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月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 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几场风雨过后,窗外,石榴树上的那个石榴还是如此的倔强,如此的叛逆,却又如此的精彩!风小了,石榴静静地就在那枝头,不摇不落,就在那里。于是,我用qiú劲的字体在纸上写下了“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几个大字。
①qiú______________ ②倔______________
1.答案:① 遒② jué(评分:每空1分,共2分)
2.依次填入下列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2分)
(1)一身民国范,儒雅风流,站在一群穿着校服的学生中,实在太突出了,当真有_____之感。
(2) 自古以来,人们就_____“一言九鼎”“驷不及舌”“言而有信”的做人之道,讲究诚信则是理想的高等境界,它是为人处世的必备条件,亦是人们几千年来的强烈追求。
(3)丰子恺的文字,如同一片片落英,蕴含着人间的_____。
(4)一代代_____纯华的家风,涤荡着一代代子孙,明其智,清其心,修其性,而后写在传承的书卷之上,不复泯灭,千载相传。
A.出类拔萃 推许 情怀 朴素B.鹤立鸡群 推崇 情味 古朴
C.鹤立鸡群 推许 情怀 朴素 D.出类拔萃 推崇 情味 古朴
2. 答案:B出类拔萃: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超出同类之上。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才能出众。不符合语境。鹤立鸡群:比喻人的仪表或才能在一群人中极为突出。推崇:推重和敬佩。推许:推重赞许。情味:情趣、情谊的意思。 情怀:以人的情感为基础与所发生的情绪相对应,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古朴:指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朴素:意思是质朴,无装饰。(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央视著名节目《感动中国》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的深层含义其实是精神价值传承。
B.摆脱线材束缚,将手机与充电板轻轻贴合,即可随放随充——手机无线充电在生活中已随处可见。
C.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依托数字技术,汇聚优质资源,营造互动场景,展示阅读成果,为广大学生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读书空间。
D.“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天然纽带。
3.答案:D D项有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是独立引用,引号外的句号应该移到引号内。故选:D.
(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2分)
A.随着博物馆藏品越来越丰富,最大限度发挥展览的作用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通过每学期初民主制订阅读计划、期末评选阅读楷模、期中积分考核等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D.青少年崇德向善,不仅关乎其能否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正、走得远,更关乎整个社会能否风清气正。
4.答案:B A有误,表意重复可将“目前的”删去;C有误,语序不当将“期末评选阅读楷模”与“期中积分考核”互换位置;D有误,一面对两面可将句中的两个“能否”删去。故选B(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
5.填空。(5分)
望远,是我国文人墨客特有的情怀。他们总会在望远中获得人生的慨叹与情思。这些历久弥新的诗词凝聚着中国文化独一无二的气度神韵,展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丰富人生,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
作者作品 | 人生慨叹/家国情怀 | 诗句 |
王绩《野望》 | 在远望萧瑟恬静的景色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的心情。 | ①,。 |
杜甫《春望》 | 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的伤感。 | ②,。 |
崔颢《黄鹤楼》 | 在黄鹤楼上远望,情景交融,抒发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 | ③,。 |
李白《渡荆门送别》 | 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④,。 |
陶渊明《饮酒》(其五) | 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 | ⑤,。 |
5.答案:①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④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评分:每小题1分共5分。所有小题出现错别字或添字﹑漏字该小题不得分。)
6.名著阅读。(2分)
我看到有许多人都已饿得半死,我知道那个人的米仓里有一万担大米,可是他却一点也不肯帮穷人的忙。我生气起来,便带领农民攻打他的家,他们把他的存粮都运走了。我事后想起来也不知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我只知道,他应该把米卖给穷人,要是不卖,他们把米拿走是应该的。
(1)文段出自作品,文中的“我”指的是 。(人名)(1分)
