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 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呼应着“一带一路”倡议,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的延伸,诗歌创作也开辟出了一条朝向海洋的航线。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秘与无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嬗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
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当曹操面对大海时,首先征服他的是大海对日月经行的容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但是,曹操在《观沧海》中对海洋的书写也预示了诗人的位置与书写范式:一种海边眺望式的感性书写。这种书写一直延展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意味着诗人的立足之地仍然是坚实的陆地。诗人用想象中的春暖花开遮蔽了对大海本身的恐惧,拒绝了直接面对大海不测的幽深与辽阔。这种对于海洋的眺望式书写构成了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在眺望中,海洋成为陆地的中断而不是延伸,作为陆地的限制而不是开放。用黑格尔的话说,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现在,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海的眺望与想象,而是真正地朝向海洋,投身海洋,置身于大海之中。“一带一路”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三沙抒怀》《诗遇三沙》《海天集》等诗集的陆续出版,展示了诗人们跃过陆地的边界,朝向海洋,投身大海的积极努力。诗人们终于摆脱了眺望式、观光式、想象式的海洋书写,而真正让海洋作为一种诗歌元素内化为诗人的生存视野,从而在诗歌中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存空间感受与诗歌审美经验。
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在诗歌中,海洋成为祖国的具体构成部分,被诗人具体地感知。诗人李琦在《三沙笔记》中写道:“祖国在此,有了颜色、气味、形状和声音/蓝色的系着白浪花飘带的祖国/贵重的被波浪簇拥的乡土。”诗歌更新着人们对于祖国的认知:无垠的大海的蓝也是我们贵重的乡土。
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诗”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关系。海洋在拓展诗的经验疆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激发诗歌本身的形式与语音的潜能。诗人蒋浩的作品《诗》是一首典型的“海之诗”。在诗中,“诗与海”之间具有非常微妙的互喻、互文关系。诗歌采用的体例具有波浪般的片段性、一种海水涌动的语法和一排排浪式的句群。“岛是这颗心脏。波浪是,船也是。”诗人不再仅仅把海洋作为一个观光的对象,而是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重新展开诗人的语言和诗人的世界。
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诗歌审美经验的体验。当诗人被命运驱使,来到大海之中,他总会从大海里获取他所寻找的东西。许多震撼的瞬间会楔入诗人涌动的生命的潮汐中。这样的瞬间,要求诗人更新自己的诗歌语言与诗歌经验来适应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或者说,为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找到一种恰当的诗歌表达。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雪、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和海洋化的新的生存秩序。
当一个诗人敢于站在大海边上,敢于出海,敢于像海燕置身于海洋的风暴中,他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
(摘编自田一坡《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歌审美方式的嬗变促使诗人们拓宽诗的题材,把笔触伸向大海去抒写海洋意象和海洋经验。
B.从李琦和蒋浩的作品看,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通过海与诗的互喻,能更新我们对祖国的认知。
C.当诗人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而不是观光对象时,诗歌语言就不再是以前的“风花雪月”了。
D.当诗人跃过陆地的边界,投身大海之中,那些震撼的瞬间总会使他找到-种全新的生存经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开篇就提出了“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的背景与意义,总领全文,提纲挈领。
B.第二至六段从不同角度提出分论点以论证中心观点,各段间构成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C.在论证对待海洋的态度时,作者列举《三沙抒怀》等,与曹操和海子的诗形成对比。
D.文章最后指出诗人们要敢于置身海洋的风暴中,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收束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 项是( ) (3分)
A.“一带一路”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难得的机遇,有利于打破眺望式书写构成的双重自闭。
B.“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是李世民《春日望海》中的诗句,属于海边眺望式的感性写作。
C.想要更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海洋化的生存秩序,诗人创作要摒弃传统的诗意经验模式。
D.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不能回避与海洋发生积极联系,这是创作的进步,呼应了时代的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文本一:
读碑
刘成章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滯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也一一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抚摸石栏杆上突出的圆柱。这使我怦然心动。霎时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的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丈!
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纪念碑。不过,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然而,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弥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
南泥湾有一个泉,叫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荫,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儿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静寂, 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碑前也只站着我和陪同我的一个同志。碑如苍茫天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 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泉水如泣如诉。
陪同者告诉我,年前,一位烈士的亲属从南方来,趴在碑上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整整半个小时都没有找见。他说,假若让他到一个团的营房挨着门找人,也该找到了。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多么恢弘的一片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么?
