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文化,以其独特的美感形式,陶冶性情,滋润心灵,伴随我们成长。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应该漫步其中,与优秀文化对话,提高审美品味,丰富人生体验。
豫文中学围绕“文化自信 魅力中原”的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分享文化带来的诗意与美。
1、文字组搜集到下面一段文字,发现有几个字音字形拿不准,请帮他们依次在下面文字中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字音字形。(4分)
浩 (hàn)如烟的图书典籍里记录着诸多令人着迷的绚烂文物,文物承载( )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中华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凝聚着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文物的发掘与保护并不轻松,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深厚扎实的专业素养、恒久的专注力,更需要有精益求精的匠心与无怨无悔的热爱。一代又一代文物工作者在时光流转中潜( )心钻研,在 (xuān)嚣的世界中专注探索,拭去文物上厚重的尘埃,同时也为一个民族厘清了文明的脉络。
2、豫剧粗犷豪放、质朴通俗,流畅明快又热闹红火。学校将在大礼堂举行一场精彩的豫剧表演,拟邀请河南卫视《梨园春》节目主持人庞晓戈为同学们讲述她和豫剧的故事,让大家感受豫剧的魅力。现豫剧组写好了邀请函,但有些地方欠妥,请你帮助他们指出。(2分)
邀请函
庞老师:
您好!
我是豫文中学豫剧组的学生代表,最近学校正举办“文化自信魅力中原”主题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将呈现一场精彩的豫剧表演,您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想邀请您在百忙之中不吝赐教,给予指导,学生万分感激。
豫文中学豫剧组
2024年2月20日
3、文学组同学发现“家国”是中国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面对破碎山河,杜甫搔首徘徊,用“① ,② ”(《春望》)传达自己沉重的忧国思家之痛;面对雁门郡之乱,李贺直抒胸臆,用“③ ,④ ”(《雁门太守行》)表明将士们以死报国的决心;改革失败被贬,范仲淹仍心系家国,用“⑤ ,⑥ ”(《岳阳楼记》)展现自己无论身处何地都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围猎时,苏轼自喻魏尚,用“⑦ ,⑧ ”(《江城子·密州出猎》)含蓄地表达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8分)
4、美学组发现河南卫视“四季台标”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色。四种颜色均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希望用美学呈现文化中国,让观众在四季变化中感受文化意境之美。请你观察图片及台标,并仿照美学组小赵同学的讲解,写出台标秋季色和冬季色的文化意境之美。(4分)
小赵:春季色以翠绿色为主色,春暖花开,给人以万物复苏之美,充满希望和朝气的视觉感。
夏季色以薄荷蓝为主色,夏意正浓,给人以清新活泼之美,充满清凉和温馨的氛围美。
5、用创意让文化活起来。创意组将他们获得了文化创意特等奖作品“云纹铜禁·小醉猫冰箱贴”发布在班级群里,引起大家的关注。聪明的你看懂了“云纹铜禁·小醉猫冰箱贴”获得特等奖的原因。请根据以下文物简介,向爱喝酒的爸爸做出详细说明。(5分)
文物简介 |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共16分)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优秀抗战纪录片。请对照下面纪录片蓝本,参与观后感讨论。
跑警报
①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〇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作“跑警报”。“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语词,细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并不是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么叫了,谁都懂,而且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②警报有三种。一曰“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已经起飞。联大有一个姓侯的同学,他不知道为什么对“警报”特别敏感。他正在听课,忽然跑了出去,站在新校舍的南北通道上,扯起嗓子大声喊叫:“现在有预行警报,五华山挂了三个红球!”可不!抬头望南一看,五华山果然挂起了三个很大的红球。五华山是昆明的制高点,红球挂出,全市皆见。我们一直很奇怪:他在教室里,正在听讲,怎么会“感觉”到五华山挂了红球呢?——教室的门窗并不都正对五华山。
