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是诗歌之学,是指一切文艺作品,可见诗意对于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普遍意义。朱光潜说得更直接:“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一部好戏剧都要当成一首诗来看。”因此,诗意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对于小说而言,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
解读小说的诗意有两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汉朝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意思是说,对《诗经》从来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之所以不能“达诂”,盖因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不同,导致了审美鉴赏的差异性,于是就有了见仁见智。
“达诂”成为研究者的共同理想,但要实现“达诂”却难乎其难。汪曾祺的小说《受戒》是诗意小说的范本,极为精致的文本建构和冷静叙事,使小说打上了现代简约主义色彩。简约主义要求把作品中多余的元素删减到不能再删的地步,留下实实在在的干货,以达到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这样就产生了一些看不见的空白,它总是在触发你的思维引擎,让你不由自主地走进作品所设置的艺术深渊,去抽丝剥茧,阐发新意。所以,《受戒》自发表几十年来,话题不断。
解读小说诗意的第二把钥匙,是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八分之一,是小说文本表现出的文字和形象。水下的八分之七就是情感和思想。换句话说,八分之一是外在的,一目了然;八分之七是内在的,深藏不露,读者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探寻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核,与作者的写作动因发生神交,以达到二者之间的情感契合。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叙述了渔夫桑地亚哥84天都没打到鱼,在85天的时候终于打到一条大马林鱼的故事。当老人精疲力竭地把大马林鱼拖回家时,只剩下一个骨架,一个带着血腥的标本。这就是“冰山原则”的八分之一,水下的八分之七留给了读者。常识告诉我们,对渔民而言,出海打鱼只是其中的一种谋生方式,连续84次空手而归,如果第85次成功了也倒不错,但他还是以失败告终。
由此思索开去,是否意味着他在饥饿时露出了人类贪婪的本性?是否意味着他的方式方法的错误?这是不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美国版本?假如他换一种打鱼的思路,又会怎样?总之,这是一部可以多解的小说,绝不是教科书归纳的那样是唯一的主题。像《老人与海》这类优秀小说,都会给读者留下很多“话柄”。“话柄”是对诗意空间的想象、阐释和填充,是读者参与互动的激情对话。
一般而论,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单一,结局圆满,四平八稳的小说在诗意上是略逊一筹的。叙事太过细腻,不留白,所有空间都被作者挤占了,堵住了行文的疏朗之气,也堵住了诗意的生长点。这样的小说或许是无可挑剔的,但同时也让读者无话可说,最终趋于平庸。
(摘编自李春平《袅袅余音与淡淡幽香——关于小说的诗意》)
材料二:
早在17世纪,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已经发出了“人应该诗意地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呼声,海德格尔更是明确地期望一种“诗意地栖居”。可以说,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东方,不管是在生存层面还是文学层面,人类都遭遇到了“诗意”的困境。而西方对于审美化的生存方式的追求,到了当下中国,同样引起相关研究者的思考。“当近代西方人还在寻求着‘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时,中国古代的文人们早就实现这种‘诗意地栖居’了。不同的是,东方的诗人们主要是迫于政治和道德的现实压迫及其对人性的分裂与异化而选择了这种审美的生活态度,在与自然大化的同一和生命之道的彻悟中体验了诗意;而西方的诗人们则同时还出于对科技工具理性对人的抽象化的抗争。”
