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温州期末试卷乐清卷七年级)

乐清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温州期末试卷乐清卷七年级)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2-02 09:56:39

编者意图:大家好,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常常发现学生在测试之后,对试卷上‬作文的修改有所困难。于是,我‬编辑作文解析、事例、开头、结尾和范文,并打印出来,让孩子们根据‬资料‬能够更容易‬地改正试卷上的作文,让‬作文‬学习‬更扎实‬。

一、题目解析

这是一篇半命题,首先要把题目补充完整。补充的半命题和传统节目、传统美食、传统艺术…..传统文化有关。这种写作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过。

题目可以补充为“我和剪纸的故事”、“我和篆刻的故事”、我和猪油膏的故事”、我和划龙船的故事”、我和月饼的故事”、我和福字的故事”…….

二、选材构思

(1)写春节时,可以写亲手包饺子,亲自放鞭炮、贴春联,提炼自己从节日中获取的美好、独特的感受,并把这些感受恰当地用“红色”这种颜色表达出来。红色热情而温暖,给予人如火一样的激情,使人感到生活是美好的,光明的,喜庆的,从而表现我对生活的热爱。

(2)写‬中华传统的节日时‬,可以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等,可以写这些节日家里的习俗活动;还可以‬写一些举办的有意思的活动。

三、范文欣赏

我与‬粽子‬的‬故事‬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

端午临近,我和妈妈在超市的冷柜里挑选着一个个冷冰冰的粽子。忽地,不知哪里传来的歌声,被思绪编织成了一张谱子出现在我脑海,我顺着歌声寻去,踏着一个个小巧的音符,时光被拉回记忆深处。

每年一逢端午,家乡的民俗便是包粽子,我们驱车赶往爷爷奶奶家,那小小的房子里总是萦绕着粽子的芳香,是雨后泥土混杂着香草的味道。一开门,便被馨香的白色雾气迎了个满怀,后面是爷爷乐呵呵的笑脸,奶奶则坐在厨房小板凳上,手里拿着深绿色的粽叶,往里面包着雪白的糯米,好似住在仙宫里。

我洗完手,便迫不及待地跑到厨房,拿起粽叶,学着奶奶的模样,包起粽子来:先把两片湿漉漉的叶子窝成一个倒三角的形状,在尖尖处点一颗红红的花生,用手搂一小捧糯米添到小三角里,添到一半处时放两颗棕红色的蜜枣,再搂一小捧米,接着便可以封顶了,用细细的彩绳给粽子打个蝴蝶结,便完成了。

锅里的香气越来越浓了,眼前的奶奶也有点模糊。不一会儿,奶奶的旁边便堆起了一座小山,而我却还在和粽叶较劲。一不小心,里面的糯米便全都劈里啪啦地从我笨拙的小手里摔下来了。奶奶也不恼,只用那一双昏黄的眼睛无奈却又宠溺地看着我,我嘿嘿一笑,叫着要奶奶教我,奶奶似是很不情愿,嘴角却不自觉地翘了翘。

窗外偶有一两缕风拂过,吹得园里的果树沙沙作响,似是一首令人陶醉的交响曲。

一双湿漉漉却温热的手包住了我的小手,窝成一个倒三角形,一步一步地细细说来,“这个米啊,不能放太多,而且煮熟后会变大的……”,我只管玩着手中的米粒,奶奶的话像浮云一样悄悄地从我耳边飘走了。

香味已经跑到院子里了,奶奶愈加的不清晰,似是被笼罩进仙境一般。坐在锅边的我们早已热得汗流浃背。我拉着奶奶去院里休息,六月的艳阳透过园中的果树洒下光芒照得人暖洋洋的。那一缕缕芳香似是在追着光跳舞呢。

粽子终于煮好了!一掀锅,满园的白气呼地飞起来,像仙境似的。“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熟悉的歌声从远处响起,“吃粽子喽!”。

我循着歌声望去,那一片片模糊的白雾迎面扑来,又疾驰而去……

再睁眼,只见在冒着雪白冷气的冰柜前,是一只只毫无血色的粽子。

“这个米啊,包的时候,不能放太多,而且煮熟后会变大的……”,我转过头,只见在一片雪白的糯米前,站着一位白发的老奶奶和她年幼的孙子,奶奶认真地对孩子讲着,孩子认真地玩着手中的米粒。

“哎,以后,奶奶要是走了,你一定,不要忘记啊……”

这声音似于‬多年前的一幕重合了,奶奶把自己注入了那一个个小小的、温润的棕子里,并郑重的交于我手,我带着奶奶和这飘香的粽子走向远方。

我‬和‬剪纸的‬故事‬

奶奶,你可以教我剪纸吗?”奶奶停下手中的剪刀,笑着点点头。拿起剪刀的那一刻,便也是我与传统手工艺剪纸结缘的开始。

初识剪纸

三岁起,父母要外出打开赚钱,我就和奶奶在一起生活。那时每日早晨睁开眼睛,总能看到奶奶坐在窗前,戴着老花镜,左手一叠彩色的宣纸,右手拿着威武的大剪刀。咔嚓咔嚓,手与剪刀相互配合,上下翻转,眼花缭乱间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花赫然立于奶奶的手心。这时奶奶总会慈爱的笑着,把手心的“牡丹花”拿给我玩,我好奇而又开心,捧着它爱不释手。或许是奶奶手中“牡丹”的诱惑亦或许是奶奶认真动人的模样。我开始对剪纸变得格外感兴趣,每天只要拿起剪刀,我就“蹬蹬蹬”跑到奶奶身侧仔细观看奶奶的每一个动作,奶奶也会细心的放慢动作,让我学习。

