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九年级二模语文试卷
一、知识与运用(共8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袅袅升起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城市里的人们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既逝的炊烟?只有在停下匆匆步履时,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____(弥漫/弥散)了你整个的心灵,让你有不尽的暇想,①_____,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②_____,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③_____,最后都消失在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切的目光。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美丽的风景与我们近在咫尺,就如这时时在眼前闪过的袅袅炊烟,我们却只是______(浅尝辄止/浮光掠影),未能认真地观赏一次。
1.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鸟巢(cháo) 暇想 袅袅(niǎo)炊烟
B. 脊(jǐ)梁 聚合 匆匆步履(lǚ)
C. 旷野(kuàng) 瞬(shùn)间 稍纵既逝
D,画卷(juàn) 殷(yān)切 近在思尺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缠绕 弥漫 浅尝辄止 B.缠绕 弥散 浅尝辄止
D. 盘旋 弥漫 浮光掠影. D.盘旋 弥散 浮光掠影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①没有风的时候②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③变成-片片灰色的云,漂浮到村庄的上空
B.①有风的时候②没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③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漂浮到村庄的上空
C.①没有风的时候②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③变成漂浮在村庄上空的一片片灰色的云
D.①有风的时候②没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③变成漂浮在村庄上空的一片片灰色的云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项是( )(2分)
A.各党政军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医务人员无私奉献、英勇奋战,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全国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
B.有一种力量,叫发愤图强;有一种低调,叫风华绝代。这就是传说中的“范儿,”它属于中国。
C.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D.可以想象类似谷歌眼镜这样的全媒体比现在已有的信息媒介更吸引注意力,但关键问题也没有解决:谁需要信息,需要什么样的内容,由什么样的人提供?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严重威胁全人类的健康与福祉,也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上的短板,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B.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自从首次飞行任务展开以来,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团结拼搏,经历严峻考验,克服重重困难,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C.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新思路,各地广泛开展的网络扶贫活动,让扶贫工作受益范围更广,使更多的群众有了存在感。
D.汽车影院以停车空间为电影放映场地,通常设置超大银幕,观众坐在私家车内就可以看到大银幕上清晰稳定的图像和车内收音机上接收的电影原声.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箪食,一豆羹”中的“箪”“豆”是古代盛饭的器物,“觥筹交错"中的“觥“筹”是指酒杯。
B.《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中的“水调歌头”,与《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山坡羊”一样都是词牌名。
C.舞台说明是剧作家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它会交代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语言、服装,所需的道具、布景,提示人物的表情、动作等。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年土死曰卒,庶人曰死。”
7.下列各句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您寄呈的大作,我已经收到,拜读再三,激动不已。
B.你和我只是车笠之交,现在你己身居高位,我们之间自然就略显疏远了。
C.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归还,请您放心。
D.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8.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儒林外史》小说主体部分通过展现功名利禄对周进、范进等读书人灵魂的毒害,批判了荒谬科举制度。在他们之后,作者以四位各怀才艺、淡泊名利的市井奇人季遐年、王太、匡超人、荆元作为压轴人物,与儒林鲜明对比,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组人物与楔子中品行高洁的王冕呼应,更加突显了作者的这一追求。
B.《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是献身科学的探索者。他身材高大,目光犀利,蔑视人类社会的法规。他勇敢刚毅乐观自信,也是一位反抗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战士。
C.法布尔善于观察昆虫,他写灰蝗虫,不仅把它壮观的蜕皮过程生动细致地展现出来,还写到它的另一个习性:两个星期吃掉了七个“丈夫”。
D.巾帼不让须眉,梁山泊一百零八位英雄中有四位 女性分别是:武艺高强的一丈青扈三娘、侠义敢为的母大虫顾大嫂、曾开酒店的母夜叉孙二娘和一枝化蔡庆。
