外来之观念和旧有材料的互证。
C.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以二重证据法为基础,吸纳了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少数民族知识来研究中国历史。
D.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以二重证据法为根基,他将考古材料分为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第三重证据便是有字考古资料。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的是(3分)( )
A.宁夏贺兰山新石器时代的角羊岩画 B.西安半坡遗址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C.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D.山东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
4.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三,概述四重证据法包含哪四重。(4分)
请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从一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实现了哪些理论上的飞跃。(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营长轶闻
管抨
抗日战争时,我们军分区警卫营长武英俊,每次往火线上调动部队,他都像个逞强的小孩子,向着弹雨纷飞的战场,挺直着腰板儿,站在高岗上,拿望眼镜观察敌人。从他身边跑过去的战士,要是有人猫着腰,他便大声挖苦说∶"那位老大爷,嘿,我说那位老大爷!"
臊得那年轻战士满脸通红,拔起腰板儿,跑上去了。
武英俊长得并不英俊,黝黑的脸,窄细的眼睛,但是身材却也彪壮。说话的时候,就好像听话的人都耳朵背,他扯直响亮的嗓门儿,喧声震天,就是老天爷打雷你都听不见。可是,等到需要他大喊一声的时候,他倒不说话了。比方,他见战士们在敌人密集的火网下抬不起头来的时候,他一声不响地往手里唾口唾沫,搓搓手儿,挽起袖子,一声不响地抄起机关枪就往上冲。战士们立刻像滚滚波涛一般冲上去,超越了他,并且互相超越。武英俊浑身的弹伤,用战士们的话说∶"像筛子一般密密麻麻。"而且越说越没边儿没沿儿;"哈!连敌人都怕伤了我们营长的胃口。有三回了,子弹都是从肚子上那个伤口穿过去的,巧不巧 不管子弹左穿右穿,没有伤筋动骨,没有伤过胃。就好像那子弹是从我们营长的肚肠中间转弯抹角儿过去的。"
战士们并不是平白无故夸耀他们营长的胃口,部队会餐的时候。一大海碗炖肘子,武英俊像吃凉粉一般,嘀里突鲁,眨眼间就没了。他吧咂着嘴巴说∶"挺烂糊,端上来吧!"好像这炊事员请营长尝尝似的,并非正式上菜。等到端上满桌鱼肉的时候,武营长却只是慢慢品尝,有声有色地评论。其实,他是先让同志们吃够了,剩下的不管多少,谈笑之间,风卷残云一般,吃个精光。
怨不得战士们神气活现地说∶"我们武营长准是武松的后代,顿饭斗米斗面啊!扛小活儿的时候,一顿就吃七八个菜团子,外带一锅汤,一二百斤的口袋,一个胳肢窝一个,挟起来就走。参加八路军,打仗拼刺刀,他一口气拼倒五六个鬼子,气不长出,面不改色。要不就有那么大肚量 简直就像个渤海湾,什么火轮船,鱼鳖虾蟹,他都能吞进去!"
有时激烈的战斗以后,司令员来到营部,把司务长叫来,吩咐∶ "给你们武营长买两只鸡补养补养!"按理说,营长应该马上谢绝,或是说些感谢首长关心的话儿。可是,武英俊向司令员凑过脸去,觑着眼,一副天真烂漫的样子,咧开嘴巴笑着问∶"这么多的干部就两只鸡呀 还不够我一个人塞牙缝哪。司令员既然关心下级,就不能只关心我一个人哪!"
司令员忙叫住司务长,大声说∶"再炖两个肘子!"
然后,司令员朝武英俊探过身去,笑眯着眼睛说∶"我看敌人打不垮我,倒是非叫你把我这司令员吃垮了才称心!"武英俊只是咧着嘴巴笑。
司务长买来鸡和肉。武英俊一面通知各连连长到营部会餐,一面像妇女那样,系上围裙,亲自下厨房帮厨。高声说笑,敲得锅盆叮当响。吃饭的时候,要是连长们再夸奖几句营长的手艺,他便营长不像营长,变成一个受宠的小学生,又是骄傲,又是得意,把筷子点着碗边儿,兴兴头头地张罗着∶"伸筷子啊!嘿,下家伙。尝尝我做的肘子。没有红糖,我敢说,比用红糖做的还好吃多着哪!"
