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英语试卷2002答案(上海英语高考2024试卷及答案)

上海高考英语试卷2002答案(上海英语高考2024试卷及答案)

首页英语更新时间:2024-09-01 06:56:09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2023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及新高考卷阅读理解试题命题质量研究

张名敏 朱晓东

摘要:本文基于Bachman和Palmer的考试任务特征理论,参考辜向东的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分析框架,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从输入特征和预期回答两方面,探讨了2023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及新高考卷阅读理解试题的命题质量。笔者研究结果显示,2023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及新高考卷阅读理解试题命题质量较高,基本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但同时还存在文章选材不够多样、个别文章偏难、阅读技能考查分布不均等问题。据此,本研究试图为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命制和高中英语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想法。

关键词:高考英语;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命题质量

一、引言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作为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大型选拔性考试,有着规范化、范围广、影响力深远的特点。自上海(1985年)和北京(2002年)自行组织高考命题工作以来,国家在总结命题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实施“统一高考,分省命题”的改革举措。自此,自主命题的队伍不断壮大,到2004年,已有16个省市区全部或部分实现了自主命题。该举措虽有利于各省市根据地域具体情况命制符合本省市高中毕业生英语水平的试卷,体现自主创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黄娟,2018),但自主命题卷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命题成本较高、试题质量不均等(陶百强,2017)。为了进一步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和确保高考试题的命题质量,2014年,国务院提出自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省份。次年,江西、辽宁、山东三省实行统一高考,至2023年,全国选择统一命题的省份已有27个,北京、上海、天津、浙江4省份或直辖市仍为自主命题(详见表1.1)。

阅读作为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考查学生语言技能的重要指标。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其语言知识的内化,提高其对语篇中文化内涵的理解。英语阅读理解作为高考英语的主要题型,分值占比较大,一直以来是高考英语重点考查的内容,同时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对于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命题质量的研究十分有必要,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笔者通过检索文献发现,在现有的对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命题质量的研究中,广大研究者对全国卷和单独命题省卷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既有历时研究,也有共时研究。如:董曼霞(2011)对重庆市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测试内容效度进行了历时研究,研究发现:重庆市2004-2009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紧扣大纲、力求稳定、彰显特色、注重语篇,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但在命题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彭莹莹(2017)从命题质量角度出发,对2016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和分省命题卷阅读理解试题进行了共时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卷与自主命题卷在题材、长度、难度和阅读技能考查方面均有差异,个别试卷在命题方面还存在不足;高伟新、高旭阳(2021)以四套高考英语试卷为分析对象,对2021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命题质量进行了研究,提出命题人员应进一步丰富语篇类型和题材,适度调配语篇难度,全面考查核心价值和关键能力。然而,现有的相关研究中对高考英语全国卷、新高考卷二者结合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以2023年高考英语全国甲、乙卷以及新高考I、II卷中16篇阅读理解文章、60道试题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命题质量分析,旨在为今后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命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二、分析框架和理据

语言测试是为了评估应试者使用特定语言技能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Bachman和Palmer(1996:53)认为,设计者所设计的任务必须与语言技能要求相匹配。因此,他们构建了任务特征框架,该框架包括测试环境、测试说明、语篇输入、预期回答、语篇输入和预期回答的关系五个部分,并对这五个部分进行了详细说明(参见表2.1)。

Bachman和Palmer(1999)提出此框架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其中之一便是以此框架为参考,描述、对比目标语使用和考试任务的特征,从而了解二者在多大程度上相符。因此,不少学者以该任务特征框架为模板,分析了高考英语试题的命题质量,如:陈菁(2002)以该理论为基础,总结影响口译测试的因素;侯艳萍(2004)在Bachman和Palmer的任务特征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分析了2000-2002年专四阅读理解部分的特征;祖琴(2012)从测试输入和预期回答两方面分析了2007-2011年高考英语全国卷阅读理解测试。由此可见,该框架在研究命题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以该任务框架为基础,参考辜向东、王秋艳(2008)制定的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分析框架,结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英语)》(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构建了2016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和自主命题卷阅读理解试题的分析框架(详见表2.2)。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23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共两套,其中每套试卷阅读理解部分包含4篇文章、15道题目,分值为30分;新高考卷同样有两套,每套试卷阅读理解部分包含4篇文章、15道题目,分值为30分。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考英语全国卷和新高考卷阅读理解的16篇文章、60道题目(参见表3.1.1)。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参照表2.2的分析框架,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考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借助Microsoft Office Word工具,从语篇输入和预期回答两个方面对全国卷和新高考卷阅读理解所涵盖的项目进行频率统计。相关数据将以表格的形式呈现,采用横向对比的方法分析二者的异同,总结其中的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同时,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本研究将由两名从事语言测试方向的研究人员单独完成,对于有歧义的地方,两位研究者将通过共同讨论的方式达成一致意见,外部一致性为91.3%。时隔一个月后,其中一个研究人员再单独进行分析,内部一致性为92.1%。因此,本研究具有较高信度。

