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近几年高考改革和新课标语文卷的结构,我和很多非常优秀的教研前辈讨教了很多,这篇文章会有点长,但是各位同学如果真的想在2021年及以后的高考语文中考到130,或者想让语文成绩大幅度提高,那么这篇文章你一定要耐心去看。
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高考语文改革趋势
2.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3.古诗文阅读解题技巧
4.语言运用命题思路及应对方法
5.高考作文写作方法及思路
一。高考语文改革趋势
1.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曾发言:“以后语文高考改革方向就是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这不是笑话。
我研究了17年,18年,19年,还有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这四年高考语文阅读材料字数一直呈上升趋势,篇幅越来越长,理解难度也在提升,客观题的比例也大大增加,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求也大幅度提高了。
2.套路不管用了
如果去翻看12年到16年高考语文试卷,我们会发现,语文考试的一些主观题(散文,小说传记,古诗词阅读)常常有套路,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经常帮学生们总结套路。
然而,现在还有以后,套路行不通了,为啥?因为阅读理解的考察更偏向运用和实用,题目更加灵活,材料,题目,生活实际联系更加紧密,再用陈旧的套路来答题拿分很难,对于擅长考试技巧的学生来说那简直是灾难性打击。
3.作文考察重综合实践
看看我们18年,19年,还有20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我们不难发现,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思辨性。
如18年全国卷”写给2035年的时光瓶“
19年全国卷”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20年全国卷”管仲,鲍叔,齐桓公“
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反思,如果没有深刻的思想和清晰的逻辑,作文想得高分怕是很难了。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线语文老师,真的是叫苦不迭,前几年改革风向不定,老师一边遵循老套路,一边摸索新方法,现在改革风向定了,新高考越来越重视软实力,而学生从小在语文素养上欠的一大笔旧账,在高三一年甚至高中三年里补上,简直太难了。
不过,虽然难,但只要有方向,我们老师就能想出解决办法。
接下来,我根据试卷,逐步跟大家分析考察方向和解题思路,以及分享这几年我跟非常优秀的教学前辈们总结的提分技巧。
二。现代文阅读
1.论述类
这道题真的是整张试卷最容易的题,然而却是失分率最高的题。甚至有的同学一分都拿不到!
为啥?因为见得少!
课本上都是什么文本?文言文,诗词,散文,小说。
而这道题是什么?是社科类论文!这类论文只有在大学里见得才多,这完全就是把大学生科研任务里读文献这一技能让高中生去完成。如果平时很少接触这类文本,那上了考场自然是一脸懵逼!
在命题思路上,命题人都喜欢挖这几个坑:因果混乱,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是非,主次颠倒。
这种解题技巧,相信各位同学的老师以前就已经很多次讲过,我就不多说了。
在这里,我更希望同学们能有阅读文献的能力。很多学生都跟我反应,读这个文章跟读英语一样,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了。
这是因为你不熟悉学术类文章的写作方式和行文思路,自然读不懂。
要熟悉这类文章,那就y一定要多读同类阅读材料。
这里推荐一个网站,我经常在上面下载一些论文,提供给学生阅读,效果很不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上面的论文除了可以在线免费阅读之外,最主要的是普遍与社会,时代紧密结合,与高考出题的动向几乎一致,除了用来作为阅读素材外,还可以积累为作文素材,简直太优秀!
我几乎每天都要让学生们阅读一到两篇,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学生阅读这类文章的速度和质量提升很大,有的同学这道题能拿6.7分,甚至满分。
2.文学类
这类文体,不再是以前的传记,新闻,散文,小说并存了,分析近3年的试卷,文体更偏向散文和小说,预测以后会以小说为主导。
如果语文总分想得130,现代文9分必须拿到,这到小说或者散文题,丢分不能超过2分。
首先选择题必须满分,两道主观题可以各失一分或者其中一道题失2分。
看起来很难对不?其实不难。
选择题,不要急于选出答案,先排除,把四选一变成二选一,然后在二选一里选出原则性错误。
很多同学都犯难了,排除完两个选项之后,剩下两个选项很模棱两可啊,很纠结啊!
作为老师,有句话简直快要说烂了:万变不离其宗!
是的!命题人怎么命题?他一定是基于文章内容,我们反推回去就行!把选项还原到文中,向上找两段,或者向后找两段,你就能得到验证!
接下来是主观题,对于小说,必定是考情节,对于散文,就爱考概括。
考察的就是归纳总结能力,这道题,我们还是可以用用套路,用用答题技巧的。
三步:1,确定答题范围。(这个找题干关键词)然后在文章中划定寻找和概括信息的起止点,不要超出范围节外生枝。
2.原文中标记,圈画关键词,筛选信息。基本上选择1~2个关键词,连词成句就能拿下一个采分点,谁让改卷老师也是根据关键词给分的呢?
3,简评。忽略这一步,白扔3分有木有?
这里是要对关键词做一个简单的评价,一定不要忘了。
接下来第二个主观题,以前吧,这道题满满的套路,现在不行了,改革后的试卷太接地气,太灵活,套路走不通了。
如果你平时对答案,”噢,这样回答啊,我下次也这样答“那你这道题永远拿不到4分以上!
