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高考语文试卷(对口高考试卷真题语文2024)

对口高考语文试卷(对口高考试卷真题语文2024)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2-02 15:59:13

下文分享广西对口招生考试语文全真模拟冲刺卷(一),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广西对口招生语文考试。快来做题吧!

广西对口招生考试语文全真模拟冲刺卷(一)

一、语文(本大题共20题,每题满分5分,共100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解析(jiě) 供给(jǐ) 蛮横无理(hèng)

B.迸发(bèng) 诡计(guǐ) 踉踉跄跄(liàng)

C.摇晃(huáng) 闲逛(xián) 无边无垠(yíng)

D.水瓢(piáo) 委托(tuō) 碧波万顷(qǐng)

2.下列各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告戒 横溢 跌落 剁手

B.刹那 裸露 雕塑 倒霉

C.儒动 陡峭 妩媚 硕大

D.蔓延 高耸 眺望 暄哗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东西溢满了我的心:草木、鸟兽、云彩等……,成为内心的永恒。

B.孟子说:“斧斤以时入山林”。就是说,伐木要择时,不能滥砍、滥伐。

C.家园——这个饱含深情的温暖词语,其基础全在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D.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感受到人生使命是那样庄重而迫切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我们走进书山,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仿佛骤雨后的一道彩虹。

B.李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实是人之师表。

C.课堂上,老教授向同学们身临其境地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激励年轻一代奋勇前行。

D.如梦初醒的听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对周教授的精彩演讲表达着由衷的赞赏。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采用了新技术,今年稻谷的产量是去年的两倍。

B.普通话和英语口语考试能否取得高分,关键在于平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C.李大爷老了,头上的头发全白了。

D.由于交通堵塞,使得一部分粉丝没能欣赏到他的演唱会。

6.为上联“莺啼柳影琴声戚”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A.蜂鸣花间叫声欢 B.蝶恋花丛舞步欢

C.燕舞杨枝倩影赞 D.虎鸣山澜发雄姿

7.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______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

②“朴质而不拘谨,洒脱而有______”,是鲁迅书法的主体风格。

③于是有人______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④某歌手作为“预防艾滋病形象大使”,对______事业格外热心。

A.恬静 法度 感叹公众 B.寂静气度 感叹公益

C.恬静 法度慨叹公益 D.寂静气度慨叹公众

8.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实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②乍一看,置身异乡所接触的全是陌生的东西,原先的自我一定会越来越脆弱,甚至会

被异乡同化掉。

③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

④置身异乡的体验非常独特。

⑤异乡的一切会从反面、侧面诱发出有关自己的思想,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

生命的起点。

A.④②①⑤③ B.④⑤①②③

C.①④⑤②③ D.①④②⑤③

9.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晓过鸳湖C

[清]查慎行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②。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64岁时游春到此。鸳湖:即鸳鸯湖,又名南湖,在浙江嘉兴城南,

离查慎行的家乡只几十里地。②秀州城:即今浙江嘉兴。

A.因“晓风”诗人早早就挂帆起航,首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B.第二句从视觉描写的角度展现了一幅春水荡漾、春草繁茂的景象。

C.第三句承上启下,为末句做铺整。一路上春雨连绵,水势迅涨。可以想见,雨过天晴之后,作者从船舱出来时感受也会更加浓烈。

D.诗歌后两句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给读者以美的阅读体验。

10.某校是全寄宿制学校,学校对全体新生做了以下两个调查统计表。对统计表的信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40%的同学认为集体宿舍睡眠不好

B.有73%的同学认为在学校寄宿能参加更多课外活动

C.有80%的同学认为在学校寄宿能与同学更多地交流

D.认为在学校寄宿不能经常见到父母的同学比认为洗澡不方便的同学多

11.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任何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

B.因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C.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400多年。

D.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12.下列名句、作品、作者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王维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

1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举手之劳,家兄不必客气,我是你的愚弟嘛,应当效力!

B.刚挂好您的大作,您又亲自惠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啊!

C.上周末,我光顾了新华书店,经理惠赠了我这本名著。

D.对此剧本,前面李编剧的发言算是抛砖引玉,接下来我讲的算是狗尾续貂吧!

14,下列信息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香菱——《红楼梦》

B.悟净——沙僧

C.豹子头——林冲

D.煮酒论英雄——关羽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第15—17题。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节选自《故都的秋》

1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秋雨的赞美之情。

B.“似乎”说明作者不确定,只是猜测。

C.这句话是近于口语的排比句。

D.“奇”“有味”“更像样”总括了北国秋雨的特征。

16.下列能比较恰当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之情。

B.作者通过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江南之秋的喜爱之情。

C.选段写出了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特点,作者都很喜欢,没有对比的意思。

D.选段写出了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特点,但作者更喜欢春天。

17.下列各项中,与这段文字意境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

A.天凉好个秋 B,秋水日潺浸

C.秋水浅平沙 D.秋风秋雨愁煞人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第18—20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8.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忠之属也”翻译为“忠心的那一类人”。

B.“可以一战”翻译为“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C.“彼竭我盈,故克之”翻译为“敌方士气衰竭,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翻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19.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B.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C.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20.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B.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C.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D.本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

以上就是“广西对口招生考试语文全真模拟冲刺卷(一)”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各位考生。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