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70多年来,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风险挑战,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意志从未改变且历久弥坚。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chàng①____议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到积极建设fù_gài②____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再到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始终秉持以和为贵理念,与国际社会共谋和平、共护和平,成为保护世界和平的中流dǐ③____柱。一批又一批中国“蓝盔”为世界和平英勇出征,前仆后继,被国际社会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
2、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上面横线处的词语。(4分)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历久弥坚 B.秉持 C.保护 D.前仆后继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①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③兔从狗窦入,_________。(《十五从军征》)
④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⑤乡书何处达?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⑥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_________,何首乌有拥肿的根。(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⑦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⑧春色飘零,时光易逝。但时光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的事物再现,正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社稷代指国家,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范进参加了乡试,在当时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中的人称为“举人”。
C.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D.朱自清,字佩弦,著名散文家、学者,《背影》是他写的一篇回忆父亲的小说。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下面名著片段中的“他”是()(3分)
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顽耍……须臾,东方月上,照耀得如同万顷玻璃一般。那些眠鸥宿鹭,阒然无声。“他”左手持杯,右手指著天上的星,道:“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话犹未了,忽然起一阵怪风,刮得树木都飕飕的响;水面上的禽鸟,格格惊起了许多。
A.《骆驼祥子》中的祥子 B.《海底两万里》中的康赛尔
C.《儒林外史》中的王冕 D.《朝花夕拾》中的范爱农
7、《水浒传》中行侠仗义的鲁智深三次大闹,分别为: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大闹野猪林,请任选一件,说说其主要情节。(2分)
(二)现代文阅读
乞 丐 (法)莫泊桑
①十五岁那年,他被马车轧断了两条腿。人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作“吊钟”,因为他撑着两根木拐摇晃身体的样子,活像吊在架子上的大钟。现在,他已经两天没吃上饭了。他走遍了圣伊莱尔村、瓦维尔村和勒比耶特村,没讨到一个生丁或是一块吃剩的面包皮。只剩下图尔诺勒村还有点希望,但他得沿着大路再走两法里,而口袋和肚子都空空如也,他觉得自己再也没力气挨到那儿了。
②不过他还是上路了。正值十二月,寒风在田野上肆虐,在光秃秃的树杈间呼啸,云团从阴沉的天空中席卷而过,不知飘向何方。残疾人慢慢前进着,吃力地前后依次挪动拐杖,用那条残存的扭曲的腿和缠在破布里的畸形的脚稳住身子。他时不时得在沟边坐下,歇上一会儿。饥饿在他茫然而沉重的心里投下一片愁苦。他只有一个念头:“吃”,却并不知道怎样才能弄到吃的。他在漫长的道路上艰难行进了三个小时;然后,当他终于看见了村子边的树林时,便动得更快了。