这,是我初识剪纸的惊喜。

结缘剪纸

我与剪纸的结缘开始,也源于我的大胆尝试,先将纸折叠好,拿着比手掌还要大一倍的剪刀,有模有样的学着奶奶的动作,小心翼翼的开始我的第一件艺术品,时间在慢慢的流逝,终于待碎纸落地之时,一只缺了耳朵的小兔子悠闲的躺在我的手心。虽然因为自己的疏忽,不小心剪掉了一只耳朵,但看着自己的宝贝作品,依旧笑得灿烂。

我拎着它的另一只耳朵,找到奶奶,去分享我的快乐。有了第一次的尝试,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开始,我慢慢找到剪纸的乐趣,沉溺于自己的剪纸世界中,家里可用的宣纸换了一批又一批,房间里贴满了我的各种剪纸艺术品。岁月也在“咔咔”的剪纸声中悄悄流逝。

这,是我结缘剪纸的乐趣。

传承剪纸

“囡囡,你拍摄我剪纸的视频做什么呀?”奶奶,我这是发到网上,让剪纸出现在大众面前,使更多的人了解剪纸学习剪纸,传承剪纸这项传统文化。”奶奶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某一天突发奇想,想把奶奶和自己剪纸的视频传到网络,吸引更多的人爱上剪纸,发布的第一个视频点击量就达到了了万多,虽然也不是很多,但仍然满满的惊喜。奶奶除了偶尔的拍视频外,还会热心的帮助网友解决剪纸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她的脸上常常洋溢着笑容。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剪纸的行列中,我们的队伍慢慢的扩大,知名度越来越高。剪纸也不断被人热爱,传承。

这,是我传承剪纸的欢喜。

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在这个惊喜与浪漫并存的世界里,希望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起寻觅它们的精彩与不同,和它们结下不解之缘。

我和元宵节的故事

夜色倾香,浅吟低酌。我倚在斑驳的梦影里,任泛黄的回忆游离在空气中,勾勒着美好的过往。回眸仍见那一抹抹温暖的颜色。终于领悟,节日的色彩,就流淌在指尖。

小时候,和爷爷生活在小街里。一年中,除去过年,最热闹的当数元育节了。那时的我,日夜盼着过元宵节,那是童年里清晰的记忆。

每到元宵节,小街里盈满了橙红的光晕,一盖盏灯绽放在小街里,也绽放在人们的心中。我知道,那便是节日的颜色。爷爷会领着我上街去看花灯。他的脸上堆满了慈祥的笑容,像元宵节的颜色暖暖的。他握紧我的手,在街上走着。街上每个人的脸都被暖黄的花灯映得喜庆、红润。那一盏盏花灯悬挂在家家户户的房檐下,把小街照成了火焰的颜色、金子的颜色,喜洋洋的。我看到花灯会旋转,便好奇地凑上去,那光晕柔柔地透进心底,变幻着图案。爷爷拍拍我,笑着,眼晴眯成了一条缝:“这叫走马灯。”爷爷很开心,他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我的手背,高高地举起手指着名式各样的灯告诉我:“那是龙灯,这个是莲花灯……”小街上人们都满脸堆笑地逛着,房檐下几个男人叉腰评赏着灯的形态,拐角处老夫妻相距的一尺是一辈子的默契……一个甜美的元宵夜就在这温暖中融化开来,那旋转的花灯,转动的,是我的童年,童年里节日的颜色温警而甜蜜。

一阵电话铃声把我从思念中扯出来,是爷爷。“大孙子,我给你做了几个花灯,快回来瞅瞅!”爷爷的声言纯朴,唤起了记忆中那一抹熟悉的颜色。眼前是爷爷用纸糊的灯,不以霓虹灯精美,却是曾经记忆中元宵节的颜色。爷爷笑着:“还是咱们传统的好啊!”

一抹一抹的情,化作一盏一盏的灯,让我们抄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过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那些童年节日里的鲜活记忆,我们在匆迫绵长的岁月中,唤醒对自然万物的虔成和敬畏,延续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我和月饼的故事

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东西,今天,我做了一回小小月饼师,制作了好吃的冰皮月饼。

来到活动现场,看见同学们都已经围坐在桌子旁,我迫不及待地找了空位,等待活动开始。

在水晶老师讲完月饼的由来,我们就开始动手了。先和面,我们先把牛奶倒进装着面粉的盆子,慢慢的把面粉和牛奶混在一起,然后用手来回搓,把面团搓得光光的,然后分成40克一份,接着再把事先准备好的豆沙,分成15克一份,然后搓成小球。都准备好了,接着就开始制作月饼了。

我先把分好的面团压平,再把豆沙放在上面,然后把它包裹起来,接着放进模具里,用力一压,心想等下月饼上就会有好看图案了,轻轻一推,出来的却是一个丑月饼,图案模糊不清,形状也不好看,而且还露馅了,哎……

我注意看了旁边同学做的,原来是我方法用错了,这次我把面团包裹豆沙后,把它搓成一个圆,然后放进模具,让整个面团和模具完成重合,然后用力一按,轻轻一推,啊,果然比前面一个好看多了,圆圆的月饼,上面的图案清晰可见。我信心十足,接着又做了好几个

因为我们的面粉是炒熟的糯米粉,所以做好的月饼可以直接吃,尝一口自己亲手做的月饼,心里美滋滋的。

活动结束了,带上亲手做的月饼,拿回家,让爸爸妈妈也尝尝。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