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季八年级英语抽测质量分析报告
为检测我县八年级优秀学生的英语水平,全面提高我县优秀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我县于2023年12月16日举行了本次抽测考试。在县教研室各位领导的统一组织和指导下,在各校领导的重视以及各位英语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本次的英语抽测考试已经圆满结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现结合本次的考试试题与学生得分情况,进行如下分析:
一、试卷命题特点:
1.体现新课改理念,引领英语教学方向。
试题着重考查了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力求体现《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没有偏、难、怪的试题,着重考查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试卷依纲扣本,来源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点源自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试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统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试题既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测试,又是一次语言运用的欣赏。
2.试卷结构保持稳定。
依据河南中考英语试卷标准,共设计了六道大题,76道小题,分值120分。试卷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具体反映在试卷上,听力理解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选取与课本相关的话题,对完形填空、语篇填空和补全对话的考查,基本都是课标中要求掌握的重点单词和词组,这样做既可以淡化语法,又重视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卷中的许多题目,能够考查出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又综合考查学生的英语素养,尤其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试卷体现出英语教学的生活性、情景化,文化自信的新课改理念
试题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在实际的语言情景中和具体的语境中,着重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做事情、完成任务的能力。试题紧扣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教师感受到英语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本次命题选材中,涉及到了体育、运动、健康、爱好、情绪、励志等方面话题。特别是阅读理解D篇和语篇填空第二节,介绍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白蛇传》和中国节日《重阳节》。这样的文章,既吸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融入了中国文化,彰显了文化自信,十分符合新课标“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要求,这是本套试题的一大亮点。这些题目,在全面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体现出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向。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倡的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二、具体试卷分析
1.试卷整体难度中等偏上。
本次的试卷刚考试完毕,除了阅读理解C部分之外,大部分学生们普遍反映题目比较简单。但结果出来以后,得分情况没有预期那么高。与平时学生们在答题时还缺乏规范意识,没有做到严谨、准确、一丝不苟有关。不少考生答题时存在着似是而非、缺乏推敲、有模糊意识而表达不清的情况。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 听力测试题图文并茂,贴近学生生活,难易适中。听力中的第8和13小题,学生做错较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信息加工、处理和推测的能力不够,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第三节根据图片和听力排序这个题,仍然有很多学生失分,这反映出学生还是不能抓住关键词处理信息。
- 阅读理解A、B、D相对较简单,涉及的题材分别为图表应用文,说明文和中国传统故事。只要学生能弄清题意,读懂文章,基本都能得分。而阅读理解C,学生失分较多。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对说明文的练习。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个研究报告------音乐对学习的影响。全文作者只介绍了学习音乐的学生和没有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作者并没有明确的观点说哪个更好。这也就导致学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再加上说明文结构严谨,文中长难句较多,更加大了学生的答题难度。
例如第34题:How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the study?
A.The writer supports the result.
B.The writer thinks music education could do nothing to students’ grades.
C.The writer doesn’t think it’s a meaningful study.
D.The writer doesn’t share his own thoughts on this study
本题的题意是:作者怎样认为这项研究的?这是一道推理判断题,学生应该根据文中已有的信息和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们可以从文中最后一段得知,作者列举了其它人的观点,而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应该选择D,而选A和B的学生比较多,要么认为是作者支持,要么认为作者是反对,这表明学生喜欢用固定的思维和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没有根据文本的内容,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
又例如35题:Why does the writer write this passage?
A.To talk about different opinions.
B.To show what music students study.
C.To tell readers about a new study.
D.To advise readers to take music classes.
本题的题意是:为什么作者要写这篇文章?答案学案C。这是一道主旨大意,考察学生对全文写作大意的理解。根据全文,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了一项新的研究,没有要求我们要作什么?也没有提出任何建议。错选 B的学生较多,调查表明,学生对B选项中出现music这个单词,以为文章主要讲音乐,而没有整体理解B选项的意思是“表明音乐生研究什么。”
- 完形填空题整体难度中等,但是学生实际答题效果也不是很好。全文讲了一个叫做王明龙的年轻人,在12岁身患骨病,但是他一直坚持实现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梦想,讲述了他身残志坚,不服输,不认输,不向命运低头的励志故事。此题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本题涉及了中考要求的大部分考点,如名词,动词,及名词和动词短语,形容词,代词,介词,情态动词,时态等。根据统计,45、46、49、52、题失分率较高。45题选A,bone,学生没有联系上下文。46题选A,这是一道拉开差距的题,命题时选择了一个不常见的情态动词might,好多学生没有关注过这个单词,导致失分。49题考查 do/try one’s best to do sth 的用法,很多学生一看见do选项,就选了A,却没有关注到时态的变化,导致失分。52题考查谚语“Nothing is impossible”,学生没有学过这个谚语,但是应该可以猜测的出他的意思是“一切皆有可能!”这个谚语的中文翻译跟英语有一定的差别,导致学识失分率较高,这也是一道拉开差距的题。以上错误题型再一次表明,学生欠缺答题经验,缺少对中英文文化差异的了解,不认真仔细等问题。
- 语篇填空仍然是学生十分严重。
第一节讲述了IQ和EQ,即智商和情商的重要性,以及我们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本题重在考查人与自我的关系,强调我们要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以便更好的生活。本题涉及到的知识也非常全面。根据统计,56、58、62、64题失分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名词与形容词之间的转化(56),情态动词may和will的区别(58、64)以及动词转化为形容词的用法(62)。