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因为人生道路漫长,口袋里的什么东西丢了,也发现不了;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文本二:
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倾注了对人民英雄光辉业绩的深切缅怀,凸现出“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建碑主题。它高度概括了中国 100多年来革命历史的全貌,全面系统地勾勒出不同时期人民革命的斗争历程,既为整座纪念碑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纪念碑设计和建设确定了时代主题。
首先,它概括梳理了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断奋斗的光辉历史。碑文中“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即 1946-1949 年期间的革命历史;“三十年以来”是指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 1919-1949年的整段历史;“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奋斗历史。三个不同历史时段,彼此呼应,层层递进,构成一幅近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次,由近及远,立足解放战争,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代特征。碑文独特的叙述方式,也颇值得研究。它没有从时间顺序,从远及近,而是首先从解放战争讲起,最后追溯到 1840 年的鸦片战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正符合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
有屈服,而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而真正能担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使命的就是中国共产党。
(节选自孙希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敬读》)
4.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开头“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非常生动,“河水”喻瞻仰者,“半凝滞”和“缓缓流淌”表现瞻仰者动作缓慢、阅读认真。
B.“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运用叠词,表达了作者想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所纪念的英烈之众而产生的震撼之情。
C.泉水本无情,“泉水如泣如诉”是浸染了作者感彩的结果;该句单独成段,有强调意味;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其富有感染力。
D.作者两次读碑,第一次是读人民英雄纪念碑,读的是碑的内涵;第二次是读九龙泉纪念碑,读的是外观,是烈士的名字。
5.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彼苍者天”出自《诗经》,意思是“那苍天啊”,文本一引用此句既强化了感叹之意,又使语言具有了典雅色彩。
B.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反复强调要“纪念死者,鼓舞生者”,也就是要中华儿女继承先烈的遗志,继续努力奋斗。
C.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绝佳注释,作者在读了它之后,才真正完全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内涵。
D.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由近及远,把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历史放在最后说,强调了这段历史在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
6.两个文本都写了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内容上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人 物
【罗马尼亚】扬·伯耶舒
有许多好奇的读者曾问我,我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怎么挖掘出来的,我从哪里搜集到了素材,获得了灵感。我的回答简单而又干脆:主要来源于生活。我只要去大街上走几小时,衣袋中就会装入一个新的题材,这篇文章的人物马上就要出现了。
前几天,当我带着自己的小狗散步时,我在伊科阿纳公园中碰到了这个人物。我的小狗名叫乔尼,是只鬈毛狗。它很讨人爱,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椅上,很快就坐上了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
她先是逗我的小狗,而后又同我聊了起来。我们闲谈中涉及的问题,总的来说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例如什么气候啊、土豆生长情况啊、足球比赛啊、动物啊。她的用意在于突然地向我提出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问题:我是否幸福。“很难说清,”我红着脸说,像个害羞的少年,“我认为首先应该讨论一下。”“那还用说,”她答道,“既然您对幸福有自己的见解,请您说来听听。”“不行,”我回答说,“我并没有准备谈这个问题。另外,我甚至连幸福的基本含义都弄不清,对此我还在继续思考。”
一下子,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愿意同她聊下去,尽管我的小狗冻得直打寒战。在这儿我是否能为我的小说找到个人物?我心里暗自盘算,让我试试。
“您是否幸福呢 ”我以她刚才问我的问题反问她,当然是想激激她。
“先生,”她说,“我非常感谢您提出的问题。每天傍晚我都到这个公园里来,我并不只是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新鲜空气打开窗户就能呼吸到。我到公园里来是因为我迫切需要同人们接触,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少有人,男的或女的,有兴趣问我是否幸福。我想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好吧,我可以坦率地告诉您,我不幸福。在我的童年我曾有过幸福,那时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我脸颊上印满了他们成百上千个吻,他们说我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幸福。可随即我就发现,他们爱我只是因为我是个健康的人。当他们见我病了,就不再爱我了。”
“什么病 ”我怯怯地问。
“噢,是一种很怪的病,几乎没人晓得这种病,我也不愿谈起它,尽管现在我已经痊愈了。不过,我还是满足您的好奇心。我得的这种病的表现就是不懂得什么叫隐喻,也就是说不能按隐喻的真正意思去做。我只会照隐喻的表面意思去做。给您解释一下。”
“请您说下去。”我惊奇地怔住了。
“比如,妈妈对我说:‘你去套套你哥哥的话,看看他这头小驴都干了什么。’我就试着去查找哥哥的心,结果在家里搅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更不要提一天人家叫我去缠住某人,我竟把那人搞得心烦意乱了。最后,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的病给父母找了许多麻烦。于是他们就开始虐待我,骂我,惩罚我。为此,我小时候就从家里逃了出来,在外边流浪了很多年。我是那样的孤独,没有哪个人能理解我……”
她的自述颇带有书面语言的特点。正当我对这个人的兴趣正浓,急切盼望听到下文时,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位警察,他很客气地对这个女人说:“您跟我来一下。”
我竭力抗议,但得到的只是严厉的劝告:“您不要多管闲事!”