(2)“我”经过这一事件出现了一个什么大的转折?(1分)
6.答案:(1)《红星照耀中国》 彭德怀(评分:每空0.5分,共1分)(2)去当兵,军人生涯由此开始,不久之后,就成了一个革命家。 (评分:共1分,意思对即可)
7.综合性学习。(5分)
“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九年级(1)班准备开展 “天下国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围绕活动的主题,营造活动氛围,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答案:(1)唱响爱国风,实践爱国心。(2分)
(2) 请从下面爱国名言中选择一句,谈谈自己的理解。(2分)
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他就不属于人类。(海涅)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
我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2)(2分)示例一:我选A。不爱国的人,没有资格成为合格的人,不具备人应有的情怀。示例二:我选B。每一个拥有爱国之情的人,爱自己的国家就像爱自己的家-样。示例三:我选C。这是一位伟人对自己国家最真挚的情感表达,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依恋,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炽热情怀。
(3)在“集爱国名言”活动中,小辰同学搜集了以下名言,其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1分)
A.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B.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3)D(1分)
二、阅读欣赏(共50分)
(一)(4分)
行香子·过七里濑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浆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②,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③。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七里濑:地名。②藻鉴:背面刻有鱼、藻之类纹饰的铜镜:③严陵:东汉名臣,曾助刘秀打天下,后归隐七里濑。
8.下列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2分)
A.词的开头用语贴切、形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船的双桨”比作了“惊飞的鸿雁”,写出了小舟的轻盈而快捷。
B.一个“过”字领起下面的三句,一方面使得画面飞速地移动起来,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词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无限的感伤。
C.“重重似画,曲曲如屏”,词的下阙转入了对山的描摹。纵向看,重重叠叠;横向看曲曲折折。叠字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词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D.词人借用了严陵弃官隐居的典故,表现自己对于严陵的做法的认同,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于虚名浮利的不屑。
9.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鱼翻藻鉴,鹭点烟汀”两句的妙处。(2分)
8.答案:BD
B项,“无限的感伤”言过其实了,三幅画面所绘之景,所发之情并不完全相同。
D项,由“虚老”二字可知,词人是笑严陵先生白白终老此地,他并不认同严陵先生的做法。(评分:共2分)
9.答案示例一:动静结合。游鱼跃出水面,漾起圈波痕;白鹭静立沙洲,点亮水汽氤氲。这两句动静结合,鱼儿跃出和白鹭蹁跹是动景,江水和沙洲是静景,有动有有静,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上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趣。
答案示例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面”比作“铜镜”, 写出了水面的平静;而“点”字则以周围环境衬托白鹭之净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所见之景的美好,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趣。
答案示例三:以点写面。“鱼翻藻鉴,鹭点烟汀”是词人选取的两个画面,以点写面,将沿途所见无限美好景色压缩到这两句之中,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评分:答对一点得2分,共2分)
(二)(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忽,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②不充③,日昃④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熹《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注释】①再适:改嫁。②饘(zhān)粥:稠粥。③充:这里是吃的意思。④昃(zè):太阳偏西。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苦而不平 昼夜苦学B.指通豫南 遂大通六经之旨
C.甚矣,汝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慨然有志于天下
