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高考英语短文改错试题的发展历程与命制探讨俞晓强
摘要:本文在回顾我国高考英语改错试题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将改错试题分为“分行短文改错”与“不分行短文改错”两种基本形式。笔者结合浙江省高考英语2009—2014年以来的“不分行短文改错”试题历时分析对该题型的命制从材料选编、考点设置与效度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短文改错所选文本以记叙文为主,题材丰富,贴近学生生活;考点设置多集中在词法、句法和行文逻辑方面;试题效度较好,但有待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高考英语;短文改错;材料选编;考点设置;效度分析
一、引言
短文改错是高考英语试题的重要题型之一,其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发现、判断、纠正文章中错误的能力,进而考查考生在语篇中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准确性。短文改错题以语言学者Oller提出的单一能力假说(Unitary Competence Hypothesis)为理论基础(周长银、李玉良,2000)。该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语言能力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在实践工作中,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将这些要素割裂开来,也无法孤立地测试个体的语言能力。人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短文改错题型是一种能全面体现应试者这种单一能力的表征行为。短文改错题把各类考点综合起来放在某一特定篇幅进行考查,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篇章结构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能力,并注重在辨错改错过程中考查学生个体的语言产出性的运用能力(李筱菊,1997),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篇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从高考英语短文改错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了自设立高考英语考试以来,短文改错在不同阶段中的不同考查形式,随后以浙江高考英语试卷中的短文改错为例,分析了该题型的命题质量。
二、发展历程
现行高考英语短文改错的试题形式主要有“分行短文改错”与“不分行短文改错”(即“新短文改错”)两种。深入研读我国高考英语改错试题形式的演变历史,我们根据各类改错形式出现的先后顺序大致将其分为酝酿探索期——单句改错(1991年前)、引入调整期——分行短文改错(1992年—2003年)与分化改革期——新短文改错(2004年至今)三个阶段。下面将分别阐述。
(一)酝酿探索期——单句改错(1991年前)
纵览新中国成立后的高考英语试卷,笔者在1979年的试卷中找到了改错试题的最初形式——正误辨认。试题共设置10个句子,仅要求考生判断句子的正误,不需要进行具体修改。值得注意的是,评分标准为答对一句给1分,不答的不给分,答错的倒扣1分。“正误辨认”这一试题形式于次年(1980年)即被“改错”(单句改错)所替代,试题要求考生“把每句中存在的一处错误改正,其他部分不得更改”,这也是我国高考英语卷中首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错试题,可以看作是“短文改错”的雏形。但我们发现,改错试题从1981年开始又突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且一直持续到1991年。这一阶段,改错试题的主要形式表现为“错误辨认”与“单句改错”,我们对改错试题尚处于一种探索、试验与研究的状态。
(二)引入调整期——分行短文改错(1992年——2003年)
改错题在全国高考英语试卷中消失了11年后再一次出现在1992年的试卷中,试题要求“对一段文章改错,先对每一行做出判断是对还是错。如果是对的,则在该行右边的横线上画一个勾(√);如果有错误(每行不会多于一个错误),则按多词(把多余的词用斜线\划掉,在该行右边横线上写出该词,并也用斜线把该词划掉)、缺词(在缺词处加一个漏字符号∧,并在该行右边横线上写出该加的词)与错词(在错的词下划一横线,并在该行右边横线上写出改正后的词)三种情况改错”。以上试题指令与改错要求与现行的全国卷改错模式几乎一致。当时在高考英语试卷“写作”部分推出“短文改错”题型的初衷是减少作文评分的误差。该题型综合性较强,可以考查到“书面表达”所要求的许多要素,如语法要素、修辞要素、结构要素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帮助提高写作部分在全卷中的权重,弥补试卷中选择题题量过大、书面作答题题量过小的缺陷(刘庆思,2008)。北京市从2000年开始进行高校春秋两季招生考试试点,2001年开始试行高考自主命题,到2003年的春季高考卷一直延用“短文改错”这一试题形式。在这个阶段,除上海卷与2003年北京夏季卷取消改错题型外,其余高考试卷采用的均为“分行短文改错”形式。
(三)分化改革期——新短文改错(2004年至今)
