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课堂提问是影响小学英语绘本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绘本故事教学实例,提出绘本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应当充分挖掘绘本的文学价值,明确绘本理解的认知层次,从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
课堂提问的意义与现状
阅读绘本故事是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在绘本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影响绘本教学与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从学生的角度看,有效的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内在动机;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绘本内容的理解情况,检测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情况,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最终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目前,绘本课堂提问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状况:一是教师的提问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问未能充分利用绘本具有的图文优势和文学价值。二是教师提的问题缺乏层次性,有的课堂提问过于简单,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有的提问又过于强调思维的深层次,学生因认知水平不够或者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能回答,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
出现以上状况,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教师多元解读故事文本的意识和能力欠缺,缺乏深度理解文本的多元视角以及围绕这些视角提问的相应策略;二是教师缺乏对问题类型等有关提问理论的了解,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问题层次的单一性。
本文基于英语绘本故事的特征,结合教学课例,对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优化课堂提问的原则和策略进行思考与分析。
绘本教学中优化课堂提问的指导原则
1
充分利用绘本的文学价值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
小学英语课堂使用的绘本具有文字简洁地道、绘图鲜明生动、文化丰富有趣、编写风格多元等特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绘本故事的文学特征,多元解读文本,进行问题设计,才能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与文化意识的培养。
2
明确绘本理解的认知层次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学生对于绘本故事的理解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深层次理解和评价性理解。这种层次的划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建构过程。教师优化绘本教学提问,就要在绘本理解的每个认知层次上都提出恰当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品质。
绘本教学中优化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
基于绘本的文学要素设计问题
明确问题的指向性和延展性
小学英语绘本故事属于文学类读物,其文学要素一般包括故事的标题、插图、角色等。教师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后,要从这些要素入手提出问题,避免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⑴ 围绕绘本的标题提问,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
绘本的标题对于解读故事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交代绘本写作内容、写作对象、故事发生的环境、揭示绘本的主题等。因此,教师要注重分析标题的作用与含义,从标题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针对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充分发挥标题在绘本故事中的点睛作用。
例如,《大猫英语分级阅读》中的 Scary Hair,讲了小恐龙 Rex 的爸爸送给 Rex 一家名为 “Scary Hair” 的理发店,想让他以理发的名义引诱小动物前来并将其吃掉。授课教师在读前环节以问题 “What kind of hair shop is scary?” 来引发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猜测和讨论。在读后环节以问题 “If Rex’s hair shop is not scary, can we give his shop another name?” 来引导学生对故事主旨的理解和概括,学生给出了 “Kind Hair” “Happy Hair” 这样的标题。教师在读前和读后环节针对标题的提问,让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
绘本的标题在字面上一般是表层和具体的,而其含义往往是深层和抽象的。因此教师在解读标题时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才能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进而围绕标题设置合理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⑵ 围绕绘本的插图提问,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
绘本中的插图色彩丰富、鲜明生动,与文字一起实现对故事整体意义的构建,有时候插图传达比文字更多的信息。因此,Viewing Reading 是绘本阅读不同于其他文字材料阅读的关键特征(闫赤兵,2017)。但是目前对英语绘本的教学主要集中在语言的识读和理解上,对图像在绘本中的意义构建作用还关注得不充分,这导致儿童对越来越普遍的多模态语篇缺乏必要的识读能力(周棋丰,2014)。
在绘本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针对插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感受插图带给他们的独特视觉意蕴,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
例如,《大猫英语分级阅读》The Lion and the Mouse 中一页的文字和插图(如下图),教师围绕页面中的插图问了以下问题:
T: When the lion opened his eyes, what sound did he make? (观察与描述画面)
T: Can you imitate the lion? (理解画面 , 图中狮子张大嘴发出“GRRRR”的叫声来表现被打扰了睡眠时的感受:生气。这种感受从插图下方的文字“The lion opened his eyes. He saw the mouse.”中是看不出来的。如果学生能发出表示生气的声音“GRRRR”,表明学生理解了插图。)
T: Why did the lion make such a sound “GRRRR”? (理解画面,学生进一步用语言表达对插图的理解)
T: Why was he angry? (联系前后画面,深入理解故事)
该教师围绕着插图提出了三个层次的问题:观察与描述画面→理解画面→联系前后画面,深层理解画面。这三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插图传达的意义,品味细节,达到了图与文之间的意义共建,从而加强了学生对多模态语篇的识读能力。
⑶ 围绕绘本的角色提问,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
绘本故事中的角色常常以孩童或动物作为主体,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教师围绕角色提问,孩子们通过思考和演绎绘本中的角色,可以体会丰富多彩的人生。
围绕绘本中的角色,教师可以问学生如下问题:
Question1:Who is the character in the story? How special is he/ she?