四、结果与讨论

基于2023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分析框架,本研究将从语篇输入和预期回答两个方面对2023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及新高考卷阅读理解试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讨论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语篇输入

1. 语篇类型

语篇类型是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不同类型的文体(教育部,2020)。如表4.1.1.1所示,2023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涵盖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四种文体,其中,说明文占比最大,为56.3%;记叙文和应用文次之,分别为25%和12.5%;议论文则占比最小,为6.2%。整体来看,2023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对语篇类型的考查较为全面,四类语篇均有涉及,但语篇类型考查比例分布不均,过于注重对说明文的考查,对议论文和应用文的考查则较少。

单卷来看,全国乙卷体现了较好的区分度,语篇类型覆盖广,四篇阅读文本考查四种体裁,但全国乙卷和新高考卷I卷体裁则较为单一,均忽视了对议论文和应用文的考查。将全国卷与新高考卷对比来看,全国卷考查语篇类型较为广泛,涵盖了四种体裁,新高考卷则未涉及对议论文的考查,两者均重点考查了说明文,这可能是因为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文体,内容富有条理性、简明易懂,目的在于阐释,可以写人、写事,也可以阐述某种意见或想法或理论,如:全国甲卷阅读理解D篇阐述了美国灰熊的历史变迁和保护情况,倡导人类与灰熊和谐共生;全国乙卷阅读理解C篇主要介绍了饮食节目对英国人饮食习惯的刻板印象,旨在改变人们对英国人饮食习惯的刻板印象;新高考I卷阅读理解D篇主要介绍了一本有光电子极简主义的书,传达了合理使用网络和电子设备的新理念;新高考全国II卷阅读理解B篇主要介绍了Abby Jaramillo和其他教师在低收入学校发起的Urban Sprouts项目,强调了走进自然以及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2. 题材

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教育部,2020)。主题语境包含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语境,这三大主题语境下又涵盖了十大主题群、32个子主题,本研究对2023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及新高考卷阅读理解试题的主题语境和主题群进行了梳理。如表4.1.2.1所示,整体来看,全国卷和新高考卷的阅读理解试题主题语境覆盖面广,三大主题语境均有涉及,其中人与社会主题语境出现频率最高,为56.25%;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两大主题语境则次之,分别为25%和18.75%。单卷来看,全国乙卷和新高考I卷考查的主题语境较为单一,只覆盖了两个主题语境。将全国卷与新高考卷对比来看,新高考卷主题语境分布较全国卷相对合理,但仍有改进空间。

从主题群的分布来看(见表4.1.2.2),这16篇阅读理解试题题材分布较广,涉及了4大主题语境下的7个主题群,其中,对生活与学习、历史、社会与文化以及文学、艺术与体育三大主题群考查最多,均为18.75%;其次是科学与艺术、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均占12.5%;对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考查较少,为6.25%。值得注意的是,四套试卷均未考查做人与做事、灾害防范、宇宙探索三大主题群。由此可见,2023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及新高考卷阅读理解试题的题材较为丰富,基本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对高中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反拨作用,但题材覆盖范围仍待进一步扩大。

单卷来看,全国卷以及新高考I卷均重点考查了人与社会主题语境下的四大主题群,其中,历史、社会与文化这一主题群是重点考查的对象。这可能是因为这一话题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能够较好地引发学生思考和共鸣,从而关注文章背后所传达的思想,深化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和把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全国甲卷A篇介绍了曼谷的四家优质餐厅,鼓励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美食文化,开拓视野、勇于探索;全国乙卷C篇介绍了饮食节目对英国人的影响,旨在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主动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和饮食习惯、体验生活的美好;全国乙卷D篇则讲述了历史需结合实物,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比全国卷和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更注重考查人与自然下主题语境的主题群,如新高考全国II卷A篇介绍了黄石国家公园的“护林员”游园项目,鼓励学生走进自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和保护意识;D篇则介绍了人与自然的互动研究,旨在引导学生爱护自然、亲近自然,培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意识。