没办法,我只好夹起小狗回家了。我向妻子十分愤慨地讲述了我的遭遇。
“你知道吗?”我像野兽似的吼叫,“那个警察掠夺了我的人物!正当她要给我谈些最能征服人心的问题时,却被那混账警察给掠走了。我要控告他!”
电话铃响了。我妻子接了电话。她听了一会儿,把电话挂了,然后用这样一句不能令人相信的话扑灭了我的激情:“傻瓜,快去警察局取你的钱包! ”
(选自《外国小小说》,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当时认为,作家创作的灵感、写故事所用的素材和塑造的人物形象都主要来源于生活。这种认识是“我”后来被偷窃的直接原因。
B.“我”对那个中年妇女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的原因是,她在闲谈中涉及了十分广泛的问题。而她对“我”产生兴趣的原因是我的小狗。
C.在我和中年妇女闲谈时,警察听到妇女的谈话识出了她的破绽,认为她的言行不轨、身份可疑,于是逮捕了她,造成了情节上的高潮。
D.作品的结尾颇有欧 亨利的味道,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前文中那个妇女含糊其辞地说起她的“病”,已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8.文中三次写到“狗”,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写的是关于“偷窃”的故事,却不以“偷”为题,而以“人物”为题,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合适?请你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 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长乐信都人也。年十四,高宗践极,以选为贵人,后立为皇后。高宗崩,故事:国有大丧,三日之后,御服器物一以烧焚,百官及中宫皆号泣而临之。后悲叫自投火中,左右救之,良久乃苏。
显祖即位,尊为皇太后。丞相乙浑谋逆,显祖年十二,居于谅暗① ,太后密定大策,诛浑,遂临朝听政。及高祖生,太后躬亲抚养。是后罢令,不听政事。承明元年,尊曰太皇太后,复临朝听政。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
高祖诏曰:“朕以虚寡,幼纂宝历,仰恃慈明,缉宁四海。欲报之德,佛教是凭,诸鸷鸟伤生之类,宜放之山林。其以此地为太皇太后经始灵塔。”于是罢鹰师曹,以其地为报德佛寺。太后与高祖游于方山,顾瞻川阜,有终焉之志。因谓群臣曰:“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岂必远祔② 山陵,然后为贵哉!吾百年之后,神其安此。”高祖乃诏有司营建寿陵于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将终为清庙焉太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刊石立碑颂太后功德。
太后以高祖富于春秋,乃作《劝戒歌》三百余章,又作《皇诰》十八篇,文多不载。太后立文宣王庙于长安,又立思燕佛图于龙城,皆刊石立碑。太后又制:内属五庙之孙,外戚六亲缌麻,皆受复除。性俭素,不好华饰,躬御缦缯而已。宰人上膳,案裁径尺,羞膳滋味减于故事十分之八。太后尝以体不安,服菴闾子。宰人昏而进粥,有蝘蜓在焉,后举匕得之。高祖侍侧,大怒,将加极罚。太后笑而释之。
自太后临朝专政,高祖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
十四年,崩于太和殿,时年四十九。高祖酌饮不入口五日,毁慕过礼。谥曰文明太皇太后。
(选自《魏书·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有删减)
注释:①谅暗:帝王居丧时所住的房子。②祔:合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高祖乃诏有司营建寿陵于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将终为清庙焉/太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刊石立碑颂太后功德
B.高祖乃诏/有司营建寿陵于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将终为清庙焉/太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刊石立碑/颂太后功德
C.高祖乃诏有司营建寿陵于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将终为清庙焉/太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刊石立碑/颂太后功德
D.高祖乃诏/有司营建寿陵于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将终为清庙焉/太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刊石立碑/颂太后功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践极:指皇帝登临皇位。皇帝登基有许多专用名词,如践祚、践阼、践莅 、 践帝、践政等,都表示此义。