军分区扩大军区的时候,武英俊已经是军区独立团长。一年冬季反扫荡,部队分散开来打游击。武团长带着一个营,在大山里同敌人藏猫猫一般,忽而转到敌人屁股后头,打他个屁滚尿流。忽而转到敌人前面,埋伏起来,打得敌人马仰人翻。可是,部队时常吃不上饭。风雪天在大山上,咬一口雪团,吞一把炒米。打了一个多月仗,眼看旧历年到了。武英俊把队伍带到一个原的山区大村子里,买猪买羊,给战士们过年。不用说。武团长照例把排以上干部连同房东,村干部,军烈属一并请到团部会餐。照例系上围裙,挽起袖子,亲自造厨。这个大娘送来一篮子鸡蛋,那个房东大爷送来一个大猪蹄膀。人来人往,正在热闹,侦查员跑来报告∶山外来了三百多鬼子。听这话,客人们忽忽拉拉往外走,准备战斗。武团长拦住大伙说∶"我去瞧瞧,今天高低要叫大伙儿会餐过年。"于是,团长围裙也不解,军装外头披了件青布棉袍,匆匆来到村外山头上,用望眼镜瞧了瞧,命令身边的营长,立即派几十个人,赶着牲口,不要隐蔽,沿着山岭往西北走一趟,再从山沟转回来,吃肉过年。武团长回到团部,甩掉长袍,神气活现地嚷着∶"敌人怕耽误咱们过年,往西北走啦!"
不大一会儿,得到消息,敌人往西北方向去了。大伙儿瞧着武团长胸前系着围裙,挥动着勺子,一会儿叫着"姜丝儿!"一会儿叫着"大火!"有人在旁边连吹带夸∶"今年过年,咱们沾武团长的光啦!鬼子知道武团长兵精饭饱,不敢进村,乖乖往西北走了,你不信这个 "
全国解放了,武英俊已经是军长了。但我们还是叫他老营长,老营长的肚量还是那么大,吃起饭来叫人目瞪口呆。爱人给他做件皮大衣,夫妻争执了两年,结果还是那身旧军大衣。可逢年过节,必把可以请到的老战友,老房东,老警卫员,请到家里。他照例系上围裙,亲自下厨做几样拿手菜。他依样先让客人们吃够,不管剩多少,谈笑间,他仍是风卷残云一般,吃个精光。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战士们叙说武英俊的弹伤像筛子但仍没伤着胃,为下文他的用餐速度之快做了铺垫。
B.战士们戏称武英俊是武松的后代,增强了人物的英雄色彩,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C.小说中提及大娘送鸡蛋,房东大爷又送猪蹄膀,体现了当地老百姓对武英俊的喜爱。
D.文章结尾段提到武英俊夫妇对大衣的争执,使得老营长节俭又顽固的形象更加凸显。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老营长轶闻"作为本篇小说的标题,看似普通,实际上暗含了人物的传奇色彩,能极大
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中间讲述了一段武英俊派人诱敌往西北,绕开我军过年会餐所在地的故事,气氛松紧
有度,情节有起有伏。
C.小说在刻画主人公时,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也有他人评价的侧面描写,
让人物形象生动饱满。
D.故事的讲述有"抗日战争时""军分区扩大军区的时候""全国解放了"等时间的节点,
使得小说具有纪实之感。
8.作者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寓庄于谐的效果。请从文中举两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4分)
9.从叙事视角的角度,简要分析本文与《荷花淀》在讲述战争故事方面的异同。(6分)
二、古诗文阅读(46分)
(一)课内文言文(本题共2小题,6分)
10.以下加点词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单于壮其节 ②蝉蜕于浊秽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⑤函梁君臣之首 ⑥同死生,轻去就 ⑦反欲斗两主 ⑧贼人以自利
⑨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⑩邪曲之害公也
A.①③/②④/⑤⑧/⑥⑦/⑨/⑩ B.①⑥/②/③⑦/④⑤/⑧⑩/⑨
C.①③/②④/⑤/⑥⑨/⑦/⑧⑩ D. ①⑥/②④/③⑦/⑤⑧/⑨/⑩
11.以下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④大破楚师于丹、浙 ⑤此三者,吾遗恨也 ⑥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⑦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⑧为天下笑
A.①⑧/②④⑥/③⑦/⑤ B.①⑧/②⑦/③④⑥/⑤
C.①⑧/②③⑦/④⑥/⑤ D.①④⑧/②③⑦/⑤/⑥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甲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①,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②,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选自司马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乙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注】①嬗:转换、更换。②闾巷:街巷,借指民间。此指刘邦出身微贱。下文“贤者”亦指刘邦。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B.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C.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D.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表,《史记》创立的一种体例,一般为年表,因秦楚之际天下未定,采取按月记述,列为月表。
B.合从,即合纵,本指战国后期燕、齐、韩、赵、魏、楚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此处亦为此意。
C.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D.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即黑色。秦朝百姓一般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之为“黔首”。
1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概括了秦楚之际政治形势的特点,即陈涉发难、项羽灭秦、刘邦称帝,而这些又都是在短促的时间内发生的事。