二、研究性学习(共2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受疫情影响推迟的社团招新活动开始了,请阅读以下招新宣传手册,完成9、10题。
卷首语 现在,戏剧社团公开招新啦!欢迎喜欢戏剧的朋友加入我们。 | |
关于我们 “新蕾”戏剧社创立于2012年,是一个立足校园、传播高雅文化艺术的社团组织。戏剧社以弘扬中华传统戏曲艺术为特色,以学习创作与表演话剧、歌舞剧、戏曲小品等为主要内容。 | 你们可以选择 宣传组: |
我们的日常 | 我们的使命 |
9. 下列说法与招新宣传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2分)
A.“新蕾”戏剧社创立于2012年,是我校最大的艺术社团,富有特色,有影响力。
B.“新蕾”戏剧社现有成员70多人,爱好戏剧、有一技之长的同学都可以报名。
C.“新蕾”戏剧社每周都开展活动,学习戏剧理论,进行台词、形体等日常训练。
D.“新蕾”戏剧社创立以来,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已成为拥有专业水平的艺术社团。
10.为了助力招新宣传,戏剧社让宣传组设计一幅宣传画放在“卷首语”之前,要求配图文字、排版和宣传手册的语言风格和谐统一。这幅宣传画达到这个要求了吗?请作具体分析。(2分)
三、名句默写(共8分)
11.按要求默写诗文名句。(每小题1分)
(1)我报路长嗟日暮, .(李清照《渔家傲》)
(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引用典故表达词人希望被朝廷重用的心愿的句子是:
,
?
(3)月下飞天镜, 。(李白《渡荆门送别》)
(4)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5)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 。《诗经周南关雎》
(6)《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现月轮转动时光飞逝的句子是: , .
(7)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8)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行路难》)
四、古诗文阅读(共7小题,19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
[甲]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逄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班新魁
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甲]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甲]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
C.[乙]词境界阔大,气魄宏伟,刚健峭拔,苍凉悲壮。所以王国维称之有李太白“西凤残照,汉家陵阙”之风。
D.[乙]词的上阕写景,围绕“异”字,分别从雁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闭三个方面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暗含着军事态势的严重。
13.[甲]诗和[乙]词都借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感情,有什么异同? (3分)
(二)文言文阅读I (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鯤。鯤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子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惠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怒:振奋,此指用力鼓动翅膀
B.志怪者也 志:志向
C.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D.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马鞭驱赶
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常书
B.去以六月息者也 不以物喜
C.而伯乐不常有 温故而知新
D.其真无马邪 帝感其诚
16.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项是( )
A.两文同写动物,形象迥异。甲文描绘了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大鹏”,乙文刻画了不遇伯乐、屈辱而死的“千里马”。
B.两文借物抒怀,情感有别。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乙文以“千里马”遭受屈辱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
C.两文语言精当,各具特色。甲文使用“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乙文连用“不”字,言简意赅,引人深思。
D.两文皆为经典,价值各异。甲文的“鲲鹏”超越现实,富有浪漫色彩,影响深远;乙文论说“伯乐”与“千里马”之关系,极具现实意义。
(三)文言文阅读II(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8题。
何岳尝夜行,拾得银二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愚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搭处。了一大寻至,问其自银教。与封识①皆合,递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谢之,岳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二箱于岳,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 去教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注]①封识:封存的标记。
17.(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遂以还之( )
其人谢而去( )
(2)翻译画线句子: (2分)
18.上文记叙了何岳 和 两件事,这两件事都表现出何岳是一个
的人。(4分)
五、现代文阅读(共7小题,20分)
(一)现代文阅读I(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1题。
人类起源于一条鱼
①2019年10月26日,有着中国“搞笑诺贝尔奖”之称的菠萝科学奖颁奖大会在浙江温州举行。本届的特别奖菠萝U奖颁给了一项古生物学的成就“澄江古生物化石研究。该项研究的宣传语是:澄江小虫虫,你的小祖宗。
