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 小深对诗歌《蒹葭》进行了批注,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蒹葭(节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A. 《诗经》,先秦时叫做《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经典常谈》介绍说《诗经》“大序”解释“风”是感化、讽刺的意思,照近人研究,“风”是各地方的乐调。
C. 诗歌都由秋水岸边凄清秋景起兴,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地点的转换。
D. 蒹葭苍苍,霜露茫茫,伊人飘渺的行踪,主人公怅惘的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构成了诗歌朦胧而纯美的意境。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 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① ______ ,胡为乎泥中?(《诗经•式微》)
②参差荇菜, ______ 。 ______ ,琴瑟友之。(《诗经•关雎》)
③与君离别意, 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 ______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一日不见, ______ !(《诗经•子衿》)
⑥古诗文中描写景物的佳句,让人陶醉。《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用“ ______ , ______ ”描写桃林繁花遍地的美景;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用“ ______ , ______ ”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渺、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3. 《经典常谈》入选教材名著导读,同学们开展了“阅读经典传承文化”阅读活动。
【关注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 “春秋三传”第六 | 辞赋第十一 |
【研读内容】
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以上均选自《经典常谈》)
【延伸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目录中缺失的篇目名为:① ______ 、② ______ ,小语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篇目是:③ ______ 。
(2) ①研读内容中四个“实在”体现了杜甫诗歌的什么特点?请结合延伸阅读材料具体分析。
②朱自清认为杜甫是“继往开来”的诗人,请结合名著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6.0分)
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班级开展“用好水资源,呵护水环境”主题活动,同学们分组搜集资料并进行汇报,请根据汇报内容完成任务。
第一组
小深:我们在《人民日报》上找到了北京林业大学朱清科教授题为《森林为什么是“水库”》的文章。
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① 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调节径流、拦洪补枯,还体现在森林各结构层次在产水、净水等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②森林以其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来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③那么,这座森林“水库”是如何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呢?
④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对垂直降雨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据统计,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 11%-34%。
⑤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有拦截雨水的作用,能提高林地土壤的渗透能力。
⑥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多孔疏松、透水性强,不仅能蓄持雨水;也可以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还能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⑦森林“水库”不仅能够自上而下调蓄水源,还能提高水分生产力。
⑧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量,增加蒸发量参与水分小循环,形成降水。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⑨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例如,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达1.37亿立方米。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不仅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⑩如此看来,森林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第二组
小圳:我们在地理书上找到了一张表格:
中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天然植被
干湿地区 | 主要分布地点 | 天然植被 |
湿润地区 | 东北山地、秦岭一淮河线以南,青藏高原东南部等 | 森林 |
半湿润地区 |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分等 | 森林草原 |
干旱地区 | 内蒙古高原东部,黄土高原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分、天山山地等 | 草原 |
半干旱地区 | 内蒙古高原西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西北部等 | 荒漠草原、荒漠 |
(来自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
第三组
小鹏:我们在深圳市水务局官网上找到了关于深圳基本水情的材料。
深圳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市(不含深汕)多年平均降雨量 1830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每年4~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5%。
深圳本地水资源匮乏。由于地理条件比较特殊,深圳境内无大江大河大湖太库,蓄滞洪能力差,本地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八成以上的原水需从市外的东江引入,库容超 1000万立方米的大、中型水库只有16座,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7,全市现状水资源储备量仅能满足45天左右的应急需要,深圳因此成为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来自深圳市水务局网站,有删改)
(1) 小深根据汇报材料,梳理了一份要点,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______
A.林冠层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
B.森林植被的增加影响到霜、露、雾、雨雷及雾凇等水平降水形态。
C.增加森林植被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D.深圳属于湿润地区,天然植被为森林。
(2) 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说明文单元学习 | 阅读 | 探究 |
《大自然的语言》开头用描写表现物候现象,引人入胜。 | 第一组: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 开头① ______ ,引出说明对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被压扁的沙子》 | 第三组:深圳因此成为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 “之一”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② ______ |