③遇见第一个农民时,他向他乞求施舍,对方答道:“你又来了,老一套!俺们咋就甩不掉你呢?”“吊钟”离开了。他一家接一家地挨骂,却一次又一次什么也没得到就被赶走。他仍旧固执地坚持乞讨,但是什么也没讨到。于是,他又穿过雨后松软的泥土,慢慢向农场踱去,这时他已精疲力竭,连拐杖都提不起来了。他走到哪里就被人驱赶到哪里。这天,正值寒冷凄凉的时节,让人心情抑郁,情绪焦躁,精神沮丧,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是既懒得施舍也不愿求助的。
④他徒劳无功地走遍所有认识的人家后,便无奈地躺在希盖师傅家院旁一条沟的拐角处。他让高高的拐杖从胳膊下面滑落,然后就势倒下,这副模样总被人形容成“脱钩”。他一动不动地躺了很久,受着饥饿的煎熬。不过他已经太过浑噩,体会不了这无尽的苦难。他怀着我们心中常有的那种模糊的期望,等待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他在院子的一角,在凛冽的寒风中等待神秘的助力从天而降或者由人而发,却不去思索这助力如何而来,为何而来,以及通过什么人到来。一群黑母鸡从此经过,边走边在哺育众生的大地上觅食。它们不时用喙啄起一粒谷子或者一只小到看不见的虫子,然后继续它们迟缓而又精准的搜寻。
⑤“吊钟”茫然地看着它们。过了一会儿,他突然想到用枯树枝生火烤鸡,应该很好吃。这念头与其说是想法,不如说是感觉;与其说是脑袋里产生的,不如说是肚子造就的。他丝毫没有想到那是在盗窃。他在够得着的地方捡起一块石头,手又很灵巧,一掷之下,便干净利落地砸死了最近的一只鸡。母鸡扑腾着翅膀,侧身倒下去。其余的鸡迈开小细腿摇摇摆摆地逃走了。“吊钟”重新撑起拐杖,像那些母鸡一样摇摇摆摆挪过去捡他的猎物。
⑥就在他刚刚走到那具头破血流的黑色小尸体近前时,背上突然被人狠狠推了一把,他松开了双拐,向前滚了十步远。只见希盖师傅怒不可遏地扑了上去,这个遭窃的农民像个疯子似的揍这个偷鸡贼,对着这个虚弱的、毫无防卫力的人拳脚相加。农场里的雇工纷纷赶来,帮他们的老板一起痛打这个乞丐。后来,他们打累了,才把他拎起来,关进柴房,另一些人则去找宪兵。“吊钟”被打得半死,同时也饿得半死,浑身是血地躺在地上。黄昏到了,接着夜幕降临,然后黎明又至:他一直没吃东西。
⑦快中午时,身着黄色肩带的镇上宪兵来了,他们小心翼翼地打开门,以防他顽抗拒捕,因为希盖师傅声称曾遭到这乞丐的袭击,好不容易才护住自己。队长吆喝道:“喂,起来!”但是“吊钟”再也动弹不得,他试着用拐杖把自己撑起来,却完全做不到。大家认为他这是耍花招,装模作样想坏心思。于是两个武装宪兵厉声呵斥,把他拎起来强摁在拐杖上。他感到了恐惧,那是一种对宪兵黄色肩带本能的恐惧,是猎物面对猎人的恐惧,是老鼠见到猫的恐惧。于是他做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竟然站住了。
⑧“上路!”队长说。他果然走了起来。农场里的所有人都看着他离开。男人们向他伸着拳头,女人们冷笑着咒骂他,他终于被抓走了!彻底干净了。他被两个宪兵押着远去。他拼命挣扎着,蹒跚地走到暮色降临,直走得头晕目眩,再也搞不清发生了什么。他心里害怕极了,什么都理解不了。路上的行人停下脚步看着他经过,而农民们嘴里则嘀咕着:“这是个贼!”
⑨他们到达地区首镇的时候,天已经差不多黑了。他以前从没来过这里,确实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想象不出将会发生什么。所有突如其来的可怕经历、陌生的面孔、从未见过的房屋已经把他吓傻了。他一言不发,也没什么可说的,因为他根本什么都不明白。另外,他已经多年不和人说话,舌头几乎失去了作用;而且他的思维混乱,根本无法用言语表达。他被关进了镇上的监狱。宪兵们并不认为他可能需要吃东西,于是把他一直关到了第二天。
⑩但是,第二天一大早有人前去提审他的时候,却发现,他已经躺在地上,死掉了。真是意想不到啊!
(选自《读者文摘》,孙安译。有删改)
8、文中出场的人物比较多,没有出现在原文中的人物是( )(3分)
A. 一个名字叫希盖师傅的农场主
B. 观看“吊钟”被押送的行路人
C. 两个身着黄色肩带的镇上宪兵
D. 帮助老板痛打乞丐的农场兽医
9、下列情节在文中未出现的一项是( )(3分)
A. “吊钟”用尽全力去图尔诺勒村乞讨
B. 希盖师傅污蔑偷鸡的残疾人曾袭击他
C. 乞丐砸死一只母鸡用树枝生火烤着吃
D. 两个宪兵将“吊钟”关进镇上的监狱
10、文中第②段划线句“正值十二月……不知飘向何方”特别突出了“季节”和“天气”两个元素,请结合相应内容,从环境描写的作用方面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1、文中乞丐的死本是意料中的事,可是文末一段却说“真是意想不到啊!”看似有些矛盾的句子其实表意丰富。结合全文内容,你觉得“意想不到”隐藏着哪些含义?(4分)
紫禁城古建筑的采光方法①
建筑采光是紫禁城帝王日常生活的重要保障。古代没有当今高科技手段的照明系统,如何最大程度地引进自然界的外部光源,则成为紫禁城建造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古代工匠具有超群的智慧,他们采取多种科学的采光方法,满足了建筑内部的采光需求。
