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阅读感悟下面的选段。请根据要求完成 1-4 题。
万里华夏东风荡,彩云之南满书香。日丽景明,百花争艳,书香馥郁弥漫。缕缕书香,自五千年历史长河飘然而至,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根脉和血肉,___________着先贤名士的智慧与浪漫,或飘逸(yì)如云,或深邃如谷,浸润美不盛收的大好河山。
岁月如歌,书香不辍(chu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___________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云岭大地契合汇聚,成就了这片土地特有的文化气质和时代风貌。说不尽纳西东巴文化的象形密码,傣族贝叶经的时光记忆,徐霞客丈量的榛榛(zhēng)高原,杨升庵慨叹的滚滚长江,沈从文向往的云卷云舒,汪曾祺回望的烟火人间;看不够杨善洲毕生奋斗留下的巍巍林场,高徳荣带领独龙族儿女播种的累累果实,张桂梅孜孜(zī)不倦___________起山里娃的灿烂笑脸,鲍卫忠甘洒热血强边富民的历历形象。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文明古国源远流长,文化之邦帙浩文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了耕读为本、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从“囊萤映雪”到“凿壁借光”,从“牛角挂书”到“程门立雪”,家喻户晓的爱读书、善读书的典故,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知识的热忱与敬仰,学思践悟相伴一生的求知精神。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可以知所从来,阅读可以明其将往。书香之气,将国家、民族和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以书会友、共沐书香,共享书香社会、共建现代文明。从书香___________民族精神,以阅读赋能国家发展,让阅读的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扬帆助力。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逸(yì) B.辍(chuò) C.榛(zhēng) D.孜(zī)
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美不盛收 B.契合 C.家喻户晓 D.热忱
3、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充溢 五彩斑斓 托举 养育
B.充斥 五彩斑斓 高举 养育
C.充斥 绚丽多姿 高举 涵养
D.充溢 绚丽多姿 托举 涵养
4、对文中画线句子病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语序不当 B.搭配不当 C.句式杂糅 D.成分残缺
5、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①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②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
⑧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④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⑤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
A.⑤④②①③ B.④①⑤③② C.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④③①
6、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雨打,鸟鸣,叶落,花开,人声等声音交织在诗词文中,呈现出一个万千世界。《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1)____________”让我们听到杜牧振聋发聩的警示;《桃花源记》“阡陌交通,(2)____________”让我们听到桃花源的安宁快乐、自由平等的和谐之音;《三峡》“(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让我们听到渔者生活的艰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5)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沙场秋点兵”让我们听到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声声入耳,声声入心。
二、综合性学习(7-12题,共12分)
(一)学习与探究(4分)
阅读材料,完成7~8题。
【材料一】阿尔法狗战胜人类围棋冠军;人工智能在大规模人脸识别中超越人类一般水平;语音识别系统准确率和专业速记员不相上下……
【材料二】当前,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下,数据快速积累,运算能力大幅度提升,算法模型持续演进,行业应用快速兴起,人工智能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自主智能系统、混合型智能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第三次站在了科技发展的浪潮之巅。
【材料三】下图:科技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7、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内容。(2分)
8、仔细观察材料三这幅漫画,说说它的寓意。(2分)
(二)名著阅读(4分)
孔子却采用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
(选自《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点评一】这段文字从内容上看,作者先说“孔子却采用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然后举《诗经》中的一些实例来论述,最后总结全段文字。逻辑层次清晰,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9、汪曾祺评价朱自清:“用口语化的语言写学术文章,似无第二人。”请根据【点评一】的示例,从“语言”的角度对这段文字作出点评。(2分)