将全国卷与新高考卷对比来看,新高考卷主题群覆盖面更广,考查了六个主题;其次,对比全国卷,新高考卷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探索自然、亲近自然,帮助学生树立生态环保理念;最后,二者均重视对人与社会主题语境下主题群的考查,较为忽视对生活与学习、做人与做事两大主题群的考查。就主题群分布比例而言,新高考卷主题群分布比例更均衡,全国卷主题群分布则略显失衡,不利于全面考查学生对各类主题语篇的理解和把握。综合来看,全国卷和新高考卷阅读理解测试话题方面与《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基本相符,话题选择体现了时代性、教育性和思想性,在考查学生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的同时,有机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3. 文章篇幅

文章篇幅是对阅读语篇词数的统计。在英语阅读理解测试中,文章篇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表现,文章过长易引发焦虑,篇幅过短则难以有效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Alderson(2000)在研究中指出,使用超过1000个单词的文本才能测量出能力的变化。刘润清、韩宝成(2004:18)认为,作为阅读理解的材料,应该控制在200-500词,中等以上的测试中300词左右最为理想。由表4.1.3.1可知,2023年全国卷和新高考卷阅读理解语篇词数按照文章顺序整体呈现出逐渐增长的态势,文章平均篇幅控制在280-300词之间,总篇幅则在1100词左右,长度控制较为合理,能够在语言测试中较好地检测出考生的阅读能力,符合《考试大纲》中阅读理解文章总篇幅不少于1000词的要求。

单卷来看,全国甲卷4篇文章篇幅差异相对较小,新高考I、II卷以及全国乙卷4篇文章篇幅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起伏。其中,新高考I卷4篇文章中,最短的有202词,最长的有336词,二者词数相差超过130词,文章间的篇幅把控未能体现测试的科学性。将全国卷和新高考卷对比来看,全国卷和新高考卷阅读理解文章平均篇幅、总篇幅相差不大,均控制在了较为合理的区间。然而,就文章间的篇幅跨度而言,新高考卷4篇文章词数跨度较大。究其原因,可能是新高考改革自实行以来,历时相对较短,命题工作尚未成熟,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阶段。

4. 文章难度

文章难度通常由生词量、易读度来表征。生词量是指所选材料包含的超出认知或考核范围的单词数量。通常来说,生词数量越多,文章难度就越大。易读度是指所选材料或语篇易于阅读和理解的程度。根据Flesch易读度参考量表可知(详见表4.1.4.1),易读度越低,文章理解难度就越大。本研究参照Flesch易读度参考量表,利用Microsoft Word 2019,从生词率和易读度两个方面,对2023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及新高考卷阅读理解难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表4.1.4.2显示,整体来看,全国卷和新高考卷生词率在0.4%-0.8%之间,符合《课程标准》中阅读材料生词率不超过3%的规定。易读度平均值在50-70之间波动,参照Flesch易读度参考量表,可读性水平对应为较难、标准,相当于美国高中生和7-8年级学生的水平,体现了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的区分度,难度合适。单卷来看,全国甲卷易读度平均值比其余三卷要高,难度相对较小。新高考全国II卷生词率高于其它三卷,为0.8%,易读度平均值则远低于其它三卷,且文章易读度在30-70范围内浮动,文章难度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全国乙卷和新高考全国II卷中均有一篇文章易读度在30左右,难度描述为难,对于高中生来说这显然会有些许吃力。

将全国卷与新高考卷对比来看,新高考卷阅读理解难度要整体高于全国卷。就文章难度波动幅度而言,新高考卷难度波动幅度则要小于全国卷。综合来看,两者的生词率和易读度相差不大,文章难度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基本上符合《考试大纲》对阅读理解文章生词率和难度的要求。

(二)预期回答

在阅读测试中,阅读行为包含了阅读技能、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Alderson,2000)。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阅读测试要考查的技能,它包括(1)理解主旨要义;(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3)根据上下文推测单词和短语的含义;(4)做出判断和推理;(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对照以上六项技能,本研究主要对2023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和新高考卷阅读理解试题所涉及的技能考查情况作了如下梳理。