B.乙文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统一天下的过程和巩固政权时采取的种种措施来看,他为其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
C.甲文回顾历史上几位君王或以德政或以武力统一天下的艰难历程,结尾以多次发问来分析刘邦称帝之因,颇有余味。
D.乙文用铺陈的手法极力渲染秦王朝国势之强大,其用意在于和下文陈涉起义之后秦朝的兵败如山倒形成强烈对比。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4分)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分)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3分)
欧阳修有言:“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结合甲乙选文分析秦朝兴亡之因。(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听蜀僧溶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中有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诗与《李凭篓篌引》一样,起始句都用乐器的名贵来衬托乐师的不凡。
B.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用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来比喻琴声的清越宏远。
C.颈联既点明了听琴的时令,也写出了琴声由先前的畅快转为沉重的变化。
D.全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赞美琴声美妙的同时,也寓有知音的感慨。
18.本诗尾联与《李凭篓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在表现音乐手法上
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
(1)儒学经典《大学》开篇就明确了大学的宗旨:“ ,
, 。”
(2) 《书愤》中“ , ”用名词串联,写诗人对过去戎马生涯的回忆。
(3) 《将进酒》 中,诗人借曹植典故抒发不平之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 ① )。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虽然先秦的诸子百家议论蜂起,有时甚至 ,但他们都是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其智慧大都是关于人生的智慧。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至高无上的各路神灵 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其他民族当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目标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生前“立德、立功、立言”等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寻求灵魂的净化或愉悦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之心和幸福感。
中华民族的先民以人为万物之本,他们的理想国就在人间。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遑遑, ;庄子热爱个体生命,对自然界的生命也抱着爱惜态度。如果说孔子更注重整个民族和社会的群体利益,那么( ② )。儒、道思想 ,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儒、道两家对人生价值的把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显然,这种文化心理既有丰富内涵,又有积极意义,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心灵。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①宇宙万物的中心是人 ②更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的就是庄子
B.①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②更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的就是庄子
C.①宇宙万物的中心是人 ②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D.①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②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形同陌路 顶礼膜拜 应接不暇 相得益彰
B.势如水火 奉若神明 应接不暇 相辅相成
C.势如水火 顶礼膜拜 席不暇暖 相辅相成
D.形同陌路 奉若神明 席不暇暖 相得益彰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其他民族当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目标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
B.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
C.其他民族当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生前“立德、立功、立言”等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
D.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目标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生前“立德、立功、立言”等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传说在一个叫金井的地方,有一户临河的人家,一到枯水期就来一个南方人租住房屋,这个人究竟是来干什么的谁也不知道。直到这个南方人年纪大了,也是最后一趟来此户人家时才告诉房东一个秘密,他来此是取金子的,金子就在门前河道里那块巨石上天然形成的小孔里,在枯水后才能取。将来他不来了,就由房东继承,也算是对房东的一种报答。果然房东找到了这块巨石,连续两年取到了金子。可他嫌拿到的金子太少,就凿大了那个小孔,当年枯水期一来,小孔里满是淤泥,房东再无所获。
