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 (1-2题,14分)
你所在的班级举办“雾灵山一日游”主题活动。(共10分)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10分)
我们进到雾灵山南山门,从景区步道徒步进入十八潭,向仙人塔景点探幽,边走边饱览这迷人的美景。置身其中,峡谷壁立,沟壑纵横,石径萦回,溪流潺潺。放眼望去,即使是绿色,也纷纷显出浓淡不同的色彩和层次,以渐次高度的不同,山下阔叶林的翠绿,半山腰的桦树林和落叶松已呈现金黄,山杨、五角枫和蒙古栎等,一层层地变黄、变红、变紫。行进在 甲 (繁华/茂盛)的密林中,仿佛置身于色彩(bān lán)间。耀眼的五彩缤纷,变幻莫测□绿的苍翠,黄的金黄,红的彤艳,紫的姹紫。我忽然觉得,即使是画家的画笔,也不见得能够临摹出如此的绚丽多彩吧□
登峰俯瞰,云海波涛,烟雾(mí màn),手可触云。近处,只见片片红枫微微起伏,不知名的串串鲜红小果,点点簇簇地镶嵌在峰岭层叠之间,恰似碧波上漂浮的红帆,又似蓝天下飘荡的朵朵霞云。这时候的我们,都不约而同地顾不得再说笑了,即刻纷纷被眼前这层林尽染和光彩夺目的 乙 (妩媚/妖艳)景色吸引住,并深深地陶醉在其中。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bān lán)________ ②(mí màn)________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沟壑纵横(héng) 绚丽多彩(xuàn)
B.沟壑纵横(hèng) 绚丽多彩(xuán)
C.沟壑纵横(héng) 绚丽多彩(xuán)
D.沟壑纵横(hèng) 绚丽多彩(xuàn)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4)有同学读到“向仙人塔景点探幽”时,思考“探幽”的意思。结合语境推测,“探幽”的意思应该是________(①寻找僻静之地 ②探索未开发的隐蔽之处 ③探寻胜境)。(请从括号内选择,只填序号)(2分)
(5)请将作者的游览路线补充完整。(2分)
雾灵山南山门→①________→②________→雾灵山山顶
2、请阅读上面的文段后回答问题。(共4分)
(1)在文段中的□处,标注恰当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顿号 问号 B.句号 问号 C.冒号 叹号 D.分号 叹号
(2)有同学认为画线的句子比较巧妙,妙在何处?请说出理由。(2分)
第二部分(3-19题,56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默写(共6分)
3、九年级(1)班准备举行一次古诗词研读活动,请补全本次活动开场白。(6分)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雾凇沆砀,①________,上下一白”,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隐含了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稊米”的深沉感慨;“云横秦岭家何在?②________”道尽了英雄失路的悲慨之情:“③________,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于象征手法中道出了自己对人生道路艰难的感慨;“衔远山,④________,浩浩汤汤,⑤________”于洞庭水的波澜壮阔中流露出诗人旷达的心境;“起舞弄清影,⑥________”则表达了苏轼虽然孤寂,但也充满了对人间烟火的热爱。
(二)阅读(共18分)
学习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时,小冀同学查找了一些资料。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9题。(共18分)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祖籍在襄阳,他曾在杜陵附近居住过一段时间,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杜甫客居秦州。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唐隶宗乾元二年(759)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
资 料 夹
资料一: [甲]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选自杜甫《登岳阳楼》) [乙]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选自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有删改) [丙]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 (选自杜甫《客亭》)
资料二: 天寒雁声急,岁晓客程遥。 (选自《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资料三: 甫与房琯为布衣交,琯以客董庭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推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 (选自《新唐书本传》,有删改)
资料四: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选自杜甫《宿府》)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有弟皆分散(《月夜忆舍弟》) 皆:________
(2)甫若抵罪(资料三) 若:________
(3)帝乃解(资料三) 乃:________
(4)风尘荏苒音书绝(资料四) 绝:________
5、下列对“资料一·乙”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B.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C.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D.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资料一·乙)
(2)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资料三)
7、从小冀同学查找的资料看,杜甫自称“杜陵野老”的原因可能是什么?(2分)
8、“边秋一雁声”与“天寒雁声急”中的“雁声”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3分)
9、“资料三”中杜甫的做法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理由。(3分)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2题。(共8分)
资料一:
无论是做学问还是搞科研,只有深入实践、认真研究客观事物,才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践履中研究真理。学贵力行,行贵体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渐进,方能诚意正心,培育修齐治平品格,造就经世致用人才。而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就是人的感觉和理性应该同时使用,通过感知外在世界的物体来了解自己的内在和本质,从而获得对世界的更深刻的认识。
资料二:
竹蜻蜓一般由竹柄与翅膀两部分组成。竹柄由竹片削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5毫米。翅膀则是一片20厘米长、2厘米宽的竹片,中间打有一孔以穿过竹柄,小孔两侧再以对称的方式削出一个斜面。玩的时候,只需要双手夹住竹柄快速一搓,顺势松开手,竹蜻蜓就可以升空。竹蜻蜓在18世纪传到欧洲,航空之父乔治·凯利的第一项航空研究就是仿制与改进竹蜻蜓,从竹蜻蜓升空的原理中,他悟出了螺旋桨的工作原理,极大地推动了飞机研制的进程。
资料三:
唐代之前,风筝被称为纸鸢,唐朝人把竹笛系在风筝上,在空中发出古筝一样的响声,“风筝”由此而来。风筝大约在14世纪传到欧洲,许多航空先驱从风筝开始研究飞行原理,诞生了多体风筝、载人风筝等新的发明。风筝体现了航空器的诸多空气动力学要素,包括升力、牵引力、迎角、相对气流等概念,被普遍认为是现代飞机的始祖。大约在晋代后期,中国人发明了黑色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到了隋代,人们将火药装到竹筒里制成爆竹,用来驱鬼辟邪。大约在唐代,中国人又在爆竹基础上制成了能在空中飞行的爆竹——“起花”。“起花”形如小纸炮,缀有长约二三尺的苇秆,燃其芯即急起。“起花”是最原始的一种火药火箭,看似简单,但其工作原理与现代固体火箭别无二致。除上述发明以外,中国古代还制作了走马灯、陀螺平衡环等航空器具。走马灯揭示了燃气涡轮的基本原理,陀螺平衡环可看作是航空陀螺仪的雏形。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宋代之后,中国人活跃的创新思维与活动戛然而止,上述精巧绝伦的发明也被定格在技艺层次,而非提升到理性和理论的高度。
10、结合“资料二”,并运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简要阐释“竹蜻蜓升空的原理”。(3分)
11、“资料三”中画线的句子,可以用“资料一”中的哪一个短语概括?(2分)
12、下列对资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现代科技创新意识源于王阳明的“格物致知”观。
B.风筝在唐代前被称为纸鸢,大约在14世纪传到欧洲。
C.中国人自古就有格物的探索精神和致知的创新意识。
D.中国古代的“起花”工作原理与现代固体火箭相同。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8题。(共17分)
握瑾怀瑜 成风化人
①终其一生,冯天瑜溯源中华元典、探寻文化生成,倾尽心血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将言传身教的人文教化,融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人生。 (一)寸阴尺璧,________
②去过冯天瑜家的人,都对客厅悬挂的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印象深刻。“即使到了生命最后几年,冯先生也是清晨5点即起,伏案写作。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如此。”
③武汉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新忆起,有一次在外地开学术会议,他去冯天瑜入住的酒店拜访,“快到门口时,保洁阿姨好奇地向我打听里面住的是什么人,每天用餐后就回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真是个怪人!我敲门进去,但见先生正哼着小调,手持书稿来回踱步,桌旁还放着早餐剩下的半个馒头……”
④世纪之交,冯天瑜曾在日本讲学研学5年,只要有空便扎进图书馆,成为每天最先入馆、最后离馆的读者。冯天瑜回国前,图书馆工作人员自发列队欢送,因为他们“从没见过如此刻苦的学者”。
⑤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张薇回忆先生指导自己博士论文时的情景: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冯天瑜要求她抓紧时间不松懈,“写完一章交一章”,这令她丝毫不敢怠慢。“后来,论文获得了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出版后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先生的言传身教,让我也养成了惜时敬业的习惯。”张薇说。
(二)专注执着,不改其志
⑥“先生视学术为生命的存在方式和唯一价值。”湖北大学教授何晓明感慨。冯天瑜曾有多次进京任职、当大学校长的机会,但都放弃了:“任职当官亦可大有贡献,只是我一心做学术,故辞谢之。”一心学术,使研究广博深厚。课堂上的冯天瑜,汉学,宋学,吐鲁番文书,东亚同文书院调查,乾嘉考据学,三重证据法……古今中外的史料,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先生未尝一日废学停思。”在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姚彬彬看来,冯天瑜人生的最后10年,是又一个学术爆发期,“《周制与秦制》,初稿四五十万字,先生每天写作8小时以上,一年半便完成了书稿。2022年年底进重症监护室的头两天,先生还在修改书稿。这种工作强度,纵然是年轻人,也自愧不如。”
(三)淡泊达观,光风霁月
⑦他的生活极其简朴,有些东西一用就是四五十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姜念琪曾走进冯天瑜书房拍摄纪录短片,对他家里的陈设印象很深:“沙发非常硬挺,没有能往下陷的海绵,包括两边的竹椅,都不是坐着很舒服的那种。坐在上面时,整个人会不自觉地挺拔起来。”她心生景仰:“我们的人生,就应该像冯先生一样,不断丰盈自己的灵魂,不为奢靡浮华所惑。”
⑧冯天瑜家学深厚,父亲冯永轩师承黄侃、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名家巨擘,毕生收藏了许多书画、钱币等文物,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不舍得变卖一件。冯天瑜同样热爱这些“传家之宝”,整理出版了文物图册“冯氏三藏”(《冯氏藏墨》《冯氏藏札》《冯氏藏币》),不少人欲高价收购这些宝贝,皆被他谢绝。然而,他却为宝贝找到了更好的归宿——2018年12月,冯天瑜和其兄冯天瑾教授将数百件家藏珍贵文物捐赠给武汉大学图书馆,建立“冯氏捐藏馆”。此外,他还将部分藏品捐赠给湖北大学和家乡湖北红安县。他说:“文物是文化载体,不应降格为金钱的等价物!”