那么,到底何为诗意?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诗意是一种情思,一种意境,是与“美”有关、与“情”有关的一种文学要素。它可能是忧愁,可能是哀怨,可能是颓废堕落,可能是诗情画意,也可能只是一种含混的美学感应,但总能给人以审美的刺激和享受。诗人何其芳在 《<工人歌谣选>序》中谈到“诗意”时就认为:“它是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直接提供出来的、经过创作者的感动而又能够激动别人的、一种新鲜优美的文学艺术的内容的要素。”这里的关键所在仍然是两个:一是“感动”,即诗意是与“情”有关的;一是“优美”,即诗意是与“美”紧密相连的。这种判断同样得到了后代诗人的印证,周伦佑在谈到“诗意”时即认为:“所谓的‘诗意’便是我们从日常生活或艺术作品中所体验到的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意味,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一种审美体验。”
(摘编自韩松刚《含混的“诗意”,小说写作的一种美学倾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往往会让不同读者面对同一篇作品时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很难在情感体验上完全一致。
B.用“冰山原则”解读小说的诗意,八分之七的情感和思想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来探寻,以达到超越作者初衷的目的。
C.叙事过于严密、主题单一,或叙事太过细腻,不能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都是小说诗意不足的表现,极易让小说陷于平庸。
D.文学作品的“诗意”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情”,一个是“美”,何其芳和周伦佑两位诗人在这一点上看法基本一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朱光潜的看法都说明了诗意不是诗歌所独有的,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有诗意,诗意是小说的标配。
B.按照简约主义要求,汪曾祺的小说《受戒》,采取了极为精致的文本建构和冷静叙事方式,留下空白,触动了读者的思维引擎。
C.教科书中对于《老人与海》主题的理解过于单一,而实际上,人们对它可以有很多的解读,这得益于它所留下的诗意空间。
D.在生存层面和文学层面,人类共同遭遇了“诗意”困境,西方和东方都向往着“诗意的栖居”,但产生背景和动因完全不同。
3.下列关于小说的案例中,不属于材料中“小说的诗意”的内涵一项是( )(3分)
A.鲁迅小说《药》的结尾,革命者夏瑜坟上的花环引起了读者对其隐藏意义的不同推测。
B.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叙事极简,片段性的回忆连接起主人公的整个人生。
C.茹志娟的战争题材小说《百合花》,有着诗一样的情感和意境,凸显着意象美和人情美。
D.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名字很多出自古典诗文,如周芷若、木婉清、风清扬、夏雪宜等。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充满诗意,被称为“诗化小说”,请根据文本,对此进行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天香楼上书生意气 羊毫笔底词客情怀①
熊召政
甫交十月,冬令已至。十月初二这天傍晚,只见两乘轿子一前一后抬到天香楼前。
在店伙计引领下,艾穆与沈思孝两人上得二楼一间宽大的包房。万历初,艾穆得到张居正的赏识,被荐拔为刑部员外郎。自来京城,他便和翰林院的词臣们过从甚密。他刚一进屋,吴中行就站起来嚷道:“和父兄,你终于到了。”
“今天下午,大理寺的人来衙门议事,所以散班迟了,”艾穆朝在座诸位拱手一揖,笑着说,“翰林院的俊彦都到了,请问谁请客?”
“我。”吴中行答。
“为何请客?”
“为首辅守制的事!今天请你们来,是有要事相商。”吴中行让店小二离房出门,自己亲执酒壶给大家斟满了一杯酒,言道:“这第一杯酒,咱们敬一个人。”
“敬谁?”沈思孝问。
老天官张大人。”吴中行负疚地说,“张大人拒不上折劝说首辅夺情,气节可嘉,高风可仰。可是,我们那天去吏部却错怪了他。昨日,皇上谕旨让他致仕,朝中部院大臣中,又少了一位清望人物,岂不令人痛心,来,这第一杯,我们敬他。”
艾穆放下酒杯,问邻座的赵用贤:“汝师兄,听说左都御史陈瓒,倡议六部合折挽留首辅,可有此事?”
赵用贤放下筷子回道,“这陈瓒受了李义河的撺掇,想联络部院大臣一起上折挽留张居正,但却没几个响应的。不过今天下午,御史曾士楚和吏科给事中陈三谟慰留的折子,已送进了大内。”
乍一听这消息,艾穆鼻子一哼就变了脸,切齿骂道:“这些士林败类,竞弃国家纲常伦理而不顾,争以谄谀为荣,真把人活活气死。”
作东的吴中行又劝大家饮了一杯酒,吃了几口菜,才又接方才的话头说道:“和父兄的话言之有理,听说你和父兄曾受到过首辅的单独召见,能否说给咱们听听?”
