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名句名篇默写#
2024届高考名句名篇默写小题狂练系列继续更新中~
今天给同学们分享开放式默写的第四期,自从2023高考以来,开放式默写“场景感”“情景预设”感更强了,小明、小刚啥都成为了常客。
【往期回顾】
1.【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三)】“礼乐”浸染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而演奏的乐器以其富有特色的发声特征使美妙的旋律深入人心,因此直接描写乐器演奏的诗句在古代诗词中极为常见,特别是在唐宋时期,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由一种日常习俗转变为一种文化符号,体现出多样的情感意蕴与深层的文化心理,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花与鸟既是传统绘画作品中的重要题材,又常常在古代诗歌中一同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4.【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小刚想为一幅绘有古代兵器“戈”的图画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很好。
5.【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检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镜子有时会引发人们美人迟暮、时光易逝的惆怅,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古诗词。
6.【山东省金科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小华画了一幅荷花图,想在上面题两句诗或词,却一直没想好。王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唐宋诗人或词人的成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广州市执信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2024届高三语文开学测】“谈笑”意为态度从容不迫,古代诗词中有不少诗句,通过这一神态的描写,表现出人物在险境中依然乐观对待局势,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杭州第19届亚运会期间,班级语文课开展与杭州名胜有关的古典诗词活动,你搜集到描写西湖名胜或者钱塘江潮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落花”是古典诗词常用意象。这一意象常被古代诗人用在作品中以抒发对美好事物逝去的伤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统一调研测试】《水浒传》第55回中这样描写呼延灼攻打梁山时的军容:“马带甲,只露得四蹄悬地;人披铠,只露著一对眼睛。”披铁甲的战马在古代属于重武器,古代诗词中常用“铁马”来借代强悍勇猛的骑兵,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凭箜篌引》)
或: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
4.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无衣》)
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或: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或: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7.谈笑起,两河路。(《刘克庄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
8.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望海潮》)
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9.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春江花月夜》)
或: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0.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或: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
或: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