要求: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B A.“并把史学界研究中国历史所运用方法概括为二重证据法”错。由材料一中“二重证据法是近代王国维对自己研究中国古史所运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可知,“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对自己研究中国古史所运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C.“他们相互借鉴”错。由材料二中的“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从各自关注的领域对三重证据法做了不同解读,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推进”可知,“他们相互借鉴”于文无据。D.“这些信息证实了神猴哈努曼形象确实在河西走廊出现过”错。由材料三“第三重证据表明:猴的形象,对于自古游牧在河西走廊地区的羌人,包括建立西夏王国的党项人,本来就是其祖先图腾”可知,敦煌地区的调研证实猴曾为党项人图腾,不能证实哈努曼形象出现与否。
2.A B.“主要是地下之实物、纸上之遗文、异族之故书、传世古籍、外来之观念和旧有材料的互证”错。由材料二“陈寅恪所言三重证据法是:‘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可知,陈寅恪三重证据是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互证,外来观念和固有材料互证。C.“吸纳了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少数民族知识来研究中国历史”错。由材料二“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运用‘边裔少数民族的,包括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的史料研究先秦史”可知,原文主要是指用少数民族史料“先秦史”。D.“他将考古材料分为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错。由“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将考古材料又分为两部分——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三重证据便是有字的考古资料、无字的考古资料和史书上之材料”可知,第三重证据是无字考古资料。
3.D “二重证据”是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A.“宁夏贺兰山新石器时代的角羊岩画”,是图像符号,属于四重证据法,故不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B.“西安半坡遗址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图像符号,是四重证据法,故不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C.“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是出土文物,属于传世文献互证,是一重证据法,故不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D.“山东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是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的相互印证,故最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
①一重证据法,“传世文献互证”;②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③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在一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增加“民族学材料”,(其它学者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证据法);④四重证据法,主要指增加“图像符号”(从而“囊括了传统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
①从一重证据法到二重证据法,主要是普遍的方法论意义,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逻辑方法论原理,运用了分析法和综合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
②从二重证据法到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以互证为基础方法,突破了文字中心主义;
③从三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主要是创新与整合人类学及文化研究的方法,在书写文献以外找到重新进入历史文化的途径,实现了普遍方法论.的探求等。
6.(3分)B (A项战士们的叙说是为了突出他的英勇和传奇,与食量大之间不存在关联;C项老百姓的送东西行为是体现军民鱼水情,部队刚到小山村百姓不一定认识武英俊,喜爱显得牵强;D项武英俊夫妇的争执,主要凸显老营长的节俭恋旧,而不是顽固的形象。)
7.(3分)C (没有心理描写。)
8.(4分)
①用夸张手法令人忍俊不禁。比如武英俊的嗓门喧声震天,就是老天爷打雷你都听不见;他的大肚量,像个渤海湾。
②用语言的反差形成诙谐效果。比如在战场中,有人猫着腰,武英俊用“老大爷”来称呼年轻战士;武英俊名字和长相一般。
③用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比如“系上围裙”下厨情景的重复描写,“风卷残云一般,吃个精光”的状态重复描述。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6分)