艾穆听罢此言,半晌不吱声。因为那一次会见,他实在不愿意再提。
话说万历二年冬天,张居正请得圣旨实行严厉的“冬决”。圣旨规定每省“冬决”不得少于十人,这都是张居正的主意。但在各省上奏的折子中,张居正发现陕西省只斩决了两名囚犯。因此决定将刑部员外郎艾穆召来一见。
当艾穆应约走进首辅值房,张居正劈头问道:“让你去陕西办差,办得如何?”
艾穆怯生生答道:“启禀首辅大人,卑职前往陕西督办冬决,没出什么差错。”
“没出差错,为何只斩决两人?”
“只有两人犯罪凿实,罪当斩决。”
张居正听了气得把案桌一拍,厉声喝道:“放肆!陕西乃边关省份,单是与各番邦的茶马交易,就有多少个铤而走险的宵小之徒走私贩私!如今茶马交易规模是当时的两倍,税收却大减?除了茶马司官员收受贿赂执法不严,更重要的便是走私贩私日益猖獗。对走私贩私之人,只有一个办法,杀无赦!”
艾穆看到首辅已是盛怒,慌忙滚下椅子,在地上跪了。怔忡有时才勉强答道:“贱官明白首辅大人的意思,但贱官恐难从命。”
“为什么?”张居正瞪圆了眼睛。
艾穆缓缓答道:“贱官对于趋利逐财之徒,也是深恶痛绝,但这些人不当死罪。因此……”
张居正强压怒火冷冷说道:“罢罢罢,我看你做不了万里封侯的大事,还是回去自省你的圣人之道吧!”
艾穆吭哧吭哧挤出一句话来:“如此甚好,谢首辅大人。”说罢从地上爬起来,躬身退了出去。
听完艾穆讲述,包房里陷入短暂的沉默。好一会后,沈思孝言道:“皇上两个月前订婚,天下同喜。李太后因此又建议免去今年的冬决,首辅坚决不同意,认为国无严法不可,仍要严办。李太后还是迁就了首辅。”
赵用贤说道:“首辅柄政之功过,今日姑且不论,但他夺情之举,实在违悖天伦!”
“你想怎样?”沈思孝问。
赵用贤言道:“子道兄和愚弟我各草拟了一道折子,今天请大家来,想请诸位听听议议这两道折子有无斟酌之处。”
吴中行先念将起来……刚念完,赵用贤便也念给了大家听……”
赵用贤草拟的疏文,比起吴中行的那一道折子,言辞更为愤怒。这也是官场上论争的套路,先温和后激烈。今日与座的七个人,都是意气相投的中青年士子,满脑子都是立言立德立名的书生意气,因此,他们对张居正夺情同持异议本是意料中事。
艾穆把那两道疏文拿过来又看了一遍,然后问吴中行:你这道折子何时送上?”
“明儿一早,我就到午门前递折。”
“那么,汝师兄的折子也就随后跟进了?”艾穆又问。
“是的,最迟不过后天。”赵用贤答。
“你们二位想过后果没有?”
“想过,”吴中行回道,“最坏的结果,只不过是被逐出京城而已,但我想尚不至于。”
“为何?”
“皇上还小,不知道夺情的后果,如果我们把道理讲清,皇上或许采纳。”
“如果采纳了当然皆大欢喜,若没有采纳呢?”
“再上折子。”
“谁上呢?”艾穆道,“如果你被锦衣卫缉拿,你还能上折么?”