如表4.2.1所示,整体来看,2023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及新高考卷的阅读理解试题考查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六项阅读技能,但各项阅读技能的考查比例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其中,考查最多的是理解文中具体信息这一技能,占51.7%;其次是做出简单判断和推理,为25%;其余四项阅读技能占比虽小,但也均有考查。单卷来看,全国乙卷和新高考II卷对阅读技能的考查较为全面,六种阅读技能均有涉及。相反,全国甲卷只考查了四种阅读技能,且四项阅读技能的比例分布不均,尤其是对理解文中具体信息这一技能的考查,占该卷阅读理解试题数的66.7%,远超于对其余阅读技能考查的比例,从测试的科学性角度出发,全国甲卷的阅读技能考查范围和分布比例有待进一步优化。

将全国卷与新高考卷对比来看,二者均考查了六项阅读技能,且重点考查了理解文中具体信息、做出简单判断和推理这两项阅读技能。前者是建立在对文章的全面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对文中细节的考查,同时也是高中生应该掌握的阅读基本技能。如果考生仔细阅读并理解文章表达的含义,则这种题目的答案比较容易获得(辜向东、王秋艳,2008)。后者则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并对相关信息做出简单的推理和判断,它能侧面反映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属于较高层次的阅读技能。综合来看,全国卷与新高考卷阅读技能的考查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技能考查以低层次阅读技能为主,高层次阅读技能为辅,试题体现了区分度,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测试功能。

五、研究结论

通过对2023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和新高考卷阅读理解试题的语篇类型、题材、长度、难度以及阅读技能等方面的分析,发现全国卷与新高考卷阅读理解测试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语篇类型覆盖面广,各类体裁均有涉及。全国卷和新高考卷包含了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种体裁的考查,其中,全国卷和新高考卷均重点突出了对说明文的考查;第二,题材丰富多样,融入五育并举。话题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重点考查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积极引导德智美劳教育;第三,文章长度紧扣《考试大纲》,设置较为合理。其中,新高考卷文章长度要整体略高于全国卷;第四,文章难度把控较好,试题具有一定区分度。相对而言,新高考卷文章难度会整体高于全国卷,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五,技能考查全面,突出理解能力考查。全国卷和新高考卷均重点考查了“理解文中具体信息”这一基本技能,相比之下,新高考卷阅读技能考查覆盖面和分布比例要相对合理些。

总体来看,全国卷和新高考卷阅读理解试题内容效度较高,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但同时存在以下不足:过于注重对说明文的考查,忽视对议论文、应用文的考查;题材选择不够多样,主题较为单一;个别试卷文章长度差异较大;文章难度起伏不定,个别文章偏难;阅读技能考查分布不均。

六、建议与启示

(一)对阅读理解试题命制的建议

1. 丰富文章体裁和题材,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

研究显示,全国卷和新高考卷阅读理解语篇注重考查说明文,对议论文和应用文两种体裁的考查则较少,话题选择虽涉及社会热点,贴近学生实际,但覆盖面仍不够广。根据Alderson(2000)的阅读测试理论,命题者在选择阅读文本材料时应考虑尽可能多的体裁,话题应尽量丰富多样,以测试受试者对不同类型、不同话题文本材料的理解,从而提高测试的效度。因此,建议命题者在选择阅读理解文章时,适当增加议论文、记叙文两种体裁文章的比例,同时进一步丰富文本选材,将做人与做事、灾害防范、宇宙探索三大题材纳入阅读文本选择范围,促进文本题材的多元化,从而强化对阅读理解这一关键能力的考查。

2. 合理设置文章难度,稳定试题结构

高考英语命题应充分考虑各地考生群体能力水平差异和备考具体情况,保持各套试卷结构稳定,合理设置和控制试题难度和区分度(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3)。因此,针对本研究阅读语篇中个别阅读文本难度描述为“难”,且个别试卷文本难度波动较大的情况,本研究认为,应选取与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相匹配的阅读材料,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合理搭配不同层级难度的文本,保持比例稳定,并将阅读材料的难度呈梯度排列,帮助学生树立考试信心,快速进入考试状态,从而确保试题的区分度。同时,由于阅读材料难度会影响试题结构的稳定,命题者在试题命制过程中应稳定不同卷别阅读材料的难度,以便有效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拓宽阅读技能考查,考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技能属于语言技能中的理解性技能,它对学生获取信息,提升阅读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六项阅读技能,不同阅读技能反映了学生不同阅读理解能力。本研究的阅读试题虽覆盖了六项阅读技能,但不难发现试题主要集中于对基本技能的考查,个别试卷只涵盖了四项阅读技能,忽视了理解文章基本结构这类较高层次的阅读技能,这不利于全面考查学生对语篇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本研究认为,命题者应尽量覆盖对所有技能的考查,在注重阅读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对较高层次阅读技能的考查比例,确保各项技能分布合理,以便更加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建议