10.答案:C A.发愁/刻苦;B.通向/精通;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到/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在;故选C。(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
11.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B.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C.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D.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11.答案:D 这句话的意思是: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既长”是时间状语,后面应该停顿;“去之”和它后面的宾语“南都”组成动宾短语,不能拆开。故句子正确停顿应为: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故选D。 (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
12.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点。(4分)
12.答案:两文都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甲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乙文叙述了范仲淹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的故事。启示我们只有发奋图强、勤奋学习,才能创出一番大事业。(评分:答对甲文2分,乙文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三)(8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3.鲁迅的语言简洁、个性,浸满感情,耐人寻味,请找几处说说其语言的特色。(4 分)
13.答案示例:
①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有尖刻的讽刺,有真挚的爱国情怀,有感愤的责难,有深沉的叙述,爱恨真挚,语言意味深厚,凝练蕴藉。
②“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一个“也”字,表明这种现象已不是第一个;“无非”一词意思是“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失望之情;
③“实在是标致极了”,“标致”反语,本义是“漂亮”,多用在女性身上,此处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丑态百出;又用副词“实在”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至极点;“确”表示肯定花的漂亮;“但”表转折,构成对比,突出花虽然漂亮,可是人却是丑陋的,体现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和厌恶。
(评分:答出①②得4分,答出①③说明理由得4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4.试就选文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赏析。(4分)
14.答案示例一: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用日本的所谓爱国青年对“弱国”的“我”的歧视,与藤野先生对“我”的友好态度对比,衬托藤野先生公正、没有民族偏见等高尚品质;用国民看枪毙同胞的麻木不仁与鲁迅先生爱国情感对比,衬托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示例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运用反语,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日本所谓的爱国青年对他的歧视的强烈愤慨之情。
(评分:艺术手法1分,分析3分,共4分)
(四)(14分)
中国刺绣,针尖上的千年国粹
①小小的一根针,传承着历史,联结着古今。刺绣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闻名遐迩的古代丝绸之路上,刺绣和蚕丝不仅是珍贵的货物,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是除了瓷器之外中华文明的又一张名片。
②我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举世闻名。据《尚书》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西周的染织刺绣已有专门的分工,文献记载了素衣朱绣、流畅的刺绣线条等情况。
③战国是我国刺绣史上第一个极盛时期,刺绣的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是丝绸之路上对外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
④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为发达,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技艺突飞猛进。汉代王充所著的《论衡》中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说明当时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它们虽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⑤到了唐朝,刺绣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各种针法基本均已出现。此时的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等,都是对刺绣的咏颂。
