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是受益最大的人。”
——第10902个天天正能量获奖故事
徐香娣第一次见到男孩康康时,他刚写完一张数学试卷,没有一道题正确,自己却在试卷上用铅笔小心翼翼地写了个“100分”。
“当时我就知道,这是个向好的孩子。”
在徐香娣和同伴的关怀下,一年后,康康英语考了86分——实打实的86分。
江苏南京高淳区,像这样的孩子,徐香娣帮助了几十个。
2020年退休后,徐香娣“回归自我”,怀着年轻时的“育人梦”,开启第二人生。
几年来,瘦小的她走遍了镇子的角角落落,她创建的公益组织,帮助六七十个或单亲、或留守、或因各种情况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走出困境。
人生后半场,照亮一个又一个稚嫩的生命,她却说:“我才是受益最大的人。”
你想以怎样的方式老去?这是她的答案。
徐香娣退休前是一名银行职员,但心底一直有个教师梦。
回到高淳农村老家后,看见一些父母对孩子动辄打骂,或者不管不顾,农村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情感教育上存在很大空白。
对乡村中单亲家庭和隔代抚养,以及困难家庭的孩子,她总是格外心疼。“由于关爱不够,或者隔代教养的方式较为传统,孩子们往往个性偏激,而且没有规则意识,他们很需要社会的关心。”
“其实,我就是从砖墙农村走出来的,到上海上大学,成长经历让我对农村非常有感情。每次回家,都看到很多家长打麻将,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打、骂,这个场景经常在我脑海里出现。”徐香娣告诉记者,其实自己很喜欢研究教育,经常研读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书籍。
2021年年底,徐香娣成立了“小蚂蚁”未成年人服务公益组织。
“蚂蚁虽然小,但团结起来力量就是大的,我们用个人微弱的力量,‘蚂蚁搬家’式、一点点地把爱传递给孩子们。”徐香娣告诉记者,他们主要服务的对象是砖墙镇村里上学的孩子。
“我年轻时想做老师,但是阴差阳错去了银行,现在退休了我可以真正为孩子们服务了。我希望带给他们温暖的力量,能在他们未来抵挡困难时起到一点作用。”尽管晚了30年,但徐香娣退休后成了真正想成为的人。虽然是她在帮助别人,但她内心的收获却比以往都要丰富,这让她觉得“我才是受益最大的人”。
团队里的老师们都是义务兼职。
其实早从2014年开始,徐香娣就组建了一个“妈妈读书会”微信群,分享先进的教育理念。
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进来,现在每周五晚上都会在社区举行阅读分享会。阅读会上,家长们带着自己的书,过来阅读,分享感悟,探讨家庭与教育。阅读群已壮大到几百人,而“小蚂蚁”的志愿者大多都来自其中。
从2022年7月开始,十几位志愿者每周轮流在砖墙镇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开展心理团辅、品格教育等公益活动。
每周六上午,徐香娣带领团队在村里给孩子们上起了兴趣班课,包括绘本阅读、心理辅导、朗读等课程。
“村里的孩子不像城里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我们希望给予他们更多社会性支持。”徐香娣希望通过团队的力量,缩小村里孩子的信息差。
过来上课的孩子,有的是孤儿,有的父母都是残疾人,不然就是低保户家庭,每个孩子的情况,她记得都很清楚。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徐香娣更关心他们的性格成长。
徐香娣带领志愿者到孩子家中走访
“我一直在想怎么做,怎么尽自己的能力,去更好地帮助这些孩子。尤其是孩子大了,要站在一个和他平等的角度,顾及他们的感受去帮助。”徐香娣每周还和团队一起去村里走访,和家长沟通交流。
爸爸在外打工,妈妈有智力残疾,爷爷奶奶没有教育能力,六年级的康康,家庭教育缺失。
徐香娣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刚写完一张数学试卷,没有一道题正确,自己却在试卷上用铅笔小心翼翼地写了个“100分”。
“当时我就知道,这是个向好的孩子。”徐香娣说。果然,参与活动的一年来,康康几乎一课不落。徐香娣用照片记录着康康的变化,从目光躲闪,到咧嘴大笑;从那张“100分”的数学试卷,到某一次英语考了86分……“康康一直让我感动、骄傲。”徐香娣说。
还有一个叫清清的女孩,她的家庭情况和康康相似。在美术课中,她画了一束极美的玫瑰,徐香娣感叹不已:“你不敢想象它出自一个困难家庭的女孩之手。”
笔尖绽放玫瑰的女孩却极其内向,她从不敢直视他人。“小蚂蚁”的成员和她对话时总要加上一句:“清清,看着我的眼睛。”
现在,清清自信开朗起来,总是眼中带笑。她说:“老师,从来没有人告诉我说话的时候要看对方的眼睛。”
15岁的清清爱好画画,在清清初中毕业后,徐香娣帮她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就业方向,帮助清清选择了江苏新闻出版学校,让她获得一技之长的同时追逐自己的梦想。
“我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也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成果。”徐香娣说,“但我希望孩子们能感受到爱,在未来遇到挫折的时候,爱会让他们更有力量。”
徐香娣说,她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微弱的光汇聚在一起,点亮了农村孩子们的未来。‘小蚂蚁’的故事还在继续,而爱,终将是孩子们走向远方的力量。
60岁,她用爱开启人生转场。
10年,从一个人到一个队伍,她点亮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眼中的光,也让世俗定义的夕阳红,在人生后半场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小蚂蚁”也有大力量,微光成炬,是她做公益的方式;年龄只是数字,而爱是一种选择,这是她传递给我们的信念。
10年,她把孩子们的名字刻在心底,也把爱装进孩子们奔赴明天的行囊里。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用一份正能量特别奖向银龄公益人徐香娣致敬,为“小蚂蚁”助力——
她在做公益,更是在践行“另一种活法”。
无论何时,我们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光。
无论何时,爱与善良,都可以成为我们的信仰,都是我们拥有的无限财富。
- End -
天天正能量(zhnlali)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婧仪
拍摄 李铭哲 杨泽华 剪辑 李铭哲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