1. 加强阅读训练,拓宽学习渠道

阅读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理解世界以及转变思维的重要方式,它能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课程标准》对阅读八级目标(高考水平)进行了描述,除课文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教育部,2020)。本研究发现,阅读文本选材虽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学科育人导向,但选材广度仍有待提升。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方面要将泛读、精读训练贯彻到日常的课堂教学和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树立阅读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不同类型,且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的读物,丰富学生知识面,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2. 重视语篇理解,深挖语言潜能

语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资源,它赋予语言学习以主题、情境和内容,并以其特有的内在逻辑结构、文体特征和语言形式组织和呈现信息,服务于主题意义的表达。研读语篇就是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的解读,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语篇,把语言学习与意义探究融为一体,实现深度学习(教育部,2020:59-60)。然而,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仍存在大量灌输语篇知识、忽视对语篇意义的挖掘的现象,这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研读语篇,优化教学方式,在传授语篇知识的同时深挖学生语言潜能,引导学生解读和探讨文本特征、文章主题及作者意图,帮助学生形成语篇意识,从而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聚焦学科育人,培养英语学科素养

高中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是通过具体的语言学习过程逐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于具体的主题及语篇,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各种学习策略、语言和文化知识,分析、理解主题意义并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英语学科素养(教育部,2020:52)。当前部分教师仍以高考为教学的指挥棒,日常教学出现了“重语言知识,轻价值引导”的现象,阻碍了学生学科素养培养和发展。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围绕主题意义,在充分研读语篇的基础上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育人价值,设计出指向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将落实五育并举和语言知识教学融入到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去,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目的。

七、结语

从总体来看,2023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及新高考卷阅读理解文本选材紧紧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语境,题材选择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厚的教育意义,落实了五育并举,引领了价值导向,充分发挥了高考的选拔和育人功能。试题本着稳中求变的原则,优化了试题情境,在深化语言知识和基础性考查的同时突出了关键能力考查,体现了试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阅读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同时也为今后英语教学变革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注:本文为2021年赣南师范大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外语测试方法》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Alderson, J. C. Assessing Reading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 Alderson, J. C., Clapham, C. & Wall, D. Language Testing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 Bachman, L. F. & Palmer, A. S.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4] Bachman, L. F. & Palmer, A. S.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5]陈菁. 从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J]. 中国翻译, 2002(1).

[6]董曼霞. 重庆市2004-2009 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测试内容效度历时研究 [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1(2).

[7]高伟新, 高旭阳. 2021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命题质量研究——以4套高考英语试卷为分析对象[J].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21(12).

[8]辜向东, 王秋艳. 高考英语全国卷与各省市自主命题卷阅读理解试题内容效度分析[J]. 考试研究, 2008(3).

[9]黄娟. 2014-2018年高考英语全国卷阅读理解试题内容效度历时研究[J]. 考试研究, 2018(6).

[10]侯艳萍. TEM4阅读理解内容效度分析(2000-2002)[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4.

[11]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12]教育部考试中心.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考试大纲[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13]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强化关键能力考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2023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评析[J]. 中国考试, 2023(7).

[14]刘润清, 韩宝成. 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15]彭莹莹, 辜向东, 黄娟. 2016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及分省命题卷阅读理解试题命题质量研究——基于Bachman和Palmer考试任务特征理论的试卷评析[J].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17(3).

[16]孙骊. 英语写作[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7]陶百强. 2017 年全国卷高考英语科建构性试题研究 [J]. 考试研究, 2017(5).

[18]祖琴. 高考英语全国卷(2007-2011)阅读理解测试内容效度研究[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2.

A Study on the Quality of English Reading Test Questions in the 2023 English National Papers and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apers of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Zhang Mingmin Zhu Xiaodong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16 reading comprehension articles and 60 questions in the 2023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nglish national test papers and the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ap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Bachman and Palmer´s test task characteristics theory, referring to Gu Xiangdong’s analysis framework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combined with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Exam Syllabu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quality of proposition of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of the 2023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nglish national test papers and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aper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2023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nglish national papers and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apers reading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are of high quality, basically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Exam Syllabus, but there are still the following deficiencies: the selection of articles is not diverse enough, individual articles are difficul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reading skills is not equal.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roposers should enrich the selection of article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key abilities; reasonable setting of article difficulty, stable test structure; broaden the reading skills test, test the comprehensive language use ability.

Key word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national paper;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aper; proposition quality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23年第11期)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