《蝉》采用了时间顺序,介绍蝉卵孵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中的过程。 | 第一组《森林为什么是“水库”》第④⑤⑥段。 | 采用了③ ______ 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 |
(3) 第一组中的第⑨段画线句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4) 同学们就深圳水资源问题展开了讨论,小语和小文的观点不一致,请你根据汇报材料补全对话。
小语:深圳降雨量大,植被茂密,水资源丰富得很,我们可以随便用水。
小文:深圳的水资源并不丰富, ______ 。
5. 记叙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问题。
燕子来时
何君华
①过完年,父亲又该出门去打工了。
② 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想让我们家的燕子在春天里能进屋筑巢。父亲说过,燕子是念家的,一旦选定一户人家筑巢安家,终其一生都会回到这户人家里,哪怕跋山涉水,也会年年回到“故乡”。
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来。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家里住的是泥瓦房,有一只燕子在我们家屋顶筑巢。后来,看着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心血来潮,拿一根竹竿将房顶上燕子的巢穴捅了。父亲回来,我看到他铁青的脸时,才知道自己闯祸了。父亲说:“古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燕子不落忧愁家’,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终日在空中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是农人最亲密的益鸟,巢穴也是一口泥一口泥地衔来的……”
④听了父亲的话,我哭了!心想:“燕子再也不肯回我们家了!”整个下午,我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盯着房顶,那被我捅掉后残留的一角巢穴,像我空落落的心!
⑤果然,整个春天和夏天,燕子再也没回我家。我经常望着那房顶发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放心吧!明年春天它还会回来的。”
⑥于是,我日日盼望过年。因为年一过,春天就要来了。春天来了,燕子就该回来了。
⑦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我急切地问父亲:“是去年那只燕子吗?”父亲抬头仔细看了看,肯定地点了点头:“你看,它的脸颊是砖红色的,它回来啦!”听了父亲的话,我喜出望外,好像我的罪责减轻了一样。父亲的话得到了印证,燕子回来了,它是念旧的!我又看到了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
⑧燕子的寿命只有十年左右。终于有一年春天,那只有着砖红色脸颊的燕子没有回到我家。我知道,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我虽然知道这是世间一切生物都难逃的宿命,但仍然难过不已。好在没过多久,又有一只燕子来到我家“安家落户”——那是一只有着普通棕红色脸颊的燕子。很快,又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这使我感到心安,整个春天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⑨去年,我们拆了家里的泥瓦房,当然连同燕子的巢穴也拆掉了。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一幢崭新的三层小楼,特意用青琉璃瓦盖了屋顶——是为了方便燕子回来筑巢。父亲心里一直记得,来年外出打工时,一定要将房檐下的玻璃窗留一道缝儿。这样,即便一整年锁着门在外头打工,我们家的燕子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⑩是的,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 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我的耳畔又响起了儿时的歌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⑪“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车窗外的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坐在车里的父亲分明感到,新的春天已经来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 下面是选文主要内容脉络图,请阅读全文,将空白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 “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此场景在选文中三次出现,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描写方法或修辞的角度赏析。
①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尾一段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圆月”寓意合家团圆,“鸽子”寓意珍爱和平。在中国人的心中,“燕子”也是一个文化符号,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燕子”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
6.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翌日,饭于林虑①,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 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 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①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②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泉声夹道/夹岸数百步
B.不可胜数/珠可历历数也
C.薄暮/日薄西山
D.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②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擅写山水游记,“唐宋八大家”之一。
B.甲文“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是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C.乙文“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耍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愉悦闲适之情。
D.乙文“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断句是正确的。
(4) 结合选文内容,完成表格。
体裁 | 写法 | 游踪 | |
甲文 | 游记 | 定点观察 | 立足小石潭,依次描写潭中景物和① ______ 。 |
乙文 | ② ______ | 早上从林虑出发,③ ______ ,后来途经槐林,下午在环翠亭休息,傍晚到达明教院。 |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5.0分)
7. 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总有一些经历让我们不断懂得与成长。从燕子筑巢,懂得了春天降临;从那夜的好豆,懂得了情谊的珍贵;从化石上的印记,懂得了时间不可追……请以“从 中懂得”为题,完成作文,叙写亲身经历,表达真情实感。
要求:①不少于 600字;②将题目补充完整,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七、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15.0分)
8. 学校开展了“传统年俗”综合性学习探究活动,下面是小深写下的一段“兔年说兔”即兴评述,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壬寅虎年 A.戛然而止,癸卯兔年 B.翩然而至。国家发展不会像“玉兔捣药”那样岁月①tián jìng,个人努力不能得意于“狡兔三窟”的小聪明。要“动如脱兔”的奔跑,不被琐事②j ī bàn;要 C.瞄准目标,一步一个脚印。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虎是勇敢和活力。兔更不乏灵动与活泼!在这样的 D.周而复始中,新春伊始,万象更新!