Question2: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d…?
Question3: If you were ×××, what would you say/do to…?
例如《攀登英语》The Food Action 中,有个情节是厨房中的食物们(故事中的角色)聚在一起开会,讨论如何对付总是来偷吃的老鼠。教师在此处提问学生:“If you were the foods, what would you do?” 学生们给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后,教师再让学生阅读绘本,感受故事中食物们对付老鼠的精彩情节,完成对绘本的欣赏和理解。
教师围绕故事中的角色提问,学生从读者转化为故事中的角色,站在角色的角度思考、理解人物,设身处地地感受角色情感,提升了理解能力。
2
基于绘本的文化内涵设计问题
关注问题的审美性和文化性
目前小学课堂用的英语绘本多数来自英语国家,语言纯正地道,蕴含的英美本土文化丰富。教师设计问题时,需要有意识地挖掘绘本中蕴含的语言价值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体验、比较等多种方式学习语言知识和中外文化知识(高洪德,2017)。
⑴ 挖掘绘本中独特的语言美,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小学英语绘本语言的创作方式有描绘、讽刺、押韵、重复等,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了鲜明、地道的语言素材。教师围绕绘本语言提问,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加理解和欣赏英语语言表达的美。
例如,绘本 Five Littl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ed,讲述的是五只小猴子在和妈妈道晚安之后,在床上蹦跳,一个接一个掉下床磕到头的故事。授课教师关注到了故事中语言的特征,即重复性的韵文表达方式,因此反复提问:“After one little monkey bumped his head, what did the other monkeys do?” 孩子们有了第一只小猴子掉下床的阅读经验,能轻易推断出后面发生了什么,从而模仿说出 Four / three / two / one littl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ed. One fell off and bumped his head.
该课例中,绘本的主干语言结构具有非常明显的重复性,这种重复性不仅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线,而且构成绘本语言形式的独特美感。教师用问答形式推进故事的发展,学生以韵律感极强的语言来回答问题,不仅抓住了故事发展的主线,还能同时感受到这种语言表达形式的韵律感和重复性。正如王蔷等(2017)所说,重复出现的句型结构为语言输出提供了资源和语感。更重要的是,这些语言是在生动的故事情境中呈现的,因此学生能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理解、获取和习得语言。
⑵ 挖掘绘本中蕴含的民俗乐,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小学英语绘本巧妙地融入了英语国家的经典童话、民间传说等,涉及生活、品德等各种不同层面的文化习俗,让孩子在轻松快乐地学习语言的同时,加深对文化的积累。
例如,《典范英语》The Wobbly Tooth 故事中,一页文字和插图如下图所示。
教师提问学生:“Why was Kipper upset?” 有的学生联系前面的故事内容回答说 “Because Kipper had swallowed his tooth.” 有的学生根据本页插图中的提示回答 “Because no tooth, no money.” 如果教师没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继续提问 “Why was Kipper upset after he swallowed his tooth?”“Why no tooth, then no money?”,那么这个绘本中蕴含的一个有趣的西方传说(牙仙子用金币换取小孩掉落的牙齿)就会被忽略。
由此看来,教师在绘本教学中充分挖掘故事中蕴含的人文与文化,精心设计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了解英美等国家的主要民俗,并通过对比中国主要民俗,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高洪德,2017),感受故事中蕴含的民俗乐。为此,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
3
基于绘本的情节矛盾设计问题
凸显问题的关联性与连续性
绘本中的故事情节曲折发展,学生在阅读时,其思想与故事情节进行碰撞,能够不断拓展知识维度与想象空间。教师基于情节矛盾设计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凸显问题的关联性与连续性,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⑴ 设置“问题链”,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等能力
教师围绕故事中的某一矛盾点设计问题链,即进行追问性提问,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等能力。
例如,《大猫英语分级阅读》The Lion and the Mouse,教师在图片环游到下图时,借助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
Question 1: What happened to the lion? (观察图片)
Question 2:How did the lion feel? (体验角色情感)
Question 3:Look, the mouse came. What would the mouse do? (提升推理能力)
Question 4: If you were the mouse, would you save the lion or not? Why? (联系自身,发表观点)
Question 5: If you want to save the lion, how do you save him?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Question 6:How would the mouse save the lion? Please Guess. (回归故事角色,提升推理能力)
伴随着以上问题链,师生之间环环相扣的提问与讨论引发了课堂上的思维高潮,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力和创造力等都得到了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不仅要设计好单个问题,还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序列,使问题以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这样才能有效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⑵ 设置重复性提问,提升学生的感知、鉴赏能力