①两部小说都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事,都采用了淡化战争场面,简化敌对双方的激战和对抗的过程的策略,来描写战争。
②《荷花淀》以一群小媳妇的视角,从她们的角度间接地描写战争,聚焦于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刻画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和成长蜕变。
③而《老营长轶闻》却是以普通战士的视角,运用诙谐戏谑的语言,突出老营长这类老一辈军人在战争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答对一点给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则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阅读(46分)
10.(3分)D(①⑥形容词意动/②④名词作状语/③⑦使动用法/⑤⑧名词作动词/⑨形容词作动词/⑩形容词作名词)
11.(3分)C(①⑧被动句/②③⑦定语后置句/④⑥状语后置句/⑤判断句)
12.(3分)D(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13.(3分)B(“此处亦为此意”有误,此处是借用来表示联合。)
14.(3分)B(“他为其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错误,是“自以为”,并没有开创了万世之业。)
15.(10分)
(1)(4分)过去秦朝的种种禁令,恰好帮助贤者为创业扫除了艰难。(乡,通“向”,过去,从前,1分;适,恰好,1分;资,帮助,1分。句意通顺1分)
(2)(3分)良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摆开锋利的兵器盘诘查问。(信臣,可靠的大臣,1分;谁何,盘诘查问,1分;句意通顺1分)
(3)(3分)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指,同“旨”,1分;迩,近,1分;句意通顺1分。
16.(3分)秦朝兴之因:历代君王重视武力,蓄积国势。秦朝亡之因:①秦朝残暴专横的统治;②天下豪杰合力讨伐。(每点1分,共3分)
17. (3分)C (琴声是畅快的,不沉重。)
18.(6分)①本诗尾联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1分),用诗人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已暮,衬托乐声的动听让人入迷(2分)。
②《李凭箜篌引》两句用了正面描摹的手法(1分),用昆山玉碎摹写音乐清脆悦耳,用凤凰叫摹写婉转动听(比喻);用“芙蓉泣露”摹写乐声的悲凉凄恻,用“香兰笑”摹写乐曲活泼欢快(通感)。(2分)(答到“以声写声”“以形写声”也给分)
19.(9分)(1)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4)《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每空1分,有添、错、漏字,该空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20.D ①处,前文的主语是“人”,因此此处要填入的句子也应以“人”为主语,排除A、C两项。②处,括号所在的语句为假设关系复句,前面分句的表述为“如果说孔子……”,所以括号中的句子应表述为“庄子……”,排除B项。
21.C ①形同陌路:指本来很熟悉的朋友或别的人,因为一些事情而不再联系或交往,如同成为陌生人一般。势如水火:形容双方就像水火一样互相对立,不能相容。此处强调先秦的诸子百家各持观点,互相对立,应选“势如水火”。
②顶礼膜拜:形容对人特别崇敬(多用于贬义)。奉若神明: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就像崇拜神灵一样地信奉或尊崇(多含贬义)。此处强调的是其他民族对神灵的崇拜,而“奉若神明”与句中“各路神灵”矛盾,应选“顶礼膜拜”。
③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席不暇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很忙。此处强调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奔波劳碌,应选“席不暇暖”。
④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此处强调儒、道思想互相补充、配合,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应选“相辅相成”。
22.B 原句有两种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当”应位于句首,“生前”应放在“的建树”前;二是重复累赘,应删去“以求永生”后的“目标”。故选B。
四、写作(60分)
23.(60分)限制性
1. 内容限制。材料引导语“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一是限制了思想生成的触发点,写作时必须立足命题人所提供的材料;二是限制了写作的内容,必须写因材料而生发的“联想和感悟”。考生构思时必须立足于所给的材料进行联想和感悟,不可随意发挥。
2.价值判断限制。材料中隐含了命题人明显的感情倾向,房东若能像那位南方人那样满足大自然所赐,或许会永得意外的收获,但他动了贪心,不满足已有,凿大了那个小孔,却换得淤泥,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3.立意限制。在这则材料中,考生应抓好两个人物:南方人和房东。首先要理清两个人的做法和行为结果,然后将其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分析、思考和感悟。考生应整体审视材料,由果溯因,思考房东最后得到淤泥的原因。这个原因即是命题人的立意所在。
4.思维限制。此材料有寓言性质,考生要透过材料挖掘社会人生的深刻道理,而不要仅仅在故事上做文章。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材料中包含以下思考问题的角度:一是南方人的角度,他每年在同一时期、同一个小孔里都能取得金子,一直延续从未改变,说明他面对现状很知足。二是房东的角度,按照南方人的做法,连续两年房东也取到了金子,但他嫌少,希望能得到更多的金子,也正是这一贪心让他失去了获得金子的机会。他凿大了“天然形成的小孔”,在天然形成的小孔里原本能获得金子,最后却得到了淤泥。这些角度都为考生审题立意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2.联想思考的开放性。材料的寓言性质,决定了考生可以有对社会人生的联想和思考延伸,这也为考生提够了广阔的取材空间。