(1) 根据拼音和语境填写词语。
①tián jìng ______
②jī bàn ______
(2) 结合语境,选出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______
A.戛然而止
B.翩然而至
C.瞄准
D.周而复始
(3)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认为虎是勇敢和活力。
B.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看,虎是勇敢和活力。
C.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虎是勇敢和活力的象征。
D.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虎意味着勇敢和活力的象征。
9. 本次探究活动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为滋养学生心灵,传承中华美德,学校召开成果汇报会,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1) 汇报会需要悬挂标语,有同学写好了上句,请你完成下句。
上句:探究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下句: ______
(2) 下面是校报记者为此次汇报会写的采访提纲,请你根据采访目的,在横线上补写一个采访问题。
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 2月20日下午活动结束后,汇报活动现场 |
采访对象 | 校团委书记 |
采访目的 | 了解此次活动的规模、亮点、影响 |
采访问题 | ①请问参加此次活动的班级、人数是多少? |
(3) 请你设计一个有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元素的笔袋作为汇报会的陈列品,可从图案、色彩等方面简要说明。
(4) 小圳在汇报会上展示了他收集到的“兔”字字源演变,请在横线上补充缺失的书体名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地点的转换”错误,是暗示了时光的流逝。
故选:C。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诗词鉴赏题时,要把握住诗词中的意象,从意象入手,结合时代背景,知人论世赏析。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2.【答案】微君之躬,左右采之,窈窕淑女,同是宦游人,黄发垂髫,如三月兮,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解析】答案:
①微君之躬
②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重点字:窈、窕)
③同是宦游人
④黄发垂髫(重点字:髫)
⑤如三月兮
⑥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3.【答案】【小题1】尚书,战国策,尚书
【小题2】略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篇目的识记和名著内容的把握。《尚书》第三、《战国策》第八,小语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篇目是辞赋第十一。因为《经典常谈》辞赋第十一主要内容概括为屈原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碰旁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2)①本题考查写作手法。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沐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写实”的风格。
②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兴盛急遽走向衰败的时代,他自己有过“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氶丈二十二韵》)的奢望,也经历过“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悲辛,由于仕途坎坷,兵荒马乱,饥饿流离的现实生活,逐渐使他对时代的苦难,社会的不平,人民的疾苦,家国的不幸,有了深切的体验。从安史之乱前夕到大历初的十几年间,在盛唐诗人普遍沉寂的情况下,杜甫中流砥柱,以自己的光辉照亮了整个诗坛。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精神风貌,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写到诗里,大大拓展了诗歌的题材。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后人称杜甫为“集大成者”,称其诗为“诗史”,誉其为“诗圣”,他是当之无愧的。
答案:
(1)①尚书②战国策③辞赋第十一
(2)①《春望》描写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战火纷飞,亲人离散,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顿的景象,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写实”的风格。
②杜甫的诗歌反映社会问题和时代悲剧,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他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且杜甫给诗创造了新的境界,引发后代诗人竞相效仿,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等十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文字要言不烦、通俗流畅,讲透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配斗典籍精髓。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要记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作品的主题,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4.【答案】【小题1】B
【小题2】引用农谚,“之一”说明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除了深圳,还有其他城市,因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逻辑
