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书
发
布
// 《中国有个战旗村》
前不久,《中国有个战旗村》新书发布会在成都举行。作为喜迎党的二十大的匠心之作,《中国有个战旗村》以“追寻领袖足迹、讲好战旗故事”为核心 ,深度挖掘战旗村文化,展现“红色战旗、绿色乡村、幸福家园”乡村振兴新形象。而这本书的作者,便是我市本土作家杨虎。
杨虎
四川崇州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巴金文学院和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崇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成都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崇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崇州古称蜀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陆游、杜甫、王勃等文人墨客都曾在这里留下璀璨诗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杨虎就出生在这片被文学滋养的土地。
在就读小学时,杨虎便对阅读和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三年级时,偶然接触到童话书《青蛙王子》,里面的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了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感,瞬间就在自己的心里打开了一扇窗户。”
1991年,高中毕业的杨虎进入崇州一家五金工厂,成了一名机修钳工。从学生到工人,身份的转换让杨虎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心态调整,在这期间,文字创作成了他最好的倾诉方式。
崇州老照片(资料图)
1994年4月,在下班回家的途中,杨虎碰到了刚从田里劳动回来的父亲,“他兴冲冲地对我说,有人给我寄钱来了。我当时很纳闷,结果回家一看,原来是一张稿费汇款单。”
那是杨虎人生中收到的第一笔稿费,来源于他发表在《青年作家》杂志上的一首诗。“对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这是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
崇州老照片(资料图)
2000年,五金厂宣布破产,杨虎也随之成为了一名下岗工人。整整有半年多的时间,他都奔波在四处求职的路上,当过车间工人,又先后在预制砖厂打过砖,在家具厂做过油漆工学徒……
“某天在提笔写作时,我望着手中的笔,转念一想:为什么不用这支笔来养活自己?”随后,杨虎找到了一份与文字相关的工作,在广告公司做文案。
可他的心,却并没有因此而定下来,“在广告公司做文案其实跟文学创作是两回事。在我看来,文学创作是一门事业,而不是一个职业。”杨虎再次辞职,这一次他选择静下心来从事专业写作。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陆续在国内许多文学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作品,相继在《中国作家》《名作欣赏》《小说月刊》等数百家报刊发表了小说、散文、诗歌等。
并先后出版了长篇散文《西蜀寻隐》、长篇小说《生路》、中短篇小说集《晚唱》、散文集《庄稼跟我回家》等。
长篇小说《生路》还获得了成都市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散文《作家眼中的历史名人》获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奖一等奖。
与此同时,杨虎的多篇散文还被选作阅读题采用于多个省市的初、高中语文试卷之中……
“从事文学创作,既要沉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也要走得出去。”杨虎告诉记者,行走远远大于想象,每一个真实可感的细节都源自生活的体验和观察。
为了采写到最生动真实的题材,杨虎曾辗转多地、深入基层进行调研,以文学的手法生动地记叙呈现,“就川内而言,我走过了甘孜、阿坝、凉山这三个少数民族地区,还去到了南充、乐山、达州等地。”
截至目前,杨虎在全国200多家文学刊物和报纸上发表的文学作品近100万字。当中,有70%的文字与崇州有关,“比如说《西蜀寻隐》,这是我历经五年考察走访、查阅资料打造出的一部散文集,当中就提到了崇州的几个国家级名片。此外,我还给元通、怀远、街子写过相关的文章,反响都还不错。”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在杨虎看来崇州可挖掘的典型故事丰富多彩。“我们小时候从事劳动的那方农田,对比如今在建的天府粮仓,从‘耕牛遍地’到‘一人耕于阡陌之上’,智慧农业在欣欣向荣地发展,这是以前所不能想象的。崇州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
杨虎表示,下一步他将继续围绕宣传崇州来进行创作,向外界展示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文化,吸引更多人了解、喜欢崇州。“从事文学创作,是具有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我希望为崇州的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初心去坚守这份孤独而光荣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