(四)心有大我,弘道天下
⑨“先生脾气随和,待人诚恳。住所‘门虽设而常开’,相识或不相识者登门,他都热情接待。”何晓明告诉记者,“学生、同事、朋友托先生帮忙,新著作序、指导论文、查询资料……先生无不竭诚相助。”江汉大学原副校长涂文学依旧记得当年登门的情形:“先生一家三口蜗居在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陋室里,卧室和书房不分。我们几个少不更事,常去先生家请教,有时甚至三更半夜去敲门。先生毫无责怪之意,总是热情相迎,悉心解答。”
⑩《礼记·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向冯天瑜求教的学生,往往有“小叩大鸣”之感。临别之际,冯天瑜往往取出新作,问清姓名,工工整整地在扉页写下“某某同志惠存”“某某君雅览”字样,馈赠一册。 很多人并未受教冯天瑜门下,却因曾受其点拨心存感恩,自视为先生的私淑弟子。
⑪方学富曾是湖北武汉江岸区的一名技术工人,后来担任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长。他讲起当年慕名向冯天瑜求教的情景:“对几个年轻人的贸然造访,先生没有摆名人架子,而是轻声问我,平时喜欢看什么书啊?我说,碰见什么就看什么,侧重艺术、科学和文史哲之类。他说,年轻人看书不要过于狭窄,开始可以泛读,之后再精读。我和先生交往半个世纪,我终生难忘他的教诲。”
冯天瑜倾心与历史“对话”,却绝不沉溺在故纸堆里不问世事。他始终秉持“修身以淑世”“文须有益于天下”的理念,并以一生践行之。晚年,他不顾身患重病,尽心竭力地推动长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促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两届“大河对话”,策划“长江文明之心”及东西山水人文绿轴等城市重大战略布局。 中华民族正驾取巨舟,升起云帆,在无垠的文明沧海破浪远航,诞敷文德。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7月14日,有删改)
13、结合选文第②~⑤段内容,将(一)处的小标题补充完整。(2分)
14、第⑧段关于冯天瑜家学深厚的叙述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5、根据选文内容简述“很多人并未受教冯天瑜门下……自视为先生的私淑弟子”的原因。(4分)
16、选文第⑪ 段中冯天瑜对方学富阅读的指导的事例,对你的阅读有何指导意义?(2分)
17、作者采用第三者的口吻来写冯天瑜,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3分) 18、联系选文,简要说说第 ⑫段中加点的字表达或表现出了哪些内涵或情感。(3分)
冯天瑜倾心与历史“对话”,却绝不沉溺在故纸堆里不问世事。他始终秉持“修身以淑世”“文须有益于天下”的理念,并以一生践行之。
三、整本书阅读
1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填空。(7分)
老师:《艾青诗选》收录了艾青各个时期的重要诗作,全面地展示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艺术成就。它不仅是一部诗歌作品集,更是一部记录着时代苦难和民族希望的史诗,充满了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今天,我们就《艾青诗选》举办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吧。
小冀:老师,读《艾青诗选》时,我发现诗人创作前期多是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后期聚焦于国家民族苦难、悲伤与反抗。其诗歌意象主要是①________和②________。他通过这两个意象,分别表达了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老师:对啊,诗人常把情感寄托在意象中,比如在《火把》这首诗中,诗人借索求火把,表达了③________、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小语:我发现诗人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篇章中借助于“雪”的意象,通过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表达了对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悲悯之情和对④________的忧伤。
小文:我发现艾青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这充分体现了艾青诗歌“⑤________”的特点。另外,艾青的诗歌还充满了语言的张力,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铺直叙,或澎湃激昂,到诗歌的最后则采用⑥________的手法来表达情感,把整首诗推向高潮。
老师:你们描述得非常到位。不仅如此,艾青的诗歌从风格上看:新中国成立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新中国成立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的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成熟。他的诗歌,以⑦________为主体,汲取了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朴素清新、深沉隽永,明朗并不直露,时有含蓄也不晦涩,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第三部分(20题, 5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淡定,释义为淡然而平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淡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一种淡定;胜不骄,败不馁,是一种淡定;坚持不懈,水滴石穿,是一种淡定;庖丁演刀,鲁班弄斧,是一种淡定……
请以“淡定”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也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