【小题3】略
【小题4】深圳境内无大江大河大湖大库,蓄滞洪能力差;大、中型水库少,人均水资源量非常低;全市现状水资源储备量仅能满足45天左右的应急需要
【解析】(1)ACD.正确。
B.有误,结合原文“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可知此项中“雨、雪”错误。
故选:B。
(2)①“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这里引用农谚,引出了后面的“可见,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
②“深圳因此成为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中“之一”说明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除了深圳,还有其他城市,深圳不是唯一的,“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③第一组《森林为什么是“水库”》第④⑤⑥段中“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对垂直降雨再分配”“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按照先后顺序介绍了森林“水库”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过程,这是逻辑顺序。
(3)第一组中的第⑨段画线句“例如,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达1.37亿立方米”中的“例如”提示这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37亿”这个数字提示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两者综合运用,具体科学地说明了“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4)结合第三组中“由于地理条件比较特殊,深圳境内无大江大河大湖太库,蓄滞洪能力差,本地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八成以上的原水需从市外的东江引入,库容超1000万立方米的大、中型水库只有16座,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7,全市现状水资源储备量仅能满足45天左右的应急需要”提炼概括可得:深圳境内无大江大河大湖大库,蓄滞洪能力差;大、中型水库少,人均水资源量非常低;全市现状水资源储备量仅能满足45天左右的应急需要。
答案:
(1)B
(2)①引用农谚;②“之一”说明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除了深圳,还有其他城市,因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③逻辑
(3)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科学地说明了“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4)深圳境内无大江大河大湖大库,蓄滞洪能力差;大、中型水库少,人均水资源量非常低;全市现状水资源储备量仅能满足45天左右的应急需要。
本题是关于“水资源”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逻辑雨辨析,第二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语言特点、说明顺序等,第三题考查说明方法,第四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5.【答案】【小题1】①第二年春天;②新燕来
【小题2】燕子刚来“我”家筑巢时我很好奇;第二年春天燕子回来了,“我”喜出望外;旧燕离去后有新的燕子到我家筑巢,让我感到心安,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小题3】①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通过“放下”“打开”“扛”“推开”一系列动词,准确、具体地描写了父亲临出门时专门为燕子留通道的整个过程,表现了父亲对燕子回家的期待。
②示例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种温暖的情思”比作“爬山虎的藤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燕子、对家人的爱越来越浓的情感变化。
示例二: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燕子、对家人的爱越来越浓的情感变化。
【小题4】内容上,暗示了父亲对燕子回归的期盼,对家和家人的呵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主题;结构上,照应标题和文章开头,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
【小题5】示例:文章中有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儿歌“小燕子年年春天来这里”、内容上多次出现“春天”、“燕子是念家的”,所以,我认为燕子有恋家、爱家、勤劳持家及春天使者等寓意。
【解析】1. 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的,根据⑦段“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提炼:第二年春天;根据⑧段“又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提炼概括为:新燕来。
2. 本题考查梳理情感变化。根据③段“看着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可知,燕子刚来“我”家筑巢时我很好奇;根据⑦段“听了父亲的话,我喜出望外,好像我的罪责减轻了一样”可知,第二年春天燕子回来了,“我”喜出望外;根据⑧段“这使我感到心安,整个春天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可知,旧燕离去后有新的燕子到“我”家筑巢,让“我”感到心安,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3.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①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进行赏析。根据“放下”“打开““扛““推开”等动词,判断为动作描写。句中具体、准确地写出父亲爬三楼推玻璃窗的整个过程,这一细节是父亲为燕子回家留通道。表现了父亲对燕子回家的期待。
