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语文中考试卷分析(河南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套卷)

河南省语文中考试卷分析(河南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套卷)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2-02 14:56:02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大家都十分关注的中招语文考试已落下帷幕,笔者第一时间阅读并分析了这次中招卷,有很多感受,现作具体分析。 纵观全卷,本次中招语文考题在继承以往注重考查基础知识上,突出“双减”政策下“优惠”,考试难度有所下降,但不乏创新和突破性,特别强调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和文学修养的提升,结合时代发展的主旨,注重了学以致用,体现了青年的担当作用、时代引领,和古老传统文化的浸润。

积累与运用,沿袭去年的备考角度,设置具体语境,强调基础知识,如读音的正确辨识,参照具体读音写对应汉字,着眼中国传统文化,就书法艺术篆刻角度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古诗默写由散存到集中,出自《饮酒》《望岳》《登飞来峰》《酬天乐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夜雨寄北》等,赋予“山”更高的境界与内涵,让学生在感受山的高大情怀中默写出诗中关于山的句子,这些诗句分散在不同的学段中。名著阅读强调对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中人物分析和个性解读,再次催生经典文化的魅力,答题形式略简单于平常,适当放宽答题自由度,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甚至要求学生学能把名著人物和现实联系起来,赋与一种时代动能。语序排列题,我觉得稍有难度,考生得从人文历史角度读懂“登封观星台”的典籍和构建意义,了解古建筑特点,掌握语言逻辑才能选好答案。“河南卫视传统文化创新”题目出得较好,多角度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如给二则材料拟一个恰当的统领内容的标题,及根据材料写段话给学生推荐《洛神水赋》等,还有从提供的几个关键词语中选词写出“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的考题,真正把思考与感悟的权力交给学生,给他们更多的认知度和思考空间。如果学生没有高度概括力,逻辑分析力和驾驭文字的能力,是不能答好这类题目的。尽管大家考前也练过这方面的题型,可往往留于固执呆板的形式,不能很好地呈现答题的自由度,展现文化内涵的丰富多样性。那道如何推荐“洛神水赋”的题目,强调考生要把两个图片分析结合起来看,要从节目关注度延展到留言评论区,这不仅拓展材料的深度和厚度,也展示了考题的自由灵活性。

现代化阅读选材很好,小说《禁足》从关注现实关注疫情出发,体现了中国人自强,自信的文化内涵和党领导全民奔小康,走向文明和谐发展之路的大趋势,大格局。问题设置并不复杂,但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很强,相对于以前的模式化套路来说有很大突破,避免了答题的单调性,每道题要真正答好也是不容易的。尤其小说最后一个题目设置极具开放性,要求从“成长,爱,参与,教育……”等词汇选一个角度结合小说内容谈启示,题目新颖,比以往的拔高题更有情怀和境界,突出了大语文时代的导向性,让单纯的阅读变得更有意义和具有生活情趣,体现了小说润泽心灵,优秀作品用高尚情懆鼓舞人的精神与内涵。

现代文阅读二属论文围畴,两个文本都强调青年的担当作用,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历史使命感,仍属常规性考题,并显得简单于平常演练,但本身闪现的精神光芒却高于平常。二个文本内容集中,高度统一,角度不同,可谓互相印证。

古诗文、古诗词阅读,选材也很精当,考题设置精巧,有些题目似乎在其他卷上出现过,但考查内容有别,要真正做到不失分也是很难的。相对于以往考题更灵活,突出语文的悟性与赏析力。比如《小石谭记》和《游天平山记》的两段古文比较阅读,一则出自课本一则出于课外,对“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考查颇有新意,考生只有真正读懂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内心情感,才能掌握好时空和维度的变移,也才能答好考题。《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我反复考查学生多次,这首诗是古代战争诗,写法独特,不正面写战场的残忍,而是通过现场氛围和时空色彩不断变化来烘托战事紧张和无情,构思和描写很有特色,这应当属押中的题目,因为当前国际形势紧张,我在备考时要求学生多关注下战争诗词,目的是想从另个角度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唤醒人类对和平美好的向往。

最后我想说说作文题。今年的中招作文题也很有新意,耐品耐嚼。大致是这样的,其一: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听到万物之声,我们也可以听到或看到各种信息,这些声音中最令你难忘的声音是什么,要求考生以“留在心底的声音”为题写记叙文。其二:信息时代人人都是“发声器”,我们如何发出自已的声音或对待不同的声音,要求考生选取好角度写篇议论文。其实这两篇作文不管选何种题材,内容都挺简单,都要围绕“声音”做文章,看似简单平常但写好也不易。我认为如何破题引题是关键,是否能写出新意是拿高分的前提。其实文中己给出相关提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声音可以是真“实”的声音,如大自然的天籁之声,虫鸣蛙语等丰收之声,当然也可以是“虚”设的声音,可以理解为诸如心灵的呼喊,真善美的招唤。从小处写可以是父母的殷切期望,老师的辛勤培养和同学间的情同手足,可以见证考生人生成长的足迹,生活的态度,和处事的方法,只要充满正能量,给人以启迪教育都可以写进文章中去。作文以“留在心底的声音”做扣问,拷贝出生活主题与内容,对考生来说都是能捕捉到的光环,是具有兴趣和意义的写真。当然也可从大处着笔,结合时代发展写出心中的独到感触,如就俄乌战争给人类文明和幸福带来的伤害而言,把呼喊和平作为留在心底的声音,写出抒发情感的文章也是不错的选择,也可以以最近的唐山打人事件作背景,取好角度,把人与人的友好和善意相处作为内心的呼吁,体现和谐发展的时代文明与特质,等等。总之,题目给考生一种“声音”,这个声音是感招与力量,是指路明灯与冲锋号。其实这个题目很有广泛意义,每个考生都深有感受,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但真正在考试中出类拔萃得高分是很困难的,你必须得有独特敏捷的视角与语言艺术及思想才行。至于写议论文,释义己解析得很清,每个人都是“发声器”,其实可以给提供多种内容和写作方向,什么是发声器,发什么声,为什么要发,怎样发声,如果不发声又会怎样……这都为考生提供写作思路与指向,你可以针对时弊当下谈感受,可以就弘扬正能量发呼吁,也可以就不同言论与信息发表自己的感喟。因为信息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是一种发声,信息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假难辩,铺天盖地。认识有高屋建瓴,也有小家碧玉,甚至泥沙俱下,但凡事都有二面性,对于一些信息,要分良莠,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不能太偏左也不能太靠右,力求作到“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要把握其意旨,领悟其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找准议论的切点与入口,从而写出个性鲜明,思维独特,剖析深度的论文。

重基础、降难度、赋情怀。以上是我对今年中招语文考卷的解读认知,总之突出一个字:“活”,二个字:“鲜活”。整张考卷稳中有变,变中有新,新中接地气,贴心时代,呈现“减负”温暖,彰显语文的导向靶指和立德树人的风向标作用。

【作者简介】李鸣,男,河南邓州人,南阳市作协会员,春风堂诗词会员,范仲淹文化研究会会员。近年来先后在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发表作品二百篇(首),多篇诗歌获奖和选入书籍,著有诗集《家园深深》等。其中《汉家女》在全国“梅娘文学奖”大赛中获最佳诗词奖、《面对丹江水,唱响北流之歌》获河南老干部局“点亮河山之美”原创诗词大赛优秀奖、《婚嫁》获全国“明珠杯”诗歌大奖赛三等奖。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