3.文体是自由的。考生可以写议论文,直接发表对事件的看法。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这些都为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提供了一定的开放性
解题
本题是新材料类作文,命题思路类似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价值观和理性判断能力。材料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寓言故事,让考生从故事中得到启发或感悟。考生可以站在不同的层面去理解这个材料,比如站在个人层面,可以谈做人不可太贪心;站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可以谈取之有度方能用之不竭;站在国家层面,可以谈可持续发展,不可竭泽而渔……材料有很好的延展性,考生有相对自由的发挥空间。
参考立意
正确立意:
1.莫让贪心堵住了收获的泉眼。
2.贪得无厌,颗粒无收。
3.知足常乐,善莫大焉。
4.贪念应摒弃,知足需常留。
5.拒绝贪婪,适度而为。
6.顺应规律,摒弃贪心。
7.取之有度,方能用之不竭。
8.贪念误人,行事有度。
错误立意:
1.做事要脚踏实地。
2.舍弃浮躁,追求内心的平静。
3.做事不可急功近利。
范文展示
怀知足之心,谱岁月华章
(标题紧扣“知足”,观点鲜明,前后句子对称。)
材料中的房东,原可如南方人一样,获得永续利益;然而他却不知足,凿大小孔,终再无所获。由此观之,唯有怀一颗知足之心,方能于新故相推中谱出岁月华章。(首段紧扣要求,由材料触发联想和感悟,语言简洁,观点鲜明。)
诚然,不满足于固有成绩,锐意进取的初心值得褒扬,可如果不知足,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最终将会囿于利益的藩篱而被固化,何谈永续发展?知足,不是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而是以豁达的胸襟处世,以长远的眼光待事。知足,才是人生道路的正确抉择。(首先用一个“诚然”肯定了“不满足于固有成绩”的正确性;然后用一个“可”字让意思发生转折,引出所论述的内容,强调知足的重要性,体现了作者说理的思辨性。)
怀知足之心,拨云见雾,宁静而致远。(分论点一,明确了“怀知足之心”的作用。)
人生路漫漫,且行且止。怀知足之心,静观花开花谢,不仅不会羁绊前行的脚步,反而能拓宽前路,以致远方。钱钟书的晚年是在清华园里度过的,与学问为友,在书海泛舟,这样知足的心态让他成就《管锥篇》《围城》等惊世之作。试想,倘若他没有抱守初心,知足淡泊,而是汲汲于富贵,何来其在文学领域的颇多建树?相反,材料中的房东不甘于现有的金子,不知足的心阻断了这条致富之路,白白葬送良机。因此,怀有知足之心,方能行稳致远。(紧扣分论点一展开论述,举例后采用假设说理的方法进行说理分析,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怀知足之心,柳暗花明,平淡亦生辉。(分论点二,明确了“怀知足之心”的作用,与分论点一构成并列关系。)
知足,不仅能助力前行,亦可使人生境界顿开。饶宗颐大师秉持“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的人生态度,以知足达观成就博学纯笃的一生。无论是在心中“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的三毛,还是“繁华落尽,心中仍有花开的声音”的席慕蓉,无论是“步履一双,清风自在”的林清玄,还是浅唱“这世界自有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的周国平,他们皆是知足之人,他们的一生皆是知足的一生。心有繁花,哪里都是十里桃林。正是知足让他们于喧嚣浮躁中静心沉淀,也让他们的人生得以升华。因此,怀有知足之心,方使人生境界顿开。(紧扣分论点二,用几个并列事例来论证,说理严密,语言富有表现力。)
然而,时下因不知足而误入歧途的也不乏其人。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为世人敲响警钟,不满足于现状而在论文中造假,致使他误入歧途,遭人唾弃。与此相反,马旭老人甘于平淡,知足豁达,将毕生积蓄悉数捐赠给家乡,赢得赞誉连连。白落梅曾言:“这世间有太多的喧嚣,撩拨我们本就不平和的心境。”的确如此,在这辛辣奇突的社会大剧场里,如果不能怀有知足之心,而是贪谋权益,精致利己,终将落魄收场,留得遗憾结局。因此,怀有知足之心,方能不入歧途。(联系现实,举翟天临与马旭两人的事例,形成鲜明对比,并引白落梅的话指出 “在这辛辣奇突的社会大剧场里”更应“怀知足之心”。)
怀知足之心,无畏前路风急雨骤;怀知足之心,谱出岁月绝美华章。(呼应标题,句式整齐。)
参考译文:
【甲】
太史公读了秦汉之际的历史,说:最早起事的是陈涉;残酷暴戾地灭掉秦朝的是项羽;治理乱世、诛除暴虐,平定天下,最终登上帝位,完成这项功业的是汉家。五年之间,号召并指挥天下的权力就变换了三次,自有人类以来,帝王接受天命,像这样急促的从来不曾有过。
从前虞舜、夏禹的兴起,都经过了几十年的积累善行和功德,他们的恩德润泽百姓,代替上天管理政事,受到上天的考验,然后才登上帝位。商汤、周武称王,是由于从他们的祖先契、后稷开始修积仁德、推行道义,经历了十几代,武王时,未经预先邀约,就有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他们还是认为时机未到,不可轻易夺取王位,直到后来,才放逐了夏桀,诛杀了商纣。秦国从秦襄公立国,显赫于秦文公、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以后,逐步侵吞六国,经过一百多年,到了秦始皇才有能力兼并诸侯。像虞舜、夏禹、商汤、周武王那样实行德政,像秦国那样使用武力,统一天下竟然如此的艰难。
秦始皇称帝后,担心战争不止,因为是有诸侯存在的缘故,因此,对功臣、亲族没有尺寸土地的封赏,而且毁坏有名的城池,销毁兵器,铲除各地的豪强势力,希图保持万世帝业的安定。但是,新的帝王事业兴起于民间,天下豪杰联合攻秦,其声势超过了夏、商、周三代。过去秦朝的种种禁令,恰好帮助了贤者为创业扫除了艰难。所以刘邦发愤而起,成为天下的英雄,怎么能说“没有封地就不能成为帝王”呢?这就是古代典籍所谓的大圣人吧?难道不是天意吗?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不是大圣人,谁能在这乱世承受天命而成就帝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