赵志皋眼瞧着气氛不对,便道:“和父兄这是危言耸听,小皇上与李太后向来关注清议,事情尚不至于坏到这种地步。”
吴中行此时发誓般嚷道:“就是坏到这种地步,我吴某也在所不惜。”
“如此甚好!”艾穆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言道,“子道兄,如果你和汝师兄两道折子上奏,尚不能让皇上回心转意,这第三道折子,就由我艾穆来上。”
“还有我。”沈思孝立即补了一句。
吴中行本是性情中人,见艾穆与沈思孝肯站出来与他们呼应,便意气风发连干了好几杯。赵志皋看吴中行似有些醉了,便劝阻不要再喝了。双方争执不下,一直闹到夜深散去。
(有删改)
①选自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第三卷《金缕曲》第25回。张居正,明朝政治家,改革家。最杰出的贡献就是在万历年间提出改革并辅助万历皇帝进行了改革,也称为“万历新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刻画了吴中行的形象,能看出他是一个善于待人接物、心思缜密、性情鲜明的翰林院词臣。
B.艾穆受恩于张居正,但认为张居正应回家守孝,没有支持帮助过他的张居正,可见他更重礼法。
C.文中众人齐聚天香楼,都反对张居正“夺情”,侧面体现张居正变法面临的阻力及形势的复杂。
D.赵用贤的疏文尚未成篇,但其言辞更为愤怒,可以看出他比同为翰林的吴中行更有书生意气。
7.关于文中艾穆反复询问上折子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志皋所言虽仅此一句,却也能看出他是个察言观色、善打圆场的人。
B.吴中行、赵用贤二人在问答中体现出了他们身为翰林学士的文人风骨。
C.一问一答,步步推进,为后文艾穆说他上第三折子做了很好的铺垫。
D.艾穆环环相扣地询问上折的情况,体现出了他的思虑缜密和性格执着。
8.文中插入了张居正召见艾穆问答的情节,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9.对弹劾张居正夺情一事,七人安排周密,可从历史事实上来看并未成功,试结合文本分析其原因。(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王谓公子他曰:“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军临荧阳,一军临太行。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上党之守冯亭曰:“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乃使赵胜往受地。
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
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
(摘编自《战国策•赵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B.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C.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D.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入谢于秦”和“谢汉使曰:‘武等实在’”的“谢”字都是道歉的意思。
B. 平阳君中的“君”是古代的一种封号,文中平阳君指赵豹,他受封为平阳君。
C.“臣闻圣人……”中的 “圣人”指孔子,意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D.“敝邑之王”中“敝”,指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如:敝人、敝处、敝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昭王向公子他介绍了秦国和楚国交战的历史,诉说了韩国追求私利,不守盟约的情况,为进攻韩国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并派兵逼近韩国的领土。
B.冯亭坚守不住上党,但并没有把上党献给秦国,而是找了个借口,把上党送给了赵国,赵王十分高兴,这说明赵王目光短浅,被眼前的利益诱惑。
C.平阳君赵豹坚决反对赵王接受上党,他对比了秦赵的国力,客观地分析了形势,但他的建议惹怒了赵王,赵王还是派遣赵胜前去接受了上党之地。
D.冯亭面对赵国国君的封赏,流下了眼泪,辞谢了赵国的封赏,认为已经自己处在三不义的境地了。说明他是一个有远见、有智谋、有忠义之心的臣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2)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
14.冯亭派使者把上党之地送与赵国,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建炎庚戌题吴江
佚名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①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②。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①银艾:银是银印,艾是拴印的绶带,因为用艾草染成绿色,所以叫艾。
②挽天河:出自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点明作者生活的地点,“重到”,说明曾离开过太湖。接着慨叹忧愁多如云水。
B.用匣中长剑换取一叶小舟,从此归隐江湖,做老渔翁,这三句是激愤之词,失意之语。
C.下阙写归隐后的生活情况——吃鱼、喝酒,怡然自得,可见作者是心甘情愿的归隐。
D.“双泪堕清波”,以空洒热泪作结,表现了作者的悲愤心情已到了难以名状的程度。
16.词人在下阕“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请问悲从何来?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他独爱美好并且习以为常的两句是“ , 。”
