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乙】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
(节选自《列子·汤问》)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怒而飞 怒:
(2)去以六月息也 以:
(3)伯益知而名之 名:
(4)夷坚闻而志之 志: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都写到了鹏,分别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齐谐》之言的引用和【乙】文中大禹、伯益、夷坚等人做法的引入分别有何妙处?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③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④故曰:教学相长也
⑤非问无以广识
⑥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教 然 后 知 困
②君 子 学 必 好 问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学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论述了 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 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甲】文:
【乙】文:
(三)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 韩休为相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选自《涉史随笔》)
[注] 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②同平章事:唐代制度,君主在大臣中选任数人,给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即为事实上的宰相,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③允:符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盗窃乱贼而不作( ) (2)上常临镜(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3.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章示异。异上书谢,诏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诮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注】:冯异:人名,汉代名将。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大司马:官名。
(1)解释画线词语。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⑤及异大破敌军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B.不以千里称也 称异功若丘山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诸将欲分其功
D.然后有千里马 然非君之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人咸知异为名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写了统治者对待人才的态度,请分别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4分)(1)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凭借 (3)命名 (4)记载(每小题1分)
2.(6分)(1)(翅膀)拍打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浪涛,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2)(那里)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翅膀张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它的身体也与之相称。(每小题3分。意思对即可)
3.(2分)【甲】文中的鹏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乙】文中的鹏体形硕大。(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4.(4分)【甲】文中引用《齐谐》中的话,对鹏迁徙南海的场景作进一步的补充和描绘,丰富了“鹏”的形象;【乙】文中大禹见之、伯益名之、夷坚志之的做法循序渐进,增加了“鲲”“鹏”的真实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乙】终北国的北方有个溟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其中有鱼,它体宽几千里,体长与之相称,名叫鲲。(那里)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翅膀张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它的身体也与之相称。世间的人们难道知道这种东西吗?大禹巡游时看到它,伯益知道了,就给它取了名字,夷坚听说了,就将它记载下来。
(二)
1.①美味的 ②好处 ③勉励自己 ④促进 ⑤增加 ⑥有时
2.①教/然后知困 ②君子学/必好问
3.①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②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4.教与学 学与问 甲文:实践出真知 乙文: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三)
1.(1)兴起 (2)面对
2.(1) 因此人们不单是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
(2)我重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
3.[解析] 围绕“善于纳谏;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来谈即可。
[参考译文][乙] 唐玄宗任用韩休担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韩休为人耿直敢言,不热衷于名利。等到(韩休)担任宰相后,(所作所为)很得当时的民心。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或在苑中打猎游玩,偶尔玩得过度,就对左右的人说:“韩休知道不知道?”话刚说完,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唐玄宗常常对着镜子默不作声,很不高兴。身边的人说:“韩休担任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唐玄宗叹息说:“虽然我的容貌清瘦,天下一定丰饶了许多。我重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
(四)
(1)① 只,仅
② 吃
③ 同“现”,表现、显现
④面对
⑤等到
(2)C
(3)①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用马鞭驱赶它,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②现在的人都知道冯异是个名将。
(4)【甲】文:埋没、摧残人才。【乙】文:信任、保护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