②澄江古生物化石在业内大名鼎鼎,距今约5.3亿年,是世界范围内保存非常完好的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共有16个门类,200多个古生物化石。科学家在其中发现了大量奇特且完整。的古生物,这一发现为地球生命的“寒武纪大爆发”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③在这些“小虫虫”中,最为人们所知的是昆明鱼化石,它的发现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舒德干。昆明鱼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产生脊索的动物。有了脊索,接下来动物就可以进化出脊椎,而脊椎对动物来说意义非凡。脊索对昆明鱼的意义在于:首先,有了脊索,昆明鱼在5.3亿年前寒武纪的海洋中就可以拥有更多生存的机会,昆明鱼体内的肌肉就能以它为基础呈“之”宇形排列,从而让其游得更快;其次,有了脊索,昆明鱼便可以进化出一件特殊的“武器”-----颌,这个武器对进食和防卫来说非常重要。
④有了脊索和以此为基础进化而来的脊椎,动物就可以进化出头骨和颅骨。有了颅骨的保护,感觉细胞和神经中枢才能安全地进化。最终,颅骨里面的神经细胞越来越多,形成神经节,众多的神经节最后发展成为一个终极成品-----大脑。
⑤在了解昆明鱼的情况之后,有的科学家称昆明鱼是当今人类的祖先。这是怎么回事呢?从生物学的系统来看,人的位置是这样的:动物界一脊索动物门一脊椎动物亚门一哺乳纲一真兽亚纲一灵长目一类人猿亚目一人科一人亚科一人属。也就是说,所有的脊椎动物都从属于脊索动物门。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脊索动物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支持这个貌似非常荒谬的结论:人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其实,这种说法是有科学道理的。众所周知,人类胚胎早期有二个阶段的形态和鱼非常相似,并且还有鳃裂。19世纪20年代,德国的解剖学家马丁.拉斯科发现,在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都曾经出现过鳃裂。所以,人类起源于一条鱼并不是胡说八道,而是符合“因为所以,科学道理”的逻辑。
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动物界有一种动物和昆明鱼非常接近,那就是文昌鱼。脊索动物门中除脊椎动物亚门外,还有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中只有一种动物,那就是文昌鱼。文昌鱼的大部分特征像无脊椎动物,只是它的背部有脊索。与其他门的动物不一样,文昌鱼一直没有进化,始终在“原地踏步”,这也使得它成了生物进化史中的“活化石”。
⑦在了解了“小虫虫”,的前世今生,尤其是昆明鱼的情况后,你去澄江县看到“澄江小虫虫,你的小祖宗”这条标语,一定不会感到不明所以,而是会忍俊不禁。
(选自《知识窗》)
19. 下列对选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详细介绍了人类起源于条鱼的原因。
B. 第①段采用了以记叙为主的表达方式,意在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 第⑤段中画线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删去后文意会发生改变。
D. 本文综合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等.
20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澄江古生物化石研究"获得本届特别奖菠萝U奖的原因是:研究发现澄江小虫虫是人类的小祖宗。
B.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舒德干最早发现昆明鱼,它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产生脊索的动物。
C.人类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这个结论虽然非常荒谬,但却符合“因为所以,科学道理”的逻辑。
D.文昌鱼是因为它的背部有脊索,所以一直没有进化,这使得它成了生物进化史中的“活化石”。
21.本文为什么说人类起源于,条鱼,请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2~25题。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①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二种大地9④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石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很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千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而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强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因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 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一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 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⑧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狂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一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⑩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山的灵魂。
22.请说说文章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23.作者说“给我震动的是黄山松”,联系全文,概括分析黄山松哪些品质给作者以震动。(4分
24.赏析句子,品味语言。(4分)
①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从描写的角度赏析)(2分)
②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2分)
25.通读全文,谈谈你对“绝壁之松是山的灵魂”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黄山松带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
六、写作(共50分)
26.读提示语,按要求写作。
主角,不只是影视作品中的主要角色,不只是纵横赛场的体育明星,不只是改革大潮里的风云人物。一张过去的照片、一段温馨的视频、一个难忘的生日、一次有趣的活动、一场激烈的比赛....你都可能是当中的“主角”。
请以“这一次,我是主角”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③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