③一有预行警报,市里的人就开始向郊外古驿道移动,分散到古道两旁的山野,各自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待下来,心平气和地等着。这里平常走的人不多。常见的是驮着盐巴、碗糖或其他货物的马帮走过。赶马的马锅头侧身坐在木鞍上,从齿缝里咝咝地吹出口哨,或低声唱着呈贡“调子”:“哥那个在至高山那个放呀放放牛,妹那个在至花园那个梳那个梳梳头……”古驿道的一侧,有一片马尾松林。这里可以买到各种零吃。昆明做小买卖的,有了警报,就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了。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见的是“丁丁糖”。“丁丁糖”即麦芽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关东糖,不过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刨刃形的铁片楔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铁锤,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所以叫作“丁丁糖”。
④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才行动。“空袭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了,但是进云南省不一定到昆明来。联大同学跑警报时,成双作对的很多。空袭警报一响,男同学就在新校舍的路边等着,有时还提着一袋点心吃食,宝珠梨、花生米……等他的女同学一起并肩走出新校舍的后门。跑警报的“对儿”并非总是固定的,有时一方被另一方“甩”了,两人“吹”了,“对儿”就要重新组合。这样看来,跑警报还是谈恋爱的机会呢。
⑤汽笛拉了连续短音,是“紧急警报”,可以肯定日本飞机是朝昆明来的。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
⑥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⑦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此外似无较大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
⑧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⑨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
(节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选》北京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有删改)
【理解分析纪录片蓝本】
6、在理解和分析纪录片蓝本时,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跑警报”的“跑”字运用极妙。“躲警报”太消极,“逃警报”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B. 汪曾祺善于在生活细节中描摹世情,如第③段中刻画那些做小买卖的商人,在“跑警报”的紧张和“丁丁糖”的甜蜜对比中捕捉和凸显中华民族“皮实”的精神实质。
C. 文中列举了两个不跑警报的同学的例子,以一种游戏和戏谑的笔墨传达出特殊年代日军空袭中的联大师生的安之若素与从容镇定。
D. 全文层次分明,开头点题,言警报之多;中间以三种不同的警报为线索,依次写出昆明市民和联大师生对三种不同警报的态度及表现;结尾以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作者的感悟。
【补充镜头】
7、十年抗战,昆明曾经的样子是破败萧条、风雨飘摇的。观看完纪录片,大家认为应添加反映昆明市民和西南联大师生的镜头。请参照示例,在文中另找一处最具表现力的人像镜头的蓝本,并向导演阐述理由。(5分)【示例】镜头蓝本:第⑤段中,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2分)
阐述理由:句中的“还不动”写出人们听到警报的淡定;“常常”写出敌军飞机出现之频繁,解释了人们淡定的原因;“一骨碌”写出人们进洞动作的流畅。以上词语写出人们跑警报之频繁、熟练,战况之紧张。表现人们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3分)
【欣赏配乐】
8、有同学提出质疑,本纪录片讲述了日军空袭事件,其配乐却是幽默、富有“谐趣”的。请结合文章内容阐释选取上述配乐的原因。(4分)
【探究精神】
9、下面是另一段有关跑警报的链接材料。请结合上面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两个文本中蕴含的“不在乎”精神有何不同。(4分)
【链接材料】
忽然飞机声又响起来,愈来愈近,似乎来到头顶上了。真像猫玩老鼠一样啊,让老鼠松一口气,再把它捺到爪子底下!猫儿配合飞机,又大声叫了,声音不那么好听了,有点像紧急警报。另一家邻居说:“咋个整?你这只猫!”这时峨忽然在角落里说:“让它叫。敌人又不会土遁,能在洞口守着?飞机远着呢。”……约过了一顿饭时刻,解除警报响了……“解除了!解除了!”大家愣了几秒钟才纷纷站起。罗老板大声说着顺口溜:“预行警报穿衣戴帽,空袭警报又哭又叫,紧急警报阎王挂号,解除警报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啰!哈哈大笑啰!”别人应和着向外走。他们出了防空洞,见天空还是那样蓝,云彩还是那样飘逸,腊梅还是那样馥郁。
——节选自宗璞《跑警报》
(二)(共11分)
多文本阅读,完成10-12题。
文本一
文本二
1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 文本一运用小标题,能使读者对文章主要内容有概括性的了解,迅速了解作者每部分的写作意图。
B.