(2)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 ”两句,表达自己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报答君王的恩情的决心。
(3)自然界的“大雁”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21年8月,由中国舞坛双子星周莉亚、韩真共同执导,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后,将开始全国巡演。
《只此青绿》讲述了展卷人潜心钻研《千里江山图》,跨越时空走入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内心,看到了王希孟为了绘制《千里江山图》倾注自己毕生热情的曲折历程。
该剧的服装设计阳东霖说,他想做的艺术作品,绝不是的,应该是起到引领作用的。艺术创作不是 的,是一个反复建立,反复推翻的过程。他率服装设计制作团队,在上百张设计图稿中不断地修改调整。“不同面料、不同颜色、不同肌理带来的可能性,都和最后呈现在舞台上的效果 。”阳东霖说。
《只此青绿》大量留白,不同背景的观众在观看时会得到不同的感悟和属于传统美学的感受,会引发对传统文化价值意义的思考——剧中呕心沥血的王希孟、苦苦追寻的展卷人、精益求精的工艺人,又何尝不是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温饱到健康,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高颜值、好身材,但在这条路上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过早长出白发。白发过早长出的原因,一种是遗传导致的,部分患者有家族史,说明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① , 如不合理的饮食等都会造成毛囊黑色素细胞的合成障碍,从而引起白发过早长出。 ② ? 一是要多补充有利于形成黑色素的食物,多吃些富含优质蛋白、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食物,如鲜鱼、牛奶、动物肝肾、黑芝麻、食用蕈类、海藻类、新鲜蔬菜等。二是要坚持身体锻炼,增强体质,这样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强黑色素细胞在头发中的功能。除此外, ③ 。生活中要避免精神紧张、经常忧郁焦虑等,让自己始终心情舒畅。
21.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人要学会对自己负责,认真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B.他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就如同鱼儿喜欢水一样。
C.蹉跎了如黄金般的青春岁月,我感到对不起自己。
D.“骄傲会害了你自己!”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道。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时间是一条匀速前进、均匀等质的直线,每一分每一秒都没有本质区别,不过在一个人的记忆中,它会逐渐变异,每一截原本相同的时间拥有了不同的体积、容量和质量。
——傅兴文《山顶上的金字塔》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唐山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B(“以达到超越作者初衷的目的”于文无据,原文为“与作者的写作动因发生神交,以达到二者之间的情感契合”)
2.C.(A”诗意是小说的标配”错,原文为“诗意也是好小说的标配”;“按照简约主义要求”错,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并非按照按照简约主义要求去创作的,只是客观上达到了简约主义的效果;D项“其产生背景和动因完全不同”错,原文为“而西方的诗人们则同时还出于对科技工具理性对人的抽象化的抗争”,说明两者有相同之处)
3.D(D项不属于文中所说的“小说的诗意”)
4.答:文章采取总分结构,(1分)先通过引用提出“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的观点,(1分)接着采取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等方式,从解读小说诗意的方法角度,分别提出“诗无达诂”和“冰川原则”(1分),最后从反面归纳出小说诗意不足的种种表现。(1分)
5.答:①善于留下空白,触发读者思维。小说重点写妇女们的表现,而淡化了战争场面,引发读者想象。②小说深藏情感。小说侧重于对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们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引导读者对其心理及情感进行揣测。③“情”与“美”相结合,诗情与画意相统一。文章既营造了清新隽美的意境,又表现了质朴坚忍的人情。(每点2分,共4分,答对2点即可得满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D(选项中“他比同为翰林的吴中行更有书生意气”理解错误。)
7.D(“性格执着”错,不能体现此性格。)
8.①插入回忆使情节再掀波澜,呈现出曲折变化,突出了双方矛盾,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突出了人物形象。张居正一心为国、执法严苛,艾穆刻板不会变通的性格特点得以突出。(每点3分,共6分)
9.①七人看法狭隘。他们只是站在礼法纲常角度,没有考虑明朝当时的现状。
②皇权支持张居正夺情。小皇帝下命让天官张瀚致仕,李太后在两次冬决一事上对张居正“迁就”。
③张居正性格刚毅,一心执着变法,不拘于常情。(每点2分,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C