2004年开始,除上海与北京外,高考英语自主命题的省份数量迅速增加,达到14个(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山东、安徽、江西、四川、陕西)。尽管全国卷一直沿用当年的“分行短文改错”形式,但各自主命题的省份对这一题型褒贬不一。除1985年就开始自主命题放弃改错题型的上海卷外,2004年北京卷(2003年夏季卷已无“短文改错”试题)、2005年湖南卷与2006年江苏卷放弃了这一题型,2007年广东卷、山东卷、湖北卷和江西卷相继放弃,2009年天津卷、福建卷与安徽卷也竞相效仿。然而,一些省份仍一直跟随了全国卷的方向,如四川卷。重庆卷则从2006年开始率先采用“标有题号的每一行均有一个错误”(即无正确行)的分行短文改错形式,打造了其“重庆卷”改错模式。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在2013年的重庆卷中看到“短文改错”试题。至此,维系多年的“重庆卷模式”不复存在。事实上,尽管天津卷直到2008年(使用该题型的最后一年)才使用重庆卷模式的短文改错提示语,但2005—2007年天津卷的参考答案都已出现了“标有题号的每一行均有一个错误”(即10行全错)的设错形式。
在全国各地陆续放弃改错题型的同时,一些自主高考命题的省份对“分行短文改错”这一试题进行了改进,探索实践了“不分行短文改错”题型。为了与其他省份的短文改错题型区别开来,暂将其命名为“新短文改错”。新短文改错试题的提示语(浙江卷稍有不同)如下:假定英语课上老师要求同桌之间交换修改作文,请你修改你同桌写的以下作文。文中共有10处语言错误,每句中最多两处。错误涉及一个单词的增加、删除或修改。增加:在缺词处加一个漏字符号(∧),并在其下面写上该加的词。删除:把多余的词用斜线(\)划掉。修改:在错的词下划一横线,并在该词下面写出修改后的词。注意:1. 每处错误及其修改均仅限一词;2. 只允许修改10处,多者(从第11处起)不计分。率先进行改革的是2007年的宁夏卷(海南卷同)采用了不分行短文改错形式,这一尝试一直持续到2009年,2010年宁夏卷(海南卷同)并入新课标全国卷,改错题型重新启用“分行短文改错”形式。之后,2009年的浙江卷与辽宁卷、2010年的陕西卷与2011年的课程标准卷也纷纷采用了“新短文改错”这一形式。与原“短文改错”题(即分行短文改错)相比,“新短文改错”在试题真实性、语篇内容信息的考查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经过分化与改革,到2013年仍保留短文改错试题的有课程标准卷(使用省份:海南、宁夏、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新疆、云南、河北、内蒙古)、辽宁卷、浙江卷、陕西卷、全国卷Ⅰ(使用省份:青海、广西、西藏)、全国卷Ⅱ(使用省份:贵州、甘肃)与四川卷共7份试卷。除全国卷Ⅱ、陕西卷与四川卷采用“10小题共计15分”的赋分外,其余试卷均为“10小题共计10分”的分值。进入2014年,不少试卷考区进行了调整,新课标全国卷Ⅰ(使用省份: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区)、新课标全国卷Ⅱ(使用省份:贵州、甘肃、云南、海南、宁夏、黑龙江、吉林、新疆、内蒙古等省区)、广西卷、陕西卷、辽宁卷、四川卷与浙江卷共7份试卷仍保留短文改错试题。陕西卷与四川卷仍采用“10小题共计15分”的赋分外,其余试卷均为“10小题共计10分”的分值。根据改错形式与错误设置情况,我们将现行的高考短文改错大致分成“分行短文改错”(即广西卷)与“不分行短文改错”(即新课标全国卷Ⅰ、新课标全国卷Ⅱ、陕西卷、辽宁卷、四川卷与浙江卷)两种形式。
三、试题命制
浙江省高考英语卷从2004年开始自主命题至今一直保留着“短文改错”这一题型,先后经历了2013年以前的全国卷模式(2004—2008年)与现行的新课标全国卷模式(2009—2014年)两个阶段。因此,笔者认为浙江卷“短文改错”具有较典型的代表性。为此,本文拟结合浙江卷2009—2014年短文改错题历时从材料选编、考点设置与效度分析三个方面探讨该题型的命制过程。
(一)材料选编
选好短文是命好短文改错试题的关键,一定要花大力气将文本选择好。一般而言,短文改错语篇多为记叙文,贴近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要求有一定的情节,语言简单地道,篇幅在100词左右。叙事为主的短文一般对考生的背景知识要求不高,信息也相对比较容易提取(张强,2013)。初步确定短文后,首先要对所选文本的逻辑进行梳理,确保意义表达清晰易懂,适当关注命题时可能设置的语言错误,可在保持文本原汁原味的基础上适当替换、修改或删除部分语言,为命题做准备。其次,要关注一些细节性问题,如文字难度、单词拼写与可能存在的语法错误等。短文改错语篇应以“尽量不标注中文”为原则,以尽量减少对考生可能造成的影响。
表3.1.1反映了2009—2014年浙江省高考英语短文改错的选材情况。所选短文的体裁以记叙文为主,涉及的话题内容较丰富,且贴近高中生的实际生活。文本的长度适中,保持在110个单词左右,一般不超过10个句子,语篇中没有生僻、超纲的词汇(2010年涉及到的hug一词并非难词,标注中文是考虑到当年考试说明中未列入),句子多为简单句或并列句。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卷的短文改错语篇除了兼顾语言错误命制需要外,不管是“陌生人为我雨中送伞的故事”还是“儿时在表弟家偷拿玩具后主动归还的经历”,总能传递出一种真、善、美的“正能量”。另外,我们发现,早在2006年(浙江卷短文改错)中选用过的应用文(书信体裁)在2013年以书信/日记体裁再次出现,且形式与浙江所使用的新人教版必修一Unit 1 Anne’s Best Friend中的“安妮日记”高度相仿。事实上,我们不难从其他省份的短文改错试题中注意到,书信也是短文改错经常被选用的重要文本形式。
(二)错误设置
文本选定后,我们需要着手结合错误设置形式与考点分布来进行错误设置。错误设置形式分成三类,即错一词、多一词和少一词,它们所占的比例大致为:8:1:1。考点一般都是学生平时书面表达中经常犯并且容易忽视的错误。错误类型包括词法、句法、行文逻辑等方面。错误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冠词、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时态语态、形容词与副词的误用或者是形容词或副词的原级和比较级的误用、非谓语动词的误用、代词的误用、介词或者副词搭配错误等。此外,文中通常还会设置一处上下文的逻辑错误。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浙江卷的三类错误设置形式“换”、“增”、“删”的比例一直保持8:1:1。从表3.2.1中不难看出,2009—2014年浙江卷的考点分布合理,覆盖面较广,且大致集中在词法、句法与行文逻辑三个方面,一些错误类型出现频率高且呈现稳定的态势。其中,词法中的形容词、副词、代词、冠词、名词、动词(非谓语动词)与固定搭配,句法中的时态语态,还有行文逻辑等考点几乎是每年必考的项目。尽管句法中的从句考查未在近六年浙江卷中出现,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与状语从句仍是短文改错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考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现仍保留短文改错题型的省份高考试卷中得到印证。另外,考虑到短文改错的语篇篇幅有限,且要求设置出10个尽可能多样的错误类型,历年试题考点难免呈现出“大同小异”的情况。