C.
D.
E. 但因为受众不同,文本一更加通俗易懂。
11、文本二逻辑清晰,请结合②~⑦段内容,分析其论证思路。(3分)
12、文本一的第②段和文本二的第②段都提到其他处理方案,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其不同的原因。(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共11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1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B. “弥漫二十余里”中的“二十”,表现了此区域绿柳如烟、红花似雾美景的范围之广,写出了西湖春景的美妙。
C. “是金陵人,客此”中的“客”,动词用作名词,是“客居”的意思。
D.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白”,是象形字,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白”字在“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一句中的意思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5、根据甲文的内容,简要分析文中错落互见(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式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分)
16、甲、乙两文中加色的句子,描写的都是西湖景色,但在写作手法上有不同之处,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3分)
(二)(共4分)
17、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渔家傲》背景:1129年9月,金兵南侵,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追随皇上的路线开始逃难。《如梦令》背景:这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两首词均是李清照作品,但风格差异极大,请结合具体词句和背景原因,简要分析。
四、整本书阅读(5分)
18、请仿照方框内读《昆虫记》的示例,结合下面相关读书方法指导,谈谈你是如何读《红星照耀中国》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
示例: 科普作品的写作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增进大众对科学的了解。科普作品都力求深入浅出,用通俗的语言说明复杂、抽象的事理,以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阅读科普作品,可注意以下一些问题:一、借助前言、后记或附录中有关作家作品的介绍,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和全书的大致内容,为阅读整本书做些准备。二、在阅读中,要运用自己在课内外学到的知识加强理解,深化认识。三、体会科普作品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锻炼我们的思维,在阅读中汲取人生智慧,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四、关注科普作品的艺术趣味。 (节选自语文课本《昆虫记》读书方法指导部分)
我读《昆虫记》时,借助前言、后记等知道这部科普作品既是富于科学性的昆虫学著作,又是可读性很强的优美散文,如《蝉》中既有情节,又有很多细节描写,还有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幽默,兼有理趣和情趣;结合生物学知识,我深化了对蝉习性的认识;阅读中我还能感受到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思维和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这都让我受益匪浅。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最后,阅读纪实作品,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节选自语文课本《红星照耀中国》读书方法指导部分)
读书时,可以做一些摘抄和笔记。帮助你重温作品内容,积累语言和素材,有助于提升阅读质量,提高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摘抄,就是选摘、抄录原文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等。做笔记,主要有写提要和写心得两大类。写提要,就是用精练的语言准确概括全书的基本内容或要点。写心得,则是记录自己阅读时产生的体验、感想,如自己对于作品的内容(人物、情节、情感、思想等)和形式(写作技巧、行文风格、艺术特色等)的看法和评价,以及自己在阅读中生发的新认识、新观点。在阅读实践中,摘抄和做笔记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节选自语文课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方法指导部分)
五、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换位思考,是对他人一种尊重的态度,也是给自己留退路的保护;懂换位思考的人,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生活终将美好。”
阅读上面材料,你想起了哪些经历?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和看法?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写作记叙文要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有真情实感。②写作议论文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①. 瀚 ②. zài ③. qián ④. 喧
2、①未写活动时间和地点。
②“不吝赐教”和“给予指导”意思相近,重复赘余(需删去一个)。
3、①白头搔更短 ②浑欲不胜簪 ③报君黄金台上意 ④提携玉龙为君死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⑦持节云中 ⑧何日遣冯唐
4、示例一:秋季色以银杏黄为主色,秋高气爽,给人以舒畅恬静之美,充满绚烂和丰盈的意境美。
冬季色以蓝紫色为主色,冬山如睡,给人以闲适宁静之美,充满浪漫和唯美的既视感。
示例二:秋季色以银杏黄为主色,天高云淡,一袭金黄的银杏树把秋天装扮得耀眼夺目,给人以成熟绚烂之美,充满丰收与饱满的丰盈美。
冬季色以蓝紫色为主色,银装素裹,雪花飘落,浪漫与思念弥漫在天地间,给人以闲适宁静之美,充满思乡盼归的乡愁美。
5、示例一:爸爸,您看,这款冰箱贴整体外形是“云纹铜禁”,有着华丽的纹饰外表,还有一只小醉猫趴在酒案上,爪里仍握着一瓶酒。“云纹铜禁”见证了中国第一个禁酒时代,这款冰箱贴以此为灵感,意在劝诫人们喝酒要适度,不要酗酒,设计巧妙,创意十足。
示例二:爸爸,您看,这款冰箱贴主体图案是一只小猫趴在云纹铜禁上,爪里仍握着一瓶酒,显示它已经喝高了,让人忍俊不禁。整个图案设计巧妙,创意十足。“云纹铜禁”见证了中国第一个禁酒时代,从周朝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了禁酒,是不是您也要注意适量饮酒,而不能过度贪杯呢?我贴在冰箱上,提示你一定注意哦!