【点评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名著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我们成长的导师,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位,说说“他”给你的成长带来的启示。(2分)
保尔 阿龙纳斯 朱德 唐僧
(三)临写与鉴赏(4分)
11、请仔细观察下边的字帖,从中挑选出八个不同的汉字,用正楷简体书写在田字格中。(2分)
12、赵孟頫的楷书具有“华滋遒劲,宽绰秀美,笔圆架方,流动带行”的特点,下列属于其作品的一项是( )(2分)
三、阅读(13-25题,共32分)
(一)(4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3-14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题为“望岳”,诗文中没有一个“望”字,但每一句都围绕“望”展开。
B.诗的开篇两句采用问答的形式,主要是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
C.诗的三、四句写望中所见,侧面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之美。
D.诗的五、六句通过描写“云”的涌动和“鸟”的翱翔,突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令人震撼。
14、云南大学旁的贡院坡是明清时期学子前往贡院的必经之路。坡脚的橡皮书店想用杜甫的诗作为楹联,你认为“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哪一联更合适?请说明理由。(2分)
(二)(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8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③”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④与萧艾⑤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⑥,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⑦。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有删改)
注:①楚之逐臣:指屈原。屈原在《离骚》里以兰来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②薄丛:草木聚生处。③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君子避世,乐在其中,不觉烦闷,即使不为世人所赞同,也不烦闷。④平居:平时。⑤萧艾:野生蒿草,味臭,喻小人。⑥蔼(ǎi)然:形容兰花香气很盛。⑦含章以时发者也:人的美在内心,遇到适当之时必发之于外。
1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 ②不蔓不枝
③雪霜凌厉而见杀 ④来岁不改其性也
16、翻译两文中的画线语句。(4分)
①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17、在北宋推崇“君子气节”的大背景下,周敦颐和黄庭坚分别撰写了《爱莲说》和《书幽芳亭记》。周敦颐认为“莲,花之君子者也”,黄庭坚认为“兰甚似乎君子”。请你结合两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填写下面的积累卡片。(2分)
传统文化中的“花中君子”
花 | 花的特点 | 君子之德 |
莲 | 出淤泥而不染 | 君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
濯清涟而不妖 | 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① | |
兰 | 生于深山薄丛之中, 不为无人而不芳 | 君子能耐得住寂寞,不因无人赏识 自己而忧愁烦闷 |
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 | ② |
18、昆明翠湖有荷田数十亩,在打造九巷十三坡的改造提升中,有人提出在西仓坡、学院坡和牛角坡栽种兰花和莲花,你觉得设计者的用意是什么?(2分)
(三)(7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1题。
藏在点心里的文化
①同学们应该有吃点心的经历吧。很多点心味道香甜,造型可爱,名字有趣,让人爱不释手。可你知道点心的来历吗?
②点心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史的浓缩。相传“点心”一词来源于战场。一位将军为了慰劳英勇杀敌的将士,将烘制的糕饼送到前线,以表“点点心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点心的雏形“蜜饵”——用蜜和米面制成的糕饼。汉朝,饼类点心开始崭露头角,芝麻饼深受大众喜爱。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羊羹配茶成了当时的特色。到了唐朝,点心走向商品化。据记载,长安有不少糕点铺,还出现了专业的“饼师”;由于饮茶需佐以点心,点心也就在唐代宫廷的茶宴中流行起来。宋朝点心的创新迎来高峰,紫苏糕、高丽栗糕、雪花酥、狮蛮重阳糕等各类点心层出不穷。明清时期点心文化进一步发展,点心一度成为待客送礼的佳选。
③中式点心注重着色,独特的色彩里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常见的点心色有茶白、藕荷、胭脂、琥珀、芦灰、朱砂等。茶在中国古书里是一种苦菜,花为白色,茶白是中式点心中最朴素也最常见的基础色。藕荷是淡紫中略带粉色,一顿大餐之后,这类色彩的点心能以醇厚甜蜜的口感迅速收拢味觉,荷花酥就是典型代表。胭脂艳若桃李,是最悠久的中国色之一,把它与白色相配,喜庆之中又寄托着美好的祝福。宋诗中有“芦灰迷桂晕,梁屋掩霞朝”的句子,给人一种悠远之感。芦灰为灰中带青,用此色制作的点心自带草木清香,有一种清幽淡雅的书卷气。这样的点心放置桌前,既精致,又让人静心。