B.临朝听政:指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之时,由皇后、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或皇族、外戚、大臣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春秋:指“时间”,“富于春秋”指闲暇时间很多。这与它在《苏武传》中“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中的意思不同。
D.缌麻:古代丧服名。五服中之最轻者,孝服用细麻布制成,服期三月。五服分别是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冯氏作为一个政治家,果断,有魄力。高宗去世后,即位的显宗年仅十二岁,这时丞相乙浑阴谋叛乱,冯氏秘密商定计策除掉乙浑,稳定了政局。
B.高祖认为自己能够登上王位都是依靠太后的仁慈和圣明,于是为她建了报德佛寺。太后想效仿舜帝二妃安葬在方山,高祖于是在此为其营建陵墓。
C.冯氏不仅亲自抚养高祖,也非常重视对高祖的培养。她曾经专门为供高祖学习写了三百多章的《劝戒歌》,又写十八篇《皇诰》,可惜多未流传。
D.冯氏生性节俭,对手下人也十分宽容。太监在昏暗中端上来的粥中竟有一只蝘蜓,在冯氏身边伺候的高祖要对太监处以极刑,冯氏笑笑放走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5 分)
(2)欲报之德,佛教是凭,诸鸷鸟伤生之类,宜放之山林。(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新城① 道中 (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②,树头初日挂铜钲③。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④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新城:宋代杭州的属县。此诗作于自富阳赴新城途中。②絮帽:棉帽。③铜钲(zhēng):古代状如钟的铜制乐器。④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知”字写东风多情为我送行,“断”字写春雨有意创造进山条件,富有情趣。
B.颔联以山峰佩戴棉帽和树头圆亮的铜锣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晴天的云朵和初升的太阳。
C.尾联由写自然之景转入对农人生活的描写:西崦人家烧火煮菜以饷春耕,快乐惬意。
D.全诗通过对春景春耕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向往田园、拒绝官场的生活态度。
15.颈联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 共 1小题,7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句 1 分,共 7 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2)音乐之于宴饮,有人认为必不可少,如《琵琶行》中,白居易送别友人之时就因“______________”而“醉不成欢”;而有人则认为并非必要,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就直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春望》中,借助人物动作来表现他忧国忧民、思乡思亲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从厨房到职场,从“女性主内”到“内外兼顾”,无不在彰显着“她力量”的崛起。时下,女性就业前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朗开阔。_______,在于社会观念的进步改变了对女性的传统认识,不少原先由男性主导的工作开始对女性敞开怀抱。另一方面,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催动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也孕育了大批新职业,客观上为女性就业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营养师、色彩搭配师、动画设计师等成为网友心目中最适合女性发展的新兴职业。
不过,女性高就业率是否意味着职业发展已经“去性别化”?事实并非如此。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由女性主导的职业,大多是文秘、客服、月嫂等,这些职业要求具备善于沟通、亲和力强等素质,本身就更契合女性的性格特点。而财务、审计等行业,虽然女性从业者数量也比较多,但在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人员中,女性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 ) 。
有专家说,家庭与职业如何两全的挑战并不是_____的平衡战,而是______的拼搏赛。现实中,认为家庭和事业需要兼顾的女性远远多于持此态度的男性。工作家庭难以两不误的困境背后,实际上是“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并未得到彻底更新。尽管男女平等早已成为共识,但女性因为被赋予了母亲的自然角色,在社会角色方面,也就习惯于将照料家庭的天平向女性倾斜。从婴幼儿用品、厨房产品多是女性代言人,到亲子真人秀中父亲带娃手忙脚乱的“刻板印象”,无形中都暗示着女性与家庭的必然联系。但是,女性的工作参与率______,男性在家庭的参与度是否得到提高了呢?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寻根问底 此消彼长 孤注一掷 与日俱增
