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高考,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
对于高考的组织者来说,毕竟时间短、任务重,再加上高考本身具有环节多、流程长、要求高、细节严的特点,所以,难免会出现疏漏之处。
下面,我就以几份语文试题为例,做一评析。
网络上,出现最多、流传最广的是《一九七七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这份试题,初看,我们更多地注意到其难易程度。
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它由三大题组成。即作文、解词、文言文,而且注明,理科考生只写作文,文科考生全做。
但我觉得,最大的漏洞是,各题所占比分没有说明,这让所有的考生,一看到试卷,就会发懵,不知道当时的阅卷老师,究竟是如何打分的?
再看这份《上海市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卷》。它由两大题组成。即改错和作文。
改错题包含了修改病句和纠正错别字两方面的内容。
作文题占比90%,而且提供了记叙文和议论文(批判文章)两种文体供考生选择。
但让人疑惑的是,为什么特别注明,草稿纸要填上自己的考号,夹在试卷内一并交上呢?难道阅卷老师除了看考生的答卷,还要看考生的草稿吗?有这个必要吗?
与前两份试卷不同,《辽宁省1977年高考语文试卷》,题量明显增多,它由六大题组成,包含了字、词、句、篇等知识点,语法、修辞、文言文、写作等方面都有兼顾。这在当时,可能算偏难的一份试题了。
这份试卷,作为语文教学专家出的题,同样显得不够严谨。
第二大题,“回答下列问题”。既然是“回答”,那就必须是先有“问”,问答问答,有“问”才有“答”。第1小题、第2小题,要求指出词类、词组,还算说得过去;第3小题、第4小题,属于分析句子成分和复句,把分析句子成分的结构、分析复句的层次关系,说成是“回答”,显得不够严谨,毕竟是语文专家出的题呀。
我还仔细研究了其他省市的一些试题。就共同点来说,有三大特点:
一是题量较少,题型知识点单一,缺少综合性考察内容;二是一般有翻译文言文的试题;三是作文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