⑥宋代是手工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画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改良了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发细丝线,针法极细密,色彩运用淡雅、素净。南宋时,针法已达十五六种之多。
⑦中国刺绣有锁绣、彩绣、平绣、雕绣、包梗绣、贴布绣、绚带绣、鱼骨绣、挑花绣、钉线绣等很多种绣法。光是看到这些绣法,我们就知道一个刺绣图案的完成有多难了!
⑧中国的刺绣技艺精湛、鬼斧神工,不仅有针法之分,也有地域之别。我国各地均有刺绣的痕迹,不仅有湘绣、苏绣、粤绣、蜀绣、京绣、秦绣、鲁绣、晋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可谓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大名绣”,即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
⑨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来到杭州,琳琅满目的中国工艺品使他目眩神迷。中国刺绣也随商船漂洋过海,风靡了西方上流社会,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式奢侈品!至此,中国刺绣的传统手艺在全世界得以融合与发展。然而,中国刺绣这一心手合一的传世绝技,其高超技艺、时间厚度、文化深度、人情温度,都使之成为他国无法超越的经典。
⑩雅艳相宜,典雅奢华。如今,刺绣这项精美绝伦的工艺还被呈现在各大秀场之中,成为时尚界的宠儿,更是国际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国刺绣已经不再是记忆中那样简单,更是一种艺术和时尚。
⑪中国刺绣凭借它独有的魅力,穿越沙漠、远渡重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15.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中国刺绣?(4分)
15.答案:①刺绣的历史与发展;②刺绣的针法③刺绣的种类④刺绣走向世界(刺绣与世界融合)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6.文章第②—⑥段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4分)
16.答案:(1分)不能颠倒。(3分)文章第②—⑥段采用时间顺序安排行文,条理清晰、具体翔实地说明了中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举世闻名的特点。
(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7.举例说明本文所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17.答案示例一:举例子。如第④段,“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它们虽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举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精美绝伦的刺绣残片这一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又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富有代表性,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答案示例二:分类别。如第⑦段“中国刺绣有锁绣、彩 绣、平绣、雕绣、包梗绣、贴布绣、绚带绣、鱼骨绣、挑花绣、钉线绣等很多种绣法”。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中国刺绣的绣法之多。
(评分:答对一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8.任选角度说明选文语言的一个特点及表达效果。(3分)
18.答案示例一:准确性。如第②段“据《尚书》记载 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一句中,“据《尚书》记载”,表明“4000多年前 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这一事实出处准确、权威,增强了可信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答案示例二:生动性。如第@段“如今,刺绣这项精美 绝伦的工艺还被呈现在各大秀场之中,成为时尚界的宠儿,更是国际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把刺缘 作“宠儿”“风景”,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刺绣的独特魅力。
(评分:答对一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五)(16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拥抱星辰拥抱你
①春节过去不久,我回到老家陪父母一起吃顿家常饭菜。酒足饭饱,父亲陪着他的小外孙坐在炕头上,一本正经地打起了扑克。有时为了一张牌,两人争得面红耳赤。看着一老一小盘腿坐在那儿的模样,我们时不时笑出了声。不知不觉,夜已渐深。
②母亲要去厢房取东西,我也下炕陪她。经过院子的时候,我看到不大的院子上方,无数颗星星亮晶晶地嵌在夜空上。那一刻,颜色深邃的夜空像极了幕布,它每一分钟上演的故事,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那一刻,我像个孩子似的,仰起头,与这些星星对话。于是,记忆里那一晚的夜色,隔着二十几年的旧时光,慢慢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无风、温和,干净、清凉。