B.寻根问底 此起彼伏 全力以赴 与时俱进
C.归根结底 此消彼长 全力以赴 与日俱增
D.归根结底 此起彼伏 孤注一掷 与时俱进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女性的职业发展空间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B.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责任客观上削弱了女性职场晋升的竞争力。
C.由此可见,中国女性不缺工作,缺的是好工作。
D.客观上,生育和家庭牵绊着女性的职业发展。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早上七八点钟,忙碌热闹的簸箕粄店俨然成了小城的一道风景线。簸箕粄店做的是早点生意,手艺人拂晓就得从美梦中醒来,边听鸡打鸣,边有条不紊地做准备工作:磨米浆和炒馅料。米浆是簸箕粄的灵魂,直接决定粄皮是否爽滑。过去做簸箕粄,是用石磨磨米浆,然后把米浆均匀地摊在竹制簸箕中蒸熟,最后包馅,这也是簸箕粄名字的由来。如今,为了制作方便,人们用电动的料理机打米浆,用铝制托板取代竹簸箕,虽说吃到嘴里的簸箕粄还是软滑生香,却少了点乡间野趣,也少了簸箕的天然纹理和竹子的清香。让簸箕粄生动起来的是各种馅料:香菇瘦肉、包菜虾米、肉末豆角、笋丝豆芽……山里人依应季蔬菜配馅料,平常却不简单。
提前一天煎制的葱油是簸箕粄不可缺的伴侣,将一勺葱油浇在热乎乎的簸箕粄上,顿时香气四溢。熬制葱油是一件很费时的事:把葱切碎,放进油锅里,火候要掌握好,火大了会烧焦,小了又煎不出葱味。有些店家比较讲究,起锅时还会撒上白芝麻增香。有时半夜起来,整条大街上都飘着煎葱油的香味。
20.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逍遥游》中那些话令人印象深刻,“……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B.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C.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D.海浪轻柔地,有节奏地拍打着海岸,哗,哗……多美的旋律呀!
2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改为“簸箕粄不可缺少葱油,葱油要提前一天煎制,浇在簸箕粄上,香气四溢。”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6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每个人对自己的未来都有着美好的期望。然而,这种期望可能和时代需求、现实条件、家人期待……存在落差或错位。
面对上述的落差或错位,你有怎样的体验或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体会或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 字。
成都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1.D(A 项因果倒置,第一段说“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秘与无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嬗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选项将二者的关系颠倒了;B 项,把李琦和蒋浩作品的特点交融到一起了,第四段说的是李琦的诗歌更新着人们对于祖国的认知,第五段说的是蒋浩的诗中,“诗与海”之间具有非常微妙的互喻、互文关系;C 项“不再是”的说法过于绝对,第六段说的是“不能够很好应对”。)
2.B(B 项,“②至⑥段……各段之间构成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错误,从文中来看,②③段分别从历史和现在阐释了“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的发展,形成并列关系。④至⑥段又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朝向海洋的诗歌”的内涵,与第③段构成总分关系。)
3.C(C 项“就要摒弃”的说法过于绝对,第六段说的是“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雪、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和海洋化的新的生存秩序”,文中说的是不摒弃的话就不能很好地应对,并非是不能应对。)
4. D (“读 是碑的内涵”“读的是外观,是烈士的名字”错误,错在对读碑内容的解说。写第一次读碑,侧重于写碑的外观,如碑的庄严、雄伟、壮观,以及题词和碑文。第二次侧重于写读到的内涵,即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牺牲。)
