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遵循一定的规律,命题者常常通过对原文信息的重组、概括、解说来命题。所以要了解命题的手段和陷阱。常见的陷阱类型有8种。具体如下:
一、偷换概念。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者陈述概念特点时,故意换成其他内容。将两个概念的内涵等进行了调换、改变,以细微的区别干扰考生。学生要判断“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文章和选项时,要特别注意事物得对象,应该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与原文之间主语或者宾语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就属于偷换概念。
例如原文: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离开了文化精英的大幅度聚合是很难办到的。
设置选项为: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离开了开了精英文化的大幅度聚合是很难办到的。
精英文化和文化精英概念上是有区别的,分别指的是一种文化和人。明显不同,不仔细比对就会判断错误。
二、无中生有
命题方式:选项中的内容在文中没有涉及到,是设题者添加或者范围缩小、增大。纯属于主观判断,故意设置原文中没有的信息。学生要找到对应的句子或者段落仔细比对和分析,看原文有没有选项的说法或者有没有推断出结论的根据。
例如 :原文为 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的理解范围、方向,让理解朝着它得本义靠拢……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选项: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子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判断:错误,根据原文“ 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的理解范围、方向,让理解朝着它得本义靠拢 ”可知,“ 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子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 ”说法无中生有。
三、曲解文意
改变原来的意思,更换词语或者说法。需要学生充分理解文艺,仔细比对。注意概念与之间、事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原文为: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为“乡痛”,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选项设置:新型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对比:原文强调的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想不留下“乡痛”,应该做的是“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而不是“兼顾人文保护”。故意更换说法,曲解文意。
四、混淆是非
选项在肯定与否定、是与不是、褒义与贬义方面设置干扰,与原文不符合或者观点相反故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或者否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肯定。答题时要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逐句对比,要区分原文的观点、作者的观点以及他人得观点,不要混淆。
例如原文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选项设置: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也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判断:原文说,“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并非“不太注重故事如何来讲”,混淆是非。
五、混淆时态
在时间状态下、发展阶段上设置选项,命题者故意把现实中未发生的事(未然)判断为已然;把或然判断为必然;先期与后期等,大家在辨别时,注意时态的词语(已经、曾经、目前、现在、将要、还未等等)。
例如原文: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康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默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选项设置: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了全新的论证。
判断:根据原文可以知道,数字化记忆并不是“可能”带来了问题。“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选项变已然为或然。“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了全新的论证”在文也没有根据。
六、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包括两种,因果倒置和强加因果。以结果、表现来解释结果、表现的原因;把不同位置的因果关系混为一谈。注意分析选项语句间的关系,与原文核对。关注“因此、所以、就”等词语。
例如原文: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选项:“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的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队文本的理解。
根据原文可知“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是不是被动的”是因为有“前理解”这种心理文化结构,即“这种心理文化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是原因,“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是结果,选项颠倒因果。
七、以偏概全
个别的、特殊的、局部的、少数的、表述成普遍的、全部的、整体的、所有的。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或程度的词语。学生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注意修饰词语,表示范围数量的词语。
例如原文: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默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选项设置:“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要积极些。
判断分析:“被遗忘权”是根据个人主体的需要有选择地删除关于自己的信息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选项说“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以偏概全。
八、张冠李戴
把甲事物说成已事物,他作者的观点说成文本中人物的观点;把同一事物的甲方面说成乙方面。把不同位置的语句错位,移花接木。学生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注意信息所在位置,梳理信息所涉及到的人、物。
例如原文: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的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遍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的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设置选项:为了更准确的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判断:将原文“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说成“ 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张冠李戴。
以上八个错误类型只是重点的几个方面,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总之做好论述类文本首先要细读文本,然后找到选项与原文相应的位置,仔细逐句对比或者概括主要内容。多练习相关的题,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