建筑的南立面通开门窗,北部则大部分为墙体,这种建筑布局为“坐北朝南”。紫禁城重要的宫殿均坐北朝南,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建筑采光。如太和殿南立面共有11个开间,每个开间均设有隔扇门或窗。当隔扇门及窗开启时,可使更多的太阳光线斜射到殿内。从地理学角度而言,我国位于北半球区域,北回归线穿过了我国的南部地区。相应的,我国大部分区域处于北温带,该区域的日照特点为太阳从东偏南的方向升起,而又从西边方向落下。因而“坐北朝南”的布局能使建筑最大限度地接受光照,有利于采光。
紫禁城古建筑屋顶檐部向外挑出柱高的三分之一的尺寸,并略带上翘的弧度,形成优美的曲线,称 为“挑檐”。这种曲线形屋面檐口上翘的做法,遮蔽阳光少,有利于建筑内部的采光。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与现代建筑挑檐有明显区别。现代建筑一般没有大的挑檐,太阳光透过窗玻璃直接进入室内,使室内明亮,但在夏季过量光线射入室内,会带进大量热量,导致空调能耗的上升,且因为窗口亮度较高,给室内的人们带来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的烦扰。
相比而言,紫禁城古建筑的大挑檐阻挡了大量直射光经由门窗直射入殿内,少部分直射光射入建筑 面,经由地面漫反射到殿内其他地方。外部直射光经过挑檐的过滤和遮挡变得柔和。不仅如此,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在夏天有利于避免阳光在正午时间照入室内,而在冬天正午时分阳光则恰能照入建筑最深处,以获得建筑内部最佳的采光效果。
建筑材料对光照可产生明显的影响,古人利用反射率较高的材料将光线更加有效地引入建筑内部空间。紫禁城宫殿建筑的采光离不开光线在建筑内部的反射,而这种反射作用主要通过墙体和地面材料进行。
紫禁城建筑内部有光润如玉的金砖地面、朱红的立柱和浅黄色的墙壁,其表面均有光泽,反射率较高;而建筑内部的青绿色的顶棚表面没有光泽,反射率低。前者经光斜向照射时,给人们以质感强烈的 感觉,增加了建筑内部的亮度,且由于光影效果,构件表面会出现明暗变化,显出轮廓;后者当阳光照射 到其表面上时,则给人们以质感平淡的感觉,表面会反射出较浅的漫射光。另外,光线射入建筑内部后, 由于顶棚的反射率低于地面和墙面的反射率,所以投入建筑内部的光线方向是由下向上的,因而建筑内部的下方有着清晰的光影,便于帝王在其中活动,而建筑内部的上方给人以柔和之感。这些来自地面的 自下而上的光与来自其表面的漫射光,使得紫禁城建筑内部光线亮度适宜,达到视觉与感觉的完美相融。
门窗是建筑内部采光的重要通道。紫禁城建筑早期的门窗都是用纸裱糊的。宫廷里所用窗户纸质量上乘,透光及防风御寒效果好。从清代康熙朝开始,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海关的开放,海上贸易得到发展,平板玻璃也随之输入我国,并开始使用于紫禁城建筑门窗上。玻璃的应用,大大地改善了紫禁城内的采光条件。
紫禁城古代建筑的采光方法简易科学,反映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对现代建筑的内部采光亦可提供有效参考。
【注释】①选自新华社,有删改。
12、下列有关建筑采光的介绍与文章不符的一项是()(3分)
A.最大程度进行自然采光是紫禁城建筑采光设计的重要特点。
B. 紫禁城建筑在南立面开门窗的设计考虑了我国的地理位置。
C. 现代建筑一般没有挑檐,太阳光可直接进入室内,便于采光。
D. 紫禁城建筑的采光方法对现代建筑的内部采光有借鉴意义。
13、下列紫禁城建筑内部设计的要素中,不利于反光的一项是()(3分)
A.光润如玉的地面 B. 浅黄色的墙壁
C. 质感强烈的立柱 D.青绿色的顶棚
14、读完本文,小语觉得紫禁城建筑的采光设计很巧妙,于是梳理了具体设计及其效果,请你帮她补充完成下面表格。(4分)
设计 | 效果 |
坐北朝南 | 最大限度接受光照,利于采光 |
① | 使光线变柔和,夏季避免阳光正午照入室内,并在冬季获得最佳采光效果 |
建筑物表面光泽不一 | ② |
③ | 增加采光通道,提高采光效果 |
15、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书斋“项脊轩”坐南朝北,阳光无法照射进屋内,导致屋内采光很差。于是他在 北墙上开了四扇窗子,又修了几面白色矮墙围起庭院。 一番改造后,屋内变得明亮起来。请观察示意图,结合文章及小贴士,说明“项脊轩”内变明亮的原因。(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
种 莲 冯汝弼
余性有濂溪①之癖,尝植莲于东园小池,时二月水寒,仆夫②以足踏藕入淤泥中,后数日,悉浮水面成朽质矣。明年春,则命爬掘淤泥,植根生土。先是池中畜鱼,正是荷苗出水,辄为啮断。池中积石为岛,水环四面。又明年,则命植根北面,东西断以帘。春暖鱼行,辄复跃入帘中,啮尽无余矣。又明年,则命筑土成堤,东西断流,由是鱼不得复入。荷苗无恙,始见青钱③贴水,继而翠盖擎珠,终则红妆烂然,清香袭人,可彻肌骨。举酒临风,真若水宫仙子,含馨佩芳,争妍竞秀④,环侍左右也。或曰:“子种莲三年无成,而卒享其成,何也?”余曰:“天下之事,阻于难而废于久,无志故也。不阻不废,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岂直莲哉?”