5. A (B 项“反复强调要‘纪念死者,鼓舞生者’”错误。结合“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倾注了对人民英雄光辉业绩的深切缅怀,凸现出‘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建碑主题”分析,“纪念死者,鼓舞生者”是建碑主题,不是碑文中所说;“反复”也没有出现。C 项“才真正完全读懂了”错误。由原文“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可知“真正完全读懂”错误。D 项“强调了这段历史在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错误。碑文由近及远的叙述方式,是为了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作用。)
6. ①文本一侧重于通过写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展开联想,表达对无数革命烈士的敬仰,强调要纪念烈士,不忘其遗志。(3 分)②文本二侧重于对毛泽东的碑文进行解读,指出其写作特点,揭示其思想蕴含。(3分)
7.D(A.“这种认识是‘我’后来被偷窃的直接原因”错误。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B.“我”对那个中年妇女产生十分浓厚的兴趣的原因是她要与“我”讨论有关“幸福”的问题,她对“我”产生兴趣的原因是想要偷我的钱。C.“警察听到妇女的谈话识出了她的破绽”错误。文中关于警察带走妇女的原因没有说明。)
8.①第一次写狗“很讨人爱”,引出了“那个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为下文故事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②第二次写狗“冻得直打寒战”,我也不想回去,从侧面烘托“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推动情节发展;③第三次写狗,通过我“夹”狗的细节描写,充分表达了“我”对警察把那位妇女带走的愤慨之情。(每点 2 分)
9.示例一:以“人物”为题更合适。
① “人物”是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是对小说情节的高度概括。小说讲述的就是“我”对人物的寻找探索过程,同时也是那位妇女把“我”当成她的“人物”(实际是“猎物”)的逐步捕获的过程。可以说,小说的情节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②以“人物”为题内涵丰富,为人物形象制造出一种绝妙的讽刺效果。“我”怪警察掠走了“我”的“人物”,而警察却帮“我”追回了钱包,以“我”所标榜的来源于生活的“人物”为题,恰能很好地突出我在现实生活中的幼稚无知,进而深化了主题。③从读者接受的角度上来看,以“人物”为题,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含义丰富,耐人寻味。通过以上比较看出,“人物”做标题更好,“偷”就过于浅白平淡了。(每点 2 分)
示例二:以“偷”为题更合适。
①以“偷”为题能够更准确直接地概括小说要表达的真正内容,“我”设法在中年妇女那里“偷”素材,她设法在“我”这里偷钱包。小说展示的就是这样同时发生的“偷”的过程。②便于揭示小说要表达的这一层内涵:我们用大量心力求取的事情往往会偷走我们对其他事情的关注。③在读者接受的角度上,以“偷”为题,设置了悬念,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 2 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 (3 35 5 分)
10.C
11.C(“春秋”指年龄,“富于春秋”指年龄尚轻。)
12.B(“太后想效仿舜帝二妃安葬在方山”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岂必远祔山陵,然后为贵哉”,太后不愿从葬陵墓,而“安葬在方山”也并非舜帝二妃的行为。)
13.(1)冯太后生性聪明而通达,自从进入宫中,略学了一些文章和计算。等到她身居尊位临朝听政时,裁决各种国家事务。(聪达、书计、省决各 1 分,句意 2 分 )
(2)(我)想要报答太后的恩德,就要依凭佛教的教诲。鹰雕一类伤害生灵的猛禽,应该放归山林。(“德”、“佛教是凭”宾语前置、“鸷鸟”各 1 分,句意 2 分。)
【译文】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长乐信都人。十四岁时,高宗文成帝拓跋浚即位,冯氏被选为贵人,后来被立为皇后。高宗驾崩,按照惯例:皇帝驾崩,三天后凡皇帝生前所使用的衣物等各种用品全部烧毁,焚烧时文武百官以及宫中的嫔妃都亲临现场哭泣。皇后冯氏来后大哭着跳进火堆中,左右随从急忙把她救出,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
显祖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尊冯皇后为皇太后。丞相乙浑阴谋造反,当时显宗只有十二岁,居住在为高宗守丧的小屋中,冯太后秘密商定计策,诛杀了乙浑,然后独揽大权,主持朝政。高祖孝文帝元宏出生后,由冯太后亲自抚育。此后,冯太后免除制令,不处理政事。北魏承明元年,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再次临朝听政,独揽大权。冯太后生性聪明而通达,自从进入宫中,略学了一些文章和计算。等到她身居尊位临朝听政时,裁决各种国家事务。