6D “中间以三种不同的警报为线索”于文中无据,“结尾以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作者的感悟”错,是议论的方式。
7、示例:镜头蓝本:第②段中,他正在听课,忽然跑了出去,站在“新校舍”的南北通道上,扯起嗓子大声喊叫:“现在有预行警报,五华山挂了三个红球!”
阐释理由:对人物动作进行描写,通过运用“跑”“扯”“喊叫”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侯同学对“警报”特别敏感,以及“感觉”到“警报”后迅速跑出去,大声喊叫的情景。
8、①文章对人物的细腻刻画,展示出昆明人民悠闲自在、朴实的性情。如第③段写赶马人侧身坐在木鞍上的姿态和吹着口哨、唱着呈贡“调子”的动作,刻画出悠闲的赶马人形象。这样的人物形象,适合幽默、富有“谐趣”的配乐。
②文章巧妙运用口语和成语,化用俗语,改变词语的感彩,体现昆明市民和联大师生在跑警报时的从容和习以为常。例如第④段中用“对儿”来形容情侣等。这样的语言风格适合幽默、富有“谐趣”的配乐。
③第①段和第⑦段分别点出了诗意幽默文风背后“忧患”的社会背景,补充交代了此外似无较大伤亡的现实情况,与全文的幽默风趣相互映衬,正因为没有太大的伤亡,所以适合幽默、富有“谐趣”的配乐。
④在作者的笔下,原本紧张的躲避空袭成了一件很平常甚至还带有一些乐趣的事情,反映了中国人民乐观的态度。所以适合幽默、富有“谐趣”的配乐。
9、选文中,汪曾祺将跑警报中的人物形象、事迹都诙谐地表现出来,写出人们跑警报轻松、熟练。传递战争给万物带来恐惧和伤痛的同时,以“不在乎”表现出人们内心那种生活依旧美好,苦难必将过去的乐观与自信。
链接材料中,宗璞运用了很多对话和比喻,轻松诙谐中又令人感到沉重,对人们而言,跑警报是一种煎熬。着重通过写各色人等的恐惧反应、各类声音,折射出人们的紧张恐惧,以及解除警报时人们如释重负。“不在乎”充满了无奈和感伤。
10BD
11、
12、因为受众不同,
13C 应该是“名词用作动词”。
14、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15、示例:“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从金陵人口中呼出,也是作者的心语,对方惊叹作者的不期而至,犹如作者惊叹对方的捷足先登;又如“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句,问姓氏而不言姓氏,却从“金陵人”导出,潜藏着故国之思。
表达效果: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言简意丰,曲尽其妙。
16、甲文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西湖冬天的景色,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地渲染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视野上由远及近,由大变小,让人顿生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乙文从色彩描写角度,运用侧面描写、比喻和对比手法,描写了西湖春天柳树和桃花的绿和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树和桃花如烟如雾的情态,并用游人之多之盛,来侧面表现景物的美丽诱人和场景的热闹。
参考译文
【乙] 西湖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最美时候,是烟雾弥漫的早晨,是山岚缭绕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盛,梅花被寒雪抑制住,后来才和桃花、杏花次第开放,这还是难得一见的奇观。石多次告诉我:“博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宋代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东西,应该要赶紧去欣赏欣赏啊!”我当时被桃花迷恋住了,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草如烟、红花似雾,弥漫有二十多里呢!