【注释】①濂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②仆夫:仆人。③青钱:色绿而形圆之物,指荷叶。④含馨佩芳,争妍竞秀:戴着鲜花,香气缭绕,竞相逞美。
16、文章叙述了作者种莲的过程,下列选项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次种莲,仆人将藕踩进淤泥。几日后,藕浮出水面腐烂。
B.第二次种莲,挖掉淤泥,把藕种到生土中。荷苗被池中鱼咬断。
C.第三次在水池北面种莲。鱼又跳进帘中,咬断帘子,咬尽荷苗。
D.第四次种莲,用土筑堤,截断水流,鱼不能进入,荷苗无恙。
17、本文与周敦颐的《爱莲说》都以“莲”为载体,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1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悉浮水面成朽质矣 悉如外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B.则命筑土成堤 父命之(《富贵不能淫》)
C.而卒享其成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蒲松龄《狼》)
D.环侍左右也 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唐]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本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落 梅①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②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③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本诗是刘克庄被贬建阳所写。②砌:台阶。③谬:不合情理的。
19、两首诗相似的情感基调是()(3分)
A.欢快 B.凄怆 C.慷慨 D.闲适
20、两首诗都有“落梅”这一意象。《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诗人把笛曲《梅花落》写作“落梅花”的用意是什么?《落梅》中将梅花比作“迁客”和“骚人”的用意又是什么?(4分)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毕业的骊歌在校园悄然响起,林荫道两旁的香樟愈发葱茏。岁月如歌,从2021到2024年,三年时光匆匆而过。班级举办“我们毕业了”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21、小文将代表同学上台发言,填入下面发言稿中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C(3分)
对于掌握命运,实现梦想而言,今天最重要。今天是你搬来的砖石,虽然微不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珍惜今天,用今天的积淀成就明天的梦想!
①却谱就了你明天的华章 ②却给予了你明天的阴凉
③今天是你栽下的树苗,虽然不伟岸
④却垫起了你明天的高度
⑤今天是你写下的片段,虽然不完整
A.④⑤①③② B.②⑤④③① C.④③②⑤① D.②⑤④①③
22、下面是班主任老师写的毕业寄语中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①同学们,你们每一个人都会被老师铭记。②菁菁校园,你们琅琅诵读的余音和足迹,在我耳边回响。③时光把你们在课堂上的精彩纷呈、辩论赛中的夸夸其谈、运动场上的飒爽英姿、舞台上的载歌载舞,都留给了我们,④是你们,让校园四季常青、生机盎然;⑤是你们,让我们的生命更充实而丰盈。
23.同学们借此活动拟一副对联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和赞颂。请你选用下列词语,写出下联并说明理由。(6分)
①岁岁年年 ②培育栋梁 ③三尺讲台 ④洒青春 ⑤为人师表 ⑥勤耕种
上联:一方黑板朝朝暮暮绘宏图润泽桃李
下联: 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
五、写作能力(60分)
24、同学,生活中,面对冲突时,你通常会如何应对?是怒目圆睁,还是沉着冷静?是鲁莽冒进,还是回避退让?若以爱的名义选择退让,不是胆小怯懦的表现,反倒是充满着人性光辉的行为。回顾往事,你的亲人、师长、同学、朋友等,他们中可曾有人因为爱你,所以让你?你是否也曾因为爱他,所以让他?爱是包容,不是纵容;爱是理解,不是理论;爱是退让,不是退却。
请以“为爱,退一步”为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及要求:
(1)明确时刻的“关键”,交代“这样做”的原因。
(2)详略得当,充分表现“这样做”的过程。
(3)有自己的发现、感悟、思考等。
(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5)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