④ 配合不同的色彩,中式点心也有不同的造型。有几何造型的,例如圆滚滚的麻团、四四方方的豌豆黄、三角尖尖的糖三角、元宝叠叠的定胜糕;还有动植物造型的,例如蛤蟆吐蜜、猫耳朵、海棠糕、梅花糕等。每一种造型背后似乎都藏着一个悠长有趣的故事,让人不得不赞叹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⑤中式点心的制作常常与节日时令和人生大事结合在一起,渗透出不同的民俗文化。端午节包粽子,以蜜枣、豆沙、火腿、冬菇等入馅,寓意祛祸避害;中秋节吃月饼表达团圆美满的愿望;重阳节吃重阳糕有“重阳吃糕,百事俱高”之意。芒种时节天气逐渐转热,苦瓜、绿豆、乌梅、百合等时令蔬果大量上市,用这些时令食材制作梅子千层酥、绿豆饼等点心,与时令呼应的同时还起到清热解暑、养护脾胃的作用。除节日时令外,婚丧嫁娶、祭祀祈福等,也少不了点心的点缀。生日寿辰有“喜大八件”等点心;女子出嫁生育,则有喜饼、送子观音饼、长命百岁饼等;学子逢考时,有的地方会制作“进士糕” “状元饼”等点心。
⑥“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今天,人们的饮食、消费习惯等都在变化,在中式点心的传承和创新上我们将会有更大的探索空间。
(摘编自《中国点心太棒了》,有删改)
19、文章主要从中式点心的来历与发展、A 、造型、B 、发展前景等几方面为我们做了介绍,点心里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2分)
20、文章第④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21、某校举行“点点心意助中考”活动。老师准备在课间给初三同学送点心以表祝福。请你参考示例,联系文章相关内容设计一款中式点心推荐给学校。(3分)
示例:我想设计一款中式点心叫青青子衿。做成芦灰色、绿豆馅三角形。这样设计与时令搭配,颜色清淡,名称寓意高雅,可以让考生在闷热的夏季静心学习。
你:我想设计一款中式点心叫
(四)(1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2-25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黑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一晚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理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来,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到:“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来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你那三弦子弹的还差着远呢。咱这命就在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
“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
“你信不信?”
“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小瞎子忍不住嗤嗤地笑。
“笑什么笑!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弹断了的才成。”
老瞎子显得有些激动,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地弹断了才成。现在快盼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
他抓起自己的琴来摇了摇,叠好的纸片碰在蛇皮上发出细微的响声,那张药方就在琴槽里。
这天晚上,小瞎子跟着师父在野羊坳说书。老瞎子的琴声却很乱……
夜里老瞎子翻来覆去睡不安稳,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
七十年中所受的全部辛苦就为了最后能看一眼世界,这值得吗?他问自己。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两根弦一齐断了。他没料到。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小瞎子吓了一跳:“怎么了,师父?”
“小子,明天我就去抓药。”
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他想起这药方进琴槽时,自己才二十岁。
小瞎子也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弹断了多少根?”
“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他一天天迅速地衰老。
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说:“记住,人的命就象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他明白了,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
“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问。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有删改)
22、从故事情节上看,老瞎子对药方这个谎言的认识有个过程,请作简要概括。(2分)
追逐谎言 → ① 谎言 → 认同谎言 → ② 谎言。
23、理解下句加点词的含义。(2分)
小瞎子也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 ,也有了几分肃穆。
24、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文中第三段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请结合第三段内容具体分析。(3分)
25、题目“命若琴弦”有何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四、写作(40分)
26、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40分)
题目一:走在昆明的九巷十三坡,你不得不以一种攀登的姿态上坡,抬头间,嬉闹的孩童、远到的游人、安详的老人,老街新店,绿桐黄杏……都会映入你的眼帘,让你目不暇接,又让你若有所思。
请以“抬头”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二:我为 停住了脚步
要求:(1)若选题目二,须将题目补充完整;(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4)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