高祖孝文帝元宏下诏说:“朕无德无能,幼年继承帝业,依仗太后的仁慈圣明,才使得四海安宁。(我)想要报答太后的恩德,就要依凭佛教的教诲。鹰雕一类伤害生灵的猛禽,应该放归山林。在原来饲养它们的地方,为太皇太后兴建佛塔。”于是撤除了饲养鹰雕猛禽的鹰师曹,在原地修建了报德佛寺。冯太后与孝文帝游览方山时,环顾四周的山川景色,有死后葬在那里的想法。她便对随从的大臣们说:“舜帝埋葬在苍梧山,娥皇和女英二妃并没有从葬。难道一定要远远葬在高山之下,死后才显得尊贵吗 我百年之后,就安葬在这里吧!”孝文帝便传員让有关部门在方山为太皇太后修建寿陵。又建造了永固石窯准备作为太皇太后去世后的祭庙。太和五年兴建、破土动工几年建成,并在这里刻石立碑,赞颂太堂太后的功德。
冯太后因为高租还年轻,特别为他作了《劝戒歌》三百余首,又作《堂语》千八篇,大多没有记载、流传下来。冯太后命人在长安兴建文宣王庙,又在龙城建起思燕佛图,各竖石碑,刻写颂辞。冯太后规定,凡是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的子孙后代,以及北魏历代后妃五服以内的亲属,一律免征田租赋税,免服官府的差役。冯太后生性节俭,生活朴素,不喜欢华丽的服饰,只穿素色的丝织服装。膳食太监为她送上来的菜肴,都是用直径只有一尺的盘子盛放,日常饮食的开支,比过去减少了十分之八。冯太后曾经患病,而只服用青萵子儿加以治疗。有次,膳食太监在黄昏时给冯太后送粥,粥碗里有一只壁虎,冯太后没有发现,一饭勺舀了起来。高祖在旁边看见,大怒,要将太监处死,冯太后一笑置之,不予追究。
自从冯太后独揽大权、把持朝政以来,孝文帝对她非常孝顺恭敬,从不过问朝政,事情无论大小,一概禀告由太后作出决定。
太和十四年,冯太后死于太和殿,终年四十九岁。孝文帝悲哀过度,一连五天不吃不喝,其悲哀的程度,大大超过了丧礼的规定。冯太后谥号为“文明太皇太后”。
14.D. (“ 拒绝官场”没有依据。)
5. (1)拟人。野桃满含笑意,溪柳摇摆起舞,赋予了野桃、溪柳人物的动作与情感; 写活了春意盎然之景,植物的快活自在正体现了诗人的快活自在。(3分)
(2)动静结合。桃花含笑、垂柳袅娜是动景,矮矮的竹篱、清澈的小溪是静景;有动有静,构成了一幅清新秀丽的雨后山村景色。(3分)
16. (1)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举酒欲饮无管弦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3)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 C (第一空,寻根问底: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归根结底:归结到根本上。时下,女性就业前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朗开阔归结到根本上是社会观念的进步改变了对女性的传统认识,不少原先由男性主导的工作开始对女性敞开怀抱,所以选用“归根结底”。
第二空,此消彼长:是指这个下降,那个上升。引申为不要太过于在乎此时的失去,别的方面会有长进。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或者多面性。或者引申为两个事物之间的反相关关系。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本处既然是平衡战,必然有一个上升一个下降,所以选用“此消彼长”。第三空,孤注一掷:比喻在危急的时候,使出全部力量冒险一试。 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本处既然是拼搏赛,那就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所以选用“全力以赴”。第四空,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 - 天天地不断增长。形容增长得很快。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这里是说女性的工作参与率逐渐增长,所以选用“与日俱增”。故选C。)
18. A (这一段并没有提到影响女性职业发展的因素,所以排除B、D;本段是围绕女性的就业率和职业发展来说的,A项最恰当。)
19.但因为女性被赋予了母亲的自然角色,在社会角色方面,人们也就习惯于将照料家庭的天平向女性倾斜。(本句话有两处语病:一,“但女性因为被赋予了母亲的自然角色”语序不当,分句主语不一致,应改为“但因为女性被赋予了母亲的自然角色”;二,“也就习惯于将照料家庭的天平向女性倾斜”缺少主语,应改为“人们也就习惯于将照料家庭的天平向女性倾斜”。)
20. C (原文中作用为列举的省略。A表示引文的省略。B表示说话的断续,含糊其辞。C表示列举的省略,D表示语音的延长。)
21.①运用比喻,将“葱油”比作“簸箕板不可缺的伴侣”,形象生动地表达葱油与簸箕叛密不可分的关系,“伴侣”一词强调其亲密关系,充满了人情味(2分);②句式上,原文三个分句都以“葱油”为陈述对象,强调突出了葱油的重要性,叙述话题一致,句子衔接紧密。(2分)③“将一勺葱油……浇”“顿时”,动作描写如在眼前,具有画面感,突出了香味激发的迅速。“热乎乎”叠音词的运用,使句子节奏活泼,具有音韵美。(2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2.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