11. C(指孔子错)
12.C(“他对比了秦赵的国力”无中生有)
13.(1)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
(悉:全部;卒:最后守住;应:对付;死:为国战死。每点1分)
(2) 秦国承受了攻打上党的辛劳,而赵国却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这种好处。
(被:承受;虽:即使;强大:强大的国家;小弱:弱小的国家。每点1分)
14.① 冯亭无力守住上党;(1分) ②欲转移矛盾,借助赵国对付秦国。(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可见作者是心甘情愿的归隐”错,“脍新鲈,斟美酒”后面还有“起悲歌”)
16.答案:①饱尝了兵戈之苦。②报国无门,只好终老江湖。③对收复失地无望的失望。(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1)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姱以为常(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3)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步人后尘(拾人牙慧、司空见惯、屡见不鲜)一蹴而就息息相关(每空1分)
19.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由中国舞坛双子星周莉亚、韩真共同执导,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出品,该剧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之后将开始全国巡演。(每句1分)
20.排比修辞,丰富了内容,增强了气势。(2分)反问修辞,加强了语气,引发了读者的思考。(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21.A(A中的自己和文中划线句子 中的“自己”都是泛指。其他三项都是特指。)
22①另一种就是后天导致的②那么如何避免后天早生白发呢?③还要学会调节情绪。(还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每空2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解析:这是一个材料作文。材料源自文学作品,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这段文字共有两层意思:一是时间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二是在记忆中,时间会逐渐发生改变——拥有了不同的体积、容量和质量。这段话的重心在第二层。
要理解第二层意思,关键是读懂“体积、容量和质量”的内涵。
生命的“体积”和“容量”侧重于“量”上来讲,人的生命所承载的东西,包括学识、技能、经历、思想、情感等,承载的东西越多,意味着体积和容量越大,生命越充实;生命的“质量”侧重于从“质”来讲,生命中承载的东西越积极、优秀,越会对人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之所以限定为“记忆中”并且是“逐渐变异”,意味着这些东西的价值和能量不一定当时就能让人感觉到,而是在生命的进程中逐渐释放出来,让人受益终生。
参考译文:
秦昭王对公子他说:“从前秦国、楚国在蓝田交战,韩国派出精锐部队帮助秦军,可是秦军战斗不利,韩国因此反与楚国联合,不坚守盟约,只追求利益。韩国对于我国来说,是心腹之患。我准备进攻他们,怎么样?”公子他说:“君王出兵韩国,韩国一定恐惧,恐惧就可以不用战争而多割取土地。”昭王说:“好。”于是就出动军队,一支军队逼近荥阳,一支军队逼近太行。韩国十分恐惧,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作为讲和的条件。
上党的太守冯亭说:“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冯亭坚守三十天,暗中派人请求赵孝成王说:“韩国不能守住上党,将要把它献给秦国,可是上党的民众都不想做秦国的臣民而愿意做赵国的臣民。现在上党拥有十七个县,愿意拜献给大王,希望君王裁决这件事。”赵王大喜过望,召来平阳君并告诉他说:“韩国不能坚守上党,将要把它献给秦国,上党的吏民不想做秦国的臣民而都愿意做赵国的臣民。如今冯亭派使者把上党献给寡人,你看怎么样?”赵豹回答说:“臣下听说圣人认为无故获利是最大的祸患。”赵王说:“人们怀恋我的恩义,怎么说是无故获利呢?”赵豹说:“秦国逐渐侵占韩国的土地,中间断绝了上党通韩国的道路,使他们不能互相援救,所以自认为可以坐得上党。秦国承受了攻打上党的辛劳,而赵国却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这种好处,而弱小的国家却能从强大的国家手中得到吗?如今君王得到上党,可以说是有缘故吗?况且秦国用牛耕种,从水道运送军粮,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将士列阵在上党,法令严格,政务推行顺利,不可以和他们交战。君王还是自己认真考虑一下。”赵王大怒说:“使用上百万军队,经年累岁地攻战,没有得到一座城池。如今不用兵反而会得到十七座城,为什么不干?”赵豹退出去。于是就派遣赵胜前去接受土地。
赵胜到上党说:“敞国的君王,委派使者臣下赵胜,使臣赵胜对您说:‘请把三万户的城邑封赏给太守,千户的封赏给县令,各官吏的爵位都连升三级,能聚集到一起的民众,每家赏赐金子六斤。’”冯亭流泪拒绝说:“这是我使自己处在三不义的境地了:为君主守卫土地却不能战死,并且把它送给别人,这是第一不义;君王把土地献给秦国,我没有听从君主的命令,这是第二不义;出卖君主的地反而食封户,这是第三不义。”冯亭辞谢了赵国的封赏而回到韩国,对韩王说:“赵国听说韩国不能坚守上党,现在已发兵占领上党了。”韩国报告秦国说:“赵国发兵占领上党。”秦王大怒,命令公孙起、王齮率领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交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