②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把“一种温暖的情思”比作“爬山虎的藤蔓”,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结合上文“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分析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燕子、对家人的爱越来越浓的情感变化。
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
一、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 修辞特点 内容 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 内容 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 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4.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结构上:诗句照应题目,“坐在车里的父亲”照应文章开头,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内容上:引用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暗示了父亲对燕子回归的期盼;“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新的春天已经来了”,含蓄地表达了父亲对家和家人的呵护,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升华文章主旨。
5. 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理解。根据③段“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可知,燕子寓意着吉祥、勤劳;根据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儿歌“小燕子年年春天来这里”可知,燕子寓意着春天使者;根据“燕子是念家的”可知,燕子寓意着对家的爱恋。
本文记叙了“我”三年级时的春天:燕筑巢、捅燕巢、燕离去;第二年春天,燕归来;有一年春天,旧燕去,新燕来;去年,盖新房,盼燕来。表现了“我”对燕子、对家人的爱。
6.【答案】【小题1】D
【小题2】略
【小题3】B
【小题4】周围环境,移步换景,中午抵达桃林村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相同,从两边夹住。
B.相同,计数。
C.相同,迫近。
D.不同,以……为乐/逗乐。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句意为:(鱼的)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②中重点词语有:恍,恍惚;徐,慢慢地。句意为:恍惚间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我留恋美景,慢慢走着。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ACD.正确。
B.有误,“明灭可见”意思是:(溪水)时隐时现。灭,暗,看不见。
故选:B。
(4)本题考查写法分析。
从“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作者立足小石潭,依次描写潭中景物和周围景物;从“亭午抵桃林村”“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薄暮,至明教院”等语句可知,乙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根据“亭午抵桃林村”可知,作者早上从林虑出发,中午抵达桃林村。
答案:
(1)D
(2)①(鱼的)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②恍惚间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我留恋美景,慢慢走着。
(3)B
(4)①周围景物;②移步换景;③中午抵达桃林村
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甲】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时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山泉叮咚作响,夹道而流,路边怪石和珍奇花草数不清。山回路转,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抚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清秀脱俗的景色,恍惚间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我留恋美景,慢慢走着。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
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7.【答案】从经历中懂得 幸福是清泉,是绿洲,是无私地付出,是生命对生命的惠泽。
——题记
树叶落尽的季节,我在冰凉的泥土里埋下了一粒玉米种子。在我用心挖好坑并准备把种子放入的时刻,爸爸说:“现在种下去是不会发芽的,等到春天再种吧!”我没有理会,固执地把种子放入并用泥土盖好。在爸爸无奈的目光中,我站起身,并在松软的泥土直踩了几脚。别人都在春天播种吗?为什么我要和他们一样?有没有人曾试过在深秋的午后,开一处幽静的地方,种上一粒种子?那会是一种心情,一种与春风拂面时播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谁说埋下一粒种子,就一定要待它长出苗来?我只是想:那片春夏热闹过的土地,也许此时已很孤寂了吧!那么,将一粒种子种下去和它作伴,不是更好吗?
人们总是在给予的同时期待着,索要着,他们付出了就一定要求回报,他们太看重播种后收获丰收的喜悦心情,而忽略了播种那一刻的心情。大地是需要一粒种子埋入它的体内,只属于它自己。我懂——因为我也是孤寂的。只是,谁来懂我?走了很远后回头,发现爸爸还站在原处,呆呆地。我明白自己刚才的态度深深地伤害了爸爸,可他却没有责怪。只是想刻意地去忘记,忘记昨天、明天、后天,忘记自己,忘记一切!