我给学生的建议就是,配着答案读文章,为答案找依据,找例子,答案问什么这样答,用的是文章哪些例证?直到你通过文章说服自己,这个答案是对的没错。
分析这类型题的时候,只建议分析真题,因为你要把这个文章读3遍,5遍乃至10遍,真题比模拟题更具分析价值。
当你对这个题能找到更多证据证明答案是对的的时候,说明你分析思路就对了,思路对了,你在分析其他名家写作思路和意旨的时候就不会跑偏,这样这道题你才能稳拿5分以上。
3.实用类
这类文得分率还算可以,但是想要得满分还是需要一些技巧。
技巧:思维导图
确定文章主题,每段核心观点列成次分支,某个观点不同侧重点的讨论列成次次分支。标注关键词句。
列好思维导图之后,就可以答题了。
我平时一直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画思维导图,对于这类层次结构十分清晰的文章,运用思维导图做题,效率真的很高。
三、古诗文阅读
1.文言文
对于文言文,那就是水果中的榴莲,小吃中的臭豆腐,爱它的人,甘之如饴,恨它的人,犹如砒霜。
我本人超喜欢文言文,为啥,能读懂啊,所以,不喜欢的同学,大部分都是读不懂。
在这里,良心建议:背《知识清单》《五三》里面的文言常识(这个比较好背,基础弱的先从这里开始,容易建立信心),接下来是特殊句式,然后固定句式,背完这些,你再回过头来背课文,或者理解课文就会容易很多,
然后进阶,背文言虚词,虚词背完课标实词120个。这个比较零碎,时候碎片化时间来背诵。
这些决不能偷懒,完完整整的读背至少3遍!相信我,按照我的要求完成的同学,文言文基本满分,就算有失分,也不多,2,3分而已。
学有余力的同学,或者高一高二的同学,推荐王力先生的小册子《古代汉语常识》他主编的大学教材《古代汉语》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多积累!
有的同学说,提高文言文水平要不要读《史记》《资治通鉴》《古文观止》啊?
我的回答是,如果你是高一,高二的,那么你可以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好好拜读一下《古文观止》和《史记》因为他就是考题来源,如果你是高三学生,那就不必了,主要是你没时间!想想你的其他科目,还要不要提升了?
这时,你只要利用好课内练习材料就够了,假如你一周做3篇文言文阅读,一年下来,阅读量也足够了。
关键是好多同学读了,但是没吃透,老师讲的时候,笔记记在试卷上,练习册试卷那么多,很快就埋没在浩瀚的试卷海洋中,再也找不到了。
强烈建议,各位同学做到专门一个文言文本子,这也是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
讲过的文言文,我给学生复印试卷或者练习册,让学生剪下来,贴在本子上,讲的知识点,典型词句,都要整理到这个本子上,作为早读,课间,睡前复习的材料。
2.古代诗歌
比文言文更头疼,不过症结还是读不懂。
这个我很难用公式或模板去套用,因为语文真的是要靠积累,理解和灵活的知识运用,不管你参考什么样的资料,都要保持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把做题建立在能力上而非捷径上。
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法,是我班上一位很优秀的同学分享的,他的古诗词鉴赏经常性满分。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他借用了我教文言文阅读的方法,给古诗词也准备了一个本子,每做一道有代表性的题目,就在上面积累一道,归纳一道,过一段时间就重新拿个本子,再进行分类整理,有的本子是按诗歌类型整理,有的本子是按题目类型整理。
他给积累题目的本子叫母本,只用来积累,其他的本子叫子本,分类别把母本上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平时一有时间就翻子本,遇到题目就先判断是哪个类型的,然后在对应的子本上找方法,后来他再做古诗词鉴赏,就非常得心应手了。
3.名篇名句默写
没啥可说的,满分必须做到。
四、语言文字运用
内容繁杂,真的就是靠平时零碎时间的积累了,这道题,最多接受扣分2分以内。
到此为止,就基本保持了130分以上考生在作文之前的正常发挥。
五。写作
高考改革后,作文分数比重持续扩大,未来只会越来越重要。
希望取得130分以上的考生,作文必须要达到一类问(51-60分)。
先来个高考作文公式
不错的作文=卷面整洁 审题立意 合理结构 文笔深度
首先,你的字迹一定要工整干净,原因是什么不用我多说。
接下来审题立意。这个决定了你是否跑题,没跑题的情况下如何立意更深,更新颖,让二类文变一类文。
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法。
审题时,列一个表格
列出材料中的主体,客体(一般是题目所给的讨论对象或潜在讨论对象)
冲突:(形式上一般以矛盾的存在而展现出来)
通读材料后,列出一些关键词如:身份特征,事件特征,转折,递进结论词,
这样首先能保证作文不跑题。
立意,则是在冲突上进行升华,但要注意切入点要小,不然会写的假大空。
合理的结构,首推”总分总“
但千万不要都写成大段啊!
真的,在这里,我真的非常愿意让大家去研究研究新媒体的爆文。
尤其是研究他的文章结构,新媒体的爆文为什么会爆?因为受读者喜欢,我们不妨阅卷老师看做是一个读者,那么新媒体爆文的文章结构就可以拿来运用了。
开头,1~3个小散段,运用递进的逻辑关系,让阅卷人有一种层层深入的感觉。
主题,3个小标题,围绕中心论题的深入讨论。
每个小标题下2~3个散段,做深入的,具有细节的讨论,有案例佐证,不会显得假大空。
结尾,1~2个散段,升华一下主题,必要的时候可以写一两个金句。
文采深度是决定作文是否能升级到一类文的关键。
结合今年的高考题,我发现,考题普遍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统一性:青年成长(格局宏大)
2.开放性:个性发挥(运用巧妙)
3.深刻性:综合多元(思维需深)
如果审题立意是第一个特征的体现,那么文采深度则是第2,3个特征的体现。
文采,这是一个很个性的东西,但是不是就没有办法提升了呢?
有!还是结合新媒体爆文。经常看新媒体文章的我发现,新媒体特别爱用散句,长短句,或者骈句,这样读起来非常舒服。
至于思想深刻,借用新媒体的话就是有内容增量,这需要我们对内容进行一个升华,平时可以多看看人民日报,学学他们是怎么升华主题的。
最后语文没什么捷径,积少成多就是最快的捷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