③乡下的夜晚自带神奇的魔力,风清月明,很容易入睡。二十多年前的那一晚,朦胧中我先是听到身旁窸窸窣窣穿衣服的声音,借着窗户透进来的夜色,我看到母亲不知何时已收拾妥当,准备出门。我连忙起身穿衣出门,把街门闩好,与母亲一前一后,投身到茫茫夜色里。
④连日干旱,太阳像个火球一样炙烤着脚下的土地,庄稼像打了败仗似的,成天蔫头耷脑。村子附近的几处大湾小河早就干涸,露出打着补丁一样的河底。哪里有水湾,哪里就有人眼巴巴地看守着。我家果园的旁边恰有一个不大的水眼,每天守在水眼处的人常常排着长队等候。这一夜,我与母亲打算趁父亲外出上夜班的时间,在水眼处守夜。
⑤走过夜路的人,对星光会有种莫名的亲近,因为它会指引你,给你力量,陪你一道穿过黑暗。去山上的小路,平日里坑坑洼洼,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刚出家门那会儿,内心对黑暗还有抑制不住的恐惧,隔着胸腔,我可以清晰地听到心脏怦怦跳动的声音。可是,当我仰起头,望着那满天亮晶晶的繁星,内心竟没来由地安定下来。有了星光相伴,走起山路来,也没想象的那么困难。
⑥夜,像一块很大的黑丝绒布,罩在离头顶不远的地方,仿佛一伸手就能触到。几颗星星如同钻石一般,零零散散地点缀在黑丝绒布上,发出耀眼璀璨的光芒。不同于白天的炽热与喧嚣,山路两旁蔫头耷脑的庄稼,同远处的山峦一起,被黑雾笼罩着,分不清远山还是淡影。眼前的世界,出奇地安静。
⑦庆幸的是,我们赶到果园旁边的水眼处时,没有人守着。
⑧此时,月亮已经爬上来了,母亲在水眼旁边找了一块石头坐下。我挨着母亲,抬起头,仰望着夜幕深处的星光。
⑨夜凉如水。半个多小时过去,水湾里的水从开始的黑咕隆咚,到明晃晃地透着亮光,越积越多。母亲弯下腰,把空桶摁到水湾底,再提上来,足有大半桶水。我与母亲分别提着桶的两侧,小跑着,脚底带着风,放低腰段,一边躲避着横七竖八的枝条,一边往果园深处跑去。我们来到一棵树下,“呼啦”一下子,把大半桶水全部倒到苹果树的树根旁边,再提着空桶小跑着回去。还坐在那块石头上,守着夜色,守着星辰,静待水湾里的水越积越多。
⑩叫不上名字的夏虫,在旁边的草丛里叽叽喳喳唱着欢快的歌谣。偶尔夹杂一两声蛙鸣,“咕嘎,咕嘎”,像故意捣乱似的,给夜色增添了一种涩涩的疼痛,就好像生活,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
⑪那个夜里,我与母亲不知疲倦地给果园里的苹果树挨个浇灌,一棵树、两棵树……一桶水、两桶水……安静的夜色里,我仿佛可以清晰地听到苹果树“咕咚咕咚”喝水的声音,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在这个夜晚,汇成一首动人的歌。
⑫后来,我不止一次怀念过那个夜晚,那淡淡的喜悦在我的心头萦绕,久久不散。
⑬为了找寻那夜的星光,我曾在城市里独自穿过有路灯相伴的小巷,开车穿梭在城里的大街上,有时也会把家里的灯全关掉,坐在阳台上望着窗外的灯红酒绿发呆。可是,城里的夜晚大多看不到星星,我再也找不到同那晚一样的星空,找不到同那晚一样温和、清凉、干净的夜色。
⑭我陪母亲从厢房回到院中。此刻,乡下的夜空如此亲近,仿佛一伸手就可以够到那颗夜空中最亮的星。我随口问母亲:“还记得那晚我们去给苹果树浇水吗?”母亲被问得没有防备,但马上回过神来,说:“怎么会不记得啊!那一夜,幸亏有你做伴。”
⑮我微笑着,用力抱了抱母亲。(作者高绪丽,文章有删改)
19. 请梳理文中“星光”的相关情节,分别用两个字概括作者各情境下的心情。(4分)
情节 | 心情 | |
仰望星空,引出回忆 | ① | |
星光相伴,担水浇树 | 刚出家门 | ② |
浇水以后 | ③ | |
再望星空,拥抱母亲 | ④ |
19.①恬淡(平静等)②恐惧③喜悦④欣慰(温暖等)本题4分。每空1分。
20.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句子中加点词语。
可是,当我仰起头,望着那满天亮晶晶的繁星,内心竟没来由地安定下来。
20.(1)“竟”,表示出乎意料。繁星的陪伴使“我”克服恐惧,让“我”的心安定下来,这出乎“我”的意料,表现了夜空繁星对“我”的影响之大。
本题3分。解释词语1分,句意1分,结合句意分析表达效果1分。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我与母亲分别提着桶的两侧,小跑着,脚底带着风,放低腰段,一边躲避着横七竖八的枝条,一边往果园深处跑去。
(2)运用动作描写,描写了“我”和母亲提水冲向果园时的迅速而灵活的动作,可见“我们”浇灌果树时的急切心情。
[评分意见]本题3分。描写手法1分,结合语境分析作用2分。
21.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⑫段画线句“后来,我不止一次怀念过那个夜晚,那淡淡的喜悦在我的心头萦绕,久久不散”的理解。(4分)
21.和母亲守夜抢水浇灌树苗的那个夜晚,“我”克服了对黑暗的恐惧,让果树久旱逢甘霖,饱尝了成功的喜悦。表达了作者对那晚美丽夜色、与母亲互相陪伴守望的怀念。这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回忆,引出下文“我"多次在城市中寻找“星光”未果的遗憾,使回忆更显珍贵。[评分意见]本题4分。结合文章内容阐释句意2分,表达效果1分,结构作用2分。
22. 文章第⑬段提到“城里的夜晚大多看不到星星”,作者的用意是什么?(4分)
22.(4分)文章第3段想到“城里的夜晚大多看不到星星”,主要是将现在的情形与故乡的夜晚繁星满天、温和而亲近形成对比,突出“我”对故乡夜空和那晚相伴守望的怀念,及身处城市寻找“星光”未果的遗憾。
三、写作(共50分)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文。
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写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千古名句,而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的我们,世间的众多美好皆等待着我们。
请以“蓦然回首,春已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②写出真情实感,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九年级月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