入冬后的不久,我已淡忘了那一粒被我固执埋没的种子。直到春天的那一抹绿意悄悄爬上枝头,爸爸催我去浇水。浇水?我一脸迷惘。爸爸笑着说:“你去年秋天不是种了一粒种子吗?是该浇水了。”我终于记起了深秋的那一幕。
突然有一天爸爸告诉我种子发芽了!对于父亲的话我毫无反应。爸爸拉我出门,我跟在他身后,懒懒地挪动着脚步。站定后,我真的看到一株嫩绿的幼苗在风中冲我微笑。
我是想微笑的,可我的眼眶终于没有囚住沸腾的泪水。望着身边的爸爸,我哭了,彻底地哭了。
他并不知道,那粒种子是从煮熟的玉米上掰下来的,并不可能发芽!
真正的幸福正是如此,愈深愈无声。天地间每一个角落都传递着幸福的信息,只有经历过,才懂得:幸福的世界真好!
【解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请以“从 中懂得”为题,完成作文,叙写亲身经历,表达真情实感。少年懵懂,很多人很多事都是经历过后才渐渐才懂得:亲人的关怀,师长的教诲,朋友的情意;繁复的社会,奥妙的自然,人生的哲理,都在成长的淬炼中,才被渐渐懂得。经历过,才懂得,失败不只有沮丧,成功也不只有欣喜;经历过,才懂得,得到的同时我们也失去很多;成长不过是渐渐懂得的过程……写作此文要注意这中间有一个从“不懂”到“懂得”的过程,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要写清楚“懂”的过程和内容。这个过程和内容不可流于肤浅,要有更深地感悟、体验、了解。题干“叙写亲身经历,表达真情实感”暗示要写自己的主观感受,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此文运用题记开头,概括了文章中心。开门见山让人眼前一亮。主体部分一粒玉米种子为线索展开叙述,在埋下种子的时“我”以为“我”是孤寂的,是没有人懂“我”的。在爸爸催“我”给种子浇水以及在种子发芽的过程中“我”终于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爱,让“我”懂得了有一种爱是无声的,大爱无言。文章层层深入,吸引着读者跟着作者的感情在走,尤其最后写到种子不可能发芽的时候,真的让人心里一颤。文中心理描写细腻,感情丰富,语言有功底,思想有深度,此文不失为一篇佳作。
8.【答案】【小题1】恬静,羁绊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答案:
(1)①恬静②羁绊
(2)A
(3)C
(1)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①tián jìng:恬静,安静;宁静。
②jī bàn:羁绊,束缚;被缠住不能脱身。
(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A.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此处用该词形容“壬寅虎年”,对象错误,用词不当。
B.翩然而至:样子轻快灵活,优美的地到来。
C.瞄准:泛指对准。
D.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的轮转。形容不断循环。
故选:A。
(3)成分残缺,“是”缺少宾语,在句末加上“的象征”。
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9.【答案】【小题1】汇报活动滋养学生心灵
【小题2】这次活动对我校的团员成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小题3】
【小题4】
【解析】答案;
(1)示例:汇报活动滋养学生心灵
(2)示例:③这次活动对我校的团员成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3)我设计的笔袋是多彩敦煌笔袋,设计灵感源于敦煌代表性的八大景观:两关遗迹、千佛灵岩、危峰东峙、党水北流、月泉晓彻、古城晚眺、绣壤春耕、沙岭晴鸣。将八景绘以长卷,搭配不同的色调,衍生出敦煌的八种炫丽色彩。八景融于同一幅画卷当中,景象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彰显出敦煌雄伟瑰丽的美景与深厚悠久的历史底蕴。
(4)隶书
(1)本题考查对对子。根据活动主题,结合上联内容,可以用“汇报活动滋养学生心灵”作为下联。
(2)本题考查拟写采访提纲。根据表格中给出的采访对象,以及采访的问题,可以看出此次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解此次活动的规模、亮点、影响。然后根据校报记者的身份去设计有关的问题,比如:这次活动对我校的团员成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3)本题考查设计构思。设计一个有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元素的笔袋作为汇报会的陈列品,从图案、色彩等方面简要说明即可。
(4)本题考查字体识别。从字体来看,缺失的书体名称为隶书。
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