根据绘本的故事内容,教师有时可以针对故事情节的不同矛盾点提出同样的问题,即设置重复性提问,很好地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力和鉴赏力。
例如,《攀登英语》Daddy Robot,讲的是父亲由于太忙没有时间陪伴儿子 Ben,于是设计各种机器人陪伴Ben,最后悔悟的故事。授课教师分别在故事开篇、高潮和结局向学生提了同样的问题 “Do you like Ben’s dad?” “Do you want a dad like Ben’ s dad?” “Why or why not?”(见下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故事人物Ben的内心,感悟故事的主题,很好地凸显了故事的情感线索。
教师以同一个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故事情节的不同矛盾点中,学生通过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理解故事人物在不同情节的言行和情感,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能够很好地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感知,提升学生对故事的鉴赏能力。
4
基于绘本理解的认知层次设置问题
实现问题的层次性和均衡性
教师优化课堂提问,还要依循学生思维和认知的建构过程,在不同认知层次上提出恰当的问题。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不同种类的问题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训练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应该是逐步加强的。教师在设计提问时,既要有能够激发学生自信心的表层理解问题,也要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高认知水平的提问。教师可以利用多维问题框架图 Question Chart(见下表),实现提问的层次性和均衡性。
Factual questions——记忆类提问,属于事实性问题,是最低层次的问题;
Analytical questions——分析性提问,学生要注意文本细节,经过理解、分析等思维活动后才能回答;
Predictive questions——预测性提问,用以唤起学生对后续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和阅读积极性;
Application questions——应用性提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
Synthesis questions——综合性问题,是最高层次的问题,学生要通过对全文进行综合思考和价值判断来回答。
下面以绘本 May I Please Have a Cookie? 为例,来看如何运用此问题框架图来设置各层次的问题。故事讲的是 Alfie 想吃妈妈做的曲奇,直接伸手去抓,妈妈没有给他,而是让他想一个更好的办法来得到曲奇。在故事展开过程中,授课教师分别提了以下问题:
Question 1: What did Alfie do to get the cookies? (Level 1)
Question 2:Why didn’t Mom give Alfie the cookies? (Level 2)
Question 3:Guess what would Alfie do next to get the cookies? (Level 3)
Question 4: If you were Alfie, how would you do to get the cookies? (Level 4)
Question 5: What could we learn from the story? (Level 4)
可以看出,以上教师的提问从低认知水平的记忆类到高认知水平的应用类、综合类,从学生答案的唯一性到认知的多元性,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大有裨益。教师设计提问时可以将该问题框架图作为指导框架,帮助自己平衡不同类型问题的比例和提问的梯度,培养学生认知的多元性,推动学生的思维逐步向高阶发展。
结语
小学英语绘本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绘本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教师在进行绘本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深度研读文本,将对文本的思考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提问,让绘本课堂能够在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优秀的文化品格,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最终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英语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
作者简介
韩冰,北京教育学院外语与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北京市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学科负责人。
以上内容摘自《英语学习》2018年第10期“教学前沿”栏目,原题为《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优化课堂提问的原则和策略》,完整内容请翻阅当期纸刊。文章版权归《英语学习》所有,欢迎分享本文到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关键词“转载”。
参考文献
高洪德. 2017. 文化品格目标: 英语课程的重要发展[J]. 英语学习(教师版), (1): 6-9
王蔷, 敖娜仁图雅, 罗少茜等. 2017. 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 意义、内涵与途径[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闫赤兵. 2017. 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的文本解读[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 (4): 1-4
周棋丰. 2014. 多模态视域下的英语绘本图文关系分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 22-27
,