歌吹的声音恍若微风阵阵吹来,仕女的粉汗有似纷纷的细雨飘落,穿罗衫、著纨裤,游客之多,还多过堤畔的小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其实翠绿染著湖光的美,岚色添加山岭的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最浓丽!有月的夜景,其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心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哪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17、示例:《渔家傲》写于金兵南侵,开始逃难之时,词作语言豪放,气势磅礴,“九万里风鹏正举”,借大鹏高飞远举,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如梦令》写于其早期,当时生活美好,词作语言婉约,清新自然。“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写自己驾舟郊游,饮酒为乐,兴尽欲归,误闯荷花丛中,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快的旋律。
18、示例一:我读《红星照耀中国》时,先利用序言和目录了解到作者走进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考察,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谈话,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在搜集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作品;把握作品中“事实”后,我感受到了斯诺作为新闻记者实事求是、不畏艰苦的敬业精神,以及探求真相的可贵勇气,这都让我受益匪浅。
示例二:我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为了提高写作能力,特意摘抄了书中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片段、启迪思想的名言警句、写作技巧运用精彩的语段;还摘抄了描写保尔言谈、举止、心理的片段,尝试写心得,记录对保尔的分析评价;通过这些我深切感受到保尔顽强不屈、坚持奋斗精神的可贵,这都让我受益匪浅。
19、参考例文
学会换位思考
以前的我,任性、骄横,从不会替他人着想,也许是这样,我的人缘很差,没人愿与我交朋友,可是,经过那件事后,我终于学会了换位思考。 记得那是一个昏暗的日子,我在外婆家玩。“咕咕咕……”“哎哟,肚子饿了,外婆,帮我煮碗饺子!”我对正在扫地的外婆说。“哦,好呀!”外婆笑着缓缓地走进厨房。不久,她就端了一碗饺子出来。
“哎呀,你端出来干什么,放到里面的桌子上去!”我也不知怎么了,心中突然升起一股怒气,走进屋里坐下。外婆一手支撑着患有风湿病的腰,一手端着碗走了进来。“那我出去了。”外婆语气还是那么平和。“去吧去吧!”我不耐烦地说。端起碗吃了起来,“咦——好淡呀!”我走进厨房想放盐,找了半天,也没找着。“外婆——盐在哪里?”我大声向门外喊。
等了会儿,没有动静。我又叫道:“外婆——进来一下!”“你出来吧。”许久,外婆就这么回答了一声。“哼,连盐都不肯来为我放,什么意思呀!”我按耐不住心中的怨气,气冲冲地走上了楼。“不管她了!”我这样想着,也没有再下去吃饺子。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我下楼,外婆在烧饭。她也像中了邪似的,不理会我。
过了会儿,听她小声嘀咕:“早就听说脾气不好,没想到这么差!枉我一向这么疼她,真是瞎了眼了。”我愤恨不平地说:“你脾气好,好也不愿意来帮我放把盐!”“我耳朵不好,又没听见。”外婆也与我争论起来。“我叫你进来你为什么不进来!”我愈发生气了。“我刚扫好地,又要帮你煮饺子。你又不是不知道我腰不好,当然要休息了。”
外婆道出了自己的苦衷。听罢,我内心早已是波澜不平了:照外婆这么说,整件事都是我错了,外婆又不会骗人。我一向是骄傲野蛮,怪不得朋友都一个个离我而去了。许多事实际上都是由于我的任性而产生的不可弥补的过错,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