(三)效度分析
错误设置完后,我们需要对试题的考点效度进行必要的检测与分析。考点效度的变量包括考点层次与焦点因素。李筱菊(1997)认为,语言测试中的考点层次可分为单词层次、词组层次、句子层次和语篇层次,它们之间难度依次递增,考点层次的高低与题目的效度有关。焦点因素(即考点的侧重点)包括语法因素、惯用搭配因素和意义因素三类。语篇层次的题目,其考点必然是意义因素,而句子层次和词组层次的题目,其考点的焦点可能是意义因素、惯用搭配因素,也可能是语法因素。命题者应努力从命题的角度,在错误设置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试题的考点效度,使试题的错误分布更合理。
由表3.3.1可见,2009—2014年浙江卷短文改错题的考点层次包括词组层次、句子层次和语篇层次,没有涉及单词层次。其中,句子层次的考查比例最高,为68%,词组层次和语篇层次的考查比例分别为15%和10%。层次越高,意味着考点效度越高(李筱菊,1997)。短文改错试题的特点决定了很难涉及过多的语篇层次考题,这样,句子层次自然成为考查的重点。但我们发现,2009年、2011年和2013年的浙江卷均没有涉及到语篇层次的考查。焦点因素中语法的考查比例最高,为62%,超过一半;意义与惯用搭配的考查比例分别为17%与22%。短文改错题的总体目的决定了它是更偏重于考查准确性的试题(李筱菊,1997),而且语法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这也导致焦点因素是语法的试题必然会占大多数。
四、结语
本文全面梳理回顾了我国高考英语短文改错试题的发展历程,以2009—2013年浙江省高考英语短文改错题历时分析为基础,从材料选编、错误设置与效度分析三个方面探讨了该题型的命制过程。短文改错不仅能测试到考生的语法知识,而且还能检测出考生在单词、短语、句子及语篇各个层次上的知识(刘建达、杨满珍,2001)。但我们从浙江卷的分析中发现,受制于试题本身的特点,短文改错基本上是以语码(形式)而非信息(意义)为核心的试题。短文改错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考查语篇层面的纠错能力”的期望后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李筱菊. 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 刘建达,杨满珍. 成段改错试题改了什么?[J]. 现代外语,2001(2).
[3] 刘庆思. 高考英语科试卷新型“短文改错”题设计[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4).
[4] 张强. 高中英语完形填空试题命制的理论与实践[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10).
[5] 周长银,李玉良. 英语短文改错题的语言测试学分析[J]. 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2).
College Entrance English Examination’s Proofreading’s Development and Its ExplorationYu Xiaoqiang
Abstract: It reviews China’s proofreading of college English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it is divided into two forms: separate lines and no separate lines. The author discusses its design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material selection, test points setting and validity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Zhejiang province’s college entrance English examination proofreading test (2009—2014).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ype of the material is mainly narrative, the themes are richly colourful; the errors are mainly focused on lexical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and logic; the validity of the test is high, but it still needs to improve.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entrance examination; proofreading; material selection; test points setting; validity analysis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6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