第二节介绍了中国传统的节日重阳节,用英语介绍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今后命题的一个方向和趋势。本文虽然生单词较多,但核心的考点却比较常见,仍然是以虚词为主,不考实词的用法。根据统计,67题失分率最高,这也符合命题者的预期,这也是一道拉开差距的题,主要考查连词的用法,根据上下句之间的关系,本题明显的考查由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很多学生读不出上下文之间的一种因果关系,导致失分。
6.补全对话总体得分率较高,但是72题失分较多。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习现在完成时,不会进行相应的句型转换。这应该也是一道拉开差距的题,只要学生的英语素养很好,能类比联想,应该也能推测的出这道题的正确形式。
7.书面表达体现教材中的爱好、理想和职业规划这一主题,话题比较简单,非常贴近学生生活。从试卷反馈的结果来看,学生整体得分率不高,平均分也就在12分左右。学生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语言问题:基础知识薄弱,基本句式掌握不牢,语法乱用,或者毫无语法观念,不能使用地道的英语句式。比如喜欢后接doing sth.的用法,错误很多。
(2).要点问题:内容缺失,特别是最后一条,谈论个人的爱好,很多学生没有写。还有谈论喜欢的职业原因,学生没有写。
(3).结构问题,逻辑松散,没有整体意识和框架结构意识,不会谋篇布局,随意写作。特别是不分段写作,一段到底的学生大有人在。
(4).能力问题:抄写阅读理解,抄开头,直接抄参考词汇,背默范文等。
(5).态度问题:书写潦草,敷衍应付,随意不认真,毫无美感,空白不写等。
总之,本次测试,有些学生表现的相当好,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加以改进。
三、考试成绩情况分析:
1.全县“一均两率”分析
全县 | 参考人数 | 人均分 | 及格率 | 优秀率 |
2939 | 83.20 | 77.68 % | 24.02 % |
从上表可以看出,全县参加考试人数:2939人。这些学生应该都是每校前30%的学生,应该都是优秀生,按照120分算的话,平均分应该在96分以上才算正常,但是我们实际上的人均分才是83.2分,相差13分左右。这说明我们的优秀生的英语整体成绩未能到达优秀的水平。及格率未能达到100%,而本次考试的优秀率仅为24.03%。所以各校的培优工作,将会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各校应该动脑筋,想办法,尽快培养出一大批的英语优秀学。
- 主要分数段分析
分数段 | 最高分 | 120--110 | 110---100 | 99---96 | 95--72 | 71分 | 最低分 |
人数 | 116分 | 57人 | 413人 | 293人 | 1577人 | 656人 | 19分 |
连前 | 1人 | 57人 | 470人 | 706人 | 2283人 | 2939人 | 1人 |
从此表可以看出,全县优秀学生中,11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仅为57人,占比1.99%,100分以上的学生为470人,占比13.9%,而不及格的人数为656人,占比为22.2%。优秀生里的不及格学生占比过高,说明这部分优秀生英语学科弱势,需要老师给他们补差,否则将影响他们的整体成绩。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学生答题的调查和得分情况来看,存在如下问题:
-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够扎实。大部分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但由于学生掌握不够扎实,不少学生出现了一些单词的拼写错误,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合理、有效地训练,仍应引起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2、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强。本次试卷中有许多试题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但考查的结果却暴露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而不是单纯地教师讲语法,学生背语法。
3、两极分化现象仍较突出。从数据分析的情况来看,我县英语教学总体呈进步势头,一部分学生表现尤其出色,但还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相当薄弱,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卷面最高得分者为116分,最低分为19分。因此,如何有效地抑制两极分化是我们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
五、对试卷的几点反思:
秋季抽测英语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既考查了全县考生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英语的交际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同时为英语水平较高的考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试题也给英语教师很大的启发性。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基础、严格要求,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审题习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除了为学生做具体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如提示审题方法、研读试题说明,还要认真抓好平时的规范训练,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规范答案的好习惯,尽可能减少由于审题不仔细、答题符号不规范等不必要的失误。注意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并帮助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改进、提高。
2、循序渐进,注重过程,突出抓好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
按《2023英语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有关听的要求,加大听力训练量。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技巧,还要扩大听力资源,使学生能尽可能多的获取语言输入量,使其听力水平逐步提高。在平时教学中积极创设情景,促进口语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设法创设交流活动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强化阅读,正确引导,开阔视野。秋季抽测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已由过去五个 W(who、what、when、which、why) 的浅层考题过渡到找出短文主旨、推断深层涵义、文中细节和猜词解义,特别要注重语篇和应用。为此,在今后必须适应这一要求,加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提高考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而且要帮助考生掌握阅读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句﹣-﹣段﹣-﹣篇"的训练程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平时的训练时,要分阶段进行,有内容,有侧重。同时教师应加强辅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注意书写习惯,增强写作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正确认识和理解教材,切实领会和落实《英语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和"导"的能力。《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但仅靠教科书是难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师要改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去教"。《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要用《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及教学目标与要求指导日常教学。关注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逐步形成和提高,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英语学习效率,促进有效教学,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4.加强考试研究,提高复习效率。
认真研读试题,对近几年的秋季抽测试题做细致的分析,把握考试改革的方向,动态和发展趋势。善于学情分析,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复习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合理安排教材的知识梳理,专项针对训练(包括速度训练和规范训练),综合、模拟和应试技巧,应试心理的指导,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坚决反对"题海茫茫,多多益善"的倾向。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提高复习效率,促进有效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